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庄公“不鄙”到学生“不鄙”
曹刿论战

• 6、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 “远谋”表现在哪里? •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 庄公的三答,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 ,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这两 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 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 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斗中,“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 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 因,再次暴露“鄙”。 •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民 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 先决条件,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 )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 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 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政治上 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
• 1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 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 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 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 食者” •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 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 、分析,促其领悟。
• 17、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 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 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 支持。 •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 •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 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儒林列传注音版

儒r ú林l ín 列li è传zhu àn太t ài 史sh ǐ公ɡōn ɡ曰yu ē:余y ú读d ú功ɡōn ɡ令l ìn ɡ,至zh ì於w ū广ɡu ǎn ɡ厉l ì学xu é官ɡu ān 之zh ī路l ù,未w èi 尝ch án ɡ不b ù废f èi 书sh ū而ér 叹t àn 也y ě。
曰yu ē:嗟ji ē乎h ū!夫f ū周zh ōu 室sh ì衰shu āi 而ér 关ɡu ān 雎j ū作zu ò,幽y ōu 厉l ì微w ēi 而ér 礼l ǐ乐l è坏hu ài ,诸zh ū侯h óu 恣z ì行x ín ɡ,政zh èn ɡ由y óu 彊国ɡu ó。
故ɡù孔k ǒn ɡ子z ǐ闵m ǐn 王w án ɡ路l ù废f èi 而ér 邪xi é道d ào 兴x īn ɡ,於w ū是sh ì论l ùn 次c ì诗sh ī书sh ū,修xi ū起q ǐ礼l ǐ乐l è。
適齐q í闻w én 韶sh áo ,三s ān 月yu è不b ù知zh ī肉r òu 味w èi 。
自z ì卫w èi 返f ǎn 鲁l ǔ,然r án 後h òu 乐l è正zh èn ɡ,雅y ǎ颂s òn ɡ各ɡè得d é其q í所su ǒ。
语文探究活动不能忽视实证精神的培养——以《曹刿论战》教学中探究“庄公鄙吗”为例

( 三 )语 文教 学 中开 展探 究 性 教学 活动 ,培养 创 新
楼 阁 。没有 科学 的实 证精神作 基础 ,培养 出来的所 谓创新 精 神 ,切 忌 不 分 体 裁 。 不 同 文 体 的 课 文 ,应 该 从 不 同 的 方
式 的 自由 发 挥 , 不但 允 许 , 而 且 鼓 励 。 笔 者 认 为 , “ 见 仁 得偏 离到讨论科 学 问题 。历 史题材 的课 文笔者 以为最有探
见智 ”可 以, “ 作者未必然 ,读者 未必不然 ”也不错 ,但 讨价 值,前辈 学者治学 问,一 向有文 史不分家 的说法 ,语
在 讨 论 问 题 的 时 候 , 不 能 仅 仅 鼓 励 学 生 大 胆 提 出观 点 ,而 文 教师 如 能在探 究论 题 的设计 上 贯 穿文 史 , 打通 学科 联
且必须要 求学生努 力在科 学的实证 上下一点功 夫:凡事 说 系 , 帮助 学生 基 于文 本 ,多 方 阅读 ,增长 见 闻 ,深入 思
内涵 来说 ,性价 比实在太低 ;所谓培养创新 精神这一教 学
目标显 得非常空泛 ,其实教 学指导思想大有 问题 。表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一 是从课文到课 文,缺少对背景 材料 的补 充 ,显得 苍 白无力 :二是从观 点到观点 ,没有 充分的 多角 度论证 ,讨论无法深入 ;三是从扯 皮到扯皮 , 学生只是为 支撑 各 自观 点在 课 文 中找一 点所 谓 的论 据 ,实证 精 神缺 如 。尢其 糟糕 的是 ,这位 老 师在 讨论 中支持 了 “ 鲁庄 公
精 神 不 仅 无 益 , 而 且 可 能 有 害 , 尤 其 是 把 创 新 错 误 地 等 同 面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精 神 ,文 学类 课 文 , 以形 象 取 胜 , 以 审 于 标 新 立 异 、 任 意 一百 个读者有 一百个哈姆雷特 ”,弹性 相对
鲁庄公的“鄙”与“不鄙”

鲁庄公的“鄙”与“不鄙”《曹刿论战》通过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中庄公的“鄙”来反衬曹刿的“谋”,正面展现曹刿的深思远虑及指挥才干。
在这篇文章中主人公似乎是曹刿,鲁庄公充其量也只是一个配角——思想缺乏深度,缺乏主见和魄力。
甚至还显得有点儿傻乎乎的,唯一的可爱之处就只剩下不那么独断专行,在曹刿的指挥和带领下打了一个自己也弄不明白原因的大胜仗。
然而,我们却发现在古今中外的“肉食者”中,鲁庄公的“鄙”的表象下其实蕴含了“不鄙”,甚至是一种难能可贵。
首先,鲁庄公能接贤纳谏,有明主之风范。
由国君是本国军队的最高任统帅,在战前决策中,庄公没有一意孤行,能接见一位“非肉食者”,并接受“非肉食者”的质询和建议,一起达成战略思想上的共识——取信于民。
在作战过程中,“公与之乘”,共同指挥作战,虽然庄公有“将鼓”“将驰”的急噪冒进之意,但他能听取曹刿的意见,没有独断专行,直到战争胜利。
战争胜利之后,鲁庄公询问胜利的原因,也显示出鲁庄公认真学习,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
与那些不懂装懂,装腔作势的统治者相比简直是圣贤之君。
历史上不乏精通文武之道的明君,虽然鲁庄公算不上这样的君主,但他有上述之表现,也不失为一明智之君。
其次,鲁庄公也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之道理,不然鲁庄公为何要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条建议?至于他所提出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条建议也未尝不可,大军在开赴战场作战之际犒劳三军,以此来鼓舞斗志,在战争史上不乏其例。
还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条建议的提出也不可妄加指责其“鄙”,这只能反映那时候人们思想上的局限性。
古人在出兵作战之前为坛而盟、敬神祭天、择时而动的行为已传承了几千年,我们不必苛求鲁庄公是一位不信神的大无畏者。
再者,《左传》源于《春秋》,可以说是近乎大事年表的《春秋》的扩写,《曹刿论战》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齐师于长勺。
”仅此一句话,很明显,长勺之战的胜利的功劳是加在鲁庄公头上,公何“鄙”之有?外敌来犯,鲁庄公不假思索即应战,一腔热血可嘉;曹刿请见,不以贫贱拒之而言听计从,破格用人,应属难得;开战后,指挥大权悉数交出,不怕人笑话更没担心大权旁落,这种用人胸襟叫人感动;战后讨教,毕恭毕敬,不敢说虚怀若谷,至少是虚心、真诚。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word文档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曹刿论战》一文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是初中文言文经典作品之一。
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只用222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者的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亲临战场,从容指挥。
正是由于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的确,在国家面临外强侵犯之时,作为一介草民的曹刿敢于挺身而出,拯救了国家,拯救了人民,此行此举可歌可泣。
也正缘于此,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直到今天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掩卷而思,我总觉得对《曹刿论战》一文的人物分析不够全面,那就是淡化了主要人物背后的次要人物──鲁庄公。
按传统的分析和习惯的概括,《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他的特点是“鄙”和“未能远谋”。
正是这样的特点,一直以来鲁庄公成为了愚昧、无能的代名词。
然而,分析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用平面镜来反射,因为平面镜的反射原理,让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人物形象其中的一面。
我们要学会用多棱镜折射的原理来观察历史人物的形象,还原历史,要让人物回到当时当地的环境之中。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客观地来评价历史人物了。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曹刿论战》中有关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几个闪光点。
1、放下尊严,虚心纳谏:《曹刿论战》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那时君主专制,帝王惟我独尊。
朝纲上下,惟圣旨是从。
国家大小事情,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鲁庄公面对“齐师伐我”,已经“公将战”。
也就是说鲁庄公对这场战争何去何从,已经有了安排和布置。
偏偏这个时候,曹刿,一介武夫(书本中注释为武士),执意进见。
此时的鲁庄公于情于理上都不会接见曹刿,原因有二:一是战事紧急,容不得半点怠慢;二是鲁庄公已经“将战”,迎战是铁定的了。
但鲁庄公并没有高高在上,也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百姓而拒绝接见。
鲁庄公简介 鲁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鄙不鄙

鲁庄公简介鲁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鄙不鄙鲁庄公是我们所学的课本里出现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君王,大家都度过曹刿论战,对英勇有谋的曹刿赞赏有加,却往往忽视了他服侍的君王鲁庄公。
司马迁《史记》:庄公好力。
曹刿论战、长勺之战都可以看出庄王虚心采纳别人的建议,这样看来似乎是个明君,但又有人说庄公是个泛泛之辈,政绩平平没有什么好说的。
究竟,鲁庄公是个昏君还是明君,还要从他的生平说起。
太史公曾在《史记》里评价鲁庄公:庄公好力。
短短的四个字,道出了鲁庄公一身最突出的特点,没错,鲁庄公是好力,何以见得?我们看下鲁庄公的身世,自然会对他好力有更深的理解。
鲁庄公生于鲁桓公六年九月丁卯日,姬姓,名同,为春秋诸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
他为鲁桓公的儿子,承袭鲁桓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2年。
鲁庄公能够在皇位上坐32年,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先不说他的好力,单就其他的来说,他在鲁庄公八年放过管仲,当时齐公子纠与管仲逃到鲁国。
次年齐桓公发兵击败鲁国,鲁国杀子纠。
齐向鲁索回管仲,鲁人施伯认为齐欲重用管仲,将会对鲁不利,劝庄公杀管仲,庄公不听,把管仲归还齐。
随后在鲁庄公十年,这一年的春天,齐桓公派兵攻鲁。
当时齐强鲁弱。
两军在长勺相遇。
鲁庄公采用曹刿人建议,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
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
后乘胜追击,直逼齐国国都,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
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
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
第10.2课《师说》课时作业-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

6.10.2《师说》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嗟.乎(jiān)嘉.奖(jiā)阿谀.(yú)师襄.(xiāng)B.跬.步(guǐ)经传.(zhuàn)以贻.(yí)之苌.(cháng)弘C.骐.骥(qí)句读.(dòu)颁.白(bān)老聃.(dān)D.驽.马(nú)郯.子(tán)针砭.(biǎn)无长.(zhǎng)无少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而大遗,吾未见..,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之利..不如师⑥蚓无爪牙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惑而不从师.④而耻学于师.⑤彼童子之师.⑥孔子师.郯子⑦吾师.道也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D.①③④⑤/②⑥/⑦/⑧4.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下列各句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这样令人称羡的光辉业绩,除了他本人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其教学理念,探讨其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工作中。
研究《论语》的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因材施教的大致思路和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孔子至少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一、关注兴趣,分层优化“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孔子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相当高明的,他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第191章。
选自山西古籍出版社《〈论语〉类读》,下同。
)这一理念,至今仍在教育界得到继承,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相信以后一定会逐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那么,在学习上,何者为“中人以上”,何者为“中人以下”?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184章)看来,应以兴趣为区别其层次之第一要素,而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为次。
通过这样的区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才情等的不同就相对符合他应受教育的实际情况,更便于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他进行教育,更易最经济的发挥教育之优势,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这种做法,远比一刀切的大锅饭式的教育更适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关于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句老话:你能管住他的身,可你管不住他的心。
只要他感兴趣,他愿意做,他爱,你就阻止不了他去关心,他去投入。
反过来,如果他没有兴趣,你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他都会“身在曹营心在汉”,让你干瞪眼没办法──可见,兴趣是教育成败的重要条件。
有兴趣,就会用心专、用情痴,全身心投入,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因为投入,故心无旁骛;因为乐意,所以通过勤奋就会做出惊人的成绩。
而没有兴趣,就容易倦怠、松懈。
自然,事情也可以干,可能也会干的不错,但总归平庸,要想有所建树或出类拔萃,近乎不可能。
也就是说,只有在以兴趣为动力的条件下,才谈的上教育的效果;不讲兴趣的教育,造就出的不是庸才便是蠢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鲁庄公“不鄙”到学生“不鄙”
案例:
语文课上,华老师正在讲解课文《曹刿论战》,这对已经年过半百的华老师来说,讲解这篇课文可以说是“烂熟于心”或“信口道来”。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其间也包含了鲁庄公之‘鄙’。
强敌当前他仓促应战,如果不是遇到曹刿,岂有不败之理!”华老师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随即插嘴道:“我认为鲁庄公未必‘鄙’!他要是真‘鄙’了还能大胆地起用曹刿吗?还能有《曹刿论战》这样精彩的故事流传于世吗?”
一石击起千层浪。
顷刻,课堂上有好几位学生随声附和。
此时的华老师略微有点儿皱眉,但马上放松下来,他微笑着说:“几位同学说得好,有创意!现在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鲁庄公‘未必鄙’的理由,好吗?”有了老师的允许,学生们的讨论更激烈了。
有的说,“鲁庄公在强敌面前不肯屈服,能勇敢迎战,说明他有非凡的政治毅力,这样的国君不能说‘鄙’!”有的说,“鲁庄公将这么重大的战役指挥权交给一介平民百姓曹刿,说明他善于用人,更证明了他的不‘鄙’!"还有的说,“鲁庄公战后能虚心向曹刿请教获胜的缘故,这说明他有不耻下问的人格魅力,也证明了他不‘鄙’!”……
这时的华老师已经彻底摆脱了刚才学生“插话”带来的心理紧张和尴尬。
他很兴奋地大声鼓励学生道:“你们回答得都很好,这说明了你
们……”学生一起回答“不笨!”华老师笑着打趣道:“我看还是用‘不鄙’好,你们说呢?”学生们哗的一下鼓起掌来……
解析: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大胆创新,华老师的这节语文课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
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老教师,当自己沿用了许多年的教学观点被学生推翻后,他不仅没有责怪学生,而是非常亲和地转而让学生就此去进行探究,这既要有敢于放下“师道尊严”的勇气,又要有高超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的闪光之处,就是华老师能将新课改的理念巧妙而自然地落到教学的实处。
首先,华老师有科学的学生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围绕这一主体去进行。
从学生的插嘴反驳“鲁庄公不鄙”,到学生的集体讨论“鲁庄公为何不鄙”,再到教师概括出“学生不鄙”,自始自终可以体现出华老师心中有学生,所以教学的关注点、兴趣点、着力点一直离不开学生。
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中,课堂学习还会如坐针毡、饱受煎熬吗?
其次,华老师有创新的活动观。
课堂教学不应该把一些“永久”不变的知识全盘“传授”给学生,学生如果接受的总是被教师肢解了的死知识,长此以往会僵化学生的思维、泯灭学生创新的火花。
华老师从学生的随意插嘴中,捕捉到创新教学的信息源,以此为契机做足了创新课堂的大文章。
同时,华老师适时地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去大胆
探究“鲁庄公为什么不鄙?”这一挑战传统的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竟然还说出了“道道儿”,不能不令华老师刮目相看。
所以,华老师很兴奋地大声鼓励学生,并有了学生不“鄙”的评价,进而蠃得了学生的掌声。
赞可夫曾说:“在课堂上,唤起儿童的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不仅仅对他们领会知识、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段话是对华老师这节语文课的最好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