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第4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PPT课件

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 (或者 )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新货
币数量论认为 在1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V
k
V
第3页/共41页
(2)自然失业率假说 自然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 时的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自 然因素。 自然率假说:在长期中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在短期, 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 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第9页/共41页
• 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 —经济主体会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来修 正每一个时期的预期
Pt e
Pt
e 1
(Pt1
Pt
e 1
)
• “η”是适应系数,给定0﹤η ﹤1
• 适应性预期以某一时期以往的全过程为基础。
第10页/共41页
3.市场出清 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 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 在历史上,古典经济学坚持市场出清,凯恩斯坚持市场非出清,新古 典宏观经济学重新坚持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4.自然率假说
第36页/共41页
【例21.2】货币冲击在长期和短期内对一国的实际产出会产生怎样的 影响?用宏观经济学各理论流派的观点加以解释。[南开大学2011研]
第37页/共41页
答:(1)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内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曲 线右移,从而导致利率下降,而利率下降将会导致投资增加,从而使得国 民收入水平提高,因此短期货币供给增加有效。一般认为,凯恩斯主义认 为长期货币是中性的。
3.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 (1)货币非中性。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 际变量的波动。 (2)市场不完全性。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企业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 企业。市场的不完全性,加上不对称信息等因素,使工资和价格具有不易 变动的黏性,所以市场是非出清的。
4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副本

•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对于预期因素的分 析不够深入,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的忽视。
•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特色 • 认为古典二分法有效 • 提出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 主张用固定不变的政策规则取代斟酌使用 的需求管理政策
• 大量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技术和统计学检验 技术
二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
•
PPtte1为为上预一期期价价格格,;
• t 为随机变量,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 2 的正态
分布
符合理性预期的条件 –对经济变量的估计必须是该变量的数学期望值,即 经济主体主观概率分布与客观概率分布相一致。或者 说应符合长期的数学平均值。
–在求出某一变量的数学期望值时,预期者必须充分 收集和有效利用一切信息。 按其假说,理性人可以做到,因信息不充分或利 用没有效率,就会因预期错误而受损。
一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概述
•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接受的四个命题
• 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 • 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 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 • 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有害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一代),
理性预期学派是70年代从货币主义中分离出来的,其立场比货币学派更 激进,因而有“比弗里德曼还要弗里德曼”之说。在当时自由主义浪 潮中,被称为两大“新经济学”之一。 理性预期概念可追溯到约翰·穆斯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 (1961)一文。 19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把这个概念用于讨论 经济政策稳定性,创立了因此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其代表者 还有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尔·华莱士等。
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 罗伯特·E ·卢卡斯(1937-);托马斯·萨 金特;尼尔·华莱士;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

精品资料
增长(zēngzhǎng)与政策
❖ 增长理论:内生增长
❖ 趋同
❖ 有条件的趋同:对储蓄率或人口增长率 不同的经济所作的预测,即根据索洛增 长图形的预测,稳态收入会不同,但增 长率最终(zuì zhōnɡ)将相等。
❖ 将有条件的趋同与内生增长理论关于高 储蓄率导致高增长率的预言相比较,罗 伯特•巴罗指出:投资较高的国家将最终
在图中,储蓄=投资(tóu zī)=折旧; 折旧曲线的斜率 = 生y产函数曲线的斜率f (k)
E
c2* δk
交于黄金律稳态资本存量,那么
c i=s2f(k) g
该经济的稳定状态一定是黄金律 稳定状态。如果储蓄率高于这个 水平,则稳态资本存量就会太高;
c1*
i=sgf(k)
i=s1f(k)
如果储蓄率低于此水平,则稳态 0 资本存量又会偏低,都不能实现
宏 观 经 济 学宏 观 经 济 学
18
精品资料
❖相反,如果资本存量
已经在黄金律水平之上,
那么(nàme)资本存量的
增加则将会反过来减少
稳定状态的人均消费, y
f (k)
因为产出增加小于折旧 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降低稳定状态的资 本水平。在资本的黄金 律水平,生产函数和 δk*线的斜率相同,消 0
型来说明上图所描述的经济。 ❖ 假定资本的边际产Y品 a不K 变,并且资本是
惟一(wéiyī)的要素,则如下:
宏 观 经 济 学宏 观 经 济 学
7
精品资料
增长(zēngzhǎng)与政策
❖ 增长理论:内生增长
❖ 内生增长的机制
❖ 假定储蓄率为常数s,人口没有增长,资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1]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1]](https://img.taocdn.com/s3/m/c54a0924b307e87101f696c8.png)
LM曲线的斜率
由前可知,均衡利率可以用下式表示:
➢LM曲线的大小反映了利率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之 间的数量关系。其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k,LM曲线的斜率 与k成正比。
二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h,也就是投机需 求的利率弹性,LM曲线的斜率与h成反比。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1]
Ø求均衡国民收入Y、利率水平r、消费C、投资水平I 以及货币交易需求L1和货币投机需求L2。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1]
解答
(1)由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Y=C+I+G,
C=150+0.5Y,I=150-400r和G=50,可得
150+0.5Y+150-400r+50=350+0.5Y-
400r
即IS曲线方程为 r=0.875-0.00125Y
及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主要受经济 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影响。而经济发展状况 在短时期内一般可以假设为固定不变,因而交 易性货币需求就直接依存于收入水平。
Ø可以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为:
L1=L1(Y)或者L1=kY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1]
货币的需求
2、投机性货币需求
Ø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来源于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出于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主要受利率的影响, 并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
Øh衡量利率提高时货币需求增加多少,是货币 需求关于利率变动的系数。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1]
r
L1=L1(Y)
r
L1=L1(Y)
L= L1+ L2
O
L2= L2(r)
L
O
L
货币需求曲线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1]
新兴古典宏观经济学

新兴古典宏观经济学11.1 新兴古典资本理论在介绍新兴古典资本理论之前,我们先看看新古典的投资与储蓄理论。
新古典的投资与储蓄理论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新古典储蓄理论,它用人们对时间的不同评价来解释人际间的储蓄和借贷行为及真实利率,以及用生产能力在各时点之间的波动来解释储蓄行为。
但是,这些新古典储蓄模型并没有解释生产性投资行为,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储蓄和投资能提高生产力和创造经济发展。
如果我们假定每个人对时间的估价是一样的,但每个人不同时点的生产能力不一样,用类似的新古典模型我们也可以解释储蓄、借贷和真实利率。
或者,我们还可以这样解释,假定每人购买的是汽车或房子,每个人一年的收入买不起可用十几年的这类耐用品,所以只能十几个人把购买款合在一起,每年给一个人买一件。
而后买的由于吃了亏,所以要求先买的付给他们一些补偿,使得有人自愿放弃在头几年买这些耐用品,而这些补偿就是利息。
另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
按照这种增长理论,储蓄可以用来投资而使人均资本增加,这可以增加未来的生产力。
这类增长模型能用来解释储蓄和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但其背后的投资理论却不能令人满意。
因为这些模型假定,只要人们储蓄并用储蓄的资源进行投资,便可以增加未来的生产力。
这个假定是不现实的。
古时候人们也储蓄,比如农民每年并不把他们所产的谷物都吃掉,他们储蓄一些谷物做种子,以便用于第二年的生产。
这种储蓄和投资并不会增加生产率,而只是维持马克思所说的简单再生产。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也储蓄并借此建房子,但是这种储蓄和投资是不同时点的消费在人们之间的交换,它并不一定增加生产力。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的农民完全是自给自足建造房子,做砖、砌墙都是自己完成,储蓄只是用来支付建房时来帮忙的亲戚朋友。
索洛会回答这种批评说,投资如果是用来买机器就会增加未来的生产力。
但是,最早发明的机器,比人工效率还低。
第一辆火车比驴子走得还慢,却比驴子贵得多。
而且,如果没有分工专业化地制造和改进机器,任何对机器的投资都不会自动改进生产力。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 第四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 课件27页PPT文档

从这个简单的生产函数我们可以发现,鲁滨 逊的经济产出取决于三个因素:一个是鲁滨逊投 入的劳动时间,他投入的劳动时间越多,捕鱼的 数量就应该越多。但是,鲁滨逊的时间是既定的, 每天只有24小时。因此,对鲁滨逊来说,他的时 间是稀缺的。
•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 而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时间。在这种稀 缺性的制约下,鲁滨逊在他的劳动时间和休息时 间之间就面临着严格的交替。这也是经济学的基 本原理之一:人们面临着交替关系。鲁滨逊如果 休息,他就不能够把时间用于捕鱼,这样他休息 的时间是有成本的,成本就是他可以捕到的鱼的 数量。如果他的时间用于捕鱼,则鲁滨逊就不能 把时间用于休息,这个时间他本可以用来享受阳 光和海滩或进行和他自身福利感密切相关的活动。 这种时间的成本困境也是经济学应用得更为广泛 的基本原理之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这种 困境下,鲁滨逊要在他的经济产出和他的其余目 标之间做出权衡和选择。是一味追求更高的经济 产出,还是要在生存的福利本质方面也适当投放 精力,这几乎是任何一个社会都要思考的问题。
另外一种方式,比如先去折些树枝编织渔网。我
们把编织好的渔网看作是鲁宾逊为了抓鱼而积累
的资本,鲁滨逊可以通过先积累资本的方式,然
后再辅以劳动来抓鱼。我们把鲁滨逊抓到的鱼叫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4章 内生增长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四章 内生增长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内生增长理论概述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新古典增长理论对生产函数的性质进行了规定,即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模报酬不变;更严格的稻田条件规定在要素趋于无穷大时,要素的边际收益为零,即()lim 0k f k →∞'=。
随着资本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会收敛于利息率,这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力增加,则不会再有投资,经济也停止增长。
而在现实中,发达国家人口几乎停止了增长,资本也较不发达国家丰富,但发达国家的资本却没有流入最贫穷且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现实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又被称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
2.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诸因素内生化,将其对产出的影响以某种形式置于生产函数内部加以讨论,因而要素的边际产出不再递减,厂商或社会的生产函数也可能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这些就是内生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地方。
—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Ak 模型。
设定生产函数为:y Ak =,资本边际产出始终等于A ,避免了()lim 0k f k →∞'=的情况。
由于内生增长理论违背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要素边际产出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假定,就引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二、单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干中学”与知识外溢模型1.“干中学”“干中学”的含义是指企业增加其物质资本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率生产的经验,这种经验会对生产率产生影响。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

哈罗德提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有实现了I=S, 经济才能实现均衡增长。由于s=S/Y,所以S = s Y。据此可以得到如下关系: V· ΔY= s Y 或写作 ΔY/ Y= s/V 由上式可得: G= s/V (4-3) 式(4-3)就是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模型说明,如果V不变,则G就取决于s。如果G 的值能 确保I=S,则经济增长是稳定的,这时的G是均衡的增长 率。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涵义是: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社会 储蓄率。在模型公式中,已假定生产技术不变,即加速 系数V为一固定比率。 如果要获得一定的经济增长率G,则必须保证一定的储蓄 率。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表示的是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和用 加速系数反映的生产技术水平这三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 系。
第4章 经济增长理论
学习目标
熟练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模型,了解该模 型存在的不足; 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了解该模型存在 的不足; 掌握经济增长的源泉; 了解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引论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 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或者人 均GDP的增长。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在假设条件下,哈罗德主要研究三个变量 的相互关系。这三个变量分别是:
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G,G=ΔY/Y; 储蓄率s,即储蓄(S)在实际收入(Y)中所 占的比例,s=S/Y; 资本—产量比率V,即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 的资本,V=K/ Y,且V是常数。
资本—产量比率(V)应该等于边际资本— 产量比率(ΔK/ ΔY),所以V=ΔK/ ΔY。则: ΔK = V· ΔY (4-1) 由于假设对资本的投资不存在折旧,所以, I=ΔK。这样,式(4-1)就可以写成 : I =V· ΔY (4-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t Pt 1 ( Pt 1 Pt 2 )
e
25
其中
的大小,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心情 的乐观程度:假设从t-2期到t-1期价格上 升了,乐观的人将预期这种上涨趋势持续 下去,即 1 ;悲观的人预期未来的价 格会下降,即 1 。若 0 ,就变成 静态预期了。 外推型预期有以下特征:预期的形成缺少 可靠的基础,易受情绪的支配;预期被看 作是外生变量;预期不受有关经济变量与 政策变量的影响。
6
三、发展阶段
• • • • 1.第一阶段 a.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中期。 b.名称:理性预期学派 。 c.主要贡献:将理性预期假说应用到宏观经济学 领域;将古典经济学中的弹性价格和弹性工资假 说引入到宏观经济学;创立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提出货币政策的无效性命题。 • d.主要代表人物: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
13
托马斯· 萨金特的主要著作
• • • • 《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1979; 《理性预期与通货膨胀》,1985年; 《动态宏观经济理论》,1989。 萨金特教授的《宏观经济理论》(1979年 第一版,1987年第二版,中文版1998年) 和《动态宏观经济理论》( 1987年;中文 版1997年)是欧美经济学研究生的经典读 本。
21
• 爱德华· 普雷斯科特 • 2004年与芬恩· 基德兰德 共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2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3大假说
• 理性预期假说、持续市场出清假说和总供 给(自然率)假说构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的基础。 • 尽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接受所有三个假 说,然而持不同主张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家也可能只支持其中一个或二个假说,而 没有必要把三个假说统统接受。
23
一、理性预期假说
• 1.三种非理性预期 • (1)静态预期(Statical Expectations) • 静态预期完全按照变量的过去值来预期变 量的未来值,即使错误不断,也从不修正。 蛛网模型(见附录)中的预期就是这种预 期。其形式为:
Pt Pt 1
e
24
(2)外推型预期或外插型预期 (Extrapolative Expectations)
• 托马斯· 萨金特1943年7月19日出生于美国 加利福尼亚的帕萨迪纳, 1964年获得加州 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文学学士,1968年获哈 佛大学哲学博士。 • 历任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 大学教授。2003年任教于纽约大学经济学 系至今。 • 萨金特与卢卡斯和华莱士等一起开创了理 性预期学派,并对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 大部分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其学术专长是 动态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
3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 1.正统货币主义存在一定的缺陷
• a.适应性预期假说与理性人假定相矛盾
• 在适应性预期中,人们仅仅根据过去的信息或情况进行预 期,不考虑现在获得的其他信息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 此外,当预期的变量值与实际变量值不一致时,经济主体 只能缓慢与部分地修正预期。 • 综合上述两项,在适应性预期假说下,人们在预期中会犯 系统性的错误,而不能吃一堑长一智,从以往的错误中吸 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 显然,适应性预期假说与理性人假定相矛盾。
14
2.第二阶段
• a.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 b.名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或真实经济周期 学派。 • c.主要贡献:创立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应 用宏观经济学,提出政策无效性命题。 • d.主要代表人物:巴罗、基德兰德、普雷斯 科特和约翰· 泰勒等。
15
罗伯特· 巴罗简介
• 罗伯特· 巴罗(Robert J. Barro,1944—)出生于 美国纽约。1965年获得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理学 学士学位,1969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哲学 博士学位。曾在芝加哥大学、罗彻斯特大学任经 济学教授。1988年开始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同时又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 他主要研究宏观经济中的就业、货币和经济周期 问题。他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理论及其实 证研究在西方经济学界有相当的影响。其代表作 是《货币、就业与通货膨胀》(1976)、《现代 周期理论》(1989)和《宏观经济学》(1993)。
4
b.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不一定能够稳定经济 •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相当稳定,因 此,主张用单一货币规则即固定货币增长 率来稳定经济。 •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与其他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明显下降, 导致货币存量减少,引起了经济衰退。 • 如果货币需求函数本身不稳定,那么,单 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就不一定能够稳定经济。
19
• Finn E. Kydland
20
爱德华· 普雷斯科特 简介
• 爱德华· 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1940—)出生于纽约,1962年毕业于 Swarthmore学院,获数学学士学位;1967 年从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普雷斯科特执教过多所美国名校, 2003年以后,普雷斯科特一直执教于亚历 桑那州立大学。还是联邦储备银行明尼阿 波利斯分行的研究员。
16
• 罗伯特· 巴罗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 一。由于他在宏观经济学与政策等领域所做出的 卓越贡献,巴罗被推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 士(1988年)、美国国会预算局学术顾问委员会委 员(1996年)、美国经济学会副主席(1998年)。巴 罗早已被世界经济学界公认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 主。 • Robert J. Barro (September 28, 1944)
18
• 芬恩· 基德兰德 1968年从挪威经济与工商管 理学院毕业,获得经济学学士;1973从匹 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 位。曾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 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以及德拉斯储备银 行和克里兰储备银行的副研究员。基德兰 德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经济周期、货币、财 政政策和劳动经济学。
8
• 1995年10月10日,罗伯特· 卢卡斯由于:“发展 与应用了理性预期假说,并因此改变了宏观经济 分析和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 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获得诺贝尔经济 学奖。 • 曾担任过美国科学院院士、 • 美国经济计量学会会长、 • 美国经济学联合会会长。
9
卢卡斯的主要著作有: • (1)经济周期理论研究(1981); • (2)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学实践(1981, 与托马斯· 萨金特合著)。 重要论文有: • (1)“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 • (2)“对经济周期的理解” (1976)。
1
b.理性预期学派 的创立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性预期学派有广泛 的发展,在经济学领域开始了理性预期革 命。 • 1985年,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在《经济学》 第12版中,用理性预期学说重新撰写了宏 观经济学,并将理性预期学派正式列入主 要经济学流派之中。 • 《经济学》第12版的出版,标志着理性预 期学派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学流派的产生。
10
• 罗伯特· 卢卡斯虽然因发展和应用了理性预期假说 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本人却未 能“理性预期”到自己能够获得这一荣誉,而他 的前妻芝加哥大学本科时的同学丽塔· 莉莉· 科恩 (Rita Lilli Cohen)却预期到了这一点。 • 他们俩1959年结婚,1982年分居。在1989年办 理离婚手续时,丽塔提出若是卢卡斯在1995年10 月底之前获得诺奖,她应该分得全部奖金的一半。 当时卢卡斯认为自己获得诺奖的可能性极小,因 为到1995年还不到60岁。就漫不经心地答应了。 后来当丽塔按离婚合同拿走他的一半奖金时,卢 卡斯后悔莫及,认为丽塔简直是个女巫。
7
•第一阶段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简介
• 罗伯特· 卢卡斯(Robert Emerson Lucas )是新古典宏 观经济学的创始人。1937年9月15日出生于华盛顿州的雅 奇马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举家迁往西雅图。父亲是船 厂的装配工,母亲是时装设计师。 • 卢卡斯1959年获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并获得加州 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的奖学金。在选学 经济学时,看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初步分析》而对经 济学感兴趣,又回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1964年获芝 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 1970年升为教授。1975年任芝加哥大学重金聘请卢卡斯 担任经济学教授。
5
2.货币主义对正统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不力
• a.货币主义根据适应性预期导出的短期菲利普斯 曲线,与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一样, 都向右下方倾斜,意味着只要中央银行不断地增 加货币供给量,菲利普斯曲线就会不断地右移, 通胀率与失业率就有持续的或长期的交替关系。 • b. 正统凯恩斯主义也吸收了垂直的长期的菲利普 斯曲线。 • 可见,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逐渐融合,模糊了 两者的界限,大大减弱了货币主义对正统凯恩斯 主义的攻击力。
e e e P t 1 P t (P t P t )
27
• 在适应性预期中,人们只能随着价格的变动来滞 后地调整对价格的预期。是一种被动的后顾式预 期。由于适应性预期仅仅根据过去预测未来,因 而只有在将来的情况同过去的情况相类似时,这 种预期才可能是大致准确的。但是将来的情况不 一定与过去情况保持相似,而且经济政策本身也 会加剧未来与过去的区别。因此,适应性预期仍 然难以对经济前景做出可靠的推断。 • 认识到现代货币主义在预期问题上的这一失误后, 年轻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新颖观点。
17
芬恩· 基德兰德 简介
• 芬恩· 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1943年 12月1日出生于挪威斯塔万格附近,是挪威 著名经济学家。 • 基德兰德与爱德华· 普雷斯科特因在有关宏 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 周期的决定因素等问题的研究中所做出的 杰出贡献,共同获得2004年的130万美元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