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五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5章 植被与土壤 第1节 植被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植被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方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运用不同实例,说明不同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综合思维) 2.通过图文资料,理解不同类型森林的分布、植被类型及结构特征。
(区域认知)3.掌握不同地区草原与荒漠植被特征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2.森林植被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特征及分布特点是什么? 3.草原与荒漠的分布特征是什么?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含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分类⎩⎪⎨⎪⎧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天然形成的植被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人工栽培 和经营管理的植被3.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①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
②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3)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轻巧记忆] 判断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方法(1)天然植被物种相对丰富,人工植被物种比较单一。
(2)天然植被在自然状况下能生长得很好,人工植被需要在人的管理条件下才能很好地生长。
将下列植被与对应的植被类型连线。
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1)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2)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必修五】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课件(18张PPT)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 也》)
明确: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 人。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明确: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过失:错了也错在明 处,改了众人照样敬仰他。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指崤山以东。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
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 关西:函谷关以西。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
些地区在长江之外)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古诗与星宿
1、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 于斗牛之间。”
——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2、王勃《滕王阁序》“物化天宝,龙光射 牛斗之墟。”
——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3、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 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4、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 时七夕笑牵牛。”
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恒星 和行星的区别,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 的坐标,并划分若干区域来识别它们。 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 集群。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 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二十八星宿
角、亢、氐(dī)、房、心、尾、 箕(jī)、牛、斗、女、虚、危、 室、壁、奎、娄、胃、昴 (mǎo)、毕、觜(zī)、参、 井、鬼、柳、星、张、翼、轸
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
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被分为物理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高中地理选修5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主要涉及了人文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选修5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强。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导致的交通、环境、就业等问题。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物理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它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活动。
人类活动又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互联系的,而要实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关系,则必须了解和尊重地理环境的客观规律,合理的配置利用地理环境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三、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等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各国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应对。
地缘政治是指国际政治中存在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矛盾,它是国际政治实践中的一种重要现象。
全球化和地缘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而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生活需要的同时,不影响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正确把握资源的含义、资源的分类、资源的地域分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保护等重要内容,加强对资源问题的研究和管理。
地理必修五知识点总结高一

地理必修五知识点总结高一高一地理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学科,它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和解决地球上的各种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五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下面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利用1.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对于理解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地图是地理学习和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工具。
2.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层、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系,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3.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学习地球的水循环过程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能够提高我们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能力。
4.地球上的湿润气候湿润气候是人类聚居和农业发展的理想气候条件之一,了解湿润气候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认识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了解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解决与人口相关的问题,如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等。
2.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了解城市的定义、特征和发展趋势,还可以研究城市化对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三、地理信息技术与地图制图1.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将地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能够提高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地图制图和地图解读地图制图是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用图形符号表现出来的过程,掌握地图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够制作和解读不同类型的地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
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掌握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开发利用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同时,不破坏环境和影响后代的发展。
高二必修五地理必考知识点

高二必修五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中学生来说,地理学习是必修的科目之一。
而在高二时期,地理知识点的学习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知识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高二必修五地理课程中必考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1. 地球与地理学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公转等基本概念,以及地球的地理坐标和经纬度系统。
同时,还需要了解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这些是地球上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
2. 环境与资源环境与资源是地理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需要了解地球上的不同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比如工业化、城市化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外,还需要明确不同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比如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3.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与城市化是地理学中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需要了解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分布、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人口结构的特点。
此外,还需要关注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影响。
同时,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趋势,我们需要认识到城市化对人口流动、资源分配、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
4. 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中的研究重点之一。
我们需要学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思考如何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5. 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研究方法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研究方法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如何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同时,还需要了解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等。
以上所列的地理学知识点是高二必修五地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于高考来说是必考知识。
高中地理 第5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程标准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
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人类与环境1.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从而使人类与环境之间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与改善,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二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毁林开荒等。
3.环境对人类影响的反馈作用有两种: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的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湿地萎缩等。
(3)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过分集中乡村地区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①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同时排放的污染物占世界的75%探究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5_2土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物质组成。
2.了解观察土壤的内容。
3.了解土壤形成的条件。
4.理解土壤与其它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观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观察内容野外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命名如黑土、红壤等;(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来判断。
不同土壤通气、通水等条件不同,因此耕作条件不同。
(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由下向上分母岩层、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有机层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和时间等。
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土壤与人类活动土壤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资源,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提高肥力的常用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答案]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为什么冷湿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答案]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温暖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
初高中全科电子教材网址

物理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czwl/jszx/tbjx/tb8s//jazx/List_154.html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czwl/jszx/tbjx/tb8x//jazx/List_155.html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czwl/jszx/tbjx/tb9//jazx/List_159.html/jazx/List_162.html高中物理必修一:/gzwl/jszx/tbjx/kb/bx1//WL/List_2013.html高中物理必修二:/gzwl/jszx/tbjx/kb/bx2//WL/List_2014.html高中物理选修1系列:/gzwl/jszx/tbjx/kb/xx1/高中物理选修1-1:/WL/List_2015.html高中物理选修1-2:/WL/List_2016.html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gzwl/jszx/tbjx/kb/xx2/高中物理选修2-1:/WL/List_2017.html高中物理选修2-2:/WL/List_2018.html高中物理选修2-3:/WL/List_2019.html高中物理选修3系列:/gzwl/jszx/tbjx/kb/xx3/高中物理选修3-1:/WL/List_2020.html高中物理选修3-2:/WL/List_2021.html高中物理选修3-3:/WL/List_2022.html高中物理选修3-4:/WL/List_2023.html高中物理选修3-5:/WL/List_2024.html语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czyw/jszx/tbjxzy/qs/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czyw/jszx/tbjxzy/qx//YW/List_1451.html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czyw/jszx/tbjxzy/bs//YW/List_1452.html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czyw/jszx/tbjxzy/bs_1_1_1//YW/List_1453.html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czyw/jszx/tbjxzy/bs_1_1//YW/List_1454.html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czyw/jszx/tbjxzy/bs_1//YW/List_1455.html高中语文必修一:/gzyw/jszx/tbjxzy/kbjc/bx1//YW/List_1512.html高中语文必修二:/gzyw/jszx/tbjxzy/kbjc/bx2//YW/List_1513.html高中语文必修三:/gzyw/jszx/tbjxzy/kbjc/bx3//YW/List_1514.html高中语文必修四:/gzyw/jszx/tbjxzy/kbjc/bx4//YW/List_1515.html高中语文必修五:/gzyw/jszx/tbjxzy/kbjc/bx5//YW/List_1516.html高中语文选修教材:/gzyw/jszx/tbjxzy/kbjc/xxjc/数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czsx/jszx/czsxtbjxzy/czsxqnjs_2/cs7skb//SX/List_1703.html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czsx/jszx/czsxtbjxzy/czsxqnjx_1_1/cs7skb//SX/List_1704.html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czsx/jszx/czsxtbjxzy/czsxqnjs_1/cs7skb//SX/List_1705.html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czsx/jszx/czsxtbjxzy/czsxqnjx_1/cs7skb//SX/List_1706.html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czsx/jszx/czsxtbjxzy/czsxqnjs/cs7skb//SX/List_1707.html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czsx/jszx/czsxtbjxzy/czsxqnjx/cs7skb//SX/List_1708.html高中数学必修一:/gzsx/jszx_1/czsxtbjxzy/xkbsyjc/gzsxxkbbx1_2/gzsxbx1kb_1//SX/List_1747.html高中数学必修二:/gzsx/jszx_1/czsxtbjxzy/xkbsyjc/gzsxxkbbx1_1/gzsxbx1kb//SX/List_1748.html高中数学必修三:/gzsx/jszx_1/czsxtbjxzy/xkbsyjc/gzsxxkbbx1_3/gzsxbx1kb//SX/List_1749.html高中数学必修四:/gzsx/jszx_1/czsxtbjxzy/xkbsyjc/gzsxxkbbx1_4/gzsxbx1kb/高中数学必修五:/gzsx/jszx_1/czsxtbjxzy/xkbsyjc/gzsxxkbbx1_4_1/gzsxbx1kb/ /SX/List_1751.html高中数学选修1系列:/gzsx/jszx_1/czsxtbjxzy/xkbsyjc/xx1/gzsxxkbbx1_5/高中数学选修2系列:/gzsx/jszx_1/czsxtbjxzy/xkbsyjc/xx2/gzsxxkbbx1_5_1_1/英语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ce/czyy/tbjxzy/qnjsc//YY/List_1815.html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ce/czyy/tbjxzy/qnjxc//YY/List_1816.html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ce/czyy/tbjxzy/bnjsc//YY/List_1817.html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ce/czyy/tbjxzy/bnjxc//YY/List_1818.html初中数学九年级全册:/ce/czyy/tbjxzy/qnjqyc//YY/List_1819.html高中英语必修1 :/ge/jszx/tbjx/pg_1_2/b1//YY/List_1856.html高中英语必修2:/ge/jszx/tbjx/pg_1_2/b2//YY/List_1857.html高中英语必修3:/ge/jszx/tbjx/pg_1_2/b3_1//YY/List_1858.html高中英语必修4:/ge/jszx/tbjx/pg_1_2/b31//YY/List_1859.html高中英语必修5:/ge/jszx/tbjx/pg_1_2/b51//YY/List_1860.html高中英语选修6:/ge/jszx/tbjx/pg_1_2/x6//YY/List_1861.html高中英语选修7:/ge/jszx/tbjx/pg_1_2/x7//YY/List_1862.html高中英语选修8:/YY/List_1863.html高中英语选修9:/YY/List_1864.html高中英语选修10:/YY/List_1865.html化学初中九年级上册:/czhx/jshzhx/tbxzy/jnshc/初中九年级下册:/czhx/jshzhx/tbxzy/jnshc_1//HX/List_1608.html高中化学必修1:/gzhx/gzhxjs/0pl/kb/bx1_1//HX/List_2037.html高中化学必修2:/gzhx/gzhxjs/0pl/kb/bx2//HX/List_2038.html高中化学选修1:/gzhx/gzhxjs/0pl/kb/xx11//HX/List_2039.html高中化学选修2:/gzhx/gzhxjs/0pl/kb/xx12//HX/List_2040.html高中化学选修3:/gzhx/gzhxjs/0pl/kb/xx21//HX/List_2041.html高中化学选修4:/gzhx/gzhxjs/0pl/kb/xx22//HX/List_2042.html高中化学选修5:/gzhx/gzhxjs/0pl/kb/xx23//HX/List_2043.html高中化学选修6:/gzhx/gzhxjs/0pl/kb/xx31//HX/List_2044.html生物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czsw/jshzhx/tbjxzy/7sh//SW/List_2172.html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czsw/jshzhx/tbjxzy/7xxsh//SW/List_2173.html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czsw/jshzhx/tbjxzy/8sh//SW/List_2174.html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czsw/jshzhx/tbjxzy/8xxsh//SW/List_2175.html高中生物必修1:/gzsw/jshzhx/tbziy/kbshy/fzyxb//SW/List_2160.html高中生物必修2:/gzsw/jshzhx/tbziy/kbshy/ychyjh/ /SW/List_2161.html高中生物必修3:/gzsw/jshzhx/tbziy/kbshy/etyhj//SW/List_2162.html高中生物选修1:/gzsw/jshzhx/tbziy/kbshy/swjsh//SW/List_2163.html高中生物选修2:/gzsw/jshzhx/tbziy/kbshy/swkx//SW/List_2164.html高中物物选修3:/gzsw/jshzhx/tbziy/kbshy/xdswkj/ /SW/List_2165.html政治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sxpd/js/tbjx/7s//ZZ/List_1936.html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sxpd/js/tbjx/7x//ZZ/List_1937.html初中政治八年级上册:/sxpd/js/tbjx/8s//ZZ/List_1938.html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sxpd/js/tbjx/8x//ZZ/List_1939.html初中政治九年级全册:/sxpd/js/tbjx/9q//ZZ/List_1940.html高中政治必修1:/sxzz/js/tbjx/kb/bx1//ZZ/List_1981.html高中政治必修2:/sxzz/js/tbjx/kb/bx2//ZZ/List_1982.html高中政治必修3:/sxzz/js/tbjx/kb/bx2//ZZ/List_1983.html高中政治必修4:/sxzz/js/tbjx/kb/bx4//ZZ/List_1984.html高中政治选修1:/sxzz/js/tbjx/kb/xx1/高中政治选修2:/sxzz/js/tbjx/kb/xx2/高中政治选修3:/sxzz/js/tbjx/kb/xx3/高中政治选修4:/sxzz/js/tbjx/kb/xx4/高中政治选修5:/sxzz/js/tbjx/kb/xx5/高中政治选修6:/sxzz/js/tbjx/kb/xx6/历史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czls/js/tbjx/7s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czls/js/tbjx/7x/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czls/js/tbjx/8s/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czls/js/tbjx/8x/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czls/js/tbjx/9s/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czls/js/tbjx/9x/高中历史必修1:/gzls/js/tbjx/kb/bx1/高中历史必修2:/gzls/js/tbjx/kb/bx1/高中历史必修3:/gzls/js/tbjx/kb/bx3/高中历史选修1:/gzls/js/tbjx/kb/xx1/高中历史选修2:/gzls/js/tbjx/kb/xx1/高中历史选修3:/gzls/js/tbjx/kb/xx3/高中历史选修4:/gzls/js/tbjx/kb/xx4/高中历史选修5:/gzls/js/tbjx/kb/xx5/高中历史选修6:/gzls/js/tbjx/kb/xx6/地理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czdl/jszx/tbjxzy/qs_1/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czdl/jszx/tbjxzy/qs_1/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czdl/jszx/tbjxzy/qs_1_2/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czdl/jszx/tbjxzy/qs_1_1_1/高中地理必修1:/gzdl/jszx/tbjxzy/kbjc/bx1/高中地理必修2:/gzdl/jszx/tbjxzy/kbjc/bx2/高中地理必修3:/gzdl/jszx/tbjxzy/kbjc/bx3/高中地理选修教材:/gzdl/jszx/tbjxzy/kbjc/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 原因。 答案 (1)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正值西南地区干季,晴天 多,降水少
(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 答案 (2)植被破坏导致地表侵蚀加剧;森林涵养水源功能 降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09· 海南)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 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 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 接经济损失达192.24亿元。 (1)指出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 (2)简要回答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及减 灾对策。 答案 (1)热带气旋(或台风)、温带气旋
(2)类型: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风暴潮) 空间分布特点: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 减灾对策: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 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
防护(或堤防)工程。(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09浙江)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 水土流失地区有何分 布规律?
解析 第(1)题,Ⅰ地区为黄淮海平原地区,旱涝灾害频繁。 Ⅳ地区多地 质灾害,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第(2)题,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对 人类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第(3)题,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地形条件复杂, 气候类型多样,海岸线漫长并处两大地震带交会处,使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第 (4)题,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大工程建设不当是近年我国自然灾害频 率和强度增多的主要原因。第(5)题,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都可。
25
104
534
155
19
0
0
0
0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 原因。 (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
解析 第(1)题,从表中找出西南三省林区火灾的时间多发 生在春季和冬季;因为冬春季节西南地区处于东北季风的影响 之下,正值干季,晴天多,降水少,气候干燥,火灾易发。第 (2)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在西南林区 表现很明显。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植被被毁,其涵养水源的作 用降低,地表侵蚀作用加剧,水土流失、山洪、滑坡、泥石流 等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落差大,水流急,水 分的存留时间短
(09厦门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福建省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种 类繁多,分布面广,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严重 的省份之一,预防地质灾害十分重要。右 图示意福建省的滑坡、泥石流和地震分布。 (1)说出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空 间分布的特点。(6分) 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3分), 地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3分)
(3)图2中A地区是我国干旱多发区,水资源紧张,试分析其解决 措施。
答案:①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减少污染、浪费,提高水的利
用率;④发展节水农业;⑤提高水价;⑥控制人口数量;⑦海水淡化等
(4)图1中C地区为湿润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 面解释其原因。
答案: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丰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有何分布规律?
答案:第二级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 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分别说明A、B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 答案: A地区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 B地区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 暴雨集中
(09· 福建)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 岩阻塞而成的湖泊。下图为“5· 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城地质灾 害发育程度分布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 间分布的特点。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堰塞湖的概念和图中信息可以 得出汶川地震引发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导致了堰塞湖的形 成,并得出极重灾区沿河谷呈长条带状分布的特征。 崩塌、滑坡或泥石流 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 东南走向分布)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解析 第(2)题,结合三幅图片,和上题所述堰塞湖的类 型可以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包括地质构造、 地表岩性、地形、河道特征、降水特点及河流水量等方面。 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 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 河流水量较大。
(3)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答案:C地区因黄河从纬度较低处流向较高处,在春季和初 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势低平,河道淤积
(08江苏启东)材料一
2009年9月19日,中国旱涝成因及预测 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与会专家指出:未来东北地区的干旱还有 增加趋势,淮海流域则进入了频繁多雨洪涝阶段。
A
(09· 山东)下表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
火灾次数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单位:次)
1月 贵 州 四 川 云 南 21 2月 35 3月 54 4月 5 5月 0 6月 0 7月 0 8月 0 9月 0 10月 0 11月 36 12月 8
23
7
26
8
0
0
0
0
0
0
0
3
材料二
图1“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材料三 图2“我国部分地区干旱 总次数等值线图”
(1)读图1,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图1中B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 出解决措施。 (3)图2中A地区是我国干旱多发区,水资源紧张,试分析 其解决措施。
(4)图1中C地区为湿润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 地势方面解释其原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雨涝区的分布 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它与地形、气候有关。第(2) 题,B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平原,加上植被破坏,水土 流失严重,围湖造田等人为原因,涝灾多发。第(3)题, A位于华北平原,水资源供应紧张,可从开源、节流两方面 入手加以解决。第(4)题,C位于云贵高原,其干旱与喀 斯特地貌有关。
答案 (1)旱涝 关联性 (2)地质灾害(地震灾害) (3)①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② 国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繁;③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 处,地震多发;④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4)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 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 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大型工 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 胁。 (5)兴建长江三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 林、“三北”防护林,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等。(合理即可)
(09厦门质检) 读图17和材料, 回答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 大于50rmn称为暴雨,100~200mm 称为大暴雨,大于200mm称为特大 暴雨。图17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 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 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 律,并分析原因。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分);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 影响越来越弱(2分);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冷冻灾害是指气温骤降在0℃以上的相对于农作 物的低温而形成的冷害和气温骤降在0℃以下造成冻害等两大 类灾害的总称。 材料二 1954年~2000年我国冷冻灾害频次分布图。
(1)据图写出我国冷冻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3分)
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且南方多于北方 (2)北方冷冻灾害多发生于秋季和春季,南方冷冻灾害多发 生于冬季,试分析其原因。(6分) 北方冬季时农作物停止生长或生长进入休眠期,故造成 的危害较小;春秋季节农作物仍处于生长期,故造成危害较 大。(3分)南方冬季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故冷冻灾害危 害较大;春秋季节气温相对较高,且冬季风影响相对较弱, 气温下降幅度较小。(3分) (3)应对冷冻灾害,可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6分) 建立预警机制;培养耐低温的农作物品种;发展温室 (塑料大棚)农业等。(每个要点2分,答出两点即得6分)
(2)说明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具体措施。(9分)
①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及时准确发布灾害信息;②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 设护坡工程;③植树造林;④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 规体系(应急处置机制);⑤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能力(意识),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每点3分,答出3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07山东)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上图中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什么?与其他地区相比,Ⅳ 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何突出特点? (2)上图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是哪一种? (3)2005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经济损失2042.1亿元。综合所学知识, 简要分析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国家之一的原因。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大的人为原因。 (5)列举我国加强防灾减灾所采取的工程措施。
(2)分别说明A、B 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 其成因。
(3)C地区为什么多 洪涝灾害?
思路点拨: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 第二级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且在黄土高原 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第(2)题,A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由于该地土质疏松、 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故多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B地区位于我国的横断山区,由于这里位于板块 交界处,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再加上暴雨集中,故 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第(3)题,C地区位于我国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地 区地势低平、河道淤积,夏季降水集中,再加上黄河下游 易出现凌汛,故该地区多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