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学案

合集下载

届高考一轮复习学案《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届高考一轮复习学案《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考纲要求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实验与探究)。

2.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实验与探究)。

3.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实验与探究)。

4.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实验与探究)。

复习要求1.理解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利用并能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微生物。

2.掌握培养微生物的过程、条件和方法。

3.掌握测量微生物数量的方法、统计菌落数量的方法。

4.能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基础自查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1.培养基(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菌技术3.实验操作(1)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制备(2)微生物的分离方法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1.分离原理:统计菌落数目:3.实验流程: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1.纤维素酶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原理3.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实验流程课堂深化探究一、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1)培养基①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②分类和应用③培养基配方及营养要素基本营养要素:特别提醒①微生物最常用的碳源是糖类,尤其是葡萄糖;最常利用的氮源是铵盐、硝酸盐。

②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有机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能源。

③有些培养基不需要添加特殊营养物质,生物自己能合成,如大肠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作为特殊营养物质。

④制备: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微生物培养的无菌技术①消毒和灭菌的区别②三种常用灭菌方法的比较2.微生物的纯化培养及菌种的保藏(1)原理: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分散成单个细胞,使其长成单个的菌落,这个菌落就是一个纯化的细菌菌落。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教案说课讲解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教案说课讲解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教案说课讲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五册第十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微生物的培养基制备、接种方法、培养条件及其观察;微生物在食品制作、环境保护、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培养过程及培养条件的控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接种针、消毒棉球、实验室用具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操作手册、实验记录表、微生物图片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食品腐败、疾病传播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理论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讲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包括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等步骤。

4. 观察与记录:学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5.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条件3. 微生物的应用:食品制作、环境保护、疾病治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微生物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 答案: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生长良好,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023高中生物人教版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实验教案

2023高中生物人教版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实验教案

2023高中生物人教版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实验教案前言: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是高中生物课程中重要的实验内容之一。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培养技术以及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可行的实验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微生物培养与应用的实验过程和原理。

实验目的: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微生物培养技术,并能正确操作培养基和仪器设备;3. 了解微生物在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1. 培养皿;2. 培养基;3. 移液器、培养管、试管;4. 显微镜。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培养皿和试管,保证无菌;b. 准备各种所需培养基;c. 检查显微镜是否正常工作。

2. 微生物的培养:a. 取一块洁净的培养基平板,用移液器取少量微生物菌液滴在中央;b. 使用无菌棉签平铺菌液使其均匀分布;c. 盖上培养皿盖,并用胶带封住;d.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3. 观察和记录:a. 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培养皿内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b. 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并进行绘图或拍照记录。

4. 微生物的应用:a. 选择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应用进行实验,比如制作酸奶等;b. 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观察结果;c. 分析实验结果并总结微生物在该应用中的作用和原理。

实验注意事项:1. 所有操作均需在洁净的环境下进行,避免杂菌的污染;2. 操作器材和仪器设备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清洗;3.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4.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好实验器材和工作区域,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和整洁。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过程,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形态特征。

同时,在应用实验中学生还能够亲自参与微生物的应用制作,深入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工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结语:通过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实验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知识,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生物选修1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导学案(高三复习).docx

生物选修1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导学案(高三复习).docx

课题:生物选修1专题1基因工程导学案I 编写人: 审核组长: 审核主任:I 温馨寄语: I 【学习目标】11.对科学实验设计进行严谨分析,体验发现生长索的过程、领会其中的科学方法 |2.说出胚芽鞘的生长索的产生部位、运输部位、作用部位 13.槪述植物生长索的产生、运输方式和分布;植物激索的槪念 |4.概述植物生长索的生理作用,通过实例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 5. 了解生长累及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6.尝试设讣实验探索生长索类似物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

|7.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8.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I 【知识梳理】|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结论1、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_______C2、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 _______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结论: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拜尔结论: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 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厂产生生长素部位:自变量①与②结果达尔文③与④詹森n …U③F f ①感光部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胚芽鞘生长索作用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弯曲牛长部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长素的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丄光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因:生长素分布:________________ —►结果:生长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向光弯曲生长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激素的概念: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位运输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位, 并且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机物,统称为植物激素。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2(学案).doc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2(学案).doc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2(学案)房山高级中学生态循环课堂学案高二生物第11周04 总编号31 主备人:彼岸1.1.1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2)一、学习目标1、掌握无菌操作技术2、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二、学习重难点测定微生物的数量;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三、学习方法建议:实验操作为主,锻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能力四、学习流程与学习方法设计问题一:制备牛肉膏蛋白腺固体培养基1、步骤:计算一称量一溶化一灭菌一倒平板2、溶化时为什么要将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起加热?答:可保证粘附在称量纸上的牛肉膏也能溶于水中,减少误差3、加琼脂的目的是什么?答:作为凝固剂4、在灭菌前,用牛皮纸、旧报纸包紧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的目的是什么?答:在灭菌时能避免水蒸汽凝结时浸湿棉塞,在取出培养基锥形瓶时也起到隔绝空气中杂菌污染的作用5、培养皿能否用高压蒸汽灭菌?答:不能,因为培养皿要保持干燥,应该用干热灭菌6、倒平板⑴.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 °C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

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的温度?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感觉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2) .为什么需要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通过灼烧灭菌,防止瓶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3) .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⑷.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还能用来培养微生物吗?为什么?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因此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

问题二:纯化大肠杆菌1、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1).为什么在操作的第…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答: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导学案含教学反思案例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导学案含教学反思案例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导学案含教学反思案例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第5课时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目标导航1.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的有关内容。

2.了解消毒和灭菌常用的方法及二者的区别。

3.学会以大肠杆菌为材料进行微生物培养与分离纯化的方法。

一、培养基与无菌技术1.培养基(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

(2)成分:一般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对__________________(即生长因子)、________以及氧气的需求。

病毒的是活鸡胚。

2.无菌技术(1)概念:防止一切外来杂菌的侵入,并保持灭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再被污染的方法,称为无菌技术。

注意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无菌技术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菌技术的具体内容①对实验操作的________、操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__________、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________。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________________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________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3)消毒和灭菌的概念①消毒:消毒是指使用________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________________(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②灭菌:灭菌是指使用__________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

③消毒与灭菌的区别:两者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深化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称为芽孢。

2024年度-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教案新人

2024年度-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教案新人
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微生物形态观察的技巧。
微生物计数
讲解微生物计数的方法和原理,以及计数过程中的误差控制。
25
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报告撰写和成果展示
实验目的
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原理
简要介绍本次实验所涉及的生物学原理和规律。
26
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报告撰写和成果展示
实验步骤
详细记录本次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步骤。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讲授法 主要用于传授基础知识;实验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讨论法 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问题。
6
02 微生物基础知识
7
微生物种类与特点
微生物种类
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 和藻类等。
微生物特点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 适应性强,易变异。
生物专题2《微生物 的培养与应用》教案
新人
1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微生物基础知识 • 微生物培养技术 • 微生物应用领域探讨 • 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训练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2
课程介绍与目标
01
3
微生物培养与应用课程背景
0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和重要性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之一,广泛存在于土 壤、水体、空气等自然环境中,对维持生态平衡和推动物 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在人类生活中作用
应用于食品工业,如发酵、酿造等;应用于医药工业,如生产抗生素、疫苗等;应 用于环保领域,如污水处理、垃圾堆肥等。此外,微生物也广泛存在于人体和动物 体内,参与消化、免疫等生理过程。
10
03 微生物培养技术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学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学案考纲要求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实验与探究能力)。

2.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实验与探究能力)。

3.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实验与探究能力)。

4.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实验与探究能力)。

考点一培养基及微生物的纯化培养技术1.消毒和灭菌的区别2.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3.平板划线操作3个易错点(1)灼烧接种环之后,要冷却后再进行接种,以免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2)划线时最后一区域不要与第一区域相连。

(3)划线用力要大小适当,防止用力过大将培养基划破。

①细菌培养: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分离培养,获得可疑菌落。

②细菌鉴定:实验流程图如图所示。

(1)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要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时,灭菌与调节pH的先后顺序是先调节pH,后灭菌。

(2)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炭疽杆菌。

(3)接种可疑菌后,35 ℃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细菌大量繁殖。

图中的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生理盐水。

两组试管同时培养6小时后,进行比较,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降低(填“提高”“降低”或“不变”),则可明确炭疽病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

此实验依据的原理是实验组中的噬菌体能特异性地侵染炭疽杆菌,使其死亡,溶液变澄清。

解析:(1)培养基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先调节pH,后灭菌。

(2)菌落可以通过肉眼观察,而单个细菌无法通过肉眼观察,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

(3)接种可疑菌后,35 ℃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细菌大量繁殖;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低,则可明确炭疽病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

噬菌体的宿主具有专一性,实验组加入的噬菌体会侵染炭疽杆菌,使炭疽杆菌裂解,细菌数量减少,溶液浑浊度降低。

2.(2019·福州模拟)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学案《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学案生物选修一第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教案★题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二)过程与方法分析实验思路的确定和形成的原因,分析实验流程,对比前面的实验设计,归纳共性,分析差异,增加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题重点无菌技术的操作★题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中,都利用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其中的微生物自于制作过程中的自然感染。

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

这就要涉及到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别等基本技术。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专题。

(二)进行新1.基础知识1.1 培养基的种类包括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等。

〖思考1〗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为凝固剂。

【补充】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1.2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氮四类营养成分。

〖思考2〗从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看,培养基中为什么都含有这些营养成分?、H、、N、P、S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基本元素,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以上。

【补充】碳:如2、糖类、脂肪酸等有机物,构成微生物的结构物质和分泌物,并提供能量。

氮:如N2、氨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等,主要用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物等。

含有、H、、N的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碳,又可以作为氮,如氨基酸等。

1.3 培养基除满足微生物生长的pH 、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等要求。

【补充】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的微量有机小分子,如某些氨基酸、碱基、维生素等。

〖思考3〗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

〖思考4〗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pH调节为酸性,培养细菌时需要将pH调节为中性或微碱性。

活动2:阅读“无菌技术”,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4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杂菌的入侵。

1.无菌技术包括:(1)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2)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3)为避免周围微生物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旁进行;(4)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1.6 比较消毒和灭菌(填表)〖思考〗无菌技术除了防止培养物被污染外,还具有的目的是防止感染实验操作者。

1.7 消毒方法:(1)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是煮沸消毒法;(2)对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则使用巴氏消毒法(作简要介绍);(3)对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首先喷洒石炭酸或煤酚皂等溶液以增强消毒效果,然后使用紫外线进行物理消毒。

(4)实验操作者的双手使用酒精进行消毒;()饮水水用氯气进行消毒。

1.8灭菌方法:(1)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2)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3)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4)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等使用紫外线灭菌法,所用器械是紫外灯。

〖思考6〗对接种环灭菌时要用酒精灯的充分燃烧层火焰灼烧可能伸入试管或培养皿的部位。

〖思考7〗利用干热灭菌箱对玻璃器皿灭菌时物品不能摆得太挤,目的是避免妨碍热空气流通。

〖思考8〗物品装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要首先打开排气阀,煮沸并排除锅内冷空气,其目的是有利于锅内温度升高;随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气压升至100 Pa,温度为121℃,并维持1~30 in;最后切断热,使温度自然降温,气压务必降至零时打开锅盖,其目的是防止容器中的液体暴沸。

【补充】培养基的配制原则: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培养的目的等确定培养基的类型和配制量。

②营养要协调: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要适宜。

例如:碳氮比4∶1时,谷氨酸棒状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谷氨酸少;碳氮比为3∶1时,菌体繁殖受抑制而谷氨酸合成量大增。

③pH要适宜:细菌培养基pH中性或偏碱性,霉菌培养基呈酸性。

2.实验操作2.1 计算:根据配方比例,计算100L培养基各成分用量。

2.2 称量:准确称取各成分。

称取牛肉膏和蛋白胨时动作要迅速,目的是防止牛肉膏吸收空气中水分。

2.3 溶化:①加水加热熔化牛肉膏;②加入蛋白胨和氯化钠继续加热;③加入琼脂;④用蒸馏水定容到100L。

整个过程不断用玻棒搅拌,目的是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

2.4 调pH:用1l/LNaH溶液调节pH至偏碱性。

2.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加塞包扎后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所用培养皿用报纸包扎后用干热灭菌箱灭菌。

2.6 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至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进行。

其过程是:①在火焰旁右手拿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②右手拿锥形瓶,使锥形瓶的瓶口迅速通过火焰;③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立刻盖上皿盖。

④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放置。

〖思考1〗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的目的是消灭瓶口的杂菌,防止杂菌感染培养基。

〖思考2〗倒平板的目的是防止培养基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水滴落到培养基表面。

〖思考3〗若皿盖和皿底之间粘有培养基,则该平板能否培养微生物?为什么?不能。

空气中杂菌会在这些粘附培养基上繁殖,并污染皿内培养基。

〖思考4〗配制斜面培养基中,试管要加塞棉塞的目的是保持通气并防止杂菌感染。

〖思考〗试管培养基形成斜面的作用是增大接种面积。

2.7 接种2.7.1微生物接种的最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另外还有穿刺接种和斜面接种等。

2.7.2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

其操作步骤是:①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

②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大肠杆菌的菌种试管的棉塞。

③将菌种试管口通过火焰达到消灭试管口杂菌的目的。

④将冷却的接种环伸入到菌液中取出一环菌种。

⑤将菌种试管口再次通过火焰后塞上棉塞。

⑥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把接种环伸入平板内划3~条平行线,盖上皿盖,不要划破培养基。

⑦灼烧接种环,冷却后从第一区划线末端开始向第二区域内划线。

重复上述过程,完成三、四、五区域内划线。

注意不要将第五区的划线与第一区划线相连。

⑧将平板倒置放在培养箱中培养。

〖思考6〗取菌种前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除第一次划线外,其余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残留菌种;取菌种和划线前都要求接种环冷却后进行,其目的是防止高温杀死菌种;最后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者。

〖思考7〗在第1次划线后都从上次划线末端开始的目的是获得由单个细菌形成的标准菌落。

2.7.3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并将不同稀释度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当稀释倍数足够高时,即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的标准菌落。

2.7.4系列稀释操作:①取盛有9L水的无菌试管6支,编号101、102、103、104、10、106。

②用灼烧冷却的移液管吸取1L菌液注入编号为101试管中,并吹打3次,使之混匀。

③从101倍液中吸取1L菌液注入到编号为102试管内吹打均匀,获得102倍液。

依此类推。

〖思考8〗操作中试管口和移液管应在离火焰1~2处。

整个操作过程中使用了1支移液管。

3.结果分析与评价3.1培养未接种培养基的作用是对照,若有菌落形成,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3.2在肉汤培养基上,大肠杆菌菌落呈白色,为圆形,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

3.3培养12h和24h后的菌落大小不同(相同、不同);菌落分布位置相同(相同、不同)。

原因是时间越长,菌落中细菌繁殖越多,菌落体积越大;菌落的位置不动,但菌落数增多。

〖思考9〗在某培养基上出现了3种特征不同的菌落,原因有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杂菌感染等。

〖思考10〗频繁使用的菌种利用临时保藏法保存,长期保存菌种的方法是甘油管藏法。

前者利用固体斜面培养基培养后,保存在4℃冰箱中,每3~6个月转种培养一次,缺点是保存时间较短,容易发生污染和变异;后者将菌种与无菌体积等量混合后保存在-20℃冷冻箱中。

(三)堂总结、点评(四)实例探究例1.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是碳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B凡碳都提供能量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提供无机盐D无机氮也能提供能量解析:不同的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有较大差别,要针对微生物的具体情况分析。

对于A、B选项,它的表达是不完整的。

有的碳只能是碳,如二氧化碳;有的碳可同时是氮,如NH4H3;有的碳同时是能,如葡萄糖;有的碳同时是氮,也是能,如蛋白胨。

对于选项,除水以外的无机物种类繁多,功能也多样。

如二氧化碳,可作为自养型微生物的碳;NaH 3,可作为自养型微生物的碳和无机盐;而Nal则只能提供无机盐。

对于D选项,无机氮提供能量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如NH3可为硝化细菌提供能量和氮。

答案:D例2.下面对发酵工程中灭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防止杂菌污染B消灭杂菌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灭菌D灭菌必须在接种前解析:灭菌是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A说的是灭菌的目的,因为发酵所用的菌种大多是单一的纯种,整个发酵过程不能混入其他微生物(杂菌),所以是正确的;B是错误的,因为灭菌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但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只消灭杂菌,而是消灭全部微生物。

是正确的,因为与发酵有关的所有设备和物质都要灭菌;发酵所用的微生物是灭菌后专门接种的,灭菌必须在接种前,如果接种后再灭菌就会把所接菌种也杀死。

答案:B☆综合应用例3.右表是某微生物培养基成分,请据此回答:编号成分含量①粉状硫10g②(NH4)2S404g③2HP440g④gS492g⑤FeS40g⑥al20g⑦H2100l(1)右表培养基可培养的微生物类型是。

(2)若不慎将过量Nal加入培养基中。

如不想浪费此培养基,可再加入,用于培养。

(3)若除去成分②,加入(H2),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

(4)表中营养成分共有类。

()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

(6)右表中各成分重量确定的原则是。

(7)若右表培养基用于菌种鉴定,应该增加的成分是。

解析:对于一个培养基,它能培养何种微生物,要看它的化学成分。

当然这只适用于合成培养基,如果是一个天然培养基就不能从培养基的成分上区分它是培养何种微生物的。

分析化学成分要从营养物质的类型出发。

右表中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氮三类,缺乏碳和特殊营养物质。

对特殊营养物质,有的微生物是不需要的,但没有微生物是不需要碳的。

该培养基中没有碳,说明培养的微生物是从空气中获得碳的,即可培养的微生物就是自养型微生物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