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保护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后果及其保护对策

毒 生£ 蘸 葱 口
Nta co nr tn ar ogC svi u l ly oe ao E
西部地 区生态环境变化后果及其保护对 策
Co s q e c fE oo y E vr n na h n e e t iaa dI tae is n e u n eo c lg n i me t l a g si W s n n sS rtge o c n Ch t
1 自然环境脆弱 . 1 生态承载 力相对 低下 西部地 区地域辽阔 . 候条件差异显 著 . 质条件复杂 , 气 地 地 貌类型多样 。西北干 旱少雨多风 ; 西南山高坡眭 , 土层浅薄 . 多
槔; 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 的变化趋
势, 森林类型比例 向不舍理化方向演化 | 草地面积持续藏少 , 质
国家环境 保护 总局 自然生态保护 司
编者按 为掌 握我国西部 地嚣生悉环境-l, 见 建立基 状 赢数据库, 0 0 目起, 从20 年4 国家环 护总局、 科学院 亘家 境保 中国 测
绘局 , 以及西部地区 l 2省( 、 和其他有关 单1 月遥感解译和现有数据收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市 区) 立, 开展 了西部地区生态 环境调查 , 对西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 园篇幅所限 , 赢文仅选编了《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的第三 、 四、 五节的部分内容。
境 的脆弱性、 复杂性 , 认识滞后与经济开发利用 的迫切性之间的
物多样性丰富 , 而且特有性高。目前高度濒危 的大熊猫、 野骆驼 、
朱月 也都集中在西部地区 ;此外 , q 西南还是垒球 2 个 生物多样 . f
性热 氟地区之一。因此 , 西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全国和全球都
西部大开发保护措施

西部大开发保护措施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区域。
为了确保西部大开发进程顺利进行并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利益,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部大开发保护措施,包括土地保护、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几个方面。
一、土地保护土地是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
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但也面临一些风险,如土地流失和涝渍等。
因此,制定和实施土地保护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加强土地整治,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其次,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规模和方式。
同时,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增加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土地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二、水资源安全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集中地区,水资源安全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
要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安全供应,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和管理制度。
其次,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护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三、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但由于资源开发和人口增长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首先,建立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生态保护区域,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
其次,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四、交通安全交通是西部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也面临一些安全风险。
加强交通安全工作,是保障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
首先,加强道路和桥梁的建设和维护,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加强交通管理,严格规范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时,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交通事故的能力。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保护

, 1 /  ̄ 19 " 0
西 部 地 区 生 态 环 境 昀 破 坏 其保 护
◎王 美霞 高海清 z
摘 要 :环境 问题是 2 世 纪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处理好西部生态环境保 护和西部 经济发展 的关 系是 1
生态环境 保 护措 施
*
西部经济发展 的重 中之重 ,也是我 国实现可持 续发展 战略 的关键 ,保 护好生态环境是 为 了西部 经济更好 的发展。
关 键 词 :西 部
“ 西部 ”是一个特殊经济概 念 ,相对于经济意义上 的东 、 战略,这种战略固然曾经给西部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也严 中部而言 ,地理概念上包 括蒙 、陕、宁 、甘 等 l个 省区市 , 重制约和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 2 土地面积 约 6 s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 的 74 8 1%,人口 3 7 . 6 二、造 成 西部 环境 问题 的原 因 亿 ,约 占全 国总人 口的 2 . 8 %。在我 国西部地 区,由于人 口的 6 西部地 区的生态极为脆弱 ,自我平衡能力很差 ,生态功能 增长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原因 ,使 西部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 持续下降,一旦破 坏将面临不可恢复的难题 。追究其 原因,主 破坏 。发展经济是西部发展的根本 ,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的好 要有 : 大开发和 西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 果 。所以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了] 洞道泥沙淤积 ,磁. 游 坏了生态平衡 。 境建设 因为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 ,生态投资效益较差 ,生态恢
2 、风 沙灾 害频繁 ,水污染加剧 。农业 失去 生态屏 障的黄 复和建设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 土高原北部靠 近西北干旱 区 、半湿润 区 占 3 %,半干旱 区 占 3 3 、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 所谓环保意识 ,是指人们在认知 6 %,干旱区 占 7 0 %。最主要的问题来 自半干旱 区 ,黄河每年 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 l 6亿吨 的泥 沙量 ,有 8 9来 自半干旱 地区 。半干旱地 区是生 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 陡,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 06 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气候比较干燥 ,沙漠遇到大风 ,还会形 护的行为上 。 目前我 国多数人对环境问题的客观现状缺乏清 ” 成沙尘暴,不仅污染当地 ,也会使其它地区受到污染 。黄河流 醒 的认识 ,据调查 ,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态度 中庸 , 域的污染 已经从支流发展到千流 ,千流的水污染 范围从原来的 无敏感 陧, 对许多根本性I 环境 问题缺少 了解 ,甚至根本不了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哪些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哪些大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为了守护这片广袤土地的生态平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首先,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推行了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政策。
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加强了对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量分配和调度,保障生态用水需求。
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鼓励农业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对于工业用水,也加强了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实施了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政策。
严禁非法开垦荒地,保护现有耕地和草原。
加强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采取植树造林、种草护坡等措施,减少土壤侵蚀。
对于沙漠化土地,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程,通过种植防风固沙林带、设置沙障等手段,遏制沙漠的扩张。
在森林和草原保护方面,加大了对天然林和草原的保护力度。
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乱砍滥伐,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和更新。
对于草原,实行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鼓励牧民合理放牧,推行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
在生态修复工程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
比如“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逐步恢复为林地和草地,增加了植被覆盖,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在污染防治方面,加强了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
要求企业严格遵守排放标准,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
同时,加大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建立了生态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
对于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发展机会的地区和群众,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和政策支持。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的发展日益加快。
各种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给西部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
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必要的,因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资源开采和污染物排放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污染、植被破坏等问题。
这些问题一旦形成,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巨额的财力。
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不能等待问题出现后再去治理,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还是必要的,因为它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是不可逆转的。
如果出现了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污染、植被破坏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农牧业生产和自然资源开发,加剧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尊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发展和环保的和谐发展。
最后,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管理。
同时,企业也应该履行环保责任,采取各种环保技术和措施,减少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广大公众也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工作。
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建设。
总之,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保的和谐发展,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因此,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公众都应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途径与对策

草) 提高 植被 覆 盖率 , 少水 土流失 , 长 减 使 亩 , 中沙漠 化 土地 面积达 5 5 其 2 8万亩 , 内盐 碱化 土地 占 套 退耕 还林 ( 丁程 ,
黄 7 8万 亩 , 土 流 失 面 积 占 全 市 国 土 面 积 的 8 % 。 乌 拉 特 江 中上 游 地 区 生 态 状 况 明显 好 转 , 土 高 原 生 态 状 况 有 较 6 水 0 西 草 原 土 地 荒 漠 化 严 重 ,0 8 % 的 草 场 沙 化 ,0 %的 草 场 大 改 观 , 北 地 区 生 态 恶 化 趋 势 基 本 得 到 遏 制 。 就 巴彦 淖 7 %一 0 10
到 0 0年 , 林覆 盖 率要 达 到 1%, 沙危 害 森 5 风 退化 , 呈加 剧态 势 。生态环 境 问题仍 然是 制约 巴彦 淖尔 尔 市来 说 , 2 1 并 市社会 经济 可持续 发展 的重要 因素 。
2、 土 流 失 严 重 水 西 部 地 区是 我 国 水 土 流 失 的 重 灾 区 , 中 内蒙 卉 西 部 其 水 土 流 失 率 是 1 .2 , 林 覆 盖 率 仅 为 1 .3 57 % 森 27 %。
积 的 5 .5 人 口占全 国人 口的 2 %。 62 %, 3
● 一 、 部 地 区 主 要 的 生 态 与 环 境 问 题 西
西 部 自然资 源总 量丰 富 , 中国一半 以上 的 草原 分布在
西 部 地 区 。 但 是 西 部 地 区 资 源 退 化 严 重 , 场 退 化 率 除 少 草
0
N E E M NGGU ~N I YE
科普长廊
西 苗 地 区 生态环境治理途 径与对策
文 /刘 美 琴 王 治 平 卢 占 新 王 学 君
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

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摘要】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缺乏专业人才、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政府管理不到位以及民众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应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保政策法规,并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推动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困难、对策、人才、资金、基础设施、政府管理、环保意识、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政策、环保法规、环保宣传教育。
1. 引言1.1 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对维护全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和旅游资源区,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的环境质量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在西部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地区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加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势在必行。
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环保力度,保护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1.2 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现状西部地区是我国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影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复杂多变,气候干旱、地质条件复杂,这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环保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基础设施滞后,环保设施建设不足,无法满足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需求。
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

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摘要】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包括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土地沙漠化与荒漠化、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管理机制薄弱以及缺乏环保意识与参与度低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西部地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进土地生态恢复工程、加强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应对与适应、强化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与参与度。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西部地区、环境保护、水资源、水污染、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环境管理机制、环保意识、参与度、水资源管理、土地生态恢复、气候变化应对、环境管理制度、居民意识、关键词1. 引言1.1 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中国国土面积辽阔的地区之一,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气候变化等问题的严重加剧,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加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长远利益。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许多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如高山、草原、河流等,都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
这些生态系统对维护地区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水源地安全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是保护西部地区自身的生态环境,也是保护整个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生产基地。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农田和矿产资源,为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问题,这些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耗竭的危险。
加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是保护当地资源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的需要。
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加强环保意识,制定有效管理措施,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真正保护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如何保护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作者:朱敏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10期
我国西部的环境问题相当严重。
在全国367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中,西部约占80%。
黄河流域上游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青海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6.32%,陕西省为66%,而甘肃省的比例竞高达86%;四川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1万平方公里,占了整个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20%,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护,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相当严重。
西部水土流失给长江和黄河带来的泥沙每年达20多亿吨,这不仅导致大量表层肥土流失,还导致下游江河湖库泥沙淤积,1998年的特大洪灾就与此有关联,整个水灾损失达2000多亿元,使我国GDP增长率降低了二个百分点。
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西部地区存在两个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在西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淡水资源相当匮乏;岷江、渭河等河流污染也相当严重。
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有些地方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包头、西安、库尔勒等城市的地下水污染也比较严重;由于二氧化硫和烟尘等过度排放,酸雨在西部地区城市中相当严重。
此外,西北草地还存在过度放牧、过度采樵以及过度采集中药等现象,导致草地严重退化;西南森林存在着滥砍滥伐的现象,导致森林资源的减少。
所以,有进一步加强保护的必要。
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严重的环境问题还将使西部的投资硬环境恶化,影响外来资金的进入,从而影响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环境是由人破坏的,也是由人保护的,现行西部的环境问题是人类长期活动的结果。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由于过分注重人的权利而忽视了大自然的“权利”,人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经济人特性,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作为大自然的主宰的经济人会过度地索取而不顾及环境及其他人的利益,这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非持续发展的模式。
荒漠化问题的形成就源于人类的滥垦、滥牧、滥伐、滥采以及滥用水资源。
现在的环境状况与制度有相当的关联,一些制度根本没有发挥出对环境的保护功能,一些制度甚至激励了对环境的破坏,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制度缺失的现象。
环境保护的制度可分为与环保直接相关的制度和与环保间接相关的制度,前者属于传统环保法的范围,而后者则不属于传统环保法的范围,但能够发挥出环保的功能。
目前我国环保制度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首先过分强调与环保直接相关的制度的建设。
其次对与环保间接相关的制度缺乏关注。
政府在进行制度建设时,往往忽视这些制度的环保功能。
最后与环保直接相关的制度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由于对经济人的本质缺乏领悟,现行与环保直接相关的制度重规制而轻激励,重收费而轻防治,重惩罚而轻奖励,重行政手段而经济手段。
这也是现行环保制度与经济人之间在环境问题上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制度的缺陷及缺失直接导致了环境的恶化,故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有效的制度创新需要以协调人的利益为中心,并且应该重视不同产权的环保功能,引入市场机制,重视对环保的激励,以及改变政府行为的目标模式。
一般而言,行为人对其任何行为都要承担因其行为所导致的任何成本或获得因其行为所带来和任何收益,只有这样,才会对行为人产生良好行为的激励,资源配置也会高效率;但由于
制度的不健全和非万能性,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外部性的普遍存在。
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相一致的情形。
根据外部性对社会的影响,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的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情形,由于行为人对社会贡献过多而获益过少,所以,在此情形下,对行为人产生正外部性行为的激励就会严重不足;而负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之情形,由于行为人可以把其成本转嫁给其他社会主体,通过损人而利己,所以,如果没有有效制度对其规制,负外部性的行为将会泛滥。
对外部性问题的克服主要有私力和公力两种途径,对其有效克服将有助于激励行为人守法,从而实现制度的目标。
我们的立法应该考虑如何使农民守法,而不仅仅考虑违法以后如何处理;我们的制度应该立足于对不良行为的预防,而不仅仅是对行为人的处罚;我们的立法者应该对个人利益和社会秩序进行协调,而不偏废任何一方;还应该对法律的效率有一个全盘的量化的科学分析,而不能仅仅关注目前的支出最后我觉得西部地区的环保问题还是应该由政府牵头。
首先、水资源共享。
黄河等河流的断流已导致相当严重环境、生态和经济问题,断流与河流中上游一些地区过度截水有相当的关系,一些地区仍沿用落后的大水漫灌方式,既造成了土地盐渍化,又浪费了水资源,造成中下游地区缺水。
在西北的一些河流和流经西北部的一些河流中,实现水资源的共享是摆在政府面前的新课题。
对跨省河流,由中央政府进行协调和总量分配,省内河流由省一级政府进行协调和总量分配。
对目前用水多的地区,政府应该鼓励改变用水方式,减少棉花和其它耗水植物的种植面积,改种其它耐旱作物等。
其次,对特定产品需求和出口的控制和禁止。
政府需要对有害环保的产品从需求的环节进行控制,抑制供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有害环保的低附加值产品(如出口到日本的木筷和竹筷、出口到东南亚的发菜等)更需要由政府规定禁止出口。
这是相当必要的,因为发达地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要一直在增加,如不对需求和消费加以有效抑制,控制这些有害环保的产品的供给是不可能的。
再次,对外来企业投资污染密集产业的规制。
西部开发存在大量的资金短缺,故容易产生“饥不择食”的现象,外来的污染密集产业有可能趁虚而入,所以,中央政府在制定西部的产业政策时,应该严格限制高污染密集产业,对中低污染产业作适当的限制;西部地方政府在污染密集产业的准入问题上,应该考虑这些产业的生态成本和环境代价;政府还应对污染企业运行过程中污染治理作出严格规定。
最后,对环境产业的投资优惠。
政府对环境产业的投资优惠应该优于对其它行业的优惠。
因为环境产业存在相当大的正外部性。
如外商对森林业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森林产品,而植树造林有利于环境的优化,并且这种生态效率是相当大的;沙漠的治理对治理者而言,可以获得相关产品,而对社会来说,则不仅可以减少荒漠土地的面积,还可以防止和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减少沙漠对良田的侵犯。
正因正外部性的存在,社会在环境产业中获得了相当多的利益,其程度是其它产业所不可比拟的。
此外,环境产业的投资周期相对较长,投资硬环境相对较差,所以,政府应该给予环境产业更多的优惠,以增强对环境产业投资的激励。
政府对环境产业的优惠主要包括更优的税收政策、更少的土地使用费、更长的土地使用期限、更优的融资政策和更强的产权保护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