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2.2第2节《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

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

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教案:科学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及传播2. 科学声学实验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播放一段自然环境中的鸟鸣声、车辆行驶声等。

2. 展示与讨论(10分钟)展示一些声音产生的实例,例如电视机播放声音、电话响铃、喇叭声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包括声音的产生物质、声音的传播方式等。

通过多媒体或实物进行示范和演示。

4. 实验(30分钟)分组进行声音实验,例如:a. 利用橡皮筋在瓶口上拉扯,发出不同的声音。

b. 用不同材料制作简易乐器,观察不同材料产生的声音差异。

c. 用吹响汽笛、吹风机等来产生声音,探究声音和气流之间的关系。

5. 实验总结与讨论(10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通过什么传播的?b. 不同材料产生的声音有何不同?c. 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新发现?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声音的产生及其应用。

四、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有趣的声音产生,例如钟声、风声等,并鼓励他们进行探究与解释。

2. 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声音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2. 针对实验中的问题与难点,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辅导。

3. 收集学生在实验总结与讨论环节的回答,对他们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3.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内在联系。

2. 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弦、声源(如鼓、铃等)、放大镜、尺子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选一个声源,如鼓、铃等,观察并记录声源振动时的现象。

2. 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是什么?三、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提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条件。

2. 实验演示:使用放大镜观察弦的振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传播的过程。

3. 讨论: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有何不同?四、声音的特性(15分钟)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 示例演示:使用尺子演示音调的变化,让学生感受音调的影响因素。

3. 学生实验:用鼓、铃等声源,观察并记录不同敲击力度下的声音响度。

4. 讨论: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改变声音的响度?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2.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对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内在联系、实验操作技巧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六、声音的接收与感知(15分钟)1. 讲解:声音的接收与人的耳朵有关,耳廓负责收集声波,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案背景: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教学将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探索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和声音的传播方式。

2.能够观察和描述声音的特征。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准备:1.实验装置:玻璃瓶、水、金属勺子、弹簧、细绳等。

2.教学PPT。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通过播放一段含有明显声音的音乐片段,引起学生们对声音的注意和兴趣。

步骤二:声音的产生1.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听取学生们的回答。

2.通过实践活动,向学生展示声音的产生过程。

a) 实验一:利用金属勺子和玻璃瓶演示声音的产生- 准备一个玻璃瓶和一个金属勺子。

- 拿起金属勺子用力敲击玻璃瓶的口部,观察声音的产生。

- 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b) 实验二:利用弹簧和细绳演示声音的产生- 准备一个弹簧和一根细绳。

- 双手握住弹簧两头,拉紧并快速松开,然后让弹簧撞击到细绳上。

- 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步骤三:声音的传播1.通过实践活动,向学生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a) 实验三:借助电话杯演示声音的传播- 邀请两名学生分别用两个电话杯进行演示。

- 两名学生站在教室的两个角落,用电话杯进行交流。

- 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和特征。

b) 实验四:借助振动的细绳演示声音的传播- 将一个细绳固定在一端,另一端用力摇动。

- 引导学生观察细绳上的振动和声音的传播过程。

步骤四:总结和讨论1.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2.展示教学PPT,帮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产生和传播过程。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索不同材料和方法产生的声音特征。

2.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中声音传播的情况,如在室内、室外、水中等。

六、课堂反思: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学生从直接实验中观察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既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又加深了对声音的认识。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产生原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原理。

三、教学难点:1. 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

2. 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录音机、声音探测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本课课题《声音的产生》。

2.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观察并实验,发现振动的物体能产生声音,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如空气、水等介质的存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原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声音产生的实践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记录并分析。

7. 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验中的表现。

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如准确进行振动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可以安排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如公园、街道、教室)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情况。

通过实际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声音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九、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一:声学教案声现象知识要点必备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 l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2 )有很多同学误认为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嘴,蚊子的嗡嗡声也是靠嘴,实质上它们是翅膀振动产生的.( 3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2.声音传播的条件( l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靠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同学认为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为自来水管传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实际上还有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 3 )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应该作为常数记住,平常我们讲的音速,指的就是此值。

3 .对发声的理解( l )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正在振动,但是物体正在振动,人们未必一定能听到.只有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即20 一200000次/秒)才能被人耳感受,引起听觉.(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是声音会在介质中传播一段时间,稍后消失.4 .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波类似于投石激起的水波.但声波是以发声体为中心,向周围各个方向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声音逐渐分散,声波逐渐减弱.总结:1、声音的产生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依靠介质传播。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2. 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规律。

3. 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声音传导装置(如绳子、硬纸板等)、音乐播放器等。

2. 实验材料:玻璃杯、水、纸片、弹簧等。

3. 教学素材:有关声音的图片、音频素材等。

4. 教学环境:安静的实验室或教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图片或文字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需要介质传播等基本概念。

3. 实验探究(35分钟)(1)利用音叉实验:让学生体验一下音叉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并观察不同高低音的音叉振动频率和声音的变化。

(2)使用声音传导装置:用绳子或硬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声音传导装置,让学生体验声音通过不同介质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3)用玻璃杯、水、纸片、弹簧等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对水和不同材料的影响,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

4. 讨论总结(3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与概念讲解部分进行对比,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5. 拓展活动(20分钟)(1)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些小实验,进一步研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规律。

(2)请学生用手机或其他录音设备,录制不同音源的声音,然后通过音频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个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四、教学评价1. 实际操作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2. 讨论与问答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总结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4. 拓展活动评价:评估学生在设计和进行拓展活动时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3. 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

2. 教学难点:声音产生的条件,生活中声音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放大镜、录音机。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原理、实验过程、生活现象。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好奇。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3. 讲解: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解释实验结果。

4. 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6. 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声音产生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好奇。

例如,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感受声音的变化,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手摸物体,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对声音的影响。

3. 讲解: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解释实验结果。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幅度和频率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4. 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例如,讨论为什么敲击不同乐器时,声音会有所不同。

6. 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声音产生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请你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种声音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主题: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了解音源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3.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4.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加深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音源的振动过程。

三、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过程。

四、教学准备:实验板、扬声器、弹簧、直尺、绳子、手电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2. 概念讲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即物体的振动使空气周围的分子产生振动而形成声波,并将声音传播到人耳中。

3. 实验展示(15分钟):将扬声器连接到音频设备上,发出一段纯音频。

然后取弹簧或绳子,敲打实验板,观察实验板上是否会产生震动和声音传播的过程。

4. 实验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用绳子制作一把简易的拨浪鼓,其中一个小组员按照教师示范的方法持续摇动拨浪鼓,其他小组员通过手放在拨浪鼓上来感受声音的传播。

然后让小组成员交换角色,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5. 学生思考(10分钟):让学生思考并总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请学生列举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要点,并进行讨论。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七、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一些常见的声音产生物体,并尝试解释其声音产生的原理。

八、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1. 声音是物体振动的结果。

2. 振动使空气分子产生振动,形成声波。

3. 声音的传播是通过振动的方式完成。

九、教学反思: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同时,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声音是一种非常直观的现象,通过实践操作,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老师在开始上课时拿出二胡)知道这是什么吗?(二胡)前些天,吴老师学会了拉二胡,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老师拉得怎样?(想)
2、教师拉好《二泉映月》的片断后问:老师拉得怎样?可以给老师一点掌声吗?
二、作出假设,初步验证。

1、刚才大家听了老师拉的二胡,还鼓掌了,这拉二胡和鼓掌都发出了声音,你们能猜猜看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猜测)
2、刚才同学们做了很多大胆的猜测,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同时用课件揭题)
3、学生利用牛皮筋进行分组实验。

(1)、(教师拿出牛皮筋)请看,老师这里有一条牛皮筋,既然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最好呢?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实验的方法。

(3)、刚才大家讨论出了很多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老师认为很好,那就是由一位同学两手拉开牛皮筋,另一位同学用手来拨。

当然,用这种方法我们要注意这样几点(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1、由材料员用两只手把牛皮筋拉开(要拉得紧一些),再由实验员用手去拨动牛皮筋。

2、实验时要保持安静,当牛皮筋发出声音时,要仔细观察,看能看到什么?
(4)、大家看清楚要求了吗?(看清楚了)那就请材料员拿出牛皮筋(牛皮筋在材料员所坐位置的抽屉里)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请各组同学坐好,接下来老师要看同学们到底有了哪些发现?(当学生汇报可以看到牛皮筋在左右运动时,借机板书:左右来回运动)
4、学生利用直尺进行分组实验。

(1)、刚才我们想办法使牛皮筋发出了声音,并看到它左右来回运动,老师这里还有一把直尺,那你有办法使这把直尺发出声音吗?
(2)、(个别学生汇报方法后)好,那我们就请各组的实验员拿出抽屉中的直尺按这种方法使直尺发出声音,当然,在实验时,每一组的四位同学也要注意观察,看直尺在发出声音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请各组同学坐好,不知我们的同学在听到直尺发出声音时,有没有看到什么?(当学生汇报可以看到直尺在上下运动时,借机板书:上下来回运动)
5、刚才我们在用牛皮筋做实验时,可以看到牛皮筋在做左右快速运动,用直尺做实验时,可以看到直尺在做上下快速运动。

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左右来回运动、上下来回运动都叫做振动(板书:振动)
6、同学们,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牛皮筋发出声音的同时在振动,还可以看到直尺发出声音的同时也在振动。

那么,从刚才的两个实验中,你能初步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边说边板书:声音、产生)并结合学生回答把句子板书完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齐读)
7、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在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拉二胡的声音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呢?(教师拿出二胡,并介绍琴弦、和弓。

学生回答后,师用课件呈现琴弦的振动)
三、继续实验,深化探究。

1、在刚才我们用牛皮筋和直尺做实验时,都能看到它们的振动。

可实际上,有很多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我们用肉眼是不能直接看到它的振动的。

比如,(教师拿出音叉)这是音叉,现在老师要敲打它,让它发出声音,请你仔细观察,它在发出声音的同时,能不能看到它在振动。

2、你听到声音了吗?看到它在振动了吗?(没有看到)
3、是呀!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它的振动,可是,我们可以借助其他辅助材料,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它发声时在振动。

借助什么材料呢?请看……
4、(老师拿出一水槽水)这是一水槽水,现在老师要把敲打过的音叉马上放入水中)请你仔细观察,看能看到什么?(水动了起来)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说明音叉在振动)
5、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队鼓,(教师拿出队鼓,轻敲一下)问:能看到振动吗?(不能)老师现在也要借助一下辅助材料,让你们看到它的振动,这是塑料泡沫(老师把塑料泡沫放在鼓面上,敲一下鼓)你看到什么了吗?(看到了塑料泡沫跳起来)塑料泡沫跳起来说明了什么?(鼓面在振动)
6、刚才我们借助塑料泡沫知道了鼓面在振动,那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瓶子,我对着瓶口吹气,会发出“呼呼”的声音,可是,你看到振动了吗?(没看到)你能借助塑料泡沫让我们看到振动吗?
7、(个别学生说方法后)请各组材料员来领实验材料,并开始实验,并请记录员填好表格。

9、学生实验后交流。

10、刚才我们所做的一系列实验,都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有时去摩擦、敲打一个物体,是为了让它更好地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假如我们要让这面锣停止发声,那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后,让一个学生上来一起做实验)
四、巩固深化,总结延伸。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我们做了很多实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研究,你知道了什么?
2、是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研究,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际上,不只物体是这样,我们人发出声音也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让我们一起来感觉一下吧。

(手摸在声带部位,一起说:“我们爱科学”)我们人是这样,动物发出声音也是振动产生的,有的是声带振动,有的是其它部位的振动,如……(利用课件介绍几种动物发声时的振动)
3、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我们人又是怎样听到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呢?这个问题,让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教研课,我上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

自从上周四接到上教研课的任务后到本周三正式上课,我对教案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并精心准备教具。

上过以后,我认为本课有这么一些成功之处:
一、注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课中,孩子们纷乱的分组实验一直是困惑教师的一个问题。

良好的实验习惯一直是教师们追求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我将学生分成十组,并对每组中的四个人进行分工,即分为组长、实验员、材料员和记录员。

从本节课来看,学生的探究活动以组长为核心,成员积极配合、分工、合作,教学井然有序。

这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把学生的分组实验分成了有一定“梯度”的三次:第一、二次实验,把重点放在正面探究上,选择了牛皮筋和直尺做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

第三次实验,选择了瓶子和塑料泡沫做材料,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让学生懂得了物体发声时是否在振动,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材料来观察。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能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创新教学方式,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为了达到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目的,我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又设计了音叉、队鼓和锣三个演示实验,其中怎样让发出声音的铜锣立即停止发声这一教学活动,以一种逆向思维验证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设计独特新颖。

这对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县教研室三位小学科学教学专家点评以后,我感觉本课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
一、层次还不够分明。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分组实验,实际上,用直尺和牛皮筋这两种材料做实验,它们的作用是一样,实验方法也很简单,实验现象也很明显,它们应该属于同一层次的两个实验,因此,从课堂的教学效率来看,可以把这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

二、实验材料的结构还有待优化。

正如课后县教研员点评的那样,本课的实验有固体的振动,有气体的振动,可是看不到液体振动的实验。

这需要优化。

三、学生对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用瓶子和塑料泡沫的分组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实验现象很明显,可是从学生在实验后填写的记录卡上基本上是填写“塑料泡沫振动产生声音”的。

这种明显的实验现象却给了学生以错觉,这是我课前始料不及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该做怎样的铺垫才不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呢?这也是县教研员在点评时提出的一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