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中考文言文之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中考语文总复习版)

文言虚词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欢迎。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1《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1、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说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 段看是: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直接说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
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7、说明以下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认的语气,增强了否认的力量。
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 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②伛偻提携________ ③名之者谁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③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022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2022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1.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节选自《李生论善学》)(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谓君不善.学擅长B.王生益.愠更加C.李生故.寻王生特意D.莫逾自厌.厌恶(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3)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舍《六艺》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减)【注释】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
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
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
④祗回:相当于“低回”。
流连,盘桓。
祗,恭敬。
⑤折中:调和取证。
[全]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全]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复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a546ad5acfa1c7ab00ccb8.png)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复习含答案鲍子都魏鲍子都,暮行于野,见一书生,卒心痛。
子都下马,为摩其心。
有顷,书生卒。
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一卷,金十饼。
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卷书于腹旁。
后数年,子都于道上,有乘骢马者逐之。
既及,以子都为盗,固问儿尸所在。
子都具言,于是相随往。
开墓,取儿尸归,见金九饼在头下,卷书在腹旁,举家感子都之德义。
由是声名大振。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书生卒/身先士卒B. 有卷书一卷/琴棋书画C. 子都具言/不可言状D. 举家感子都之德/感慨万千C A.死/兵;B.书籍/书法;C.说出;D.感谢/感想。
10. 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卷书于腹旁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素书于腹旁。
11. 鲍子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鲍子都是一个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道义之人。
在书生病危时他无私救助,可见他热心助人;书生死后,魏子都将其安葬并且把书生所属的金饼等物品一并葬入,可见他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译文:魏国人鲍子都,有日下午走及野外,看到一名书生突然心痛发作,于是下马为他按摩,以舒缓心痛。
可过一会儿,书生殒命。
鲍子都看看书生随身物件,有一卷书和十个金饼。
于是鲍子都卖掉一块金饼用来安葬书生,并将其余的金饼放在亡者的头下,那一卷书放在身旁。
过几年以后,鲍子都在路上被骑青花马的人追,那人认为鲍子都是亡命之徒,问他儿子死在那儿了?鲍子都于是将前后具体讲来。
那人于是跟随子都前往,打开墓穴,想将儿子的尸骨带走,看到金饼在儿子头下,书卷在身旁,全家感恩于鲍子都的恩德。
此后,鲍子都声名远播。
高凤痴迷诵读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①流麦。
妻还怪向,凤方悟之。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
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
初三语文复习重点总结

初三语文复习重点总结一、古文部分1.文言文阅读: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翻译文言文句子;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诗词鉴赏: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背诵一定数量的诗词。
3.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古代的称谓、官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二、现代文部分1.阅读理解: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分析文章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2.作文: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手法;能够写出一篇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有逻辑性的文章。
三、语言知识1.词语辨析:区分近义词、易错词的差别;正确使用词语。
2.语法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和句型结构。
3.修辞手法: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四、语文常识1.文学常识:了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方面的知识。
2.古代文学名著:掌握《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
3.文学鉴赏: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五、综合性学习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古诗文朗诵比赛等。
2.语文课题研究: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以上是初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一、古文部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句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作者是谁?解题方法:这是一道文学常识题,需要对古代文学作品和作者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句子的风格和内容,可以判断出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而《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
答案:司马迁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解题方法:翻译文言文句子时,要注意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此句中的“吾”、“省”、“日”、“谋”、“忠”、“交”、“信”等词需要准确翻译。
答案: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时是不是不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不诚信?二、现代文部分阅读下面的文章,概括文章的主旨。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⑶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 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 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想象,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
要注意:文字简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
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醉心亭记》注释:①涯:岸边。
②欧阳公:即欧阳修。
③构:搭建。
④直:当,临。
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
①树林阴翳 ________ ②泉香而酒洌 ________③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 ④乃公寄意于此也________(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3)甲文从一个“________”字可见欧阳修治理政事有道,乙文用“________”这句话从侧面村托“醉心亭”周围优美的自然风景令人陶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交通(交 错相通。阡陌交通) 妻子(妻子和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无论 (不要说,不用说。无论魏晋) 前途(前面的路程。天明登前途) 所以(……的方法,……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 之职分也) 会计(聚会商议。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往往(处处, 到处。卒中往往语) 经纶(筹划 治理。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 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亲戚畔之)
[例3] (2004年大连市)“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 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 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 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 是: (只写序号)。 [剖析]这道试题很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的“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评价 要求。此题的文本材料为课外文言文。解答此题 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法”在句中的意 义为四个义项的哪一个义项,很显然“效法,仿 效”在句中能够讲得通,正确答案应为③。
[例4] (2002年四川广安)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是( ) A.不耻下问(以……为耻) B.尔安敢轻吾射(轻视) C.必先苦其心志(苦恼) D.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 [剖析]本题考查了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掌握的程度。一个词是 否活用,单看这个词是看不出来的,要分析该词和前后词的关 系,和上下文的关系,在确定该词是哪一类活用后,再用活用 后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翻译一遍,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是否合理, 由此鉴别我们对该词活用的判断是否正确。一般地说,一个词 如果照它本来的意思在句子中讲不通,就要考虑到它有临时被 活用的可能。如C项中的“苦”,照本义来解释,无法使句子 连贯通顺,只有将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感 到苦恼”,上下文意思才连贯通顺,故C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 误。
三是一词多义现象。一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 的词叫多义词。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都 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 更为明显,有些多义词常用的义项往往多达五六 个甚至十几个。然而无论多少,在一个句子里某 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掌握词语的不 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 读文言文的基础。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 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 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 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 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 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
●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 去(距离。日始出时去人近/离 • 但(只。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开。一狼径去) 曾(乃,竟。曾不若孀妻弱子) 汤(热水,开水。日中如探汤) 谢(道歉。长跪而谢) 郭(外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 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 将) 比(等到。比至陈) 寻(不久。未果,寻病终。) 间(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走(跑。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控(拉开。将军角弓不得控) •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之属 委(抛弃,舍弃。~弃。~之于 也) 地。) 狱(案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发(打开,开启。成有子九岁,窥 必以情) 父不在,窃发盆) 鄙(边邑,边境。蜀之鄙有二 举(推荐,选用。傅说举于版筑 僧。) 之间) 再(第二次。再而衰,三而竭) 征(征兆,迹象。征于色,发于声) 向(过去的,以前的。向为身死 或(有人/某时/ 或者 ) 而不受) 池(护城河。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 深也)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 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 新的知 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 优点 长处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固 的盔甲 锐利的武器 百废具兴 废弃的事情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作奸犯科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 “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 发扬光大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 浪若奔 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 屠户 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 “以……为……”,“认为……是…… 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 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 是有利的”
◎道 (1)动词 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 道路 古道西风 瘦马 (3)名词 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 规则 正确 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 (5)名词 学问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 道 (6)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得 (1)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从 (2)动词,达到 (3)动词 ,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 书 (4)通“德”动词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发 (1)名词,头发 可怜白发生 (2)动词 出发 朝发白帝, 暮至江陵(3)动词 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 征发、征 派 发闾左谪戍鱼阳 (5)起,被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 ◎负 (1)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 (2)动词 依靠,依附 负 势竞上,互相轩邈 ◎感 (1)动词 感动 帝感其诚 (2)动词 伤感 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者矣 (3)动词 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 胜受恩感激 ◎观 (1)名词 景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 观赏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动词 阅读 家贫无从致书 以观
四是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 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 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情况: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 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 喂 奶 名之者谁 命名 公将鼓之 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 中 用网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为市鞍马 买 不能名其 一处也 说出 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 “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其一犬 坐于前 像狗一样 狐鸣呼曰 孔子东游 乃丹书帛 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二是古今异义现象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实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 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 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 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 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 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 “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例1](2004年福州市)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是马也( ) ②食马者(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剖析]此题以解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把握,常放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因此,解答此题, 分析具体语言环境,对所在文段进行整体翻译是前 提和关键。题①中的“是”当“这” 讲;题②中的 “食”字是个通假字,同“饲”,是“喂养”的意 思;题③中的“策”字属词类活用现象,“策”本 为名词,在此用作动词,意为“鞭打(驱使)”题 ④中的“或”与今义有所不同,在句中当“有时” 讲。
【命题透视】
• 近几年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①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几个考点上面;②命 题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考查方式主要有 三种:具体释义、单项选择和判断正误; ③有些题虽然表面上考翻译,实际上是考 查对于几个关键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 用,是对词语综合运用的考查。
[例2] (2004年河池市)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一男附书至 B. 度已失期 关山度若飞 C. 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宾客大宴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何间焉 [剖析]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一般地说,一词的各 个义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一个句子中,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 究竟用的是多义项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 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强力。A项中“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的“书”是“书写”的意思;“一男附书至”的“书”是“书信” 的意思。B项中“度已失期”的“度”是“估计”的意思;“关 山度若飞” 中的“度”是“度越”的意思。D项中“又间令吴广 之次所旁丛祠中”的“间”是“暗中”的意思;“又何间焉”的 “间”是“参与”的意思。D项中中的两个“会”均为“恰逢” 的意思,故答案为C。
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 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 认为――是 耻辱 一览众山小 认为――都是渺小 的 固以怪之矣 认为这样很怪异 ⑦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 欲亡,忿恚尉 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 累
痛恨(痛心和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开张(扩大,不闭塞。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 驰)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牺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以——为(把……作为。以虫蚁为兽)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一战) 明年(今年的下一年,第二年。越明年,政通人和) 几何(多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南极潇湘,北通巫峡) 排空(冲向天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初中常见文言一词多义集录
• ◎安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安稳的、 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 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 养 衣 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比 (1)动词 挨着 对着 天涯若比邻 (2) 动词 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 动词 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 ◎兵 (1)士兵 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2) 兵器 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 (1)名词,古代 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 (2)名词水池 墨池记 ◎出 (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 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 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出(6) 作名词 殚其地之出 生产的东西 ◎处(chù)(1) 名词 地方 几处早莺争暖树 (2)名词 时候 时间 乡书何处达(3) chǔ 动词 处在 处江湖之远 ◎次 (1)名词, 层次 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 ,编 次、编排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 又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北固山下 ◎从 (1)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 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 的 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