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部编本八上语文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一、文体知识:1.新闻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3.新闻“六要素”:“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4.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
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5.新闻的特点:⑴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⑵真实性。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具体。
⑶时效性。
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
“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
一是时间上的新。
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
二是内容上的新。
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6.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电头著名的通讯社:1 消息两则一、基础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芜.湖( ) 英勇shàn( )战锐不可当.( )摧枯.拉朽:kū歼.灭( )要塞.( )芜湖:wú荻.港:díxiè( 泄)气业已.dù( )江dǐ( )抗jù( )绝qiān( )订gǒng( )固wán( )强溃.退( ) 荻.花( )2.解释词语(1)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九、文体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新 闻特写、通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所以新闻, 又叫 消息 ,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六要素为“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 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 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 ,有些事情需要交待。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 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 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四、读准字音
凌(línɡ)空 翘(qiáo)首
屏(bǐnɡ)息
酷(kù)似
一刹(chà)那 敦煌(huáng)
潇(xiāo)洒
绷(bēng)直
轻盈(yínɡ)
衰(shuāi)败 悄(qiǎo)然
眼花缭(liáo)乱
由衷(zhōnɡ) 震(zhèn)耳欲聋 屏息敛(liǎn)声
这篇新闻以特写镜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姑娘吕伟在1.7秒的时 间跨渡中做出的优美的跳水动作,展现了其精湛的技术,赞扬了中国运 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品质,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
新闻特写 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 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 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 体裁。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 化的报道。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国文明在新时代
一、语言知识点
1、词汇
(1)根植:文明、传统、价值观、因素、贡献、完善、灵活、多元、多样、实践、积累、丰富、创新、发展、关系、内涵、历史、源远流长、
民族
(2)词组:重塑中华,传承文明,追求卓越,追求美好,价值观体系,发
展成果,为人民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自由表达,界限错综,互补互鉴,
完善治理,提升质量,离散聚合,交融融合
二、名词解释
(1)文明:文明是指人类自古以来以文字和文化表达的思想观念、
礼仪习惯和团体社会风尚等,用以修辞格式和语言形式逐渐形成、自动运
作的、社会性、无形的伦理道德、审美标准和精神文化精华。
(2)传统:传统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固有的价值观、
信仰、表达形式、生活习俗等一系列传承发展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
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财富。
(3)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审美观念、行为导向和行动取向等
方面的一种共性标准,它包括人们对社会制度、道德情操和社会习俗的认识、认同和评价。
(4)因素:因素是指客观存在,并影响着被研究对象或现象的其中
一种实体。
它可以是客观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实体。
八年级上册基础历史知识点1-7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华人民的反抗1.虎门销烟民族英雄林则徐1839.6.3—6.25,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 中英鸦片战争(1840.6—1842.8)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双半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 中英法(俄美)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1)目的: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侵略罪行:a.火烧圆明园:1860.10,英法联军;这是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b.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东北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割占土地最多的是《瑗珲条约》,60多万平方公里。
(请联系课本P8)(割地最少)4.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金田起义:1851.1.11 洪秀全于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定都天京:1853,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
(3)华尔与洋枪队:中外反动势力成立“洋枪队”,美国人华尔统领。
(4)青浦大捷与慈溪之战:太平军将领李秀成于青浦大败洋枪队。
慈溪之战中,太平军击毙华尔。
(5)失败:1864,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了。
5.阿古柏侵占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1865,阿古柏入侵新疆,英、承认阿古柏伪政权。
1876,“先北后南,缓进速战”,收复除伊犁外新疆地区而后收复伊犁。
1884,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6.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日本“征韩侵华”政策。
(2)过程:a.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b.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c.辽东战役:日军“旅顺大屠杀”d.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灭,丁汝昌自杀殉国。
(3)结果:1895 中日《马关条约》及其影响:李鸿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
八上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9.公转的地理意义:同一地区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 长短的变化,不同地区产生五带的划分
1.2 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组成。海洋 面积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71%,陆地 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29%(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 分布在南半球。无论是什么半球都是海洋面积 大于陆地面积。其中北极中心为北冰洋,南极 中心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 活动。 2.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魏格纳(1912年)他认为 大约在2亿年前,各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称为泛大陆, 其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后来,泛大陆分裂 成几块,每一块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漂移, 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海陆分布状况。而大陆漂移 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
一、 七大洲 1.大陆和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顺序是:亚洲、非洲、北 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 美,南极欧大洋) 2.七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 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记忆 口诀:乌乌里大黑土) 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亚洲 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④南 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⑤非洲 与欧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⑥南美洲与 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⑦欧洲与北美 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 定义:地球绕着 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呈 ;从南 极上空看呈 。(北逆南顺) 3、 自转周期: 4、 自转的地理现象:①同一地区产生 ;② 不同地点产生 。(位置越偏东,时间和日出越 早) 5.定义:地球按一定轨道 运动,这种运动叫地 球的公转。 6.方向: 。 7.周期: 。 8.地轴是倾斜的,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八上道法一二单元知识清单

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 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3.列举网络上虚假、不良信息的表现。/正确认识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P15<是什 么> ①有的人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误导大众; ②有的人随意宣泄情绪,谩骂、中伤他人,侵犯他人人格尊严; ③有的人实施网络诈骗,侵害他人利益; ④有的人恶意发布暴力、色情和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造成恶劣影响。 ★★4.【热点】沉迷于网络的不良影响?/中学生迷恋网络的负面影响。P15<为什么?> ①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②大量冗余信息干扰人们的选择,耗费人们 的时间。③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④一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 离了现实的人际交往。
⑤观看升旗仪式,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2.感受社会生活有何意义? P4<为什么?> ①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③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考点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综合]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为什么说个人离不开社会?/怎样理解我们都是社 会的一员? P4-7<是什么?>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P4 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③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④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八上地理第一章知识梳理框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1、优越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纬度位置: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3、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4、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屿是海南岛。
5、我国分为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背诵第7页图和第8页表格)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新,黑龙江是我国最北的省级行政区,简称黑,广东省简称粤,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广东、广西、云南;首都北京,简称京。
7、与我国陆上14个国家相邻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重点掌握俄罗斯、蒙古、印度、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等。
第二节人口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3.40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的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3、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人均教育经费减少、就业困难、资源短缺等。
4、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5、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以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的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第三节民族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超过500万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3、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全国的西北、东北、西南。
4、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我国少数民族习俗: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摔跤、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一、生字注音芜湖(wú)击溃(kuì)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要塞(sài)杜聿(yù)锐不可当(dāng)二、词语解释溃退: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泄气:引申为泄劲、放弃。
要塞: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业已:已经摧枯拉朽:摧折枯朽的草木。
形容轻而易举。
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锐不可当: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一、生字注音颁发(bān)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二、词语解释颁发:公布;发布。
遗嘱: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件。
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仲裁: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巨额:巨大的数额。
三、重点内容解析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交代了哪些信息?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
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
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 第三自然段,作者写了什么?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1、2、3课)基础知识梳理
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知水平
识记
理解
运用பைடு நூலகம்
分析综合
探究
字词积累
1.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
2.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
转弯抹角月明风清
张皇失措
3.拂晓瓦砾地窖鞠躬
颤巍巍匍匐揣肃穆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独立识字,了解和掌握字的音、形、义;
2.会用词典查找词语意思,并尽量做到能了解语境义,能准确运用。
从识字、掌握词汇入手,正确地运用语言,热爱祖国语言。
√
√
√
阅读
单元阅读总目标
1.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3.对文章中的人物或者场景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1.运用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反复练习,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延伸拓展法: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层次。
1.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
√
√
√
《芦花荡》
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3.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
√
√
《蜡烛》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1.引导学生运用速读
法对课文进行整体
感知,对精彩情节进
行复述;
2.运用探究、讨论等
方法赏析文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把握其形象特征。
1.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2.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2.运用默读的方法加快阅读速度;
3.在比较和感受中,归纳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和感悟。
1.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正视人的生命的珍贵,呼吁和平;
2.在生命之战中,学会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
√
√
√
《新闻两则》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4.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引导学生运用速读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对精彩情节进行复述,体味文章是如何渲染传奇色彩的;
2.运用探究、讨论等方法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学习战争中的人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