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溶解度,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了解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3.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3.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2.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烧杯、温度计、蒸发皿、玻璃棒、硫酸铜、饱和溶液。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溶质、溶剂、溶解度的概念。

2.提问:你认为溶解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

3.导入本节课的新知识: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将一小团硫酸铜放入100ml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皿,当溶液变绿色时停火。

请问:加热后溶解度会发生什么变化?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加热后溶解度增大。

3.解释现象:加热可以增加溶质分子的运动速度,使其更容易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增大溶解度。

4.提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温度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三:讲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准备100ml饱和溶液,依次向其中加入1g、2g、3g的溶质,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溶解度随溶质质量的增加而增大。

3.解释现象:增加溶质质量可以增加溶质分子的数量,增大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机会,从而增大溶解度。

4.提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溶质质量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讲解溶解度与溶剂数量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将相同质量的溶质依次溶解在50ml、100ml、200ml的水中,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溶解度随溶剂数量的增加而减小。

3.解释现象:增加溶剂数量可以稀释溶质分子的浓度,减小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机会,从而减小溶解度。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9.2《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9.2《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溶解度曲线。

难点:
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媒体】多媒体
【授课教案】
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
作业布置:
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9.2溶解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9.2溶解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能力目标: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结晶的概念及常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用品】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实验药品:水、氯化钠、硝酸钾四、【教学方法】实验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PPT六、【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课前预习P35-P39,阅读教材)1.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2.如何判断某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3.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二)学习研讨:【演示实验】9-6硝酸钾的溶解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讨论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前提(1)温度指明(2)溶剂的量指明3、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在不改变温度的前提下,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原溶质,若加入的溶质的质量不减少,则是饱和溶液。

[课堂练习]见PPT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 大多数物质: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5、浓溶液与稀溶液在同量的溶液中 含溶质量多的——浓溶液 含溶质量少的——稀溶液6、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否是否有关系? 不同溶质的溶液:无必然联系相同溶质的溶液:同温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7、结晶: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物理变化)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结晶的种类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结晶后所得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老师解析]海水晒盐的过程 七、【作业布置】八、【教学反思】加溶质 恒温蒸发溶剂 降温加水 升温加溶质 恒温蒸发溶剂 升温加水 降温。

9.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9.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溶解度教学设计课程:初中化学九年级下课题: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执教:班级课型:事实—理论课一、学生学情分析:学习了课题一,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液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和如花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溶液的饱和程度和溶解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2.过程与方法:①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相应的概念②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②建立运用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解释实验本质③学习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方法2、难点:正确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五、教学用具: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石棉网、铁架台,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9.2.1溶解度(第一课时)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饱和溶液的判断3、结晶4、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八、重难点分析:对于这个知识点中包含的两个概念如果单独提取出来学生基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有一些限定条件,比如: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溶解某种溶质到不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

这些条件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还能相互转化,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就更深一层。

对学生来说在理解这个只是点的时候可以借助部分的生活经验,但是两种溶液相互转化的方式不止一种,当涉及到通过升温、降温的方式时,就必须借助实验才能让学生比较明白这种现象,如果想要彻底理解这个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题目中就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九、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①设计了三个环节的实验,从实验的角度验证饱和溶液的定义,加深学生的印象。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9.2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9.2溶解度

课题 2溶解度第 1课时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变。

理解饱和溶液的观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变。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一、创建情形明确目标我们已经认识了溶液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溶液?举例说一说常有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我们不陌生,那究竟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氯化钠?是无穷制的溶解吗?让学生勇敢猜想,议论一下。

接下来我们仍是让事实说话。

概括导入:氯化钠在水中不可以无穷地溶解,溶液究竟分多少种呢?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自读课本 P33- P35,达成以下问题。

1.__必定温度下,必定量溶剂里,不可以持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__叫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 __持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__叫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 __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__叫结晶。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变: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合作研究达成目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思虑议论:1.物质能不可以无穷地溶解在必定量的水里?答案:不可以。

2.达成活动研究中1,2 方案,剖析:这两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经过这两个实验,你获得了什么启迪?答案:方案 1:经过加溶质可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方案2:经过高升温度可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启迪: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能够互相转变。

【教师点拨】固体物质在水中都不可以无穷地溶解。

【反省小结】溶液的饱和是有条件的:温度必定,溶剂的量必定,不可以再溶解溶质的溶液。

【针对训练】1.将一杯 2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纳的方法是( B )A .降低温度B .加入溶剂C.倒去一半溶液D.蒸发溶剂2.能证明 30℃时的某一硝酸钾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的正确方法是( A )A .向 30℃的该溶液中加入少许硝酸钾后搅拌,加入的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不变B.加入少许硝酸钾后升温,硝酸钾固体又溶解了C.温度不变时,蒸发掉10g 水后,有少许的硝酸钾析出D.将温度降至10℃时,有少许硝酸钾析出第1页/共6页结晶的方法3.深入研究:要想从溶液中析出晶体有哪些方法?答案:蒸发溶剂结晶,如海水晒盐。

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教案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投影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说明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议论纷纷)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L,其中溶解Nal与N3的质量是否相同?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N3要多。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我们如何定量地描述N3与Na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

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时Na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

“在20℃时,Nal的溶解度为360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甲:在20℃时,360gNal在100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精品教案(人教版九年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精品教案(人教版九年级)
4、结晶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
5、结晶: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学习重点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学习难点
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实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 学 内 容
学生活动
1、溶液的定义是什么?
2、溶液的特征是什么?
3、溶液由什么组成?
4、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有什么?
5、试举一例溶液,并指明溶质、溶剂。
6、溶质溶解时伴随哪些现象?
依次展示问题:
1、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于水?
2、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于一定量的水?
3、温度会不会改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质量?
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
设疑、激趣




教 学 内 容
学 生 活 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一下,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质量的因素。




教 学 内 容
学 生 活 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化
3、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结晶:P35
4、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有哪些关系:
理解,记忆
布置作业
P40第1题 目标检测
板书设计: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依据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及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化?
2、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什么?
3、什么叫结晶?

2019届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9.2 溶解度

2019届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9.2 溶解度

2019届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9.2 溶解度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掌握溶解度与温度、物质性质等因素的关系。

3.学会运用溶解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溶解度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溶解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1.溶解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实验或示意图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解度。

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喝茶或咖啡时,有没有看到茶叶或咖啡粉在水中逐渐消失的现象?”然后解释这是因为茶叶或咖啡粉溶解在水中的原因。

1.溶解度的定义和计量单位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最多溶质的量。

常用的计量单位有质量百分比、摩尔浓度等。

质量百分比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摩尔浓度是指溶质的物质量与溶液的体积之比。

2.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一般来说,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的热运动,使得溶剂分子能更好地与溶质分子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溶解过程。

3.溶解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溶解度与物质的性质也有关系。

比如,极性物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高,而非极性物质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高。

此外,一些物质的溶解度还与压力有关,比如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案例分析(15分钟)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某饮料厂家想提高饮料的溶解度,你认为他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学生可以结合了解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实验操作(30分钟)1.准备实验物品:饱和盐水、温度计。

2.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饱和盐水,测量其温度,然后逐渐加热,并记录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学生可以总结出盐在水中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

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踊跃发言)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 20℃时,kno3的溶解度为,60℃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投影)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投影)
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

(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