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城市边缘空间探析

我 国 学者 武 进 认 为 城 市 边缘 空 间是 城 市 发展到 一定 阶段所 形成 的独特 的地域 实体 ,它 是城市 与 乡村相 互渗透 ,非农 业活动 与农 业活 动相 互作用 形成 的土地 利用发 生急剧 转化 的地
pu bl i c s pace:s pace aes t h et i c s
力在不 断放 大 ,城 市集 聚力在 逐步加 强 ,在 城
市外 围形成 了依 附于城 市的 “ 缘地带 ” ,它既 是城市 发展 的边界 ,又是 城市 进一步扩 张 的发 酵地 。
3 城 市设计视角下城市边缘空 间的基本特征
边沿 、区域 、节点 和标 志”五种 元素 构成 ,企 图 以此揭示 城市 空间的 本质 。空间 类型的 归纳
区成 为城 市 开发 的 活跃地 带 。本 文 试 图从 城市 设计 的 视 角出 发 ,运 用城 市设 计 的方 法 和思 维 对我 国城
市 边缘 空 间进 行 解读 ,总 结 出其 基 本特 征 ,对 提升
带。
市景 观风貌 为 目标 。城 市设计 的艺术性 表现 在 将城 市的 自然美 与人工 美完 美的结合 上 ,一 方 面保 留城市 天然 质朴的 本色 ,尊重城 市肌理 、 地形 地貌 、生态本 底的 原有生 长规律 ;另一 方 面通 过人工 的方 法对城 市空 间要 素进 行改造 ,
摘
要 :随着城市内部用地越发紧张, 城市边缘地
土地 利用 、社 会和 人 口特 征等 方面发 生变化 的 地带 ,它位 于连 片建成 区和郊 区以及 具有 几乎 完全 没有 非农业住 宅 、非农业 占地和 非农 业土 地 利 用的 纯 农 业腹 地 之 间的 土地 利 用转 换 地
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与改善研究

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与改善研究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与改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边缘化地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些地区往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落后的区域,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问题也比较突出。
因此,对于城市边缘化地区的规划与改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边缘化地区的特点城市边缘化地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这些地区的历史原因和位置特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例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2.公共服务不完善。
由于这些地区居住人口相对较少,政府投入的公共服务也相对较少。
例如,教育、医疗等领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短缺。
3.居民生活水平低下。
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足,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对较低。
例如,住房条件差、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低等问题比较突出。
4.社会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居民生活水平低下,一些社会问题也比较突出。
例如,治安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
二、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的必要性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城市形象。
2.改善居民生活。
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3.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进入城市。
4.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三、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的实施策略城市边缘化地区规划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完善公共服务。
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加大对住房、就业等领域的投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4.提升环境质量。
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实证研究

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实证研究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空间分布模式对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演变趋势,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特点城市空间分布模式是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和分布。
一般来说,城市空间分布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多中心分布城市内部常常存在多个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
这些中心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多中心分布模式。
多中心分布模式能够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2. 功能分区城市内部常常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分区划分,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这些功能区域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分区模式。
功能分区模式能够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空间分异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分异现象,即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差异较大。
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空间分异现象既是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和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分布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交通网络等。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1.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山地和水域等自然地理条件会对城市的发展和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更适合城市的发展,而山地和水域等地区则需要更加谨慎的规划和开发。
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需求,从而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产生影响。
例如,发达地区的城市往往具有更多的商业中心和高端住宅区,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则更多集中在工业区和低端住宅区。
3. 交通网络交通网络是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杭州城市边缘区暴露度评价

杭州城市边缘区暴露度评价作者:薛斯文解雪峰吴涛于红梅周旗来源:《农学学报》2022年第05期摘要:暴露度理论是分析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桥梁。
本文以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影响作为主要干扰因素,选取杭州城市边缘区所辖街道为基本单位,以距市中心距离、斑块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分割度指数、建设用地比重、最大斑块指数6方面指标构建暴露度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熵值法对杭州市城市边缘区暴露程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杭州市城市边缘区暴露度总体分布规律并非是从城东向城西逐渐递减,而是呈现出高、中、低3个等级相间排列的现象;(2)结合当前杭州市社会经济数据,发现空间分异状况、城市系统体制转换阶段差异对杭州市边缘区的暴露程度均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利用;暴露度;城市边缘区;杭州市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069Exposure Degree Evaluation of Urban Fringe in HangzhouXUE Siwen1, XIE Xuefeng2, WU Tao2, YU Hongmei2, ZHOU Qi1(1Baoji Art and Science University,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Baoji 721013, Shaanxi, China; 2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Jinhua 321004, Zhejiang, China)Abstract: The exposure degree theory is a bridge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human-land interaction. This paper considered the impact of rapid urbanization as the main interference, and selected the street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Hangzhou’s urban fringe as the basic unit. The distance from the city center, patch density,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landscape segmentation index,construction land proportion and maximum patch index were used as indicators to establish exposure index system, and the entropy method was applied to clarify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of the exposure degre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urban fringe of Hangzho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exposure degree in the urban fringe of Hangzhou was not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east to west, but showed a high, middle and low grade alternate arrangement;(2)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data of Hangzhou, it wa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of urban system transition stage had certain impact on the exposure degree in the urban fringe of Hangzhou.Keywords: urbanization; land use; exposure degree; urban fringe; Hangzhou0引言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争相向外扩张,城市辖区不断扩大。
都市边缘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景观研究

都市边缘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景观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进程,都市边缘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景观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都市边缘区域是指城市的扩展边界,位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是城市与自然相交的地带。
在这个地带,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即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角度,探讨都市边缘区域的研究。
首先,生态环境是都市边缘区域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都市边缘区域常常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退化、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的质量。
因此,研究都市边缘区域的生态环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研究都市边缘区域的生态环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垦和建设活动,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境。
研究可以揭示这些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参考和建议。
另一方面,研究都市边缘区域的生态环境可以探讨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都市边缘区域是城市和农村交汇的地带,既有城市的部分特征,又有农村的一些特点。
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扩张对农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其次,景观是都市边缘区域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景观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城市的面貌和氛围的体现。
在都市边缘区域,景观的研究不仅仅涉及到自然景观,也包括了人文景观。
在自然景观方面,都市边缘区域通常包含了一些未被破坏的自然生境,如湿地、山区等。
这些自然景观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供休闲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点,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人文景观方面,都市边缘区域往往包含了一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观元素,如古村落、遗址等。
这些景观元素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们情感和文化认同的依托。
研究可以揭示这些人文景观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保护和开发的策略。
综上所述,都市边缘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景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增至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空间的演变方式也是多样的。
城市空间演变的趋势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将逐步趋向以下几个方向:1.城市扩张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劳动、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同时,城市经济也需要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2.城市密度趋势。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密度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的城市运行效率。
但高密度也可能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生态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
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不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但总体上,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越来越明显。
比如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态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 垂直化。
城市空间的垂直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垂直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城市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 城市边缘化。
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空间演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

处于动态的变化当中( 杨东升 19 ; 9 8 杨山 19 ; 98 毛延亮 20 ) 05。
3 3 本 为对 城 市边 缘 区特 征 的总 结 .
城 市边 缘 区研 究综 述
许 鑫 隆 玲
( 西南交通 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
【 摘
6 0 3 湖 南大 学法 学院 1 0
408 ) 10 2
要】 国外对城 市边缘 区的研 究 开始 于 2 世 纪 3 年代 , O 0 而我 国起
村地 区一侧城市化程 度较低 , 呈现 由里 向外衰弱渐变的形 态。
口。
区的“ 、 城 乡二元性” 是人们对 这一区域 达成 的共识 。 2 1 国 内外 学者 对 城 市 边 缘 区的 界 定 . . 第一次提 出城 市边 缘 区这一 概念 的是 德 国地 理学 家路 易 斯 (9 6 , 13 ) 威尔文(9 2 首次对城 市边缘 区下 了定 义 , 普 内(9 8 14) 而 16 ) 对 城 市 边 缘 区提 出 了较 为 完 整 的概 念 。 () 空间形态 特征方面来 定义 : 1从 城市边 缘区在 空间结 构 、 住 宅类型 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景观形态上与城市建成区有许多显 著 差异 , 是农 业用地与工业 用地 之间的转换 地带 ( 路易斯 ,9 6威 尔 13 ;
3 城 市 边 缘 区 的特 征 3 1 国外 学者 对 城 市边 缘 区特 征 的研 究 . 较 具 代 表性 研 究 成 果 的是 R・ ・ 勒 杰 (90 的观 点 , 认 G 果 16 ) 他 为城市 边缘 区具 有 7个特 征 : 1 土 地 占有 存在 一种 持续 变化 模 () 式 ;2 农 场 规 模 较 小 ;3 集 约 型农 业 生 产 ;4 人 口变 动 较 大 , () () () 密
城市边缘区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2008-01-21 10:39:00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
尽管城市边缘区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受外部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城市边缘区的功能、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在变化之中,使城市边缘区还会有种种问题凸显,而未来还会出现地域规模更为广阔的城市边缘区,因此,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十分重要。
1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总体进展1.1 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中期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1.1.1 大城市边缘区特征研究城市边缘区具有与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社会、经济以及景观特征间。
顾朝林(1993)等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的人口、社会、经济以及土地等多种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的深入研究表明:①过渡性和动态性是基本的人口特征;②社会空间分异明显;③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由于受级差地租及比较收益规律支配,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经济活动具有圈层分布的特征;④而城市边缘区的用地具有城乡用地犬牙交错的特点,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都具有从城市向郊区衰减的特征,基本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林炳耀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从产权、地价以及人口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变动的影响因素。
1.1.2 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研究空间结构是城市边缘区研究的重点内容。
顾朝林(1995)等研究发现,北京城市边缘区大致形成三个分异带:①内环带宽约5km,为城市与农村交错地区,是精细蔬菜、花卉、苗圃等园艺农业分布带;②近郊环带宽10-15km,为蔬菜、畜牧(奶蛋为主)混合农业分布为主;③远郊环带为粮、经、果、牧综合农业分布带;涂人猛(1990)认为可以将城市边缘区划分为内层边缘区、中层边缘区和外层边缘区三个层次,并以武汉市为例研究了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认为内边缘区已经形成多种高层住宅区,有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社区组织系统,已经成为城市连绵区的一部分,中层边缘区内有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外层边缘区为郊县地带,以农业为主,保留有大片的农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期 陈 浮等 : 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 211
表1 1988~1998 年马山区社会经济密度变化
Table 1 The changing of economic densities of Mashan from 1988 to 1998
为农业景观 ,主要景观组分为林地和农田 ,两者占全 区总面积的 81150 % 。1998 年该区比较典型的农业 景观已被改造为城郊混合景观 ,城镇建设迅速扩大 , 成为最主要景观组分 ,占全区面积的 49130 % ,农田 和林地下降十分迅速 , 仅全区面积的 41110 % 。与 此同时 ,农田 、 林地向果园 、 水体等经济效益高的景 观类型转化 ,受人为影响低的景观向受人为影响高 的景观转变 。从各种景观类型的斑块数目和平均斑 块面积可以看出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 ,城镇用地不仅 斑块数目增加 ,斑块平均面积也明显增大 ,反映出城
212
地 理 科 学
21 卷
镇用地的空间集聚不断加强 ; 果园总体上呈现出空 间集中化特征 ,农田 、 林地和湿地的斑块表现为不断 破碎化特征和分散化趋势 , 但湿地斑块数目却有所 上升 ; 水体 、 裸地和灌草地变化特征不明显 。1993~
1998 年景观转化速率总体上远远低于 1988 ~ 1993
建成区
19 1170 4131 77 9160 6101 123 21180 8154
开发区
116 7182 3125 187 21129 5149 207 27150 6140
农田
194 16140 4108 160 11132 3141 149 9151 3108
林地
387 65110 8111 351 48190 6172 296 31150 5113
Table 2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 he landscape indices in Mashan
年份
1988
性状 斑块数量 ( 块) 面积比重 ( %) 平均面积 ( ha) 斑块数量 ( 块) 面积比重 ( %) 平均面积 ( ha) 斑块数量 ( 块) 面积比重 ( %) 平均面积 ( ha)
阵 [ 5 ] ,再进一步分析景观组分变化的过程 。本文依 据景观组分变化的测量流程 ( 图 2 ) , 对研究区 3 个 时期的景观组分进行了定量的测量 。确定 1993 年 1 :1 万地形图为基准 , 采用三次多项式及最近领域 插值法对各期 Landsat TM 遥感影像进行了几何纠 正 ,经检验配准误差小于 018 个象元 , 在纠正后的 TM 影像上提取了研究区有效面积为 48121 km2 ,覆 盖了马山全域范围 。再应用 SCR ( Scattergram Con2 t rolled Regression) 方法 , 以一次线性回归方程 Y =
式中 k 为调整次数 , l 为相邻的 8 个象元 。直至 │ Ak +1 - Ak │ ≈ 0 为止 ( A 为不确定象元数目 ) 。之 后再用最大似然判别法进行分类 。3 个时期的分类 结果如表 2 。
对照 Anderson J R 的分类体系[ 7 ] ,将研究区的
表2 无锡市马山景观基本参数统计结果
8
Pi
图2 景观变化的遥感分析
Fig12 The chart of detection of landscape change
k +1
( X j ) = Pi ( k) ( X j ) [ Pi
( k)
l = 1
∑P ( X ) / ∑
l j
1
( X j)
∑P ( X ) ]
l j
1
( 1)
1120 0 0 0 0 0 13150 0143 23173 4182 2144 8147 0 0 0 38157 40182 67180 0 0 0 0 0 0 56189 (1118)
裸地
0 0 0 12105 3119 30148 0 0 0 23158 0175 59165 0 0 0 0 0 0 0 0 0 3190 6137 9187 0 0 0 39153 (0182)
aX + b 的形式 ,对三个时期的 TM 影像进行了简易
标准化处理 [ 6 ] 。
1 景观组分的动态变化
马山区位于东经 120° 03′ 12″ ~ 120° 08′ 24″ , 北纬 31° 21′ 48″ ~31° 30′ 24″ , 地处太湖西北角 , 距市区 20 km ,为太湖中第二大半岛 ( 图 1) 。行政升格以后 ,国 民经济快速 、 稳定 、 健康发展 , 人为活动强度不断加 大 ,已彻底改变了初时景观 ( 表 1) 。 111 遥感影像的几何纠正 国际上对景观组分变化的研究思路是 GIS 软 件支持下 ,对不同时期遥感影像或景观图进行空间 叠加运算 , 计算出各时期景观组分类型的转移矩
建成区
81198 100100 7180 155172 41131 14182 153131 19139 14159 639126 20137 60182 0 0 0 11157 19151 1110 0 0 0 9116 14196 0187 0 0 0 1 050198 (21180)
开发区
0 0 0 182123 48136 13175 195170 24175 14176 917183 29125 69123 7171 3190 0158 12105 20132 0191 0 0 0 10123 16171 0177 0 0 0 1 325176 (27150)
灌草地
23 0144 0192 23 0147 0199 27 0146 0182
1993
1998
对照土地利用详查图 ,随机选取若干样本区 ,计 算分类混淆矩阵和 Kappa 指数 ,对 3 期 TM 影像的 分类结果进行检验 , 结果表明 : Kappa 指数分别为 0171 ( 1988 年 ) 、 0 180 ( 1993 年 ) 、 0 176 ( 1998 年 ) , 即 均达到最低允许判别精度 0170 的要求 [ 8 ] 。 采用 ARC/ IN FO 软件 ,对相邻两期景观分类结 果进行空间叠加运算 , 获取景观组分变化的转移矩 阵 ( 表 3) 。 113 景观变化的宏观分析 从表 2 、 表 3 可知 ,1988 年马山景观的总体特色
地 理 科 学 第 2 1 卷 第 3 期 Vol . 21 No . 3 2001年6月 SCIEN TIA GEO GRAPHICA SIN ICA J une , 2 0 0 1
文章编号 :1000 - 0690 ( 2001) 03 - 0210 - 07
水体
55 4110 3159 51 3150 3131 47 3106 3113
果园
23 1123 2158 47 2165 2172 61 4117 3130
湿地
11 1196 8159 14 1118 4106 14 1118 4106
裸地
37 1127 1165 33 1109 1159 29 0182 1136
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
陈 浮 , 葛小平 , 陈 刚 , 彭补拙
(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南京 210093)
摘要 : 利用 1988 、 1993 、 1998 年的遥感影像 ,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驰法对马山景观组分进行了测量 。在此基础 上 ,对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求得研究区景观变化的转移矩阵 ,分析人为改造活动与景观组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空间 变化过程 。马山区已经从 1988 年的传统农业景观转化为 1998 年的城郊混合景观 ,人口 、 经济 、 产业结构均发生了 巨大变化 。借助人为影响指数 ,利用网格采样和地统计学分析 ,研究了马山 1988 ~ 1998 年间景观的人为开发利用 活动 ,揭示人为活动的空间变异 、 强度分布及景观转变过程的社会驱动力 。 关 键 词 :遥感影像 ; 景观变化 ; 人为影响 ; 空间分异 ; 城市边缘区 中图分类号 : F301. 24 文献标识码 :A
三产构成
0136 :0159 :0106 0108 :0165 :0127 0106 :0158 :0136
景观类型划分为 : 建成区 ( 高密度建设用地) 、 开发区 ( 低密度建设用地) 、 农田 、 果园 、 灌草地 、 林地 、 水体 、 湿地和裸地 ,共 9 大类 。依据图 2 的测量流程 ,通过 与训练区得到的的结果参数相对比 , 计算影像各象 元 a i 属于景观类型 X j 的概率 Pj ( X j ) , 由于 , 可以根 据最大 Pj ( X j ) 是否大于 017 , 将象元 ai 判定为确定 象元或不确定象元 。对于确定象元直接用最大似然 判别法进行分类 ; 对于不确定象元 , 进一步应用概率 松驰法反复多次进行调整 。
农田
0 0 0 0 0 0 281155 35161 61141 34186 1111 7160 95179 48146 20189 0 0 0 46128 48198 10109 0 0 0 0 0 0 458148 (9151)
林地
0 0 0 0 0 0 0 0 0 1 490116 47151 98113 0 0 0 0 0 0 0 0 0 28146 46148 1187 0 0 0 1 518162 (31150)
人类活动已深刻地改变了地表景观格局 , 引发 了许多自然现象和生态过程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作 用于自然环境本身 , 对人类活动也起着巨大的推动 或制约作用 。随着人们对受自身活动影响景观研究 的不断深入 ,人为活动引起景观结构 、 功能和动态变 [ 1~3 ] 化的规律不断被揭示出来 。人为管理和开发 强度及类型的空间差异无疑是影响景观结构 、 功能 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 特别是人类活动占绝对优势 的景观中 ,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显著[ 4 ] 。本文 选择无锡市马山区作为研究区 , 在景观组分遥感监 测的基础上 ,分析过去 10 多年中景观人为活动影响 的空间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