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将进酒》教学设计(1)

《将进酒》教学设计(1)

《将进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句梳理文本,感受诗歌的凝练与跳跃;2、诵读文本,分析语句,感受李白情感的复杂性;3、体会诗人的矛盾情感,领悟一种逆境下不言放弃的人生境界。

【重点与难点】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体味诗人复杂的感情。

解决办法:通过关键字句的分析来完成。

难点:领悟诗人的志趣,培养良好的诵读意识。

解决办法:结合内容分析与诵读要求完成。

【教学方法】析读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侧重材料补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非常熟悉这样一句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与酒是如此恰切地融在了一起,是的,“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翻阅中国诗歌,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带着浓浓酒味的唐诗,李白的“将进酒”。

(学生读题目)2、注意学生“将”的读音并释义;(明确:劝酒歌)诗中还有一处出现了这个字,在哪里?“呼儿将出换美酒”,解释、注意读音;一起来诵读作品。

(根据学生诵读情况解决读音)3、问题:既然是“劝酒歌”,那么他在劝谁喝酒?(岑夫子、丹丘生——隐士)(在这里注意对岑夫子、丹丘生的身份说明,一方面说明“劝酒”难度,另一方面为后面的主题解读做铺垫)在诗歌里找出劝他们喝酒的具体内容(读原文)解读“劝酒”的内容: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①不足贵——不愿醒;②饮者——圣贤;③陈王——斗酒十千(无所顾忌的“放”)④补充钟鼓馔玉的解释,有关链接:锦衣玉食在分析中得出,诗人怀有“留名”的渴望这样的结论。

(在这里要注意,“留名”对于隐者的意义)4、既然诗人怀有这样的渴望,那么我们就在原文中找出体现诗人借助“痛饮”以达到“留名”目的的语句。

前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后文: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李白《将进酒》优质教学设计

李白《将进酒》优质教学设计

李白《将进酒》优质教学设计李白《将进酒》优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理解李白诗中的真正情感和艺术特色②熟背全诗教学重点:理解李白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李白在诗中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此时,诗人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将进酒》,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二、评讲:(一)诵读全诗:1.诗中一会儿“高堂明镜悲白发”“与尔同销万古愁”,一会儿又“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到底是“悲愁”还是“欢乐”?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于豪放不羁之中深蕴情才不遇、时光易逝之深沉悲哀。

所以读的时候要于狂饮纵歌之中把握好诗人深沉的愁绪。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感慨时光流逝,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深沉悲怆,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气势。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黄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应该怎样读?这几句是李白自信、狂放的体现,于深沉的悲绪中洋溢着暂时的欢乐,应读得充满喜悦,而且是稍带夸张的喜悦。

其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四个三字句,酒酣之时,喜悦之至,短句叠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要读得充满喜悦之情,节奏要快,声音有力。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将进酒》全诗;(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4)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豪放奔放的个性,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乐观、奋发向前,追求人生的真谛;(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语句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3.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诗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的鉴赏;3.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验。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影视等资源,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作为例,分析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色;4.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将进酒》全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2. 学生准备:预习《将进酒》,了解诗歌大意,查阅相关资料;3. 教学场地: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琴曲《将进酒》,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氛围;(2)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朗读《将进酒》全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意;(2)学生分享翻译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难点;(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层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将进酒》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李白,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

那么,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李白的诗说一说,你对李白的看法和认识。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达、自信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豁达的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豪迈豁达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浪漫主义想象力非常丰富。

今天,我们就再次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我们心中的李白和诗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1、诵读本诗,提出两个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清句读。

请大家尝试自由读一读。

同时在读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批注在书的旁边。

2、找同学来吟咏一下。

适时的进行吟诵指导。

三、情感分析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这首诗李白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诗。

那么,李白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呢?明确: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飘逸的、想象丰富、豪迈瑰丽。

2、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明确:悲、欢、愁3、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将进酒》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将进酒》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2.分析《将进酒》的诗意和意境。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将进酒》中的意象和象征。

2.运用合适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对《将进酒》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作为一个开场导入,我将首先向学生介绍《将进酒》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

我会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李白,以及他们对李白的印象。

2.详细讲解(20分钟)在这一部分,我会详细讲解《将进酒》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

我会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词,分析其中的诗意和意境,并解释其中的意象和象征。

我会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意义。

3.欣赏赏析(15分钟)在这一部分,我会播放有关《将进酒》的音频或视频。

学生可以通过视听方式,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音乐之美。

我会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朗诵,并请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口头表达(10分钟)在这部分,学生将被要求就他们对《将进酒》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口头表达。

学生可以选择朗诵整首诗或者解释诗中的某一段。

每位学生将被要求回答一些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对诗的理解。

5.写作训练(15分钟)在这一部分,学生将进行写作练习。

他们将被要求回答关于《将进酒》的一些问题,以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的短文或者分析诗歌中的某一段并进行写作。

6.总结(5分钟)作为教学的总结部分,我将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强调《将进酒》作为一首经典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和鉴赏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除了了解了《将进酒》的内容和主题外,还培养了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训练,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将进酒优秀教案(通用13篇)

将进酒优秀教案(通用13篇)

将进酒优秀教案(通用13篇)将进酒优秀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进酒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进酒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的诗风。

3、背诵全诗。

4. 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背诵全诗,提高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质疑法 3、比较法课时:1 课时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在颖阳山居小聚,三人登高饮宴,作者空有旷世之才而不被重用,遂借酒,抒发郁愤不平之气。

三、解题:《将进酒》是"劝酒歌",将(qiang),请,愿。

汉乐府诗体。

四、研习课文(一)整体把握:1、听课文朗读,正音。

2、学生集体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读,当堂背诵。

(二)具体分析开头四句写悲。

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

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诗人写黄河,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

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

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

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

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

《将进酒》教学设计(15篇)

《将进酒》教学设计(15篇)

《将进酒》教学设计《将进酒》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进酒》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将进酒》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通过鉴赏诗句来把握作者矛盾复杂的的思想感情。

3、了解李白的人格魅力,增强对李白其人、其诗的探究兴趣。

学习重难点1、通过朗读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通过鉴赏诗句来把握作者矛盾复杂的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及诗歌背景2、读准字音:馔玉()金樽()千金散尽()烹羊宰牛()恣欢谑()岑夫子()千金裘()沽()将()进酒呼儿将出换美酒()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补充注释——会须:应当;钟鼓馔玉:指富贵利禄;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玉:美好的食物。

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馔,吃、喝。

玉,像玉一般美好。

径须:干脆,只管;五花马:指名贵的马。

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裘:皮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学生以前学过的与酒有关的诗,创设学习情景)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遨游,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请看出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苏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也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PPT2“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中八仙歌》)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

《将进酒》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将进酒》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将进酒》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将进酒》全文。

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能够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其生平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将进酒》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热爱。

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水平。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阅读技巧,但对《将进酒》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生平背景还需进一步了解。

2.3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

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平背景的了解。

2.4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2.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平背景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将进酒》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将进酒》,感受诗的语言和意境。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4 成果展示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3.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资源1. 教材《将进酒》文本。

2. 李白的生平介绍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进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句梳理文本,感受诗歌的凝练与跳跃;2、诵读文本,分析语句,感受李白情感的复杂性;3、体会诗人的矛盾情感,领悟一种逆境下不言放弃的人生境界。

【重点与难点】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体味诗人复杂的感情。

解决办法:通过关键字句的分析来完成。

难点:领悟诗人的志趣,培养良好的诵读意识。

解决办法:结合内容分析与诵读要求完成。

【教学方法】析读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侧重材料补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非常熟悉这样一句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与酒是如此恰切地融在了一起,是的,“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翻阅中国诗歌,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带着浓浓酒味的唐诗,李白的“将进酒”。

(学生读题目)2、注意学生“将”的读音并释义;(明确:劝酒歌)诗中还有一处出现了这个字,在哪里?“呼儿将出换美酒”,解释、注意读音;一起来诵读作品。

(根据学生诵读情况解决读音)3、问题:既然是“劝酒歌”,那么他在劝谁喝酒?(岑夫子、丹丘生——隐士)(在这里注意对岑夫子、丹丘生的身份说明,一方面说明“劝酒”难度,另一方面为后面的主题解读做铺垫)在诗歌里找出劝他们喝酒的具体内容(读原文)解读“劝酒”的内容: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①不足贵——不愿醒;②饮者——圣贤;③陈王——斗酒十千(无所顾忌的“放”)④补充钟鼓馔玉的解释,相关链接:锦衣玉食在分析中得出,诗人怀有“留名”的渴望这样的结论。

(在这里要注意,“留名”对于隐者的意义)4、既然诗人怀有这样的渴望,那么我们就在原文中找出体现诗人借助“痛饮”以达到“留名”目的的语句。

前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后文: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关于这个部分,要注意让学生找出能感受到“痛饮”的字词,并加以解读)5、诗人选择了“痛饮”也实践着“痛饮”,是单纯为着一个“不愿醒”的醉酒生活吗?“不愿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与尔同销万古愁”——解读真实目的:“销愁”,借酒浇愁,渴望的是一种解脱。

6、回顾刚才的分析,是否读到了让诗人发愁的事呢?那么,愁由何生呢?回忆刚才举到的例子“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饮者”以陈王为例,“陈王”何许人?(曹植)问题:“陈王”能不能划到“钟鼓馔玉”的家庭?(解读相关身世)什么人算圣贤?“陈王”算吗?(圣贤是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由“陈王”的例子引起对不做“圣贤”的质疑——李白到底想不想做“圣贤”?李白与曹植的共同特点:放荡不羁、怀才不被用结论:事实上在这里诗人流露出的是“有才而不被用”的无奈,是寂寞的圣贤。

7、在对“钟鼓馔玉”“圣贤”“陈王”的一番分析之后,诗人究竟对什么感到厌倦呢?“不足贵”的究竟是什么?仕途上的失落(赐金放还八年后的寂寞,①得罪权贵;②玄宗担心醉酒误事,胡言乱语;)(表面上看,诗人对官场是一种决绝放弃态度——不足贵)8、能真正放下吗?诗人是不是在抱怨中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仕途”追求呢?你能在诗中找到他的信心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作为一介书生,“还复来”的方法是什么?(再度入仕------文人的价值体现)诵读“人生得意须尽欢”到“会须一饮三百杯”,感受诗人的矛盾:决绝-----期待。

9、既然有自信,既然相信自己的才华,那么他对“重返仕途”真的有十足把握吗?为什么诗里还弥漫着“愁绪”呢?时不我待焦急难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没有回头,没有逆转,时间一去不回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催促、变化速度很快)比兴手法的使用——生活矛盾的艺术表现直接陈述——回避尴尬——显出跌宕由他物引起比兴:客体对主体刺激,主体对客体能动。

诗歌在这种循环往复、跳跃的表意中成就了它的意境之美。

10、小结:①诗人的矛盾放弃——不甘心出仕——入仕(岑夫子、丹丘生之族)真情流露——无奈寂寞期待矛盾②“洒脱”背后的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明确:“万古”既是古来圣贤的生活写照也体现出诗人的忧愁之深,《将进酒》之所以能引起千古青睐,这里体现的不是一己之私,不是单纯的个人情怀,事实上是针对“千古文人”的人生命题,其中也包括着“隐士”之慨,是这个群体“有才而不被用”的悲哀与无奈。

“万古”两字一出现,在深深的愁绪当中,诗人前面表现出的洒脱顿然失色,悲剧性的命运豁然表现。

11、有人喜欢把诗歌翻译过来理解,也有人认为诗歌一经翻译,意境就碎了,那么,针对诗歌,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整体性地予以解读呢?因声求气:通过声音、声律的处理达到对思想感情的有力表现。

气为作品的内在之气,既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也体现读者的解读与创造。

范例:①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相关全诗的诵读放在课下)12、小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忆李白》短短几句话里,既写出了李白的“豪气”,亦在隐约中看到了他“举杯邀月”的孤独,同时也在冷冷的“剑气”之后读到了一副铮铮的铁骨。

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整理一些相关李白的生平记述,重读作品,读好作品!【课后作业】课后收集与本诗主题接近的作品,更好地理解李白诗酒人生背后的孤独与矛盾,体会醉酒这种行为与李白特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如《把酒问月》)【附板书】:【课后反思】一堂高中语文课到底要不要“深”?结合现在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一方面为其经典阅读量减少担忧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的是有部分孩子的阅读,尤其是他们在小学时期的阅读面事实上是在增加着,加上孩子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速度,某种水准上,针对高中生,我们老师那种习题性的解读也好,宽泛的延展也好,很难满足学生对学习的要求,难以让他们有阅读精致的感受,当然也就不容易刺激孩子们的再阅读和拓展阅读,因而,即使不是所有课堂都需要这样,但是,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在课堂上引起变化,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阅读角度,进而引起课后的思索与沉淀,更容易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兴趣,更容易让他们从深刻的层面出发去实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多资料的查找,这样就更容易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

从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反应和课后的表现来看,学生在动,尤其是思维在动,我觉得,这应该算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主评:阳泉三中郗晓波去年中语会时,贺院长作报告时提出一个“评课321”,他说评一个老师的课,要给出3个优点,2个建议,1个不足。

这对我很有启发,也很令我惭愧。

我评课常常出拳过重,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

今天听了贾鋮虎老师的《将进酒》,确实感到“后生可畏”这四个字的分量,按贺院长的意思,我对贾老师的课也提出3个优点,2个建议和1个不足。

优点一:切入角度新颖。

我经常强调,所谓创新,就是在合理地范围内稍稍偏离一下人们习以为常的角度而已。

解读一个文本若不落窠臼,选择一个出人意料的切入角度很重要。

贾老师解读《将进酒》虽然也从破题开始,但他破在了“隐士”这个角度上,李白劝谁饮酒?不是劝一个酒鬼,一个混混,那类人物用不着劝酒,他自己就先喝倒了。

他劝的是“隐士”,隐士很清高很净洁,感觉是不食人间烟火,让他们喝点酒不容易啊!怎样才能打动他们,让他们痛痛快快喝酒呢?就是“惟有饮者留其名”。

贾老师抓住了千古文人最大的软肋:留名。

隐士之“隐”,未尝不是在沽名,在钓誉。

转换角度就是转换一种看问题的眼光,新鲜的角度才会带来新鲜的认知,才会培养思维的弹性。

优点二:寻找细微缝隙。

今年我们中语会的主题是“解读文本”,北大教授陈思和曾提出一个“寻找缝隙”的解读文本的方法,就是在解读文本时,寻找到作者或教材的编者在文本中留下的一些似乎疏漏之处,但却是解读文本的重要缝隙,由此缝隙如刀,就如庖丁解牛一样,“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贾老师找到一个细微的缝隙,就是文本关于陈王的注释,从陈王曹植行为不检遭父王的弃置,“游刃”到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上,“赐金”是因为唐玄宗很赏识李白的才华,“放还”是因为李白放荡不羁,触怒权贵。

所以李白很失落、很寂寞,也怀着有朝一日重归朝堂的期待,所以他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贾老师找到缝隙,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自由地用刀,最终《将进酒》这头牛“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优点三:精致而不平庸。

我们现在很多优质课属于“精致的平庸”,很小资。

其流水线的操作程序基本上是把教学设计弄成几个板块,然后给每个板块加一个标题,排列整齐,最后得出一个平庸的结论。

我们的老师比较关心精致,不太关心这个课是不是平庸。

我再声明一下:我不反对精致,反对的是平庸。

贾老师的课精致而不平庸。

说“精致”,是整个板书设计为“酒”字形状,妙在“酒”旁的三滴水分别为“失落”、“落寞”、“期待”,端的是哥喝的不是酒,哥喝的是失落,喝的是落寞,喝的是期待,一言以蔽之,哥喝的是心情。

更妙的是“酉”字里面的一短横设计为“留名”,由“留名”发酵,引出李白为“留名”而产生的失落、落寞和期待的复杂心理,故借酒浇之。

这个结论不平庸。

整个板书充分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更别具一番文化意味儿在里面。

建议一:教师适当范读。

《将进酒》理应是54度的老白汾,三杯下肚就要上脸,就会上头,就精神振奋,就沉醉不知归路了;但听这节课,有点慢热。

这个班级女生占三分之二,而男生有点讷于言的感觉,所以读不出这首诗的豪放之味和阳刚之气,贾老师音质很好,所以,我建议贾老师如果能适当来一两次范读,既能够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形成充足的人气;还能够深化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因为蒲柏讲过,声音是意义的回响。

这样或许效果更好一些。

建议二:适当分析形象。

贾老师破题就言明这是一首劝酒歌。

人喝多了意识会放松,所以,酒风最容易见出个性,见出人品。

李白喝酒很爽,真正是喝出性情,但我们看李白喝酒后,虽嘲弄人生,但不伤感;虽笑傲权贵,但不暴力;虽描写女人,但不黄色,“云想衣裳花想容……”,写得很美。

李白“杯莫停”地喝,一杯两杯……直至“会须一饮三百杯”,但喝这么多酒却不说疯话,还是念念不忘“留名”,所以,建议贾老师解读这首诗时,如果适当地对李白的形象做点赏析,或许会使这首诗更充分地显出李白的形象与个性。

不足一:理线不够清晰。

贾老师从“隐士”切入,抓住“留名”这个中国古代文人最大的软肋来引领学生解读这首诗,但在设计这节课时,对这条主线思考不是很清晰,感觉这条线若即若离,解读时偏重于注释之微观,有琐碎之嫌,在对文本宏观的把握上稍稍欠一点,特别是结尾没有再落回“留名”这条主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