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经答案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合集下载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对比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对比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对比研究序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探讨着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规律。

在经济学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两种重要的理论体系。

新古典经济学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供求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决定作用;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关注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调节经济波动。

本文将就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差异和应用进行对比研究。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新古典经济学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歇尔经济学派,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如理性个体、完全信息、充分竞争等。

其核心原理在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和资源分配。

新古典经济学主张,在市场自由的条件下,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将会最终导致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注重市场的有效性和效率,通过分析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规律来指导经济政策。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并非总能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的增长。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政府应主动干预经济活动,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调控来解决失业和经济波动问题。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总需求的决定作用,即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来提高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三、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差异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一些基本假设和观点上存在差异。

首先,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个体行为具有理性性质,追求最大化自身利益;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强调人的经济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理性。

其次,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自发达到均衡的机制,强调供求关系决定资源分配;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存在自发不足和波动,主张政府通过政策调控来干预市场。

再次,新古典经济学倾向于将经济问题研究归结为供给方面的问题,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关注需求方面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说史 第二十一章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西方经济学说史 第二十一章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1. 凯恩斯其人
约翰•梅纳德 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约翰 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梅纳德 凯恩斯(1883 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 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 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凯恩斯生于英国的剑桥市。其父亲也是经济学家, 凯恩斯生于英国的剑桥市。其父亲也是经济学家,其母亲 曾任剑桥市的市长。 曾任剑桥市的市长。 他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凯 他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 恩斯毕业后,留校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学习经济学。 恩斯毕业后,留校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学习经济学。 1906年 凯恩斯在英国文官考试中名列第二, 1906年,凯恩斯在英国文官考试中名列第二,被派到财政 部印度事务处工作。两年后(1908年 部印度事务处工作。两年后(1908年)返回剑桥大学皇家 学院任经济学教师,讲授货币学, 学院任经济学教师,讲授货币学,并专注于印度通货的研 1913—1914 1914年被任命为皇家委员会调查印度通货和财 究。1913 1914年被任命为皇家委员会调查印度通货和财 政的委员,其后调任财政部顾问。 政的委员,其后调任财政部顾问。
概率论》1921年出版到1936年 年出版到1936 15年是凯恩斯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从《概率论》1921年出版到1936年,这15年是凯恩斯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他出版了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名著: 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他出版了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名著:《货币改革 1923)、 货币论》 1930) )、《 通论》 1936)。 论》(1923)、《货币论》(1930)和《通论》(1936)。 虽然《通论》是凯恩斯的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著作,但他在《 虽然《通论》是凯恩斯的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著作,但他在《货币改革 货币论》这两部著作中,偶尔也能看到《通论》的影子。 论》和《货币论》这两部著作中,偶尔也能看到《通论》的影子。 货币改革论》 货币论》是凯恩斯货币调节学说的姊妹篇, 《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是凯恩斯货币调节学说的姊妹篇,都是研 究后期剑桥学派货币金融学说的重要著作。《货币改革论》是对20世纪 究后期剑桥学派货币金融学说的重要著作。 货币改革论》是对20世纪 20 20年代初期大争论的总结 年代初期大争论的总结, 货币论》是对20 20年代中期和晚期大争论的 20年代初期大争论的总结,《货币论》是对20年代中期和晚期大争论的 总结。 货币改革论》序言中他简要提到了“储蓄—投资 关联问题, 投资” 总结。在《货币改革论》序言中他简要提到了“储蓄 投资”关联问题, 而在《货币论》中则较深入地分析了储蓄和投资两者之间的均衡和矛盾, 而在《货币论》中则较深入地分析了储蓄和投资两者之间的均衡和矛盾, 构成“ 型货币调节理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构成“新”型货币调节理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属单一的利率范 货币论》中则分解成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同样, 畴,在《货币论》中则分解成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同样,利润这一概 货币论》中也分解成企业家正常报酬和意外利得。 念,在《货币论》中也分解成企业家正常报酬和意外利得。 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发展过程来看, 货币论》 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发展过程来看,《货币论》是深入研究其从后期剑 桥学派转变为《通论》 新经济学 发展过程的一部重要著作。 新经济学” 桥学派转变为《通论》“新经济学”发展过程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该书 凯恩斯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书中有关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的分析, 中,凯恩斯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书中有关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的分析, 后来在《通论》中发展成著名的保有货币的三类动机(即交换动机、预 后来在《通论》中发展成著名的保有货币的三类动机(即交换动机、 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公众以某种流动形式保存资产的相对偏好, 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公众以某种流动形式保存资产的相对偏好,即后 来的所谓灵活偏好;新资本的预期收益即后来的所谓资本边际收益率。 来的所谓灵活偏好;新资本的预期收益即后来的所谓资本边际收益率。

第二十章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

第二十章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思想 3、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实例分析
第一步:这100万美元将成为生产这些投资物的人们 第三步:他们又会将其4/5,即64万美元(100×4 / 的收入; 5×4 / 5)再购买消费品,于是它又成为另一些生产 第二步:这些人将其增加的收入的 4 / 5,即80万美 这些消费品的人们的收入。 元(100×4/5)用来购买消费品,这部分又成为另 第四步:这样的过程会继续进行下去 一些生产这些消费品的人们的收入;
结果是:原始投资虽然只增加了100万美元,但把所 有这些派生收入加在一起却可以得到500万美元的收 入。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思想 4、就业理论 有效需求不足影响就业
原因分析: 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不管是消费品还是投资 三大心理法则影响总需求:按照消费倾向规律,随 品的生产都不能继续增加,这就造成了“非自愿失 着社会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 业”。 越来越小,于是引起对消费需求不足。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经济方面的具体情况是: 西方世界所曾经遭受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20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增加了额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的私人企业的活力下 外的动力。 降; 人口增长率在不断下降; 整个世界的绝大部分已经被殖民化,资本主义体系已 经没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理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 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 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 济学的建立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 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题库43简答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题库43简答题

3.叙述卢卡斯批评。

Describe the Lucas critique.答:(1)卢卡斯批评是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

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

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2)卢卡斯强调了人们如何形成未来预期的问题。

预期在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预期影响着各种经济行为。

例如,家庭根据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决定消费多少,企业根据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决定投资多少。

这些预期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政府所实行的经济政策。

因此,当决策者估算任何一种政策变动的效应时,他们需要知道人们的预期会对政策变动做出什么反应。

卢卡斯认为,传统的政策评估方法——比如依靠标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对预期的这种影响。

(3)卢卡斯批评给我们两个教训。

狭义的教训是评价不同政策的经济学家需要考虑政策如何影响预期,从而影响行为。

广义的教训是政策评估是困难的,所以,从事这项工作的经济学家应该确实表现出必要的谦虚。

1.古典宏观经济模式的要旨是什么?其分析思路是怎样的?(武汉理工2003研)答: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其四个假设条件如下:(1)个体利益最大化。

(2)理性预期。

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包含3个含义: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题库加答案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题库加答案

《宏观经济学》学习指导(2007年2月第四版)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教研室目录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教学辅导第二部分习题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第十九、二十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第二十二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三部分习题参考答案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教学辅导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属性及课程介绍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学科共同课,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经济学科,由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组成。

宏观经济理论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分析产出、消费、储蓄、投资、物价水平、利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学问题;宏观经济政策以理论研究为依据,主要分析政府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和效应。

本课程的体系安排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框架,并且融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

由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及案例分析的广泛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经济学课程建立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宏观经济,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

总体上说,宏观经济学可大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

第一章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宏观经济学概述,介绍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宏观经济运行模型、研究对象与框架结构。

二是介绍国民收入及其核算理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的重要恒等式。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其中,第二、三、四、五章是总需求分析模型,这一分析是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方法,它假定总供给存在过剩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者说在需求变化时价格水平可以保持不变,所以总供给也就不能成为国民收入的制约力量;第六章是引入总供给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于价格水平既定不变的假定并不符合实际,这就严重地制约了总需求分析的解释能力,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认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认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认识一、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的认识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相对应的概念自然是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这个概念,指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并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联系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

按照马克思的规定,古典经济学家指的是配第、斯密、李嘉图等人,庸俗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萨伊、穆勒等并不被包括在内。

凯恩斯使用了古典经济学家这一术语,但是他抹杀了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的界限,又将马克思所说的古典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混同一谈。

新古典经济学指的就是边际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有: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帕累托、克拉克、费雪、马歇尔、庇古等。

而我们现在所谓的古典宏观经济学指的就是经过系统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

认为通过工资、价格与利率自动伸缩机制可以使劳动、资本、货币与商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调节,有自动走向充分就业的趋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的是凯恩斯的追随者所诠释与发展的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

这一派的经济学家最著名的有汉森、希克斯、克莱因、萨缪尔森和托宾等人。

古典宏观经济学不能解释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要为经济危机的存在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提供理论基础。

凯恩斯将市场失灵归咎于价格刚性,认为它使市场力量受到阻碍,只有政府实施稳定性政策来进行调节经济。

他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产出,而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有效需求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西方经济学(宏观)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宏观)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 用。 (2)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 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 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 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 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3.市场出清 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 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 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 4.自然率假说
第三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1.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代表性的论文都把技术冲 击作为波动源。它接受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变 化的定义,即,技术变化包括任何使生产函数发 生移动而不涉及投入要素数量变化的因素。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实际因素,即技术的 变化是收入和投资变动的根源。
y y P Pˆ
含义: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会导致实 际产出与经济正常产出的偏离。
2.模型的基本思想 由模型引申出的政策含义是,系统的货币政 策无效,随机的货币政策有害。
3.简化的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结合总需求函数 ytd t + mt Pt 和卢卡斯总供
给函数 yts yn Pt Pte 可得供求均衡结论:
2.基本理论 总量生产函数为:
y zf k
图21-1 生产函数和资源函数
图21-2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
图21-3 技术变化所引起的投资、收入变动
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 型
1.卢卡斯总供给函数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利益 最大化假设的微观基础上的,因而其社会经济总 供给函数是由个体企业的供给函数加总获得的。 卢卡斯总供给素: 第一,总财富 第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第三,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第四,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解答:(1)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四,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可概括为如下三点:其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其二,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其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即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影响。

2.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解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

微观经济学表明,理解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假设个体追求其最大利益。

所以,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

所谓理性预期是经济当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市场出清的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或趋向于相等。

自然率假说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3.推导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解答:一个典型企业i的供给函数由下式给出yi=h(Pi-P)+y eq \o\al(*,i)其中,yi为企业的产量,Pi为其产品的价格,P为价格总水平,y eq \o\al(*,i)为企业的潜在产量,h表示企业对其产品价格与价格总水平偏离的一种反应,h>0。

用Pe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P的估计,从而有yi=h(Pi-Pe)+y eq \o\al(*,i)(1)进一步地,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假定按下式进行Pe eq \o(P,\s\up6(^))+b(Pi eq \o(P,\s\up6(^)))(2)式(2)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该社会的有关机构预测并公eq \o(P,\s\up6(^))eq \o(P,\s\up6(^))的调整,参数b为调整系数。

将式(2)代入式(1)并整理,得yi=h(1-b)(Pi eq \o(P,\s\up6(^)))+y eq \o\al(*,i)从整体上看,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将所有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到的。

设整个经济的生产由n个像企业i的企业组成,则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y=nh(1-b)(P eq \o(P,\s\up6(^)))+y*(3)式(3)即为卢卡斯总供给函数。

其中,y为总产出,P为整个经济的价格水平,y*为经济的潜在产量。

卢卡斯总供给函数表示,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经过系数的合并,卢卡斯总供给函数通常写为y=y*+λ(P-Pe)其中,参数λ>0,Pe为公众对价格的预期。

4.推导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解答: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可以用图21—1推导出来。

其中,图21—1(a)中的Nd和Ns分别表示劳动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它们都是实际工资eq \f(W,P)的函数。

然而,在事实上,劳动的需求方面所支付的和劳动者所得到的只能是货币工资。

因此,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都必须使用一定的价格指数P去除货币工资eq \f(W,P)。

图21—1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厂商在决定它所支付的实际工资的大小时,应该用该厂商的产品的价格去除货币工资。

因为本书的微观部分已经说明,对厂商而言,只要劳动的边际产品(代表劳动给厂商带来的利益)大于它为得到这一劳动所必须支付的价格(即劳动的实际工资),它便会增加雇用的人数直到代表利益的边际产品与代表支付的实际工资相等。

这就是说,每一行业的厂商都会使用本行业产品的实际价格去计算它所支付的实际工资的大小。

既然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全部都由厂商经营,那么,厂商整体必然会用实际存在的价格指数或价格水平P 去计算实际工资。

从供给方面来看,图21—1(a)中的Ns eq \f(W,P)的函数。

在劳动者用什么样的P去除W eq \f(W,P)的问题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不论劳动者是否知道实际价格水平为多少,劳动的供给曲线所使用的P只能是在签订合同时他们所预期的价格Pe。

正是根据一定的Pe,劳动者的代表(工会)才与厂商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工资协议(即规定货币工资W的大小)。

一方面,协议一经签订,不论客观情况如何,双方都必须遵守,这就是说,在合同期内,根据Pe而决定的W是黏着不变的。

另一方面,在同一期间,实际价格水平可以经常变动,而整个社会的厂商是按实际价格水平P来决定对劳动的需求的。

假定P 正好等于Pe,如图21—1(a)中的Ns所示,N eq \o\al(0,d)是根据与Pe相等的P的劳动需求曲线。

由于P=Pe,所以Ns和N eq \o\al(0,d)相交于点E0。

该点表示的价格水平P和就业量N分别为P N21—1(b)中的点E0,从而相应的充分就业的产量为y21—1(c)中可找到与P y相对应的点E0,该点便为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的一点。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厂商雇用劳动的实际数量取决于W和Nd的共同作用。

例如,在工资合同期内,价格水平从P P1,这时图21—1(a)中的劳动需求曲线从N eq \o\al(0,d)移动到N eq \o\al(1,d)。

由于W只能根据既定的货币工资W N eq \o\al(1,d)来决定雇用的劳动数量。

由图21—1(a)所示,这时厂商实际雇用的劳动数量为N1,从而产出数量为y1。

于是,在图21—1(c)中可得到与P1和y1相对应的点D′。

如果实际价格水平P=P2,则Nd曲线处于图21—1(a)中N eq \o\al(2,d)的位置。

按照同样的步骤便可找出N eq \o\al(2,d)与W E2所决定的N2,于是在图21—1(c)中又得到点F′。

总之,在工资具有刚性或黏性的情况下,由不同的P可得到不同的N,根据这些不同的N 便可在图21—1(b)中得到不同的y,从而可在图21—1(c)中找到不同的点(如点E0、点D′、点F′等),用一条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图21—1(c)中的曲线ASK,这便是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5.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解答:这一问题最先由基德兰德(F.E.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C.Prescott)在1977年提出。

简单地说就是,决策者(政府)最初实施一项最优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下一阶段会出现使决策者改变计划的动机,即今天的决策不再适合明天了,这就出现了时间的不一致性。

特别地,有时决策者能够通过前后不一致把事情做得更好。

6.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

解答:附加预期变量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为π=πe-β(u-u0)用P-P-1代替π,用Pe-P-1代替πe,其中,P为价格水平的对数,P-1为上一期价格水平的对数,Pe为预期价格水平的对数,则上式化为P-P-1=Pe-P-1-β(u-u0)即-β(u-u0)=P-Pe(1)另一方面,根据奥肯定律有-β(u-u0)eq \f(1,a)(y-y*)将上式代入式(1) ,经整理,得y=y*+a(P-Pe)(2)式(2)即为所求的总供给曲线,其中,y为总产量,y7.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有何区别?解答: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而适应性预期只是表明,人们在形成对现期的预测价格时,要考虑上一期的预测误差,当上一期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要相应地减少;反之,则相应增加。

8.黏性价格假定有什么重要性?解答:价格黏性是指价格不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

价格黏性的重要性在于:价格是否有黏性的问题可以转换为市场能否出清的问题,即市场机制是否有效的问题。

价格有黏性时,市场不能出清,市场机制失灵,只有政府干预才能纠正市场的无效性。

9.简要说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解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如下:第一,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之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

在种种实际冲击中,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最持久,因此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之源。

第二,经济周期所产生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GDP对潜在GDP的背离,而是潜在GDP本身的变动。

第三,即使在短期,货币也是中性的。

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实际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变化。

10.说明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解答: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是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并结合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性质来说明的,如图21—2所示。

图21—2假定经济起初位于总需求曲线AD0和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ASK0的交点上,这时价格水平为P0,实际收入为y0。

假定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例如,由于企业对将来收益的预期发生变化而减少了投资需求,全球经济的萎缩使净出口需求减少,增税、政府支出的减少或货币供给的减少等引起了总需求的减少,反映在总需求曲线上,则是总需求曲线从AD0向左移动到AD1。

现在假定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合同为期3年,且每年都有占合同总数1/3的合同需要重新签订。

按照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总需求曲线移到AD1后,实际收入下降到y1,价格水平亦下降到P1,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批劳动合同被重新签订为止。

在第一批占总数1/3的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劳动供求双方达成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K1,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2,实际收入增加到y2。

到了需求冲击后的第2年,当第二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劳动供求双方又达成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又使短期总供给曲线进一步向右移动到ASK2,相应地,价格水平下降到P3,收入增加到y3,类似地,到了第三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K3,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4,而收入则恢复到了总需求冲击前的充分就业的水平y0。

按照上述分析,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整个经济经历了3年左右的衰退。

这便是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所作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