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书《日记故事》作者考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测试题 (4)

【解析】(P366):C 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的作品是《有的人》 。 30.“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诗人对这句中的“有的人”持有的态度是( )。 A、颂扬、敬仰 B、批判、讽刺 C、同情但又无可奈何 D、爱恨交加 【解析】(P366):B 考查作者观点态度,这种人是“虽生犹死”,作者持作品,绿原(1922—2009),男,原名刘仁甫,笔名刘半九等,生于 湖北黄陂。“七月诗派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童话》、《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人之诗 续集》等。 24.《红玉米》一文,不属于作者对传统文化态度的是( ) A、回顾 B、反思 C、警惕 D、守护 【解析】(369):C 考查作者观点态度,本诗更写出了作者站在日益废墟化、荒原化的现代 人心灵的土壤上,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回顾、反思和守护。 25.1954 年,与张默、洛夫等创办“创世纪诗社”的是( ) A、公刘 B、北岛 C、绿原 D、痖弦 【解析】(P369):D 痖弦 1954 年与张默、洛夫等创办“创世纪诗社”。诗风严谨而富于开拓 性,将民谣的写实与心灵探索相结合,成为台湾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26.《有的人》在表达诗人的爱憎褒贬方面,主要使用了( )。 A、拟人手法 B、对比手法 C、讽刺手法 D、衬托手法 【解析】(P367):B 每节内部两种人形成对照。 27.诗篇《有的人》创作于( )。 A、1946 年 B、1949 年 C、1956 年 D、1958 年 【解析】(P367):B 创作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 28.“有的人活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个名句出自于( )。 A、臧克家 B、刘青 C、史铁生 D、艾青 【解析】(P366):A 考查作家作品。“有的人活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个名 句出自于臧克家 。 29.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的作品是( )。 A、《红玉米》 B、《父亲,树林和鸟》 C、《有的人》 D、《日记》
学前教育史填空题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1 .史前社会幼儿教育包括劳动技能教育、社会道德观念的养成、体格和军事训练等内容. 2 .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学校叫“痒”。
3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公育4.中国古代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5.中国古代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志向,教以孝悌,并教育幼儿勤俭耐劳、诚实无欺、行善积德、礼貌谦让等。
6 .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儿童教育中,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7 .教儿宜早、教子义方、信而勿诳、潜移默化、量资循序、有教有爱等家庭教育原则,出自古代中国8 .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最易也。
这两个比喻符合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教儿宜早_原则。
9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有( )A.大器晚成 B.教子义方C.放任自主D.体罚10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包括( ) A.体罚 B.读经 C.讲故事 D.游戏11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是《世子法》,它为我国保傅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12 .宫廷儿童教育与一般家庭儿童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有制度保证。
这便是保傅制度和三母制度。
13 .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14.在中国古代宫廷儿童教育中,主要负责对太子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是子师15 .在我国,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两汉16.中国古代胎教的内容包括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与陶冶.重视饮食的影响与调摄、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
17 .把监督法、小劳法和瘦身法作为胎教方法的国家是中国18 .童蒙教材的编写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是在宋代19 .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是宋末王应麟所撰的《三字经》20 .全文共300多句,1000多字,三字一句,六字一韵,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童蒙读物是《三字经》21 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主要有三类,即识字类、训诫类和知识掌故类。
2020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按要求填空。
( 分)①∙∙∙∙∙∙∙∙∙∙∙∙∙∙∙,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②不忍登高临远,∙∙∙∙∙∙∙∙∙∙∙∙∙,∙∙∙∙∙∙∙∙∙∙∙∙∙∙∙。
(柳永《八声甘州》)③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
按要求选择。
( 分)( )学校新建一座亭子,想要悬挂一幅楹联,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
( 分)✌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
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分)远远望去,美术馆造型如同几个大小不一的方盒子堆叠交错,富于现代的几何感;外观黑白相映,∙∙∙∙∙∙,∙∙∙∙∙∙,∙∙∙∙∙∙。
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第一印象,似乎预示着这座美术馆将助力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俨然从建筑立面上绘就一幅中式画卷♋又恰好是水墨与宣纸的颜色♌也突显出江南建筑的特点✌②③①∙∙ ∙ ∙∙ ②①③∙∙∙∙∙ ③①②∙∙ ∙ ∙ ①②③二∙∙阅读∙∙∙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 题。
( 分)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 年。
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❽儿童文学❾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
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❽中国古代并未发现❻儿童❼,没有❻儿童❼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
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历代最重要的蒙书及其价值

历代最重要的蒙书及其价值为蒙学编写的教材,就是蒙书。
被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
”就是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
正因为古圣先贤对蒙学的推崇,自古以来出现了大量的蒙书。
最早的可追溯到周朝宣王时太史籀作的《史籀》15篇,为史官教儿童识字之书,已失传。
秦朝有李斯作的《仓颉》、赵高作的《爰历》、胡毋敬作的《博学》,汉朝有司马相如作的《凡将》、黄门令史游作的《急就》、扬雄作的《训纂》、蔡邕作的《劝学》,以上都是以教识字为主的蒙书,以《急就》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有束晳作的《发蒙记》、顾恺之作的《启蒙记》、周兴嗣作的《千字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千字文》。
《千字文》是至今还在传习的蒙书。
唐朝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兔园策》,三书盛行一时,至今皆不传。
宋朝有王应麟作的《三字经》、钱塘老儒作的《百家姓》、谢枋得编的《千家诗》、无名氏编的《神童诗》和《名贤集》等。
《三字经》是蒙书巨著,影响至大,传诵至今。
《百家姓》作于北宋初年,是以姓氏编写的识字蒙书,共472字,除最后“百家姓终”四字非姓氏外,其余皆姓氏,每四字一句,对仗押韵。
列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姓。
《百家姓》收录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朗朗上口,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效仿之作有明朝的《皇明千家姓》、清朝的《御制百家姓》,少数民族还有《女真百家姓》、《蒙古百家姓》等。
《千家诗》最早有南宋诗人刘克庄的选本,名为“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分14类。
南宋末年,谢枋得在此基础上编成蒙书《千家诗》,分上下两卷,上卷收七言绝句,下卷收七言律诗。
清朝初年,王相又编了《新镌五言千家诗》。
影响最大的则是谢枋得编、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
此书收五绝39首,五律45首,七绝94首,七律48首,共226首,皆唐宋诗人的名篇佳作,且都短小易记,故深受广大蒙童喜爱,传诵至今。
蒙书中最有影响的“三百千千”,到宋朝时全部出现。
《历代日记丛抄》目录

《历代日记丛抄》目录有关日记概念和意义的现代化演进,至唐宋才逐渐明晰起来。
欧阳文忠公《于役志》、李翱《来南录》作范于前,此后,如(宋)韩淲《涧泉日记》、(宋)周必大《归庐陵日记》、(元)姚燧的《西林日记》、(元)郭畀《云山日记》《客杭日记》、(明)黄福《奉使安南水程日记》、(明)杨豫孙《西堂日记》、(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等等,几乎成为历代文人必做的事情。
有清一代,日记体著作更是层出不穷,几乎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于凡是文人雅士便无日不记,每记必详,于是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
一般认为日记分三大类:一类为政治内容的如(清)赵文烈的《能静居日记》、曾国藩《日记》,最据代表的就是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翁同龢《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
这一类日记,一般文体不同,资料较具体,时限明确,给史学家们研究当时的人和事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另一类属学术类日记.如清末锦绶《记汉书日记》、(清)吴寿萱《治算学日记》、清朱燮《陆学斋日记》等;再一类为纯粹日常生活日记;还有一类就是山水游记。
《历代日记丛抄》所收典籍,最早为宋赵汴《御试备官日记》,元、明、清及民国人所撰各类日记均有收录,共五百多种。
内容极为丰富,且有大量抄本、稿本文献资料,向无刊布。
第1册涧泉日记(宋)韩淲撰清武英殿聚珍版本侍讲日记(宋)吕希哲撰民国十六年铅印本御试备官日记(宋)赵捵民国九年活字本影印归庐陵日记(宋)周必大撰清道光咸丰道光刻本骖鸾録(宋)范成大撰民国三年石印本西林日记(元)姚燧撰清顺治三年刻本暇日记(宋)刘跂撰清顺治三年刻本云山日记(元)郭畀撰清宣统三年刻本客杭日记(元)郭畀撰清光绪七年刻本四度授法日记(日本)源豪撰日本铅印本水东日记·一(明)叶盛撰清康熙十九年刻本第2册水东日记·二(明)叶盛撰清康熙十九年刻本第3册水东日记·三(明)叶盛撰清康熙十九年刻本水东日记摘抄(明)叶盛撰明万历四十五年刻本第4册复斋日记(明)许浩撰民国五年影印本沂阳日记(明)佚名撰清顺治三年刻本西征日録(明)杨一清撰民国三年刻本淮封日记(明)陆深撰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使西日记(明)都穆撰明嘉靖间刻本宝颜堂订正西堂日记(明)杨豫孙撰明万历间刻本南迁日记(明)陆深撰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西山日记(明)丁元荐撰民国十四年据钞本影印第5册快雪堂日记(明)冯梦祯撰清钞本味水轩日记·一(明)李日华撰民国十二年刻本第6册味水轩日记·二(明)李日华撰民国十二年刻本第7册游明圣湖日记(明)浦祊撰民国三年石印本祁忠敏公日记·一(清)祁彪佳撰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8册祁忠敏公日记·二(清)祁彪佳撰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9册沉馆録(朝鲜)佚名撰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黔游日记(明)徐宏祖撰民国十三年铅印本扬州十日记(清)王秀楚撰清琉璃厂刻本黄忠节公甲申日记(明)黄淳耀撰民国十一年刻本燕都日记(明)冯梦龙等撰清光绪间刻本平定江阴日记(清)季承禹撰清钞本第10册多尔衮摄政日记北平故宫博物院编民国间铅印本甲行日注(明)木拂撰民国二年刻本舟行日记(清)姚文然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滇还日记(明)黄向坚撰清乾隆44年刻本寻乐堂日録·一(清)窦克勤等撰清康熙六十一年刻本第11册寻乐堂日録·二(清)窦克勤等撰清康熙六十一年刻本第12册寻乐堂日録·三(清)窦克勤等撰清康熙六十一年刻本第13册寻乐堂日録·四(清)窦克勤等撰清康熙六十一年刻本第14册寻乐堂日録·五(清)窦克勤等撰清康熙六十一年刻本北游日记(清)陆嘉淑撰清钞本陆清献公日记·一(清)陆陇其撰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第15册陆清献公日记·二(清)陆陇其撰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旅庵禅师奏对録(清)释纯宗撰清康熙间刻本读书日记·一(清)刘源渌撰清雍正五年刻本第16册读书日记·二(清)刘源渌撰清雍正五年刻本楚游日记(清)诸匡鼎撰清康熙间舫斋刻本北归日记(清)申永钧撰清钞本三鱼堂日记·一(清)陆陇其撰清同治九年刻本第17册三鱼堂日记·二(清)陆陇其撰清同治九年刻本粤游日记(清)王钺撰清康熙五十三年刻本东石涧日记(清)董说撰清钞本使蜀日记(清)方象瑛撰清道光间刻本耐俗轩日记(清)申颋撰清钞本奉使倭罗斯日记(清)张鹏翮撰清道光五年刻本第18册姜天叙日记(清)姜礼撰清光绪间稿本聘盟日记(俄国)雅兰布撰民国间铅印本萧斋日纪(明)萧士玮撰清光绪十八年刻本偶游日纪(清)梁机撰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北征日记(清)宋大业撰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蓬山密记(清)高士奇撰民国元年铅印本陪猎笔记(清)查慎行撰民国间钞本杨大瓢日记(清)杨宾撰民国间钞本第19册杨子日记(清)佚名撰民国钞本螺江日记(清)张文檒撰清光绪八年刻本第20册甲初日记(清)胡具庆撰清钞本第21册唯识训论日记 [ 日 ] 释英乘、释光胤撰日本铅印本西藏日记(清)允礼撰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牛运震日记(清)牛运震撰清钞本南征日记·一(清)佚名撰清钞本第22册南征日记·二(清)佚名撰清钞本第23册南征日记·三(清)佚名撰清钞本第24册庚复日记·一(清)胡具庆撰清乾隆间钞本第25册庚复日记·二(清)胡具庆撰清乾隆间钞本第26册庚复日记·三(清)胡具庆撰清乾隆间钞本第27册庚复日记·四(清)胡具庆撰清乾隆间钞本第28册夏湘人出塞日记(清)曹振镛撰清钞本诗记杂钞(清)陈大受等撰清钞本竹汀先生日记钞(清)钱大昕撰清光绪间刻本乾隆添减底帐(清)佚名撰清乾隆间钞本第29册理堂日记(清)韩梦周撰清道光四年刻本桂林日记(清)李文藻撰据稿本影印从征缅甸日记(清)周裕撰清嘉庆间刻本使蜀日记(清)孟超然撰清嘉庆二十年刻本第30册日记备考(清)阿里衮等撰清钞本恩平程记(清)李文藻撰据稿本影印王文荘日记(清)王际华撰清乾隆间稿本北游日记(清)王初桐撰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第31册守临清日记(清)秦震钧撰清乾隆四十年刻本扈从木兰行程日记(清)胡季堂撰清道光二年刻本竹汀日记(清)钱大昕撰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办差日记(清)张锦撰清乾隆间刻本吴兔床日记·一(清)吴骞撰清钞本第32册吴免床日记·二(清)吴骞撰清钞本冬集纪程(清)周广业撰民国三年石印本西行日记(清)赵钧彤撰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第33册台湾日记(清)佚名撰清钞本雪鸿再録(清)王昶撰民国三年石印本有正味斋日记(清)吴锡麒撰清光绪间铅印本晋游日记(清)李燧撰清道光十三年刻本还京日记(清)吴锡麒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川中杂识(清)吴焘撰清钞本嵩洛访碑日记(清)黄易撰清咸丰四年刻本茂苑日记(清)茂苑居士撰清稿本岱岩访古日记(清)黄易撰民国十年木活字本第34册伊犁日记(清)洪亮吉撰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使滇日记(清)潘世恩撰民国间石印本天山客话(清)洪亮吉撰清光绪三年刻本西征録(清)李燧撰清钞本北征日记(清)顾廷纶撰民国十八年铅印本游山日记(清)舒梦兰撰清嘉庆十八年刻本宋氏惜阴日记·一(清)宋咸熙撰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第35册宋氏惜阴日记·二(清)宋咸熙撰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江行日记(清)郭麐撰清嘉庆间刻本蜀輶日记皇华草合编(清)陶澍撰清道光十三年刻本守浚日记(清)朱凤森撰清嘉庆十九年刻本第36册鸿泥四録五録(清)佚名撰清钞本采硫日记(清)郁永河撰清咸丰三年刻本旧游日记(清)许宗衡撰清同治十三年刻本武王克殷日纪(清)林春溥撰清道光十五年刻本粤游日记(清)吴嵩梁撰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拜经日记·一(清)臧庸撰清嘉庆二十四年刻本第37册拜经日记·二(清)臧庸撰清嘉庆二十四年刻本讼过斋日记(清)毛辉凤撰清同治十一年刻本云史日记(清)王尔铭撰民国二十三年刻本省闱日记(清)顾禄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寓杭日记(清)刘佳撰清同治十三年刻本蕉窗日记(清)王豫撰清嘉庆九年刻本第38册邮程纪事草(清)观瑞撰(清)汪云任等点评清道光间刻本徐迪惠日记(清)徐迪惠撰清道光间稿本词垣日记(清)帅方蔚撰清光绪十年刻本闽行日记(清)周棨撰清末钞本馥芬居日记(清)王汝润撰民国十五年铅印本第39册天台日记(清)顾廷纶撰清道光九年刻本鸳湖日记(清)潘希甫撰清光绪九年刻本东归日记(清)方士淦编清同治十一年刻本澹静斋巡轺百日记(清)吴杰撰清道光三十年刻本苏余日记 ( 清 ) 蒋阶撰清道光间刻本宗牧厓南归日记(清)宗德懋撰清道光十年稿本三省轩自记(清)王世恩编清光绪十一年木活字本桃江日记(清)武穆淳撰清道光十三年刻本伯山日记(清)姚柬之撰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第40册李文清公日记·一(清)李棠阶撰民国间据原稿本影印本第41册李文清公日记·二(清)李棠阶撰民国间据原稿本影印本第42册李文清公日记·三(清)李棠阶撰民国间据原稿本影印本第43册李文清公日记·四(清)李棠阶撰民国间据原稿本影印本第44册李文清公日记·五(清)李棠阶撰民国间据原稿本影印本第45册倭艮峰日记摘抄(清)倭仁撰清钞本公车日记 ( 清 ) 毕槐撰清宣统三年活字本转漕日记(清)李钧撰清道光十七年刻本第46册滇行纪略(清)菊如撰清钞本桂游日记(清)张维屏撰清道光十七年刻本出都日记(清)吴式芬撰清道光刻本乡程日记(清)王相撰清咸丰五年刻本之黔日记(清)章诒燕撰民国间钞本草间日记(清)朱士云撰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滇轺纪程(清)林则徐撰清光绪三年刻本荷戈纪程(清)林则徐撰清光绪三年刻本第47册铅差日记(清)赵亨钤撰清道光二十六年刻本半岩庐日记(清)邵懿辰撰民国二十年刻本奉使朝鲜驿程日记(清)柏葰撰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第48册南征日记(清)谢撰清光绪八年刻本南行日记(清)黄钧宰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湟中公余日记(清)庄俊元撰清钞本倭艮峯先生日记(清)倭仁撰清钞本丙午使滇日记(清)潘曾莹撰民国间石印本先学士公日记(清)丁嘉保撰清钞本第49册游雁荡山日记(清)梁章钜撰民国三年石印本科布多巡边日记(清)慧成撰清刻本三愿堂日记(清)赵彦称撰民国十九年石印本接护越南贡使日记(清)贾臻撰清咸丰元年刻本己酉日记(清)佚名撰清道光二十九年稿本越游小録(清)管庭芬撰民国十九年钞本魏子鸿先生京寓日记 ( 清 ) 魏承禧撰清末钞本北行日録(清)黄钧宰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非石日记钞(清)钮树玉撰清光绪八年刻本第50册日记之模范(清)李慈铭撰民国二十二年影印本温经日记·一(清)林昌彝撰清光绪十六年刻本第51册温经日记·二翕羽巢日记(清)沉宝昌撰清钞本西行纪程(清)杨炳堃撰民国间钞本第52册焦东阁日记(清)周伯义撰民国七年刻本海隅兵事纪 ( 清 ) 佚名撰清光绪间福兴祥格纸钞本咸丰三年避寇日记(清)符南樵撰清咸丰三年稿本癸丑琐闱日记(清)潘曾莹撰清光绪六年影印本江西守城日记(清)彭暄坞撰清同治八年刻本黔行日记(清)刘书年撰民国二十七年钞本第53册越缦堂日记补·一(清)李慈铭撰民国二十五年影印本第54册越缦堂日记补·二(清)李慈铭撰民国二十五年影印本第55册越缦堂日记补·三(清)李慈铭撰民国二十五年影印本第56册越缦堂日记补·四(清)李慈铭撰民国二十五年影印本第57册遵义平匪日记 ( 清)空六居士撰清宣统二年铅印本汪悔翁乙丙日记(清)汪士铎撰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星烈日记汇要·一(清)鸿蒙子撰清同治十二年刻本第58册星烈日记汇要·二(清)鸿蒙子撰清同治十二年刻本鸥堂日记(清)周星誉撰清光绪十二年刻本入都日记(清)周星誉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浙游日记(清)张汝南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苏常日记(清)瞿元霖撰民国间铅印本第59册咸丰八年至九年日记(清)佚名撰清钞本王钟霖日记·一(清)王钟霖撰清咸丰间钞本第60册王钟霖日记·二(清)王钟霖撰清咸丰间钞本秦輶日记(清)潘祖荫撰清活字本庚申江阴东南常熟西北乡日记(清)徐日襄撰民国间钞本雨生日记(清)吴师祁撰清光绪间钞本第61册咸丰十年到十一年日记(清)佚名撰清末民国间钞本鳅闻日记(清)虞阳避难叟辑清钞本第62册金坛守城日记(清)李淮撰清光绪间刻本庚申殉难日记(清)汪德门撰民国十二年铅印本宗月锄先生日记墨迹(清)宗廷辅撰清咸丰十年稿本归程日记(清)刘书年撰民国二十七年钞本虎口日记(清)遯安子撰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朱肯夫先生日记摘録(清)朱逌然撰民国间张氏约园钞本清麓日记(清)贺瑞麟撰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杨村草堂日记(清)潘基泰撰清同治元年稿本复堂日记(清)谭献撰清光绪十三年刻本复堂日记类抄(清)谭献撰清钞本第64册复堂日记补録(清)谭献撰民国二十年铅印本悔初日记(清)佚名撰清同治间稿本退厓日札(清)贾臻撰清刻本第65册澄霞阁日记(清)武揖斋撰民国十年刻本恒斋日记(清)于弼清撰清光绪九年刻本行程日记(清)佚名撰清钞本随轺日记(清)蒋大镛撰民国十年铅印本余比部台湾日记余明震撰清光绪二十一年稿本弥寿日记(清)佚名撰清同治间稿本东陵日记(清)潘祖荫撰清宣统间刻本马恩溥日记(清)马恩溥撰清稿本第66册桐城吴先生日记·一(清)吴汝纶撰民国十七年铅印本第67册桐城吴先生日记·二(清)吴汝纶撰民国十七年铅印本客程随笔(清)佚名撰清同治五年稿本第68册毗邪台山散人日记·一(清)袁昶撰民国间钞本第69册毗邪台山散人日记·二(清)袁昶撰民国间钞本第70册毗邪台山散人日记·三(清)袁昶撰民国间钞本第71册毗邪台山散人日记·四(清)袁昶撰民国间钞本毗邪台山散人日记·五(清)袁昶撰民国间钞本第73册毗邪台山散人日记·六(清)袁昶撰民国间钞本第74册毗邪台山散人日记·七(清)袁昶撰民国间钞本第75册沈阳纪程(清)潘祖荫撰清活字本受礼庐日记(清)李慈铭撰民国九年影印本同治日记·一(清)曾国藩撰宣统元年石印本第76册同治日记·二(清)曾国藩撰宣统元年石印本第77册同治日记·三(清)曾国藩撰宣统元年石印本第78册同治日记·四(清)曾国藩撰宣统元年石印本扁舟子日记簿(清)范寅撰清同治七年稿本日记薄(清)范寅撰清同治七年稿本第79册西行日记(清)海霈撰清同治七年刻本续乡程日记(清)王褧之撰清同治七年刻本护送越南贡使日记(清)马先登撰清同治八年刻本香禅精舍游记(清)潘钟瑞撰清刻本祥琴室日记(清)李慈铭撰民国九年影印本息荼庵日记(清)李慈铭撰民国九年影印本第80册桃花圣解盫日记·一(清)李慈铭撰民国九年影印本第81册桃花圣解盫日记·二(清)李慈铭撰民国九年影印本第82册桃花圣解盫日记·三(清)李慈铭撰民国九年影印本第83册缘督庐日记钞·一叶昌炽撰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第84册缘督庐日记钞·二叶昌炽撰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第85册缘督庐日记钞·三叶昌炽撰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第86册缘督庐日记钞·四叶昌炽撰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第87册颿轮日记(清)垕滋撰民国间石印本北征日记(清)洪良品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再送越南贡使日记(清)马先登撰清同治十一年刻本由京至巴里坤城等处路程记(清)佚名撰清钞本闽行日记(清)俞樾撰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探路日记(英国)佚名撰油印本罗景山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清)罗大春撰清石印本第88册游蜀日记(清)吴焘撰清钞本邮程日记(清)奕譞撰清光绪间刻本元穆日记(清)杜俞撰清光绪十二年刻本荔隐居日记偶存(清)涂庆澜撰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使豫日记瞿鸿禨撰民国铅印本使闽日记瞿鸿禨撰民国铅印本王树枏日记王树枏撰清稿本山西至云南路程表(清)佚名撰清钞本第89册入剡日记(清)陶浚宣撰清钞本滇游日记(清)包家吉撰油印本侍疾日记(清)周彝撰民国二十二年重刻本使德日记(清)李凤苞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栗赓竾日记·一(清)粟奉之撰清钞本第90册栗赓竾日记·二(清)粟奉之撰清钞本北行日记(清)陈炳泰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栈云峡雨日记(日本)竹添进一郎撰日本明治十二年刻本第91册游览东洋日记(清)佚名撰民国间铅印本西陵日记(清)潘祖荫撰清宣统间刻本随使日记张德彝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西征日记(清)汪振声撰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鄂行日记(清)潘钟瑞撰清光绪间刻本曾惠敏公使西日记(清)曾纪泽撰清光绪十九年铅印本松石斋日记摘録吴恩培撰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第92册涧于日记·一(清)张佩纶撰民国间影印本第93册涧于日记·二(清)张佩纶撰民国间影印本第94册涧于日记·三(清)张佩纶撰民国间影印本第95册涧于日记·四(清)张佩纶撰民国间影印本第96册悚斋日记(清)于荫霖撰民国十二年刻本第97册正元日记段正元撰民国间铅印本北征日记(清)王廷鼎撰清光绪十七年刻本西輶日记(清)黄楙材撰清光绪十二年刻本使俄日记张德彝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出使英法日记(清)曾纪泽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使德日记(清)李凤苞撰民国间钞本栈程随笔(清)佚名撰民国间钞本北行日记王锡祺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第98册荀学斋日记·一(清)李慈铭撰民国九年影印本第99册荀学斋日记·二(清)李慈铭撰民国九年影印本第100册荀学斋日记·三(清)李慈铭撰民国九年影印本第101册荀学斋日记·四(清)李慈铭撰民国九年影印本第102册荀学斋日记·五(清)李慈铭撰民国九年影印本第103册荀学斋日记·六(清)李慈铭撰民国九年影印本第104册荀学斋日记·七(清)李慈铭撰民国九年影印本第105册日锄日记(清)张琛撰清钞本关城日记(清)柳琳轩撰民国间油印本杨太夫人四十年日记摘録杨氏撰民国间铅印本使还日记张德彝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第106册西征日记(清)黄家鼎撰清光绪六年刻本归程纪略(清)黄家鼎撰清光绪六年刻本纪恩録(清)马文植撰清光绪十八年刻本许文肃公日记(清)许景澄撰清光绪间铅印本北行日记(清)薛宝田撰清光绪七年刻本第107册越缦堂日记节钞(清)李慈铭撰清末民初钞本歙行日记(清)潘钟瑞撰清光绪间刻本南行日记(清)吴广霈撰民国三年石印本绩溪胡铁花明府东征日记(清)胡传撰钞本第108册堂日记类钞顾家相撰民国十四年铅印本感劬山房日记节钞附侍疾日记、辛壬类稿梁济撰民国间铅印本南游日记王锡祺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南疆勘界日记图说(清)沙克都林札布撰民国间钞本请缨日记·一(清)唐景崧撰清光绪十九年刻本第109册请缨日记·二(清)唐景崧撰清光绪十九年刻本京旋途记(清)佚名撰清光绪八年稿本庸叟日记菁华赖清键撰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铁盦甲申日记(清)铁龄撰民国十五年钞本窳櫎日记钞(清)周星诒撰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第110册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清)翁同龢撰民国二十八年影印本狱中日记聂守仁撰民国间稿本第111册张謇日记·一张謇撰影印本第112册张謇日记·二张謇撰影印本第113册张謇日记·三张謇撰影印本第114册张謇日记·四张謇撰影印本第115册廉让间居日记(清)范寿枬撰清稿本皇华纪程(清)吴大澄撰民国十九年铅印本第116册三洲日记·一(清)张荫桓撰清光绪三十二年刻本第117册三洲日记·二(清)张荫桓撰清光绪三十二年刻本第118册三洲日记·三(清)张荫桓撰清光绪三十二年刻本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日记周馥撰民国二十七年刻本道西斋日记王咏霓撰清光绪十三年石印本第119册吴承湜日记·一吴承湜撰清末民国间稿本第120册吴承湜日记·二吴承湜撰清末民国间稿本第121册吴承湜日记·三吴承湜撰清末民国间稿本第122册吴承湜日记·四吴承湜撰清末民国间稿本第123册吴承湜日记·五吴承湜撰清末民国间稿本第124册校经日记附释文经典异同疏证钱桂笙撰清钞本归国日记王咏霓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俄游日记缪佑孙撰清光绪间铅印本第125册驿事纪畧(清)沈惠荫辑清光绪间钞本楼船日记(清)余思诒撰清光绪三十二年铅印本随轺日记韩国钧撰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好学深思之斋日记(清)佚名撰清光绪十五年稿本郇学斋日记·一(清)李慈铭撰影印本第126册郇学斋日记·二(清)李慈铭撰影印本第127册郇学斋日记·三(清)李慈铭撰影印本第128册出使美日秘崔日记·一(清)崔国因撰清光绪二十年铅印本第129册出使美日秘崔日记·二(清)崔国因撰清光绪二十年铅印本第130册出使美日秘崔日记目録甘鹏云编清光绪二十二年钞本紫泥日记(清)黄彭年撰清光绪十五年刻本逰杭日记涧园主人撰民国十四年石印本景善日记(清)景善撰民国九年铅印本寄斋日记(清)常稷笙撰清末稿本云南省至北京城旱路路程(清)佚名编清末钞本第131册贺葆真日记·一贺葆真撰民国间钞本第132册贺葆真日记·二贺葆真撰民国间钞本第133册贺葆真日记·三贺葆真撰民国间钞本第134册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清)薛福成撰清光绪十七年铅印本第135册游萨克逊日记潘飞声撰清光绪间刻本查仓日记(清)佚名撰清光绪十六年钞本奉使朝鲜日记(清)崇礼撰清光绪间木活字本出使日记续刻(清)薛福成撰清光绪二十七年石印本第136册浮梅日记(清)凌泗撰民国十年刻本察炉道里考(清)佚名编民国间油印本苏园日记(清)亚壶公撰清稿本粤学日记徐琪撰清钞本。
2017-2021年浙江省语文中考卷分类——文学性阅读(寓言、童话、日记故事)分析

2017-2021年浙江省中考卷文学性作品阅读(寓言、童话、日记故事)分析一、考查方式及出处如下统计表所示,近五年浙江省中考卷中逐渐出现除散文、小说之外的文体,在2020年、2021年呈现得最为丰富,浙江省十一个地区九份试卷中出现三四份,分值在13-20分童话、寓言、日记故事文体的考查方式基本为简答题,偶有一题选择题。
主要考查“概括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种能力。
文体不同,特征不同,考试的选择点不同。
在答题之前,学生需要储备一定的文体知识,熟悉阅读某类文章的知术语,抓住文章的核心特点。
以2020年宁波卷中的寓言《城堡旁的老树》为例,命题者一共设置了四道题目。
原题呈现1:【寓言·故事】1.万物有灵。
下面是老树讲的故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故事补充完整。
(4分)【参考答案】1.(1)为了躲避老鹰的追捕,躲到了我的根下,发现了王冠。
(2)老鼠国和蟾蜍国开战。
为了赢取胜利,鼠王向我要这要那。
(4分。
每处2分。
答到要点即可)【评析】:此题考察的是情节梳理。
需要学生把握、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与此同时把握住要内容也有助于对于文章的解读和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金华、丽水】送给青蛙的大海〔日本〕山下春雄(15分)寓言 【宁波】城堡旁的老树 [意大利]马西米利亚诺·弗雷扎托(17分)日记故事【宁波】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节选) [英]米里亚姆•伊利亚以斯拉•伊利亚【嘉兴、舟山】我想去看海(16分)【湖州】向前行的小龙虾 [意大利]詹尼·罗达利中(15分)原题呈现2:2.严文井说:“寓言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它长得又矮又小,说起话来却很逗。
”成人眼里非常严重可怕的事,在寓言里却变得轻松有趣,这则寓言也是如此。
赏析文中画线句,体会其中的“逗”,可以从用词、句式、标点等角度思考。
(4分)他对着鼠王愤怒地喊道:“你是哪里来的强盗?竞敢践踏我的土地!赶快离开这里,否则我就向你宣战!鼠王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大吼:“我现在谁都不怕。
1949—1958年间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艺术的发展探析——以《狐狸》为例

ISSN1174-5639CN53-1111/G4昆明学院学报2021,43(1):1-8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儿童文学研究】编者语:本期栏目的3篇文章,涉及图画书研究和对中外儿童文学文化本源的探讨。
其中,关于图画书研究的论文,王景睿从图画书内容、排版方式以及绘画手法三个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年间中国原创图画书的整体状况作了较为清晰的梳理;江渝通过“信息图画书”的思想内涵对我国“科普绘本”和“科学图画书”两个概念的准确性进行思考;对我国儿童文有无“古代”之争的释疑一文,左官春针对我国儿童文学界“有古代”和“无古代”两种观点进行了关于经验主义的存在论和建构主义的本质论的评说,强调在探寻中国儿童文学源头时,需要从文学生成的角度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的存在,在有无古代的争论中,应超越成人视野,去发现中国儿童文学自古的儿童性、生成性与自在性。
1949—1958年间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艺术的发展探析——以《狐狸》为例王景睿(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北京190081)摘要:我国原创儿童图画书早在民国时期就已萌芽,但直到1949年以后才真正出版具有现代图画书特点的原创作品。
其中1957年出版的由管桦著文、严个凡绘图的作品《狐狸》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之作。
它表现了儿童图画书的三大艺术发展,即书的内容由单一的教育和批判发展为具有复杂转折和阅读趣味的故事;排版方式由简单的连环画式发展为更加灵活的“分面插图”;绘画手法和色彩运用趋于多样化,平面画和立体画、线条画和水彩画各具特色。
关键词:原创图画书;狐狸;趣味性;教育性;艺术发展中图分类号:120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639(202909-0009-08DOS:10.14091/ki.kmxyxb.2009.09(MHAn Analysii oO An Development oO Chinese Original Pictyrs Books during1949—1/55:Taking The Fox as an ExamplrWANG Jingrui(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Department of Books Preservation ank Readink Services,Beijing,China190081) Abstrnct:The initial ievelopment of Chiaese oricinal picture booke could be damp back m the early perio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ui dter the foknkina of the People's RepubOc of China,the orininal worie were pubOsheP with the featuree of the reai mokera picture booke.Among them,The Fox,whicC wae written by Guaa Hua,drawn by Yaa Gefaa and publisheP in1974,is the contemporae mae-terpieces.It is a gGoO example to show the three8山8血61!)601:-in the pubycatioa of chilOren's picture book-:the content deveypina from duli teachina and criticizina te storiee w:ith more complea plot-and intereshna detail-;the editina shilly develonina from simple “Chinese comic book'style te a more aexinio style w:ith which paaes can be divinen ant small picture s can be ikcluben;drawina tech-niqbes ant the bsaaes of colors became more diverse ant varions features can be fonnt between eraphic pamana,stereonram,line draw-ina ant watercoloi.Key words:the oriaiaai chilOren's picture boons;The Foa;interest;enbcaCve tature;art develonment收稿日期:2020-08-18作者简介:王景睿(1988—),女,河南开封人,馆员,硕士,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
日记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

日记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日记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邹振环日记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邹振环日记是应用文中一种最为常用的体裁,日记是一种自我交流的形式,一般来说,日记不是为了发表而进行的创作,日记写作者(下简称“记主”)往往面对的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抽象的读者和公众。
因此,写作日记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创作这类文献时所具有的“非公共写作”的特有心态。
但事实上就整个日记文献来说又比较复杂,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日记一般可以分为:一为记主生前公开发表的日记,如郭嵩焘《使西纪程》、曾纪泽的《曾侯日记》等;二是撰写时就准备日后发表的,如《李慈铭日记》、《曾国藩日记》等;三是不愿意公开或全部公开而死后作为遗文面世的,如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张元济日记》等,四是一种日记体的文学创作,等等。
第一、二类日记很难说是在“非公共写作”的心态支配下完成的,难免故作庄重,常常少说私话和隐秘的事情,文字上也有很大的修饰和增补。
胡适从留学日记起,不但重视日记的内容,而且很注重形式,如正文引文的款式,读书札记、诗文手稿、往来书信和剪报杂件的排列方式,标点符号的用法等都很讲究,前后一致,到了一定的时候装订成册,题写封面。
1可见他也是把日记当著作来写的。
公开发表的日记未必就没有史料价值,虽然其中涉及一些个人隐秘的方面固然会有曲笔和讳饰,但大量的内容还是不妨实话实说的,特别是游记、行纪,基本上都是为传世而写的,典型的如《徐霞客游记》、郭嵩焘《使西纪程》、薛福成的《四国日记》等,仍有着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秦瘦鸥的《劫收日记》等以日记体创作的文学,应该属于另一个范畴。
2本文所讨论的日记文献不包括用日记体创作的文学作品。
关于日记,国内外的学者已从若干角度做过许多出色的研究。
1935年郁达夫曾经在《再谈日记》一文中介绍过英国研究日记的学者阿谁?崩松倍(ArthurPonsonby)撰著的《英国日记作家》(BritishDiarists)小册子,该书作者把日记的种类分成历史、宗教、游记与牧猎、社交与文艺、军事与职业、家庭、妇孺七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王府》 三十卷及《 诗学大成》 。后被一命 , 得教授半俸终 能是 1 0卷。今藏 中 国人 民大学 图书馆 明万历 三十九
其身。同 县人虞韶, 字以成, 尝纂集《 小学日 记切要故事》 ( 1 6 1 0 ) 年闽建书林余熙宇忠庆堂刻本《 凤毛 日记故事》 题 行世。虞廷硕, 字君辅, 尝编集《 历代诏令》 四卷、 《 制诰》 五 “ 明完初子辑” , 今藏 日 本东京大学明闽建刘君丽刻本《 新 卷、 《 古赋准绳》 十卷行世。刘边 , 字近道, 工诗, 有《自家意 刻太仓藏板全补合像注释大字故事》 题“ 明杨乔辑” 当误。 思集》 。 ③ 2 . 虞韶生活于宋末元初。毛直方是宋元间福建建安文 与此类似的条 目又见于谢纯编纂《 ( 嘉靖) 建宁府志》 学名士, “ 咸淳” 是南宋度宗年号, “ 宋咸淳癸酉” 即1 2 7 3 卷l 8 《 人物 ・ 文学 ・ 元》 。清代郑方坤编《 全闽诗话》 卷5 , 年。“ 以周礼领乡荐” 即乡试中举, 如果按照毛直方2 O 岁乡 刘边一条中记载了虞韶的好友: 试中 举, 也就是毛直方大致出生于1 2 5 3 年。 虞韶与毛直方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④ 《 日记故事》 是明清时期民间非常流行的一部道德教 人 齐名 。
育书, 向儿童灌输伦理道德, 嘉靖二十一年的 记载:
记故事》 序言中就写到, “ 《 日 记故事》 一书, 乃童稚之学, 诚
古 代 蒙 书《日记 故 事 》 作 者 考
张建 利 , 杜 秀 萍
( 山西 师范 大 学 临汾学院 , 山西 临汾 0 4 1 0 0 0 )
摘
要: 《日记故事》 是 明清时期 流行 于民 间的一部 蒙书, 讲授 了3 0 0多个故事 , 在 当时影响很 大 , 而今 日已很
少提 及。今存《日记 故事》 的版本署名不 一, 多为虞韶 , 然所属朝代 却又 混乱不堪 , 有 的记 为元代 , 有的记 为明代 。 据 史料 、 方志、 书 目考证 , 《日记故事》 作者确为虞韶 , 宋末元初福建建 F s  ̄ A . 。 关键词 : 《日记故事》 ; 虞韶 ; 建安
虞韶其人其事, 最早见于地方志的记载, 明孝宗弘治年 十卷 , 字以成, 建安人”, ⑦ 第1 5 卷《 类书类 ・ 补元》 中也记
“ 虞韶小学日记故事十卷, 建安人”。 ⑦ 间黄仲昭 编纂《 八闽通志》 卷6 5 《 人物 ・ 建宁府 ・ 儒林》 记 载: 载: 归结上述记载, 关于虞韶可以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 元】 毛直方, 字静可。建安人。宋成淳中预荐, 入元 1 . 虞韶确为《 日 记故事》 的作者, 字以成, 福建建安人, 授徒讲学, 士争趋之, 有《 聊复轩稿》 二十余卷, 尝编《 诗宗 《 日 记故事》 的 初名当为《 小学日 记切要故事》 , 最初卷数可
【 元】 ( 毛) 直方, 字静可, 建安人, 与同邑刘边( 近道) 、
质往行实 , 前言, 以孝、 第、 忠、 信、 礼、 义、 廉、 耻之事 , 悉举而 虞韶( 以成) 、 虞延硕( 君辅) 并勤著述。宋成淳癸酉以周礼 备, 使资幼学者 , 讲习有所楷梯也。 ” 明清两代, 各家版本 领乡荐, 入元授徒讲学, 省府上其名得教授致仕 , 半俸终其
迭出, 影响非常大, 直到清末宣统年间都还在刊刻。上世纪 身。
5 0 年代 , 张志公先生在《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及蒙学
虞韶的主要资料还有史料 、 私家著述等, 清代倪灿撰 、 书目 和书 影》 中 提到了 《 小学日 记切要故事》 ( 今天俗称《 E t 卢文昭补《 补辽金元艺文志》 和清代钱大昕撰《 补元史艺文 记故事》 , 归为散文故事一类蒙书范畴。 关于《 日 记故事》 志》 记载: 的作者, 明嘉靖年间有文献记载: 虞韶小学日 记切要故事十卷, 字以成, 建安人。 ⑨ 高儒《 百川书志》 卷3 《 经志 ・ 蒙求》 : “ 《 小学 日记故 事》 1 0卷, 皇明建安草窗虞韶( 以成) 纂集。 ” ② 虞韶六学日 记故事十卷, 建安人。 清代魏源编《 元史新编》 卷9 3 《 志十之三》 、 清代曾廉编
第1 5卷
第 6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 URNAL OF J I XI UNI V ERS I T Y
V 0 1 . 1 5 No . 6
2 0 1 5年 6月
J u n . 2 0 1 5
文章 编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5 ) 0 6~ 0 1 4 5— 2
・
1 45 ・
第 6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1 2 5 3 年前后。虞韶的卒年, 史料所限, 实无法考证。今藏 是坊刻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 日记故事》 今存 国内 国家图书馆的明管晌增校、 明余氏西园堂刻本《 新刊明解图 外几十种版本, 都是经过明清学者或增加 , 或删节后 的版
《 新刊大字分类 日 记故事》 嘉靖二十一年( 1 5 4 2 ) 刊本 《 元书》 卷2 3均提到《 日 记故事》 的作者是虞韶。清代私家
题属: “ 建安草窗虞韶以成纂集, 书林鳌峰后 学熊大木校 藏书也有此记载 , 黄虞稷编撰 的《 千倾堂书 目》 中第 3卷
注。 ”
《 小学类 ・ 附小学 ・ 补元》 记载: “ 虞韶小学 日记切要故事
刘边, 字近道 , 建安人 , 与同邑虞韶、 虞廷硕、 毛直方四
等“ 并勤著述” , 如果二人年龄相仿 , 那么虞韶很可能生于
作者简 介: 张建 利 , 硕士 , 讲师 , 山西 师 范 大 学 临 汾 学 院 。研 究 方 向 : 明清 文 学 与 文 化 。 杜秀萍 , 硕 士, 山西 师 范大 学 书 画研 究 所 2 0 1 3级 。 研 究 方 向 : 明清文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