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别》(1)
李叔同送别 名词解释

《送别》近现代·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赏析第一次听,是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上,那是老师弹着学校里仅有的一架钢琴,教会我们唱的---第一首歌。
少不更事的我,只听得这是一首极其安静、又略带伤感的歌,喜欢一边哼唱,一边低头走在学校两旁的甬道上,喜欢“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怅然空想与抬头仰望。
这首歌的歌词是李叔同送别挚友许幻园所作。
有年冬天,大雪纷飞,许幻园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便挥泪而别。
李叔同看着昔日挚友远去,在雪地里站了很久。
随后,李叔同返回屋中,让叶子小姐弹琴,含泪写下这首《送别》。
朴树说:“一生能写出这样的歌词,死而无憾。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
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
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
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
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
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
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叔同的《送别》名词解释

李叔同的《送别》名词解释《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送别》这首歌曲是我小学三年级的声乐课本里的歌,老师当时动情的演唱,我至今记忆深刻。
悲欢离合,爱情、友情、亲情……是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
每一首离别歌曲一旦唱诵起来,更是勾起多少游子佳人的百般哀愁。
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做词者,李叔同。
号弘一,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
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家。
他所创作的《送别》曲调极为优美动听,歌词也是人所共知。
吟唱送别的歌手或合唱团很多,我尤为喜欢黑鸭子演唱组合的版本。
黑鸭子演唱组最擅长的是以优美谐和的声音叩开人们的心扉。
她们的声音凌驾于技艺之上,以情带声,情声造境,快歌轻盈如溪,慢歌棉长有致。
那一份典雅与浅俗之间浮动的声音,仿佛在以歌喉作画,带来一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感。
她们的和声唱得尤为突出,我不是一个真正懂得欣赏合唱艺术的人,但是黑鸭子演唱组合的声音让我这个门外汉时时有种触动到的小忧伤。
仿佛心里有一方柔软,总是被她们的声音找寻到,触摸到。
《送别》的曲调很缓慢,很深沉。
那冗长,深远的曲调,仿佛让听众看到那长亭,那古道,那繁盛碧绿的芳草丛。
看到那夕阳,那喝了一半的残酒,那转身离去的身影。
也看到“黑鸭子”那飘逸的长发,潇洒的长裙,那随着音乐摇摆的身躯和乐器里流动出来的感人的音符。
长亭之外,一条苍茫的古道延绵向前,直到那叫天涯,叫海角的远方。
脚下碎小的石头,铺出的是承载前途和命运的道路,长亭旁,古道两边,芳草凄凄,郁郁葱葱。
夕阳西斜,曲终人散。
是不是自古芳草总是长在离别的路上?是不是自古夕阳总在离别的时候分外妖娆?是不是笛声残落,总是在离别的时候响起?……也许,分别的是两人,一个将要去往那未知的远方,一个却必须留在这片太熟悉的土地,留在他们的回忆里。
李叔同《送别》

——李叔同《送别》赏析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赏析】“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对别离的眷恋……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
“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
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节,其中一、三两节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
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
“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
“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山外山”喻天各一方。
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
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
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叔同的《送别》解析

李叔同的《送别》解析《送别》是李叔同的一首诗歌,写于1903年。
这首诗通过描绘围绕着“分离”和“送别”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家乡、亲友的眷恋之情。
本文将从诗歌结构、语言特征、意象等角度对《送别》进行解析。
首先,从诗歌结构来看,《送别》共五个八行句,每个句子第四行处有逗号。
整首诗没有押韵,但用了许多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
例如,诗的开头就使用了排比的手法:“烽火照西京,心如此何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种排比手法把诗歌的主题提前暗示了出来,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味道。
其次,从语言特征来看,《送别》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性语言,如“烽火”、“孤帆”等,这些象征物体现出作者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受和思考。
在中国历史上,烽火常用于形容战争和动荡时期,孤帆则常用于表现离别和孤独之意。
这些象征物的运用,让诗歌本身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再次,从意象来看,《送别》中运用了丰富而生动的意象,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通过对江山壮美景色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
同时,“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则透过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感关注。
此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送别》也是一首以反思为主题的诗歌。
作者通过对分离和送别这一主题的探讨,思考了个人情感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
在诗中,作者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无奈和愁苦,同时也抒发了对祖国、人民的期盼和祝福。
可以说,《送别》既是一首感性的诗歌,又是一首理性的诗歌。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叔同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宣传,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送别》正是李叔同那个时代的产物,它凸显了李叔同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问题,同时也展示了李叔同的文学理念和技巧。
最后,从主题来看,《送别》的主题是“分离”和“送别”,但在这个主题之下,却包含了更广泛的社会、人文关怀,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品读李叔同与他的《送别》

品读李叔同与他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李叔同或许人生就像跑步,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李叔同其人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津门巨富桐达李家忽生异象,一只喜鹊衔松枝飞入五姨太王凤玲阁中。
不久,王氏便诞下一男婴。
笃信佛教的李府相信此乃佛赐祥瑞,六十八岁的李筱楼年近古稀又得一子,更是喜不自胜,紧攥着手中佛珠,长诵一声无量寿佛。
这个排名老三、哭声如钟的男婴,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即后来的一代通才、奇才弘一法师李叔同。
青年时期的李叔同五岁那年八月,父亲往生家中延请高僧诵《金刚经》,初见僧人,幼小的李叔同便心生莫名欢喜,与同龄的侄儿以床罩作袈裟,口诵佛号扮演和尚。
很小的时候,李叔同就跟随大娘郭氏学会了《大悲咒》、《往生咒》,稍长一些之后,由于母亲的特殊地位及家庭变故,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刻的理解,十五岁便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之警句。
命运好像在不经意中早已埋下了草灰蛇线的伏笔。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1895年,十六岁的李叔同考入辅仁书院学习八股文,辅仁书院每月都要考两次试,别的同窗还在为考课作文抓耳挠腮一筹莫展时,李叔同却为纸短文长而别出心裁,他在一个字格内写两个字还意犹未尽,因此博得了“李双行”的美誉。
同窗们羡慕他思如泉涌、文不加点,却鲜有人知他六岁开始就从仲兄受启蒙教育,七岁学习各类文选,八岁拜于云庄先生门下攻读经史子集、学书法、制金石,十三岁时就以书名而初闻于乡,天才,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李叔同画作迁沪之后,李叔同以富家公子身份结交上海名流,并加入“城南文社”崭露头角,除文艺应酬外,李叔同还常往返于津沪之间。
1901年,名伶杨翠喜至津演出,这一年,李叔同初遇杨翠喜,一见倾心,每晚他都要去戏院为其捧场,痴痴地看她在台上浓妆艳抹、顾盼流转,戏散后又提着灯笼走很远的路送她回家。
送别李叔同原文及翻译

送别李叔同原文及翻译原文--《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翻译:第一节,作者白描了“长亭”“古道”“芳草”三个意象。
长亭外的古道边,一片碧绿的芳草,绵延至远方——俨然送别的背景。
在中国古代,道路边每隔一段里程,会设一亭驿,供路人避雨、休憩。
久而久之,长亭成了友人、亲人间的送别之地。
长亭送别,路向远方,芳草天涯——空旷、辽远的意境,勾勒出淡淡的感伤之离情别绪。
第二节,亦是白描手法,“风”“柳”“笛声”“夕阳”“山”勾勒出了傍晚之时的景致。
晚风吹动着杨柳,仿佛在催促着临行之人;“柳”字谐音“留”,蕴藉着深沉的不舍之情意。
晚风也吹送着笛声,笛声于是稀稀落落地传来。
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笛声呜咽,相思之声,在夜空中回荡。
到了第三节,作者由景生情,旧时知己各自天涯已难寻的感慨油然而生。
毋需赘言,淡淡感伤,已溢于言表。
由此,我们得以明了作者几许凄凉的心境。
第四节,作者把自己的这种情愫推向了极致。
如何消解这离别之愁绪,作者寄兴于酒,把酒言欢……然而,愁绪终究无从消解。
作者于是想到,今夜的睡梦中,也会感到丝丝寒意。
至此,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以“酒后梦寒”总括全篇。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这样就把题旨点足。
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送别李叔同儿童版解释

送别李叔同儿童版解释李叔同《送别》注释:芳草:即香草,亦用来比喻忠贞、贤德之人,来源自屈原《离骚》之“香草美人”意象。
残:残缺、残破,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稀落。
零落:这里用来形容旧时知己、好友各自天涯,难以寻觅。
壶:又作“斛”“瓢”尽:完结,消解。
李叔同《送别》解析:此词读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和曲唱出更是情意绵绵、凄凉唯美。
此词词风朴实无华,虽全词无一句千古名句,但整体意象堪称,一气呵成。
开头写离别之景时,仅用一个段落二句23个字就把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垂柳、残笛、夕阳、群山、天涯地角等行云流水般描述透彻,马上给人创造出一个分别的全景图。
这种古朴的意境,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是不可能达成的。
这些景物景象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见的,可以说任何一个景物景象中都蕴含着浓浓的离愁。
李叔同将这些景物景象集中地表达于一首词中,以一种特殊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思念的心弦,成为国人送别、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长亭”。
亭者停也,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长亭古道已经和离别、送别等同,不仅仅是个地点,更代表着一种情绪。
“古道”。
古道是指古旧的驿道。
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
可见“古道”是穿越时空,一般意义的离别场所。
北宋著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柳永,在“少年游”中“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无不表现了词人的离别、凄凉和哀感。
后唐代常出现在离别诗词中,此处“古道相送”正是表达的离愁!“芳草”。
孔子言《诗经》时曾说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命”,成为了后人理解《诗经》另辟蹊径的一种方法,即以草木之性探索诗歌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先民的情感意志。
芳草,并不特指某一种草或是一种花,有时甚至是花草的总称。
随春而生,沐夏而荣,临秋而萎,经冬而枯,因古代贬官左迁一般在春季,芳草就具有了离别的含义;离离青草,春风吹生,此去经年,故又有了怀人之意。
李叔同《送别》: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小时候看《西游记》。
在女儿国,面对西梁女王深情款款的告白,唐僧的汗珠从额头涔出。
他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来世若有缘份⋯⋯曾经我觉得这句话,只是他对女王的托辞,而如今再细细品味,我相信在那一刻,圣僧,终究是动了心。
纵然九九八十一难,最难过的仍是情关。
这一劫,敌人不是什么妖魔鬼怪、魑魅魍魉,而是他自己。
我想,倘若换了我,面对女王的万般柔情,可能早就从了,宁可负了如来也不负卿,至于什么西天取经,爱谁去谁去,甚至还会告诉如来:今生我归女王了,来世若有缘份,再去找你取经吧。
在我的眼里,一个正常人的选择,必然是舍弃虚无缥缈的佛经,去选择那份两心相悦的爱情。
所谓唐三藏最后的抉择,只不过是《西游记》里的剧情需要,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人。
直到多年以后,我在书中,知晓了一个叫李叔同的人。
他出家后,有个大名鼎鼎的法号:弘一法师。
如果,你不知道弘一法师,那么,想必听过这样一段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首《送别》,道不尽人生如梦、离合悲欢。
林语堂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周恩来说:如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后的弘一法师。
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
他是那个时代杰出文人心中的一颗明珠,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当年,做出了和唐三藏一模一样的选择。
光绪六年,李叔同出生在一个豪奢富贵之家,他父亲礼佛、乐善好施,小时候的李叔同就身受佛法熏陶。
他母亲只是三姨太,不是正室夫人。
在父亲死后,长兄承家,一切事务由哥哥接管,他们母子二人在家中地位顿时尴尬。
自那以后,母亲终日低眉顺眼、谨小慎微,年纪小小的李叔同看在眼里,似乎也明白了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他从日本留学归国
后,担任过教师、编辑 之职,后剃度为僧,晚 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 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 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 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 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 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 第一首校歌——南京高 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
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崔: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吴: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谢: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王: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崔: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谢:一壶浊洒尽余中国古
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 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 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王勃的:“海内 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别》 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 典送别诗的继承。
高: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 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 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 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 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时 的无奈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