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腊八粥【第2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教材分析及备课素材

第2课《腊八粥》【教材分析】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
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
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
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腊八粥》完美PPT课件(2个课时)

为了能吃上香甜诱人的腊 八粥,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样 的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 变卦了?
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 碗,而“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因为“都 吃不得甜的”说明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 烈,那么从八儿与妈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 描写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有 怎样的感受?
形近字“粟”
hè
褐
基本释义 1.粗布或粗布衣服。 2.黑黄色。
chí
匙
基本释义 匙子:汤~。
注意撇不出头
chí 汤匙
匙
shi 钥匙
1
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
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
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
出故事情节来?
2
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
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
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
粥的这种感情的?
3
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
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
样的孩子?
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 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 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 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 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 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 态?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 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 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
第一课时
请同学们分成 男女两组比赛,在 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 中国的传统节日。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 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 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 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 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 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 于笔尖。
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 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 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 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秀PPT课件

语文园地二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时能够把握对人物的理解。(重点) 2.掌握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难点)
交流平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书 中人物的评价会有不同。
大家想一想,在你眼中《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 是怎样的人呢?
交流平台
“汤姆路过萨契儿法官的家,他就进去看看, 贝奇法官和几个朋友使汤姆打开了话匣子,有 一个人用讽刺的口吻问他是否打算再到洞里去。 汤姆说他觉得他是满不在乎的。”
没有见到过的。
大场面 过的
这是这个小镇前 所未有的最辉煌的一 个夜晚。
一个 夜晚
前所未 有的最 辉煌
气氛 简约直白
这是小镇经历过 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夜。 一夜
最激动 人心的
心情 通俗易懂
续表
都让读者体会到“这个夜晚” 表达效果 不一般的意义,感受到欢乐、兴奋
的气氛
不同的译法
修辞 表达的语言 表达效果 手法 情感 风格
糊涂之意。 50岁——知天命之年。
意思是在古代,人到了50 岁就会知道自己以后的人生应 该怎样过了。
60岁——花甲之年。
我国古代历法以六十 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 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 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70岁——古稀之年。
自古指七十高龄的 说法。它源于唐代诗人 杜甫《曲江二首》诗: “人生七十古来稀。”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扩大夸张表明眼泪很多表现了人们无比激动喜极而泣的心情春节眨眼就要到了扩大夸张表明时间过得飞快表现了节日里的忙碌和快乐喜得快要发疯了扩大夸张表明欢喜得程度深表现了八儿焦急盼望吃腊八粥的心情夸张的作用
语文园地二
第1课时 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了解腊八粥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详细学习《腊八粥》一文的情节、人物、背景等。
2. 腊八粥知识:介绍腊八粥的起源、习俗、食材等。
3. 文化背景:探讨腊八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腊八粥的相关知识。
2. 难点:深入理解腊八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腊八粥的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概括文章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讨腊八粥的起源、习俗、食材等。
4.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腊八粥的文化内涵。
5. 互动环节:进行课堂问答,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6.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1. 《腊八粥》第二课时2. 重点内容:课文内容、腊八粥知识、文化背景3. 关键词:腊八粥、传统文化、阅读理解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做题:进行家庭调查,了解家人对腊八粥的看法和习俗。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腊八粥知识、文化背景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教学设计为初步设想,具体实施时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腊八粥》的内容,掌握相关的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阅读《腊八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生字词学习: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3. 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腊八粥的起源和意义,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腊八粥》的内容,掌握相关的生字词。
2.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深层次含义,如对家庭、亲情、传统文化的描绘和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课文阅读材料。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腊八粥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腊八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4. 背景知识介绍:教师介绍腊八粥的起源和意义,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5. 深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情感,如对家庭、亲情、传统文化的描绘和表达。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对《腊八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板书设计1. 《腊八粥》2. 关键词:腊八粥,家庭,亲情,传统文化3. 主要内容和结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背景介绍,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
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回答关于《腊八粥》的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的传统节日的短文,表达对家庭、亲情的感受。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书籍和文章。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腊八粥的起源和意义,还深入理解了文章中对家庭、亲情、传统文化的描绘和表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优秀课件(共167张PPT)

描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 痛快淋漓的样子,体现人们对 腊八粥的喜爱。
腊八粥真的这样香,这样好吃 吗?这儿正好有一个小孩八儿, 他家正在煮着腊八粥,让我们来 看看他家的情形吧!
夸张,表现高兴程度之深。
解释 甜腻 深褐
多音字
关注句子中加点的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 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2.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
闻那种香味,就够咽. 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chí(汤匙)(匙子)(一口两匙)
匙 shi(钥匙)
我会写我会写贝窄小贝窄小我会写我会写我会写我会写我会写我会写边是两点一撇见的下框稍窄见的下框稍窄我会写我会写周下框宽长首笔周下框宽长首笔我会写我会写我会写我会写三横中下横稍长且上扬三横中下横稍长且上扬灬两边点灬两边点稍大易错提示
2 腊八粥
一碗浓粥 一生回忆
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一起去看了 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过年时会吃的 食物——腊八粥。你家乡的腊月里会吃腊八 粥吗?我们今天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 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吧!
初读感知
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是我国汉 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 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先秦起,腊八节都是 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 因此腊八又称“佛成道节”。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 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 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 展览会。
这些句子非常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腊八粥的具 体样子,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2课 腊八粥 生字教学课件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自由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 读通、读顺。
易读错的字:
xiān
mò
迢纤章泣涕盈脉
朗读诗歌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拟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 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
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 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 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 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 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 是哪句呢?
笔顺:
翘舌音
zhǎn
部首:皿
结构:上下
组词:碗盏 一盏灯
形近字:盒
字义:小杯子。
返回
腊粥 咽匙 盏搅 稠肿 熬褐 缸脏 筷
笔顺:
jiǎo
部首:扌 结构:左右
组词:搅和 胡搅蛮缠 形近字:揽
字义:用工具或手在混合物中转动,
使均匀或散热等。
返回
腊粥 咽匙 盏搅 稠肿 熬褐 缸脏 筷
笔顺:
翘舌音
chóu
了解作者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 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 (公元754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 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 当时传诵很广。
朗读诗歌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预习】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讲解知识点教材分析: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员。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我会写:腊:腊八腊月腊肉腊鱼粥:江米粥八宝粥粥少僧多腻:油腻肥腻腻烦玩腻了栗:板栗栗子栗色咽:吞咽咽气咽口水狼吞虎咽匙:茶匙汤匙匙子羹匙灌:浇灌灌溉灌注灌输灌木搅:搅拌搅动搅混搅局搅乱搅扰稠:浓稠稠密稠人广众嘟:嘟囔熬:熬药熬粥熬夜煎熬熬磨褐:褐色褐土褐煤短褐缸:水缸鱼缸茶缸染缸糖缸脏:脏土脏水脏话脏字脏兮兮筷:筷子碗筷竹筷火筷形近字:腊(腊月)蜡(蜡烛)栗(栗子)粟(粟米)咽(吞咽)烟(烟火)稠(稠密)绸(绸缎)褐(褐色)喝(喝水)缸(水缸)缺(缺少)多音字:匙:chí汤匙shi钥匙发:fā发现fà白发曾:céng曾经zēng姓曾脏:zāng肮脏zàng内脏近义词:叹气——叹息搅和——搅拌反抗——抗争奇怪——古怪猜想——猜测特别——特殊反义词:整齐——凌乱反抗——屈服常见——罕见特别——普通理解词语:【洋车】即人力车。
旧时一种用人拉的车,有两个橡胶车轮,车身前有两根长柄,柄端有横木相连,主要用来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腊八粥
第 二 课时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体会八儿的人物特点,学
习根据人物特点写作。 (重点) 3.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学习具体、细致描写
事物的方法。 (难点)
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
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 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 于看见了。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省略号表示声 音的延长。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八儿为什么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1617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 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 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
之后,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 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应景似的,跟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 到终曲照例就下来,惹得大家好笑。
最后都集中到一个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 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 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热闹的春节过去了,新 的一年新的生活又开始了。
人喝粥两件事。
讨论交流:
读读文中描写八儿的语句。说说文章 是从哪些方面对八儿进行描写的?
“急红了”写出了八儿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着急的神态。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 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为什么八儿的“眼睛可急红了”?
因为八儿一心急着吃腊八粥,可是 妈妈却说要等到夜里才能吃,听到这么 松劲的话,八儿急红了眼。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要哭的样子”显然是八儿 故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给妈妈看的。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 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 是吗?”
小小年纪算的这样清, 可见很聪明。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这是课后第1题哦!
腊八节那天喜得要发疯了,高兴里藏着对腊八粥的馋。听 妈妈说要到夜里才能吃粥急红了眼,装出要哭的样子,其实是 一副馋像。“你吃三碗我吃三碗”“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 半”在这讨价还价中那副馋样再也藏不住了,已经完全挂在了 脸上。馋样还表现在八儿吞咽着口水想象锅中腊八粥的样子, 吃一枚特别大的大枣时,吃饭时一碗接一碗狼吞虎咽的样子。
孩童时的沈从文和百十个大小顽童一起,追随狮子龙灯队伍在城 厢内外玩耍。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耍灯的人为显示自己
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 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是赤膊上阵,迎着焰火 奋勇向前。沈从文他们年纪小,没有资格参与这种剧烈的活动,只能趁热 闹在旁呐喊助威。
思考: 沈从文儿时过新年有哪些风俗?短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举例: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 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 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八儿的两段语言描写,反映了他天真可爱,聪明伶俐,贪吃腊八粥 的形象。妈妈一句“是呀!孥孥说得对。”表现了对孩子的宠爱之情。
把八儿吃饱的肚子比作“一面小鼓” 说明八儿一碗接一碗吃粥,把肚子撑的 像一面小鼓。
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 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 何它不来了。
“半碗陈腊肉”都吃不下去了,说明粥 的美味胜过陈腊肉,也说明八儿的爹妈 也吃的非常饱胀了。
文中写八儿一家吃粥的场面采用的是侧 面描写的方法。作用是从侧面烘托出腊八粥 的香甜、好喝。
八儿美妙猜想中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 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这种种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突出 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 进了他的眼中。
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如何详写主要内容
要把一篇文章写生动、形象、具体必须抓住重点,详写 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妈妈熬制腊八粥,八儿等吃腊八粥。 为了把这一部分内容写具体,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 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把腊八粥的诱人和八儿迫不及待想 吃腊八粥的情景表现的得淋漓尽致。
从描写八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八儿是一 个什么样的孩子?
你从对八儿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
八儿这个连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小孩子,借口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竟然要跟妈妈一样 “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并且在得到妈妈同意 后,得寸进尺想吃得更多。从中感受到八儿是一 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同时也说明八儿想吃腊八粥 的想法极其强烈。
写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妙猜想。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 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 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 它会起锅巴……
小练笔
这是课后小练笔哦!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
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里脊了,想起酸甜酥脆的糖醋里脊, 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把里脊肉洗净切成长条,放适量盐、白胡椒粉、 蛋清、放姜汁拌匀,腌制一会儿,然后撒上生粉。再放到油锅里炸,炸 好后另外用一个锅,放适量番茄酱、白糖、一点清水,煮开后加一点儿 淀粉水,煮到汤汁变稠关火,快速倒入炸好的里脊肉拌炒,撒上芝麻就 完成了。不要说吃,但是看一眼这色香味俱全的糖醋里脊就让人口水直 流了,更不要说大口大口地吃了。
课文结构
等粥 八儿 腊 八 粥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猜想 亲见惊异
吃粥
十分满足
腊八粥:好吃、 香甜。
八儿:可爱、 机灵。
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 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 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 可爱、机灵。
抓住人物特点来写
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不能千人一面,无论是描 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还是神态、性格,都要表现出 人物的不同特点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观察,捕捉人 物的特点。如,人物的外貌、衣着、行动、语言等的独特之 处;其次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表现出人物外在的和 内在的特点。
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为什么要略写? 课文略写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是为了突出八
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
这是课后第2题哦!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 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等粥这件事详写,喝粥这件事略写。详写等粥,略写喝粥 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 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天真、可爱、聪明、 孝顺的孩子。
讨论交流:
文中描写八儿一家吃粥的场面采用了 什么描写手法?作用是什么?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 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虽说……但……”转折句,“好吃得 多”说明粥味道美。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 成了一面小鼓了。
练一练:
请你抓住特点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大家。
课堂小结
本文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课文细致地描写了 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情景。文章语言平易浅白、 简练流畅、极富生活气息;向我们展示了浓郁的乡土气 息,浓厚的民族情怀、浓烈的中国味道。
推荐阅读
沈从文儿时过新年
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湘西边上一个不到一万人口的小县城,那 里不但风景优美,民间风俗和艺术也很兴盛,过年时狮子、龙灯、焰火, 在湘西各县更是极其有名。沈从文小的时候过年,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 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全城都在敲锣打鼓到处去送。白天多大锣大 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 蚌壳精;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谁家焰火出众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