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定理(1)

合集下载

阿伦尼乌斯定理

阿伦尼乌斯定理

阿伦尼乌斯定理
阿伦尼乌斯公式(Arrhenius equation)由瑞典的阿伦尼乌斯所创立。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变化关系的经验公式。

公式写作
k=Aexp(指数式)。

k为速率常数,R为摩尔气体常量,T为热力学温度,Ea为表观活化能,A为指前因子(也称频率因子)。

也常用其另外一种形式:lnk=lnA-Ea/RT(对数式)。

据此式作实验数据的lnk~1/T图为一直线,由斜率可得表观活化能Ea,由截距可得指前因子A。

将对数式微分可得:dlnk/dT=Ea/RTˇ2(微分式),如果温度变化不大,Ea 可视为常数,将微分式作定积分可得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与其相对应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从而指前因子A可约
去:ln(k2/k1)=-Ea/R(1/T2-1/T1)(积分式)。

选4第1章第3节第1课时盖斯定律

选4第1章第3节第1课时盖斯定律

△H1= +67.2kJ/mol
N2H4(g)+O2(g)==N2(g)+2H2O(l) △H2= –534kJ/mol
假如都在相同状态下,请写出发射火箭反应的热化学方
程式。
2 N2H4(g)+ 2NO2(g)= 3N2(g)+4H2O(l) △H=-1135.2kJ/mol
盖斯定律(Hess’s Law)
以能量守恒定律来论证盖斯定律:
盖斯定理的运用
确定下述反应的△H:
△H = ?
(1)CO(g)+1/2O2(g) = CO2(g) △H2= –283.0 kJ/mol (2)C(s) + O2(g) = CO2(g) △H3= –393.5 kJ/mol
根据盖斯定理,就可以计算出欲求反应的△H
为了理解盖斯定律,可以以登山为例:
B
A
请思考:由起点A到终点B有多少条途径? 从不同途径由A点到B点的位移有什么关系?
盖斯定律(Hess’s Law)
登山的高度与上 山的途径无关, 只与起点和终点 的相对高度有关
盖斯定律(Hess’s Law)
如何理解盖斯定律?
A始态 B终态 C过渡物质
ΔH=ΔH1+ΔH2
课前思考
在化学科研中,经常要测量化学反应的反应 热,但是某些物质的反应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 直接测得,只能通过化学计算的方式间接获得。 如对于反应: C(s)+1/2O2(g) = CO(g),因为C燃 烧时不可能完全生成CO,总有一部分CO2生成, 因此这个反应的△H 无法直接测得,那么该反应 的反应热是如何确定的呢?
③ H2(g)+1/2O2(g) = H2O (l) ①+②=③ △H=△H1+ △H算式

化学基本定理

化学基本定理

波义耳定律(Boyle's law,有时又称Mariotte's Law):在定量定温下,理想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压强成反比。

是由英国化学家波义耳(Boyle),在1662年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在密闭容器中的定量气体,在恒温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关系。

‖称之为波义耳定律。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定律‖。

编辑本段发现历程简介波意耳生于伯爵之家,是英国科学协会的会员。

在1662年科学协会的会议上,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宣读了一篇论文,论文描述法国关于―空气弹性‖的实验。

17世纪,科学家对空气特征产生了浓厚兴趣。

法国科学家制造了一个黄铜气缸,中间装有活塞,安装得很紧。

几个人用力按下活塞,压缩缸里的空气。

然后,他们松开活塞,活塞弹回来,但是没有全部弹回来。

不论他们隔多长时间做一次实验,活塞总是不能全部弹回来。

通过这项实验,法国科学家声称空气根本不存在弹性,经过压缩,空气会保持轻微的压缩状态。

波义耳宣称法国科学家的实验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他指出,活塞之所以不能全部弹回来,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活塞太紧。

有人反驳道,如果活塞稍松,四周就会漏气,影响实验。

罗伯特·波义耳许诺要制造一个松紧适中的绝好活塞,证明上述实验是错误的。

两周后,罗伯特·波义耳手持―U‖形大玻璃管站在众会员面前。

这个―U‖形玻璃管是不匀称的,一支又细又长,高出3英尺多,另一支又短又粗,短的这支顶端密封,长的那只顶端开口。

波义耳把水银倒进玻璃管中,水银盖住了―U‖形玻璃管的底部,两边稍有上升。

在封闭的短管中,水银堵住一小股空气。

波义耳解释,活塞就是任何压缩空气的装置,水银也可以看作―活塞‖。

向法国实验所期望的那样,波义耳的做法不会因为摩擦而影响实验结果。

波义耳记录下水银重量,在水银和空气交界处刻了一条线。

他向长玻璃管中滴水银,一直把它滴满。

这时,水银在短玻璃管中上升到一半的高度。

化学公式定理大全1(化学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化学公式定理大全1(化学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如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含义概念含义氧化剂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还原剂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被氧化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的过程被还原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的过程氧化性氧化剂具有的夺电子的能力还原性还原剂具有的失电子的能力氧化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氧化产物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后得到的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后得到的产物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互关系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高价的物质只能得到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只能作氧化剂(注:不一定是强氧化剂)。

重要的氧化剂有:①活泼非金属单质,如X2(卤素单质)、O2、O3等。

②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或较高价时的氧化物,如MnO2、NO2、PbO2等。

③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④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K2Cr2O7等.⑤金属阳离子等,如Fe3+、Cu2+、Ag+、H+等.⑥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⑦特殊物质,如HClO也具有强氧化性.(2)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低价的物质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只能作还原剂(注:不一定是强还原剂).重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金属单质,如Na、K、Ca、Mg、Al、Fe等.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H2、Si等.③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氧化物,如CO、SO2等.④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化合物,如含有2-S、4+S、1-I、1-Br、2+Fe的化合物H2S、Na2S、H2SO3、Na2SO3、HI、HBr、FeSO4、NH3等.(3)当所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H2O2、SO2、Fe2+等.(4)当一种物质中既含有高价态元素又含有低价态元素时,该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例如,盐酸(HCl)与Zn反应时作氧化剂,而浓盐酸与MnO2共热反应时,则作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1)不同反应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①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MnO2+ 4HCl(浓)MnCl2+ C12↑+ 2H2O 绝大多数氧化还原反应属于这一类.②同种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H2S+ SO2=3S+ 2H2O KClO3+ 6HCl(浓)=KCl+ 3C12↑+ 3H2O在这类反应中,所得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是同一物质,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归中反应.(2)同一反应物的氧化还原反应.①同一反应物中,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KClO32KCl+ 3O2↑②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H4NO3N2O↑+ 2H2O③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同一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C12+ 2NaOH=NaCl+ NaClO+ H2O 3NO2+ H2O=2HNO3+ NO在这类反应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有一部分升高了,另一部分则降低了.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的表示方法](1)单线桥法.表示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里元素原子间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开始,指向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再在连线上方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在单线桥法中,箭头的指向已经表明了电子转移的方向,因此不能再在线桥上写“得”、“失”字样.(2)双线桥法.表示在反应物与生成物里,同一元素原子在反应前后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在氧化剂与还原产物、还原剂与氧化产物之间分别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反应前的有关元素指向反应后的该种元素,并在两条线的上、下方分别写出“得”、“失”电子及数目.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的一般规律.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而与得失电子数的多少无关.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金属单质(原子)的还原性也越强,而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如还原性:Mg>Fe>Cu>Ag;氧化性:Ag+>Cu2+>Fe2+>Mg2+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特殊情况;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为:HClO>HClO3>HClO4.⑧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一般而言,氧化还原反应总是朝着强氧化性物质与强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弱氧化性物质与弱还原性物质的方向进行.在一个给出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氧化剂和氧化产物都有氧化性,还原剂和还原产物都有还原性,其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关系为: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反之,根据给出的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可以判断某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动进行.④反应条件的难易.不同的氧化剂(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氧化剂)反应时,反应越易进行,则对应的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越强,反之越弱.⑤浓度.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其浓度越大,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⑥H+浓度.对于在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氧化剂为含氧酸或含氧酸盐,则溶液中H+浓度越大,其氧化性就越强.(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律.①一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而处于中间价态时则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但须注意,若一种化合物中同时含最高价态元素和最低价态元素时,则该化合物兼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如HCl.②价态不相交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相互反应生成两种价态不同的产物时,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值不相交,即高价态降低后的值一定不低于低价态升高后的值,也可归纳为“价态变化只靠拢、不相交”.所以,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间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同种元素间隔中间价态,发生归中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优先规律:当一种氧化剂(还原剂)同时与多种还原剂(氧化剂)相遇时,该氧化剂(还原剂)首先与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只有当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反应完后,才依次是还原性(氧化性)较弱的物质发生反应.(4)电子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即氧化剂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等于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这一点也是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基础。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理: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所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必然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之和。

总结:①五个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②两个一定改变: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③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注意: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所给予物质不一定都参加反应,若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所以必须强调“参加化学反应”,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

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的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例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H 2O + CO 2→淀粉+ O 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例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2)确定化学式【例3】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X )和双氧水(H 2O 2)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关反应方程式为X+ H 2O 2 = N 2 + 2 H 2O ,根据此判断肼的化学式是( )A. N 2B. NH 3C. NH 2D. N 2H 2【例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CuO + X△Cu + H 2O 反应中X 的化学式为 。

化学公式定理 完整

化学公式定理 完整
Mn:+2,+4,+6,+7 N:—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c、用途:是制造光导纤维德主要原料;石英制作石英玻璃、石英电子表、石英钟等;水晶常用来制造电子工业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等;石英砂常用作制玻璃和建筑材料。
②硅酸钠:硅酸钠固体俗称泡花碱,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无色粘稠的液体,常作粘合剂、防腐剂、耐火材料。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实验室可以用可溶性硅酸盐与盐酸反应制备硅酸:Na2SiO3+2HCl==2NaCl+H2SiO3↓
硅是一种亲氧元素,自然界中总是与氧结合,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硅有晶体和无定型两种。晶体硅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常温下不活泼。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制成光电池等能源。
Ⅱ、硅的化合物
①二氧化硅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m,V==n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b、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
c、气体密度公式:ρ==M / Vm,ρ1/ρ2==M1 / M2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化学公式定理大全3(物质的量)

化学公式定理大全3(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 是表示大量微粒集体的一个基本物理量.符号为n ,单位为摩尔.注意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是一个专用名词,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也不能用其他字眼来代替.如“氧气的物质的量”不能说成“氧气的量”.[摩尔] 简称摩,符号为mo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组成该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电子或中子等). 在使用摩尔时应注意:(1)应指明微粒种类,即在摩或mol 后写明微粒的名称或化学式,如1mol 氧原子,1 mol OH -,而说“1 mol 氧”是错误的.(2)摩尔只能用来表示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等微观粒子,如不能说“1 mol 铁钉”或“1 mol 细菌”等.[阿伏加德罗常数] 科学上规定:阿伏加德罗常数为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即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1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 A ,近似值为6.02×1023 mol -1.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关系]AN N n =或A N n N ⨯= 或 nN N A =N 为微粒数.2.摩尔质量[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即某一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摩尔质量的符号为M ,常用单位为g ·mol -1. [物质的摩尔质量与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和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1) n m M =或 M n m ⨯= 或 Mm n = (M 为摩尔质量)(2)A A N MmN n N ⨯=⨯=3.气体摩尔体积[固、液、气体的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①所含的微粒数;②微粒间的平均距离;⑧微粒本身的大小. (2)在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相同的情况下:①固体、液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其所含微粒本身的大小. ②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标准状况] 是指温度为0℃、压强为101 kPa 时的状况.[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体积.符号为Vm ,常用单位为L ·mol-1和m 3·mol -1.在标准状况下,任何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 ·mol -1.即在标准状况下,l 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 L . 说明:(1)使用22.4 L ·mol-1时应注意:①适用条件:标准状况(0℃,101 kPa);②适用范围:标准状况时处于气态的物质(包括混合气体).(2)在标准状况下,N A 个气体分子所占的总体积约为22.4 L (3)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1)在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摩尔体积的换算关系.Vm V n =或 Vm n V ⨯= 或 n VVm =(2)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摩尔体积的换算关系.4.22Vn =或 4.22⨯=n V (3)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ρ(g ·L -1):ρ=4.2211Mmol L mol g =⋅⋅--)气体的摩尔体积()气体的摩尔质量( 或M =22.4·ρ4.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 B ,常用单位为mo1·L -1或mol ·m -3.[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C B =)(溶液体积)(的物质的量溶质L V mol n B注意 在该计算式中,分子是溶质的物质的量(mol),而不是质量(g),若题中给出的是溶质的质量,则在计算时必须先换算成物质的量(mol)后,才能代入上式进行计算.分母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单位是L .当题中给出的是“mL ”时,须转化为“L ”.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所需仪器:天平(溶质为固体时)或量筒(浓溶液稀释时)、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配制步骤:算(计算)→取(称取或量取)→溶(溶解)→冷(冷却)→注(转移)→洗(洗涤)→振(振荡)→定(定容)→摇(摇匀)→存(保存).(3)误差分析:根据公式C B =n B / V 知,造成所配溶液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由n B 或V 引起.其中,造成n B 的误差一般由称量、转移、洗涤等错误操作引起;而造成V 的误差往往由读数错误、未冷却溶液等操作引起.例如,未洗涤溶解用的烧杯和玻璃棒,造成实际值比n B 值偏小,从而引起C B 偏小.(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应注意的问题: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是将一定质量或体积的溶质按所配溶液的体积在选定的容量瓶中定容,因而不需要计算水的质量.②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是因为在配制的过程是用容量瓶来定容的,而容量瓶的规格又是有限的,常用的有50mL 、100 mL 、250mL 、500 mL 和1 000 mL 等,所以只能配制体积与容量瓶容积相同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③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中至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2 cm 时,应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以防液面超过刻度线,造成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④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 溶液时,应将氢氧化钠样品放在玻璃容器中称量;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应预先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再缓缓加入量筒中的浓硫酸,同时边加边搅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计算] (1)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的换算关系:C B =)()(L V mol n B或)()(1-⋅=L mol C mol n VB B(2)浓溶液稀释或稀溶液浓缩的有关计算.原理: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不变.表示为:C(浓)×V(浓)=C(稀)×V(稀)(3)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溶液中溶质B 的溶解度(S)与溶质B 的质量分数[ωB ]的换算关系. 根据S =100)(⨯(溶剂)溶质m m 和ωB =100)(⨯+(溶质)(溶剂)溶质m m m %推得:ωB =100100⨯+S S% 或 S =100100⨯-BB w w (4)某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ωB ]、溶质的物质的量[ n B ]和溶液的密度(ρ)的换算关系:C B =Mw B⋅⋅ρ1000。

初中物理化学数学重点公式全集

初中物理化学数学重点公式全集

初中物理化学数学重点公式全集初中物理重点公式:1.力的计算公式:力=质量×加速度(F=m×a)2.动量公式:动量=质量×速度(p=m×v)3.动能公式:动能=½×质量×速度²(E=½×m×v²)4.重力势能公式:重力势能=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PE=m×g×h)5.功公式:功=力×距离(W=F×d)6.简单机械工作原理:输出力×输出距离=输入力×输入距离(F1×d1=F2×d2)7.电流公式:电流=电荷÷时间(I=Q÷t)8.电阻公式:电阻=电压÷电流(R=V÷I)9.电能公式:电能=功率×时间(E=P×t)10.平均速度公式:速度=位移÷时间(v=Δx÷Δt)11. 速度换算公式:1 km/h = 1000 m/3600 s = 5/18 m/s12. 折射定律:光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的比值(n₁sinθ₁ = n₂sinθ₂)13.波长、频率和速度的关系公式:波长×频率=速度(λ×f=v)14.空气中声音的速度:v=331+0.6t(t为摄氏温度)初中化学重点公式:1.计算物质的质量:质量=密度×体积(m=ρ×V)2. 摩尔质量公式: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 mol(M = m ÷ n)3.摩尔质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物质的物质量(m=M×n)4.碱式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碱式氧化物+酸→盐+水5.酸式氧化物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式氧化物+碱→盐+水6.阳离子与阴离子配对:两个正电荷相加等于两个负电荷相加(Ca²⁺+2Cl⁻)7.摩尔比公式:反应物摩尔数与生成物摩尔数之间的比例关系(aA+bB→cC+dD)n(A)÷a=n(B)÷b=n(C)÷c=n(D)÷d8.摩尔浓度公式:摩尔浓度=溶质的摩尔数÷溶液的体积(C=n÷V)9.电解质的电解方程式:电解质(酸、碱、盐)+水→阳离子+阴离子10.普通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物→生成物初中数学重点公式:1.等式的性质:a.两边加上(减去)相同的数仍相等;b.两边乘(除)以非零常数仍相等;c.两边对等式取对数仍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化学之最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二:其它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启普发生器由三部分组成:球形漏斗、容器、导气管。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写出下列物质的颜色、状态胆矾(蓝矾、五水硫酸铜CuSO4•5H2O):蓝色固体碱式碳酸铜(铜绿):绿色固体黑色固体:碳粉、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CuSO4)、氯酸钾、氯化钾、氧化镁、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硫酸锌紫黑色:高锰酸钾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FeSO4)32、要使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3、由双原子构成分子的气体:H2、O2、N2、Cl2、F234、下列由原子结构中哪部分决定:①、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②、元素的分类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③、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④、元素的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⑤、相对原子量由质子数+中子数决定。

35、学过的有机化合物:CH4(甲烷)、C2H5OH(酒精、乙醇)、CH3OH(甲醇)、CH3COOH(醋酸、乙酸)36、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1)五个不改变:认宏观看元素的种类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从微观看原子质量、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数目不变;(2)两个一定改变:认宏观看物质种类一定改变,从微观看分子种类一定改变;(3)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总和可能改变。

37、碳的两种单质:石墨、金刚石(形成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8、写出下列物质的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沼气:CH4、煤气:CO、水煤气:CO、H2、天然气:CH4、酒精:C2H5OH、醋酸:CH3COOH、石灰浆、熟石灰、石灰水:Ca(OH)2、生石灰:CaO、大理石、石灰石:CaCO3、干冰:CO23 回复:考试前有必要记的初中化学基础概念初中化学知识点摘要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蒸发、挥发、溶解、潮解等。

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燃烧、生锈、腐败、风化等。

2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H2、O2、C、S、Fe 等。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H2O、CO2、KClO3、H2SO4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H2O、CO2 、SO2、Fe2O3等。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

通常是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如:CO2 、SO2 、SO3 等。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通常是一些金属氧化物,如:CuO、MgO、Fe2O3等。

酸:由H+、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如:HCl(盐酸)、H2SO4(硫酸)、HNO3(硝酸)碱:一般由金属离子和OH—组成的化合物。

如:NaOH、Ca(OH)2、Fe(OH)3盐:一般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盐分为三种:(1) 正盐,如:NaCl、Na2CO3、CuSO4 (2) 酸式盐,如: NaHSO4(3) 碱式盐, 如:Cu2(OH)2CO33、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原子团如下:OH— (氢氧根)、NO3— (硝酸根)、SO42— (硫酸根)、CO32— (碳酸根)、PO43— (磷酸根)、NH4+(铵根)二、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例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氢原子;3H:表示三个氢原子2、离子符号:例氢离子:H+ (注意:1不写出) 镁离子:Mg2+三个硫酸根离子:3 SO42—3、化学式:例碳酸钠:Na2CO3 氢氧化钙:Ca (OH)24、电离方程式:例HNO3 === H+ + NO3–Ca(OH)2 === Ca2+ + 2OH–Na2CO3 === 2Na+ + CO32–5、化学方程式:(要求熟练)实验室制O2 :实验室制H2 :Zn + H2SO4 ===== ZnSO4 +H2↑实验室制CO2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检验CO2 :CO2 + Ca(OH)2 ===== CaCO3↓+ H2O检验H2O :CuSO4 + 5H2O ===== CuSO4 ? 5H2O (白色蓝色)湿法炼铜:Fe + CuSO4 ===== Cu + FeSO4要求熟记:(1)、1—18号原子顺序,并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P59)(2)、常见元素化合价。

(P63)三、基本反应类型:1、化合反应:A + B + … == C2、分解反应:A == B + C + …3、置换反应:A + BC == B + AC(1)、金属+ 酸==== 盐+ H2反应条件:金属必须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前的金属,酸一般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不用稀硝酸。

(2)、金属+ 盐==== 新金属+ 新盐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置换后面的金属,(K、Ca、Na 除外)盐必须是可溶性盐。

4、复分解反应:AC + BD ==== AD + BC(1)、酸+ 碱性氧化物==== 盐+ 水(2)、酸+ 碱==== 盐+ 水(3)、酸+ 盐==== 新酸+ 新盐(4)、碱+ 盐==== 新碱+ 新盐(5)、盐+ 盐==== 两种新盐反应条件:反应物中无酸时要求反应物都可溶,有酸时要求是强酸,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气体或水。

要求熟记:(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P162)(2)、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P228)四、元素化合物知识:1、常见气体及其性质:H2、O2、CO、CO2、CH4可燃性:H2、CO、CH4 还原性:H2、CO 毒性:CO密度比空气大:O2、CO2 可溶于水:CO2 最简单的有机物:CH42、常见物质的俗名:纯净物:CO2 (干冰) C2H5OH (酒精) CH3COOH (醋酸) CaO (生石灰)Ca(OH)2 (熟石灰、消石灰) Na2CO3 (纯碱) NaOH (烧碱、火碱、苛性钠) CuSO4•5H2O (胆矾、蓝矾)混合物:煤( C ) 天然气、沼气(CH4)生铁、钢(Fe) 铁锈、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 石灰水、石灰浆[Ca(OH)2 ]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盐酸( HCl )3、与水可以反应的物质:(1)、大多数酸性氧化物:如CO2、SO2、SO3 ,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H2CO3、H2SO3 (亚硫酸)、H2SO4 。

(2)、少数碱性氧化物:如K2O、CaO、Na2O ,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KOH、Ca(OH)2、NaOH 。

(3)、某些盐:(有结晶水合物的盐) 如:CuSO4 + 5H2O === CuSO4•5H2ONa2CO3 + 10H2O === Na2CO3•10H2O4、常见的酸、碱、盐的特性:挥发性:浓盐酸、浓硝酸吸水性:浓硫酸、固体氢氧化钠(潮解)脱水性:浓硫酸毒性:NaNO2(亚硝酸钠) 、CuSO4 (硫酸铜) CH3OH(甲醇)遇水放热:浓硫酸(稀释时)、固体氢氧化钠(溶解时)、CaO(与水反应时)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pH 值酸性红色无色pH值<7中性紫色无色pH值=7碱性蓝色红色pH值>7备注:盐不一定显中性,如NaCl溶液显中性,但Na2CO3溶液显碱性,而强酸的酸式盐(如NaHSO4)溶液则显酸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