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1.2
1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备课稿

备课笔记
备课时间:20 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三次备课活动三:
已知点A(1,
1
y)、B(2,
2
y)、C(-3,
3
y)都在反比例函数
x
y
6
=
的图象上,则
1
y
、2
y、
3
y的大小关系是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双曲线不同象限内y与x 的关系进行探索,
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增减性中为什么要强调不同象限的理解.
三、课堂检测
1.在反比例函数
3
k
y
x
-
=图象的每一支曲线上,y都随x的增大而
减小,则k的取值范围是,若A(a1,b1),
B(a2,b2)在这个函数图像上,且a1<a2<0,则b1与b2的大小
关系是.
2.已知A(﹣1,y1),B(2,y2)两点在双曲线y=上,且y1
>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设计意图
(1)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位置和相关性质与常
数k之间的联系.
(2)能够依据常数k的符号判断出函数在每个象限内y与x的变
化关系.
组长:王元慧; 组员:陈巧云、王为玉、陈冠军、周海龙. 执稿人:王为玉。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1.2 滑轮 教案 (1)

3.请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并指出分别是哪一种滑轮。
4.说明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
二、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钩码重力F2/N 测力计的示数F1/N 123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三、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举例:旗杆顶端的滑轮、塔吊提起重物时下端的动滑轮、电梯上的滑轮等。
学生观察实验并读数根据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学生滑轮类的对错教师演示实验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实验次数钩码重力F2/N 测力计的示数F1/N123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1)补充实验: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2)补充动滑轮特殊情况(3)补充弹簧测力计的读数问题:如图所示,物体A重20N,滑轮重1N,绳重不计,弹簧秤示数为25N,则物体B的重为_________N。
观察实验并读数得出结论此补充实验应与定滑轮相比较更好可以发现,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时,拉力的示数会变大。
(分析原因)三:课内小结滑轮可以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可以改变施力的方向,动滑轮的作用是可以省力。
通过本节学习可以分辨生活的滑轮属于定滑轮还是动滑轮。
动滑轮的特殊使用及弹簧测力计的读数问题应了解。
四:课内练习1.工厂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车间,某工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型钢管的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 C )2.如图所示,用滑轮按甲、乙、丙三种方式拉同一重物在相同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分别为F1、F2、F3,比较它们的大小,其中正确的是()A.F1=F2=F3 B.F1<F2<F3小结部分由学生讨论完成回忆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答】C【答】B注重问题的过程分析复杂问题应分开解决.动滑轮的费F F 2 F 3C .F 1<F 3<F 2D .F 3<F 1<F 2 3. 用滑轮吊起同样的重物,如下图三种方式都可使静止,则拉力最大的是:A B C讨论回答:水平情况;竖直情况.力情况,可以用实验演示,也可以用力的平衡情况解决.作业布置必做题:WWW : 1、2选做题:1.用定滑轮匀速拉动物体运动,先后 F1 .F2 .F3 用沿图示方向拉绳子,则( ) A. F1>F2>F3 B.F1<F2<F3. B. C.F3<F1<F2. D.F1=F2=F3.F GF GF(二)、讨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边角”

教学过程设计边为4cm ,•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提炼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问题3:我们刚才做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三角形,随意画一个三角形ABC ,•能不能作一个△A ′B ′C ′,使∠A=∠A ′、∠B=∠B ′、AB=A ′B ′呢?问题4:如图,在△ABC 和△DEF 中,∠A=∠D ,∠B=∠E ,BC=EF ,△ABC 与△DEF 全等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例题:如下图,D 在AB 上,E 在AC 上,AB=AC ,∠B=∠C . 求证:AD=AE .三、课堂训练1.如图,已知∠B =∠DEF ,AB =DE ,请添加一个条件使△ABC ≌△DEF ,则需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只需写出一个).D CABFED CABE2..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D.带②和③去3.如图,已知AE∥CF,且AE=CF,AB⊥EF于B,CD⊥EF于D.求证:FB=DE.4. 如图,已知:D在AB上,E在AC上,BE、CD相交于点O,AB=AC,∠B=∠C.求证:OB=OC四、小结归纳1.用“角边角”和“角角边”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的相等或角的相等;3.到目前已学了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
五、作业设计1.教材11.2第5题;2.补充作业:①填表:。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1)本框承担着本课与12课衔接的任务,是第一框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唯物史观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2)群众史观的方法论,对学生正确地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该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3)本框内容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哲学基石,学好本课有助于理解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这里人民群众该如何理解?
课堂探究: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标记课本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思考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并列举所知道相关事例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并列举所知道相关事例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问题激发策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自主探究策略: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尝试提出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室
·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及高二(14)全体同学
六、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开启学生思维
学生从物质、精神、参与社会变革等方面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注意知识的迁移。
【情景回归】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际意义
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11.2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肾脏是泌尿系统重要器官
1.泌尿系统的组成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1)肾脏:泌尿系统最主要的器官,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两侧,左高右低,左、右侧各一个,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2)输尿管:由平滑肌等组成的管道,上连肾盂,下通膀胱作用是输送尿液
(2)肾小囊:肾小囊很薄,其内侧紧贴肾小球,主要分布在皮质部分,它向下与肾小管相连通。
(3)肾小管:肾小管弯曲细长,主要分布在肾脏的髓质部分,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它们是由出球小动脉的分支形成的,另一端又汇集成小静脉,最后形成肾静脉。
4.肾脏中血液流动的途径
肾脏的血液直接来自肾动脉。肾动脉由腹主动脉发出,入肾以后再经过多次分支大部分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后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即肾小球),然后又汇合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球以后,再度形成毛细血管网,分布于肾小管周围,然后汇合成小静脉,最后汇合成肾静脉,出肾门入下腔静脉。可以概括为: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小静脉→肾静脉→下腔静脉。
(g/L)
成分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尿酸
无机盐
血浆
900
70
1
0.3
0.04
9.0
原尿
970
微量
1
0.3
0.04
9.0
尿液
950
0
0
1.8
0.05
11.0
方法技巧
区分血浆、原尿、尿液三种液体主要看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两种成分。如果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两种成分都有,则该液体为血浆;如果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两种成分都没有,则该液体为尿液;如果只含葡萄糖而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则该液体为原尿。
七年级生物下册 11.2人体废物的排出(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

人体废物的排出(第2课时)(第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性目标1.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2.描述人体废物排出的途径。
(二)技能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过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2.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产生的粪尿排入到周围环境中,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粪尿的资源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意识。
3.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描述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2、描述人体废物排出的途径。
3、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教学难点1、肾的结构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关系。
2、概述人体废物排出的意义。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的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指导学生设计、修改调查报告,与学生共同收集有关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的相关资料。
3、FLASH:(1)尿液的形成过程;(2)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3)肾透析示意4、视频:尿液的形成。
巩固练习1、人体内废物排除体外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即和2、人体排泄的主要器官有、和3、粪便的排出叫做()A.排泄 B.排除C.排遗 D.排外4、下列不属于排泄的生理过程是 ( )A、呼吸B、排汗C、排尿D、排便5、血液流经肾脏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A.养料增加 B.尿素减少C.氧气增加 D.尿素增加作业板书设计11—2 人体废物的排出一、尿液的形成和排出1、尿液的形成:血液→肾小球→肾小囊→原尿2、肾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的滤过作用3、肾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葡萄糖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4、人体废物(1)排泄:人体代谢终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无机盐排出的方式尿素、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2)排遗: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11.2 课题2 化学肥料 习题课件(含答案)

优素养
步骤三:另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配成溶液,滴加 图 中 的 __硝__酸__银__(或___A_g_N__O_3_) __ 溶液 , 有 白色 沉 淀生 成 , 则 猜 想 ____①____成立。
返回
优素养
【拓展应用】 铵盐可作氮肥,它会与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硝酸铵 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返回
练技法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写出三种化肥的名称:A_____尿__素_______;B___碳__酸__氢__铵_____; C_____氯__化__铵_______。
返回
练技法
(2)如果实验Ⅱ中 B、C 两种样品没有另取,对实验结果__无_____ (选填“有”或“无”)影响。 (3)常温下如要鉴别 B、C 两种样品,___能_____(选填“能”或“不能”) 采取闻气味的方法。
返回
一、化肥简介
3.钾肥: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 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的能力。常用的钾肥有硫酸钾 (___K_2_S_O_4___)、氯化钾(___K__C_l__)等。 4.复合肥:化肥中同时含有氮、磷、钾中的___两__种___或 __三__种____营养元素,如____硝__酸__钾____(KNO3)、磷酸二氢铵 (NH4H2PO4)等。
用尿素[CO(NH2)2],尿素是一种( A )
A.氮肥
B.复合肥
C.磷肥
D.钾肥
返回
学知识
2.(2020·重庆中考B卷)下列肥料中,能与尿素[CO(NH2)2]加工配
制成复合肥料的是( B )
A.(NH4)2SO4
B.KCl
C.NH3·H2O
课题: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课时)

徐闻县和安中学 数学教研组 ◆八年级数学导学案 ◆◆我们的约定:我的课堂 我作主!执笔:林朝清 校审:陈招课题: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课时)1.了解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两个相反的问题,掌握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
2.通过画图,经历探究过程,得出“只满足一个或两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培养探究能力.一、课前小测 小试牛刀,信心百倍! 1._____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2.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_____叫做对应顶点;叫做对应边;_____叫做对应角.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_____的字母写在_____上.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_____,对应角_____,这是全等三角形的重要性质.4.如图,△ABC ≌△BAD ,A 和B 、C 和D 是对应顶点,如果AB =5,BD =6,AD =4,那么BC 等于 ( ) A . B .5C .4D .无法确定5.如图,△ABC ≌△AEF ,若∠ABC 和∠AEF 是对应角,则∠EAC 等于 ( ) A .∠ACB B .∠CAF C .∠BAF D .∠BAC6.如图1-6,△ABC ≌ΔADE ,若∠B =80°,∠C=30°,∠DAC =35°,则∠EAC 的度数为 ( )A .40°B .35°C .30°D .25°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探究任务一: 阅读P6页回答下列问题: 1. 如图,如果△ABC ≌△A ′B ′C ′那么我们可知:对应边相等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角相等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ABC 和△A ′B ′C ′ 满足条件:___________就能保证△ABC ≌△A ′B ′C ′3.细心研读P6页中的“探究1”先说明, (1)六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六个条件中的一个”,分几种情况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学生在讲评后再练习,看看自己哪些地方有了进步。
1.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2.你还想从本课中积累哪些词语?
生填词
作
业
设
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tāmenhuǒbàn
bànfǎxiǎozǔ
板
书
设
计
2.通过学生反馈,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
3.需要重点指导的字。
份:第三笔“丿”,第四笔“ ”,起笔都在竖中线上,且撇低捺高。
组:“纟”写得大一些,高一些,最后一笔不要写得太长,“且”竖写在竖中线上。
生各抒己见。
生思考回答
生跟老师一起写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要点
4.学生独立书写一个字,老师巡视,了解学生书写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同学进行辅导。
教学难点
懂得遇事善于开动脑筋设法巧干,学习与他人团结合作、互助友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资料收集
收集有关毛泽东的资料,初步了解毛泽东。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要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取评读的形式。
2.思考:毛泽东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要点
1.课文中的生字你认识了吗?老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
课题
第四单元11、《这个办法好》
主备人
冯娟
审核人
行审核
教
学
目
标
1.认识“伙、伴、砍、柴、组、喂、饱、背、篮、份、提”11个生字;会写“们、份、伙、伴、法、组、背”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遇事善于开动脑筋设法巧干,学习与他人团结合作、互助友爱。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11个,规范书写生字7个。
2.做“我说你猜”的游戏,加以巩固。
3.观察“们份伙伴法组背”的结构,并试着用它们组词。
1.小组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说一说你记住哪个字了,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3.及时评价:老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1.请学生看看课本中田字格里的生字,进行描红,边描红边体会哪个字难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