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陋室铭》知识点整理 演示版

《陋室铭》知识点整理 演示版

5.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 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优美表现“陋室不 陋”;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往来人物博学表现“陋室 不陋”;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现“陋室不陋”。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没有学问 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不加装饰的古琴,看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使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 劳累。
一词多义: 1.之: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宾语前置标志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 3.是: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 4.名: ①出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倒装句 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四、文章中心
这篇古代“铭”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高洁 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 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 简陋了)。
2020年春统编版七下语文期中期末复习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重点句翻译、课文理解】
《陋室铭》 古今异义: 1.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2.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3.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4.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5.鸿:古义(大,渊博)今义(多指鸿雁,书信) 6.丝、竹:古义(管、弦乐器)今义(丝,丝绸;竹,竹子)

《陋室铭》知识点归纳

《陋室铭》知识点归纳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一.主题:《陋室铭》通过对所居住的“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伟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作者简介: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

三.题目解释: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四.重点字词解释(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德馨:品德高尚。

馨(x ī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

入:映入。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

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全句意为“有何陋之”。

五.文末提出“何陋之有”,即是陋室,为什么不陋,请说明理由:人品高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六.本文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押的韵是:ing七.古今异义: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八.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陋室铭》知识点总结

《陋室铭》知识点总结

《陋室铭》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与背景
刘禹锡,唐代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刘禹锡的散文简练深刻,自成一家。

《陋室铭》是他的一篇传世杰作。

二、文体与特点
《陋室铭》的文体是“铭”,铭本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

文辞精练,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

三、主旨与立意
文章主旨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

作者运用衬托、比兴的手法来托物言志,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行”,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四、主人形象与情感
陋室主人形象鲜明,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高洁傲岸,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重点词语与句式
文章中一些重点词语如“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都富有深意和韵味。

句式上,文章采用了骈体文的形式,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六、艺术表现力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八十一字,但艺术表现力极高。

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将陋室与主人的高尚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陋室铭》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表现力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味和学习。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刘禹锡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追求,也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陋室铭知识点归纳

陋室铭知识点归纳

陋室铭知识点归纳一.主题:《陋室铭》通过对所居住的“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作品作者简介:作者:刘禹锡,唐代着名诗人,字梦得。

选自《全唐文》。

三.题目解释: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四.重点字词解释(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着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德馨:品德高尚。

馨(xī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

入:映入。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

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全句意为“有何陋”。

五.文末提出“何陋之有”,即陋室不陋,请说明理由:人品高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六.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的写法(2)反向立意的构思(3)对仗工整,押韵(4)采用类比的手法,让文章更生动(5)立意新颖,不落俗套(6)用典,引用名人语录。

(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7)山水起兴七、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陋室铭》一、原文、注释及翻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全文翻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草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知识点及文章归纳整理:1、重点实词虚词整理:(1)古今异义:白丁:原意是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散布得远,这里指德行美好。

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即音乐。

(2)词类活用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蔓延到,长到。

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劳累。

(3)通假字鸿,通“洪”,大。

(4)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是:斯是陋室(是)当是时(这)往: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名:有仙则名(出名)不能名其一处(说出)2、主题: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写作特色:(1)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2)本文运用了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文中的精警名句,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脍炙人口,流传百世而不衰,显示了它永久的艺术魅力。

引用典故和孔子的话,对起首的比兴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都是极好的佐证。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附答案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附答案

《陋室铭》知识点考点整理古今异义:1.在:古义今义2.馨:古义今义3.调:古义今义4.形:古义今义5.鸿:古义今义6.丝、竹:古义今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苔痕上阶绿,4.草色入帘青,5.惟吾德馨,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劳形,一词多义:1.之: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2.往来:往来无白丁:其中往来种作3.是:斯是陋室:当是时(《口技》4.名: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倒装句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孔子云:“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三、问题探究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

文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和“”都称得上“芝兰之室”。

4.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

5.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

四、文章中心《陋室铭》知识点考点梳理答案版古今异义:1.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2.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3.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4.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5.鸿:古义(大,渊博)今义(多指鸿雁,书信)6.丝、竹:古义(管、弦乐器)今义(丝,丝绸;竹,竹子)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2.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3.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

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4.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5.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6.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扰乱。

7.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一词多义:1.之: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2.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3.是: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4.名:①著名:有仙则名②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倒装句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孔子云:“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三、问题探究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重点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重点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重点知识点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陋室铭被作为重点篇目,下面就陋室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一、文本梗概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一首七绝诗,讲述了他在偏僻陋巷、破败简陋的居所中写作、思考的境遇,肆意歌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二、诗歌背景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唐诗派第二宗”。

“陋室铭”写于贞元十三年(797年),时刘禹锡被贬至泾州。

这首诗也被称作《泾州司马青衫泪》或《泾州司马》。

三、全文解析陋室铭前两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是诗歌高妙之处,表明了诗人的意境,仿佛置身在仙龙世界之中。

接下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是刘禹锡自谦的态度,诗人将自己置身于简陋破败之地,但由于“人品高尚”,使得这里显得“厚德载物”。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描写刘禹锡身边聚集许多文士雅士,他们互相谈笑,没有粗鄙无知之人的侵扰,可以花时间品味的琴书。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里意为生活无压力、悠然自得,“四壁既寂寥,惟书影耳目。

”诗人所处的环境单调,但他为达到写作境界,他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独立自主的写作环境。

“晨起磨牙袜,蒙茸制羽冠。

谨守圭窈约,独为谢公瘦。

”诗人将自己的生活状态说明地十分清楚,“守圭窈约”体现出他独行世界的态度,追求真理、卓尔不群,“独为谢公瘦”更是表达了刘禹锡对自己坚韧不拔、独立自主的追求和心态。

四、人物评析诗中的主人公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造诣高超,诗歌苍劲潇洒。

他在诗中虽然生活在“陋室”,但却沉浸在深思的境界之中,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刘禹锡诗歌表现出的开放自由、崇尚真理的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后续发展影响重大。

五、意义分析“陋室铭”中表现出一种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崇尚独立自主、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

《陋室铭》知识归纳

《陋室铭》知识归纳

《陋室铭》知识归纳一、作者简介1、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

选自《全唐文》作品《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作品:铭的特点: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二、词语积累(一)重点字词(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这里用为动词,著名、闻名。

(3)灵:灵异,有灵气。

(4)斯:指示代词,此,这。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5)惟:介词。

表原因。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吾,我。

(7)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8)白丁:本指科举时代没有功名的人,这里与“鸿儒”对举,泛指不学无术的平庸小人。

通俗讲为没有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调,原指调弄,这里指弹奏。

弹奏闲雅的古琴。

素:不加装饰的。

(10)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11)丝竹: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2)乱耳:扰乱。

(13)案牍:dú。

指官府公文。

(14)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劳,使……劳累。

(15)上(苔痕上阶绿):长到。

(二)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2、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

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3、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4、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5、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6、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三)一词多义:1.之: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2.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3.是: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4.名:有仙则名(出名)名之者谁(命名)并自为其名(名字)不能名其一处(说出)(四)、重点句子翻译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知识梳理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文学常识
1.《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洛阳人。

著名诗人。

著有《刘梦得文集》
2.《陋室铭》中的“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二、解释加点字
【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只。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可以调.素琴】调弄,这里指弹琴。

【可以调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阅金经
..】佛经。

【往来无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无丝竹
..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
..之劳形】官府的公文。

【无丝竹之乱.耳】使……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身体、形体。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现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文中用比喻赞美"陋室"、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何陋之有?
(6)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8)文中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巧妙地回应了上文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0)用类比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引用《陋室铭》中的一句话来表明看问题要看实质,这个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四、填空
1.《陋室铭》作者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
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2.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自然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

3.本文写交往人物,写室中生活使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写法。

交往人物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

室中生活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问答题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了什么写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1)比兴。

类比。

(2)以比喻起兴,引出陋室,表明有品德高尚的主人的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引出文章主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各突出什么特点?
答: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博学儒雅
室中生活:高雅脱俗
3.文章对陋室的描写,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紧扣“惟吾德馨”而写,既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证,又为结语“何陋之有”张目。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在炼字上有怎样的妙处?
答:对偶、拟人
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泼,富于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5.作者在文中写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以此证明陋室不陋。

6.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表明室主人对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对官场的厌恶,对追名逐利生活的厌恶。

7.作者在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

以此证明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与文章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是画龙点睛之笔。

且以反问作结,引人深思。

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的“惟吾德馨”观念?
答: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良好的品质是立人之本。

只有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才能不为利诱,不为势趋。

9.在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试举一、二。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书斋。

10.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写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两位名人?你能写出他们有关人身修养的名言吗?
答:三国——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志当存高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西汉文学家——杨雄——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

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

11.请写出你的居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可以是环境、房间布置、人物、还可以是情感等抽象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