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大陆移民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影响
关于明末清初福建人移民台湾问题概述

关于明末清初福建人移民台湾问题概述移民是台湾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移民史也是台湾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篇章。
故而,研究台湾历史,移民历史的梳理至关重要。
如今的台湾地区是一个以汉族移民为主体的移民社会。
在这些汉族移民中,福建籍、广东籍的移民数量占绝大多数,其中福建籍移民又以漳州和泉州最具代表性。
根据1926年《台湾在籍汉民乡贯别调查》结果表明,全台湾375万汉人中,有311.5万人祖籍为福建,约占83%。
福建人中,漳泉府籍者共约300万人,约占闽省籍人的90%。
故笔者试图以漳州、泉州为例,概括分析明末清初时期福建人移民台湾的主要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荷兰统治台湾时期(明天启四年至清顺治十七年)土地对于中国农民而言,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意义,农民各种生活所需,直接、间接都要从土地上获得,这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徭役、赋税负担沉重,福建百姓苦不堪言。
人祸未尽,天灾又至,遂成雪上加霜之势。
清末,此地先后成为清军与南明、台湾郑氏、三藩势力的交战之地。
为了生存,民众纷纷背井离乡,加紧移民台湾。
台湾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土条件适宜发展农业。
播种之后,听其自生,不事耕耘,而收获倍屣。
余粮栖亩,庶物蕃盈,民殷国富,故能以弹丸之岛,颉颃中原也。
蓝鼎元曾有诗云:台地一年耕,可余七年食虽有些夸张,但不难看出台湾粮食产量惊人,正在遭受饥荒的移民们自然是闻之而动。
另外,由于原住民狩猎为生、自然崇拜盛行,加之耕作技术落后,遂保留大片可耕荒地,故台湾有能力接收并能较好地容纳这些移民。
明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自隆庆开关后情况有所改观,但移民不能自由进入台湾。
崇祯年间,情况骤变。
福建遭逢大旱,为缓解灾情,福建巡抚熊文灿遂组织数万名百姓移民台湾,人给银三两,三人与一牛,载至台湾,令其垦田筑屋。
秋成所获,倍于中土,以是来者岁多。
明末清初之际,反清势力组织武装力量负隅顽抗。
南明隆武帝将福建作为其复兴基业的根据地,福建自然兵祸连连,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移民台湾。
古今不同社会活动对武术发展的影响对比——以明朝为例

前言古代由于时代的差异人们需要通过武术来进行部落资源的掠夺,丰富生活之余的时间来娱乐身心,可以说武术是唯一的存在,而如今的社会传统武术的存在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作用并不那么大,因为有了多种社会活动的相互交融,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武术渐渐的成为了诸多项目中之一的存在。
那么如何使得武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更好的发展与转型是现如今的一个问题。
通过对封建时期武术如何在不同生活方式下融入百姓的生活,从而使得武术得到了大的发展,以及武术如何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中融入百姓生活。
古代各个朝代人们的军事、政治、生活方式、娱乐项目,教育制度,社会活动交融等大都与现代社会大不相同,对比两个时期的差别,吸取古代良好的因素通过现代的一些手段根据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要求来促进武术的发展,本文旨在以社会制度为界限来研究封建主义下的社会活动因素对武术的影响和现代社会活动对武术的影响。
由于社会活动的不同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武术不同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推理法、描述性研究法等对古代社会社会活动的一些因素对武术起到的积极影响,以及现代社会中的这些因素进行比较来探索,究竟什么样的因素可以促进现代武术的发展,而什么样的因素会滞后武术的发展,从而更好的促进现代的武术发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
1、明朝时代社会活动对武术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因素影响着武术的发展,同时武术的发展又影响着社会的转变。
在我国的古代可以说武术发展的是繁荣昌盛,自南时期《文选》“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当中“武术”一词的出现距今已有约1500年的历史,然而武术的存在远远大于1500年。
从秦朝封建制度的开始到清朝的结束在这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不同的社会活动对武术产生了多种的影响。
(1)娱乐活动,明朝时期娱乐活动可谓五花八门,娱乐时间的受限越来越小。
总的来说生活之余的娱乐措施主要以吟诗作画,肢体活动为主要项目。
由于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致使武术的演练也同样成为了生活娱乐的一种主要项目之一,人们通过对练、表演、相互交流来打发无聊的时间;(2)民间宗教活动,各种组织的兴起,门派林立,整个社会被各种大小的组织所组成。
传统中华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中华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起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与勇气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与哲学的体现。
传统中华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史前时期,由于当时生存环境恶劣,人们需要自我保护和抵御野兽的能力,于是开始研究使用手臂、腿部等身体部位进行自卫的方法,并逐渐形成了最原始的武术技巧。
随着社会发展,战争频繁,武术逐渐走向成熟,技法日渐丰富。
最早的武术文献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孙子兵法》、《吴子》等。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秦朝统一中国后,各种武术流派相互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武术的基本体系。
汉代以后,武术出现了明显的“外家”和“内家”之分,如崔宁、兴琦代表了外家,张三丰、张衡代表了内家。
到明清时期,武术不仅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受到皇室和文人雅士的青睐。
清朝时期,武林盛行,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武术流派,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这些流派在技法上有各自独特之处,但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
其中,太极拳以柔和、缓慢、圆滑的动作著称,强调以柔克刚,运用“以静制动”的原理。
形意拳则注重内功的修炼,通过“形意合一”达到“形似虚设、意存形表”的境界。
八卦掌则强调以环绕、转折、纠缠的手法应对敌人的攻击,形成了独特的操练方式和战斗技巧。
现代中华武术继承了传统武术的精髓,同时融合了现代科技和运动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散打、跆拳道、柔道等外来武术也开始融入到中华武术中,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武术体系。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中华武术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成为一种受到世界各国人士喜爱和尊重的体育项目。
总的来说,传统中华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动作设计和强大的技击实用性,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中华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心灵修炼,强调的是修身、养性、强体、防身。
中国古代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武术起源于部落社会,最初是原始人民为了生存、狩猎和战争而形成的武技。
当时,武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派和理论,只是随着不同地区、民族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流派,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这些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族群文化、武术家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武术逐渐演变成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在古代,武术被视为勇敢、力量和荣誉的象征,是士人们展示自己身份、尊严和风度的重要途径。
到了宋代,武术开始被归类、系统化,并流传至今。
当时,武术的发展逐渐被纳入官方的教育体系,士人们开始以武艺为荣。
文人骚客们也开始将武术写进诗词之中,将武术的精神与修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到了明清时期,武术经历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发展。
明代以太极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的发展为代表,清朝则以著名的少林寺为中心,发展了许多外家拳。
同时,武术开始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始研究更加实战性的技巧和战术。
这一时期,武术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传承和发展更加系统和深入。
近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和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中国武术开始走出国门,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特别是开放以后,中国武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不仅有了更为丰富的流派和技法,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武术文化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同时,大量的武术学者和爱好者开始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如今,中国武术已迈向了一个全球化的发展阶段,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和国际体育竞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古代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源远流长,从起初的部落社会到如今的现代化时期,中国武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化,丰富了中国武术的内涵和外延。
在今天,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中国武术的精髓,让其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明清时期的武术文化

明清时期的武术文化自古以来,中国武术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而明清时期则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武术不仅成为了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信仰的表现。
本文将分别从武术的兴起、武术的分类、武术的传承等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武术文化。
武术的兴起在明清时期,武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与当时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朝时期,军队把武术作为部队的基本技能来训练和应用,武术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而在清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武术更是成为了国家安危的关键所在。
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清政府大力发展武术,并将其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在民间推广。
同时,明清时期的文化背景也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在富强、昌盛的社会环境下,武术技艺被大众广泛接受和传承。
同时,武术学习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模拟的是战争中的格斗技巧和实用技能,而不仅仅是一种日常娱乐。
武术的分类明清时期的武术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流派,可以分为内家和外家。
内家武术强调内功,内外合一,以静制动,追求心神意境的融合。
内家武术主要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而外家武术则注重外在身体的训练,强调技术上的攻防,注重实战性,其代表作有少林拳、洪拳、咏春拳等。
同时,武术还分为刀、枪、剑、棍、拳等不同的器械门类,每种器械又有独特的特点和技巧。
武术的传承明清时期,武术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手抄本的方式,而非文字记载。
因此,很多武术技艺得以在较长时间里世代口传,至今仍有得以传承和流传下来的技艺。
同时,由于不同的流派、门派和师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师徒制度,武术的普及面也逐渐扩大,不少的富裕家庭和官宦人家里,也设有“家族拳法”的传承规则。
在明清时期,不少武术家也走出中国,寻求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他们不断与外国的武术家交流,探讨不同流派、不同技巧的长处,大大丰富了武术技艺和文化的内涵。
结语明清时期的武术文化,不仅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

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的一个关键期。
在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明朝时期,少林寺虽已成为中原武学的重镇,但受到很大的打击。
随着郑成功的福建收复,少林寺的名气逐渐扩散开来,寺内也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武术家,他们传承了寺内的武术技术,为后来的少林武术活动奠定了基础。
然而,明朝晚期的动荡局势,让少林武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清朝初期,少林武术活动经历了一个较为平静的时期。
清朝建立后,少林寺重新整顿了武术教学,在清代初期,寺内有两位著名的武术家,林侠和尚和李宗羲。
林侠和尚是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武术家,他擅长的是七星拳和梅花拳,被誉为少林寺第一高手。
李宗羲则是一位大文豪兼武学大师,他的《警世通言》中写到了一些关于武术的文章,对清代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对武术也比较重视,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条例,规定了武术活动的范围和要求。
清朝中后期,少林武术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由于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变革,武术开始从清宫和军队中走向民间,武术家们逐渐走出了少林寺,开始涉足社会生活。
这个时期的武术家以黄飞鸿、杨露禅、岳飞等为代表,他们从各自的经历中汲取经验,创造了自己的武术招式。
这些武术家的代表作,如《南拳北腿》、《太极拳》、《形意拳》等,成为了中国武术中的经典之作。
清朝末期,少林武术活动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黄飞鸿和杨露禅分别创立了“南腔北调”和“杨氏太极拳”,这些武术家的作品,充分表现了少林武术活动的特点和风格。
同时,清朝统治者也组建了许多武馆,为派遣武术家到国外展示技艺提供了平台。
林月芳浅谈清朝对台的管理

浅谈清政府对台湾的管理林月芳10级历史系史本2班优秀闽南文化人才试点班学号:100701203内容摘要: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玄烨统一台湾起,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止,清政府领台凡210余年。
在210余年间,清政府基于对台湾在整个中国海防上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基于对台湾统治的需要,在台湾施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本文试图从清政府在台湾建省、施行土地管理制度、屯兵制度和移民制度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清政府对台湾的管理,及各措施对台湾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清朝台湾管理前言台湾与福建隔海相望。
对于台湾的重要性,沈葆祯指出:“台湾为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每有事端,咸思吞噬,前车可鉴,来轸方遒。
”清朝官员都认为,加强对台湾治理是防止侵略,保卫海疆的根本手段。
所以,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对台湾进行管理。
本文把视角放在清政府对台湾的管理上,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清政府根据台湾的实际情况和开发程度,分别采取相关管理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台湾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笔者认为,这对我们了解清政府对台湾的管理以及早期台湾转向现代化大有裨益。
(一)清政府在台湾建省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台湾本土内正式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1884年6月,清朝派出直隶提督刘铭传加封巡抚衔,督办台湾政务和防务。
刘铭传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战争爆发,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战略位置,所以加强台湾防务尤为必要。
闽浙总督杨昌浚、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多次上书,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
光绪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在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旨同意诏请左宗棠的奏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
到1888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由原来的2府8县4厅增为3府11县4厅1直隶州,后又增设南雅厅。
有关分治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情况,有如下几个方面:台湾本隶于福建,巡抚应援新疆例,名曰“福建台湾巡抚”。
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

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少林寺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源头之一,也
经历了不少历史变迁。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进行探讨。
明朝时期(1368-1644年),少林寺的武术活动主要表现在对外交流与传播上。
明朝初期,少林寺僧人常常在京城景山等地进行表演,以获得赞赏和经济支持。
明成祖洪武年间,少林寺的代表僧人释齐燃曾拜见皇帝,表演武术,并将精通的武术传授给皇室子弟,为少
林武术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此外,明朝时期少林武术还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民间娱
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时期(1644-1912年),少林武术活动经历了更为复杂的历史变迁。
清朝建立之初,少林寺曾遭受重大打击,被迫关闭数十年之久。
康熙年间,少林寺重新开放,但武术发展
受到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康熙帝经常来到少林寺进行演武观摩,并命令少林武僧修撰
《易筋经》等武术书籍。
但同时也限制了少林武僧的活动范围,禁止其在外传授武术。
乾隆年间,少林武术的发展出现明显的倾向性。
清朝政府对武术活动进行规范和整顿,少林寺成为了武术界的领导机构,建立了武学院等武术教育机构,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优秀
的武术人才。
同时,少林武术也开始向国外传播,在台湾、东南亚等地得到广泛传播。
光绪年间,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和影响,中国武术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武术活
动逐渐流失,少林寺也开始受到影响。
但是,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少林寺在这
个时期始终保持其传统的武术特色和优秀的武术传承,成为了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