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粤教版化学九年《物质溶解的量》word教案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20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20

教案学校名称:课程名称:化学内容主题:物质溶解的量〔第二课时〕教材版本:科学粤教版教师姓名:简介:本节内容出自科粤版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本节是溶解度知识,在学习溶解度知识之前,先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之间的转化,然后自然过渡到溶解度知识,这样带着问题学习,学生比拟容易理解。

引导学生要进行饱和溶液确实切比拟需要引入,需要引出溶解度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明确读文内容,按照导读内容进行勾画、圈点知识,讨论溶解度四要素,互相说出指定溶解度的含义或意义,描述溶解度曲线图上任意一点的意义。

授课9学主溶解度任课年级科化学题教师课型课时1授课日期教物质溶解度是学生在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根底上进行的,已经对材物质溶解的限度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溶解性、溶解量、溶解度三个概分念还没能深入比拟分析,从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理解误区;而溶解度的意义好读析但不好准确进行描述,往往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概念教学,注重概念的形成教学、纠错教学和背景教学,让学生互说互评从而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学学生已经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有所认识和体会,这对学习生溶解度的前提条件有很大帮助作用;对于绘制有关图像和描述图象的意义已经分有了数学根底;对于溶解度的感性知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大局部的析学生能够认识溶解度的四要素,并能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但会有少局部对于溶解量、溶解性、溶解度不能很好区分和应用,这局部学生不能抓住关键词语学习,不能很好进行提炼;教学中要加强比拟分析,可进行“错误教学〞“纠错教学〞,设利用复习提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概念的计应用范围和使用考前须知,引起学生思考分析,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带着理导读单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目标明确,指向性强;通过交流汇报,从而深入认念识所学知识点,到达补充提高的目的,使知识系统化;当堂发放训练单使考试课堂话,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当堂检测反应再提高。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物质溶解的量 教案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物质溶解的量 教案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与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溶物在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溶解?可溶物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溶解;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2.在上面的前提条件下,关键看什么?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3.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说明: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2.此为硝酸钾饱和溶液,高锰酸钾不饱和溶液思考:室温下有一杯接近饱和的蔗糖溶液,怎样把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情况下,溶液的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溶剂,升高温度)--饱和溶液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蔗糖在100g水中的溶解量是有限度的,科学上是如何量度这种溶解限度呢?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状态:饱和单位:克讨论:20º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其含义是:在20ºC时,硝酸钾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1.6克。

或者说:在20ºC时,硝酸钾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2)溶解度曲线1: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两曲线上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2:曲线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3:曲线上面所表示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①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氯化铵等。

九年级化学7.2 物质溶解的量粤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化学7.2  物质溶解的量粤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化学7.2 物质溶解的量粤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7.2 物质溶解的量1.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

3.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二. 教学重点:对饱和溶液、溶解度的理解三. 教学难点:溶解度四. 教学过程:7.2 物质溶解的量(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溶液?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这两种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氢氧化钙、氯化氢气体(二)讲授新课1. 饱和溶液和不饱溶液提出问题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糖、食盐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糖或食盐呢?⑴演示实验: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5mL水,然后分别不断地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糖和食盐的晶体,边加边振荡。

观察现象:开始,糖和食盐晶体不断溶解,形成透明溶液;最后,大量加入糖和食盐晶体,开始出现晶体不溶解的现象。

(两个烧杯中,糖和食盐晶体都有剩余)⑵小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糖和食盐晶体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⑶总结归纳得出: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⑷问:判断某温度下,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什么?答:加入溶质的晶体,看是否能溶解,不溶则是饱和溶液,否则为不饱和溶液。

(或观察溶液底部是否有晶体存在等方法。

)提出问题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实验①加热上述含有糖晶体的溶液:观察现象:温度升高后,原来没溶解的糖又溶解了小结:升高温度时,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实验②向含有食盐晶体的试管中加入30mL水;观察现象:加水后,原来没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了小结:加水后,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总结: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情况下,原来饱和的溶液就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粤教版化学九年《物质溶解的量》word教案二

粤教版化学九年《物质溶解的量》word教案二

7.2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5.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6.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7.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用具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蔗糖。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4.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用具烧杯、蔗糖。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讨论下列各题是否正确?1.某溶液一旦达到饱和,便无法再多溶原有的溶质了。

(改变条件可多溶)2.饱和溶液必定是很浓的溶液。

(不一定)3.在溶液中有固体长期存在,该溶液必定饱和。

(该固体是什么?是什么物质的饱和溶液?)4.在溶液中,物质被溶剂溶解了的量称为溶解量。

[引入新课]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我们讲过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氢气、一氧化碳、碳酸钙、氢氧化铜难溶于水等,这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水)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

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板书]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1.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述]如食盐易溶于水,却很难溶解在汽油中;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碘容易溶解在酒精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3教案新版粤教版2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3教案新版粤教版2

7.2物质溶解的量
2.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呢?
阅读204页,你知道吗,回答问题。

探究新知
一、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定义:某气体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强下,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数。

外界条件:温度、压强
(2)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气体与溶剂本身的性质;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压强不变时,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温度不变时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二、溶解度曲线练习题。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M点的含义是。

(2)当温度为t1º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依次为,当为t3ºC时,溶解度最大的是阅读教材,通过生活实例理解气体溶解度的各要素。

通过例题巩固溶解度的知识。

九年级化学粤教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粤教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粤教版知识点归纳总结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化学知识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我在这里对九年级化学粤教版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物质的内部结构1.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只包含一种原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

3. 分子结构:化合物的分子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包括共价键和离子键。

二、物质的性质1. 溶解度:物质在特定温度下在水中的溶解程度,涉及饱和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等概念。

2. 密度: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比,可以根据密度求解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3. 燃烧性: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的性质,包括可燃物质和不可燃物质的区别。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等基本概念。

2. 反应类型: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等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3. 反应的判断: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方法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四、酸碱中和与盐的反应1. 酸和碱的性质:酸有酸味、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等性质,碱有碱味、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等性质。

2.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产生中和反应。

3. 盐的性质与应用:盐不具有酸碱性质,广泛应用于食用、工业、农业等领域。

五、金属与非金属1. 金属的性质: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韧性等特点。

2. 非金属的性质:非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差,常见的非金属有氧气、氮气、碳等。

3.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发生反应,形成不同的化合物。

六、有机化合物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以及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 烃的分类:根据化合物中碳原子的结构和方式进行分类,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等。

3. 有机化合物的应用: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燃料、溶剂、润滑剂等。

春粤教版化学九下《物质溶解的量》word学案

春粤教版化学九下《物质溶解的量》word学案

春粤教版化学九下《物质溶解的量》word学案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探究点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情形展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问题探究]可溶物质在水中能够无限制溶解吗?如何判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摸索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超过那个限度,它就不能连续溶解了。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连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课堂速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情形展现]硝酸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问题探究]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升高温度一定能实现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吗?[摸索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溶剂一定能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大多数固体物质升温会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少数物质例外,如氢氧化钙。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2(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2(新版)粤教版

7.2物质溶解的量课标依据新课标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释。

体验化学学科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介绍知识目标图片 A G 拓展知识1分钟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 A E 建立表象3分钟下载观看过程与方法图片 A E 帮助理解3分钟下载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图片 A I 升华感情2分钟下载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教师】引入: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探究新知【学生】自主学习自学:阅读课本第200到202页,明确以下内容1、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2、什么是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3、什么是气体的溶解度?一、溶解度二、【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三、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物质溶解的量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5.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6.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7.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用具
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
硝酸钾、蔗糖。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4.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教学重点
1.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用具
烧杯、蔗糖。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讨论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1.某溶液一旦达到饱和,便无法再多溶原有的溶质了。

(改变条件可多溶)
2.饱和溶液必定是很浓的溶液。

(不一定)
3.在溶液中有固体长期存在,该溶液必定饱和。

(该固体是什么?是什么物质的饱和溶
液?)
4.在溶液中,物质被溶剂溶解了的量称为溶解量。

[引入新课]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我们讲过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氢气、一氧化碳、碳酸钙、氢氧化铜难溶于水等,这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水)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

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板书]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物质本身的一
种属性)
1.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述]如食盐易溶于水,却很难溶解在汽油中;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中,
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碘容易溶解在酒精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

[板书]2.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述]如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板书]3.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情况
[提问]“油脂的溶解性很差”,对吗?(不对,没指明在何种溶剂中)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用什么来衡量呢?也就是说以什么标准来比较物质溶
解性大小呢?这个标准能精确的告诉人们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多少物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板书]二.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
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条件:一定温度下标准:100g溶剂里(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状态单位:克
[讲解]①我们上节课学到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在水中的溶解性会增大,也就是说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温度不同溶质所溶解的量不同,即温度变化时溶解度大小有影响,因此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

②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的量制定一个标准,即溶剂的量要一定,规定用
“100g溶剂”作为标准。

③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所溶
解的溶质的质量不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达到饱和状态下,即在100g溶剂里,固体物质溶解能力达到最大限度。

④固体物质的量的单位规定为克,与溶剂的量的单位一致。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

又如在20℃时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1.6
克,那表示在20℃ 100克水里溶解31.6克硝酸钾是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它同时还表示了溶剂质量为100克时,溶质及饱和溶液的质量。

[板书]2.
[探究活动]依
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讨论交流]完成教材空白
[讲述]由于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有关,因此在谈及物质的溶解度时,应指明温度。

[板书]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4.溶解度曲线是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
度变化的曲线。

意义: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是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交点所示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板书]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阅读]P.192
[板书]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

2.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讨论交流]P.194
[小结]1.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是对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量的量度,如果溶液未饱和,则不能进行这种量度。

2.溶解量、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及三者关系。

3.溶解度与温度密切相关,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都不相同,由此可画出溶解度
曲线。

气体溶解度还与压强有关。

[布置作业]P.194习题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