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提能训练(含最新模拟题)资料
2020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学案专题二 课题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含解析

课题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1.背景(1)国际①一战期间,日本、美国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导致中国人民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①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军阀之间混战不断,国内阶级矛盾加深,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经济、阶级: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③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
(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1)第一阶段: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心在上海。
3.结果: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
4.影响(1)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主力军。
(2)促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3)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4)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1)条件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主要内容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7月)(1)条件①主观: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②客观:共产国际给予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指导。
(2)主要内容①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大同、阳泉联考)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解析:据材料“罢课、学界之大举动”均说明学生运动有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火线,故A项错误;据材料“北京、北京学界”得出并不是所有的大中型城市,故C项错误;据材料“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可知是反对日本占领青岛,营救同学,不是盲目排日,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9·濮阳模拟)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
这表明五四运动()A.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C.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解析:根据题目中“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到“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得出: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故C项正确。
答案:C3.(2019·江西联考)董必武在重游某地后写诗“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毛泽东同志称诗中记述的事件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件()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D.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解析:“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所描述的中共的诞生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D4.(2019·钦州模拟)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席卷全国。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

第7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2018·高考全国卷Ⅰ,T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知识定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方面,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的信息说明题干时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2018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
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
本题切入了当今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解析】 五四运动后的这场争论会使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 项正确。
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中的这场争论并没有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故排除A 项;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排除B 项;D 项中“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 项。
【答案】C(2016·高考全国卷Ⅱ,T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知识定位】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的根据地建设【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知识可知,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 项正确。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课下限时集训

课下限时集训(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6·宝鸡模拟)“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之所以说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是因为它(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C.这场运动发生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之际D.是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2.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1919年5月18日)中提出:“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
”这段话不能表明( )A.梁漱溟深受西方政治学说影响B.五四运动期间存在一些偏激现象C.科学民主是当时的时代主题D.国民公意和个人自由存在分歧3.“早在19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
”最早找到这把“钥匙”是在( ) A.五四运动B.中共一大C.中共二大 D.国民党一大4.法国歌谣《两只老虎》传入中国后衍生出多个版本的歌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的革命话语。
下列歌词版本产生于国民革命时期的是(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B.“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C.“打倒老蒋,打倒老蒋,除军阀!除军阀!”D.“打倒日本,打倒日本,除汉奸!除汉奸!”5.19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协会议决减租、减押、禁止高利贷、反对苛捐杂税,1927年1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
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7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押题专练

第07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 )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答案】D2.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建立“讲习团”,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
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
这些现象反映出( )A.南方学运注意与工运相结合B.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D.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答案】C【解析】南方学运注意与工运相结合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
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可见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材料没有体现,故D 项错误。
3.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
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答案】B【解析】辛亥革命推动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与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相符,故B项正确。
4.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被租界当局逮捕,蔡元培和胡适等人为了营救陈独秀,研拟打电报给上海法国领事,其主要考虑是法国领事( ) A.能够施压中国北京政府B.同情求民主的进步人士C.实际掌有管辖该案之权D.足以代表法国政府立场【答案】C5.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宣布接受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到了1924年,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则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含解析)

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19年5月,《每周评论》转载选录了《晨报》等报纸的9篇评论,集中批驳法律制裁的谬论,赞扬学生运动,指出学生风潮出于爱国心,光明磊落,青岛事件为全国人民所注目,学生运动得到各方舆论之同情。
这些评论( )A.给五四运动以有力支持B.改变了五四运动的方向C.掀起了全国罢工的风潮D.揭露了外交失败的原因【解析】选A。
由材料“青岛事件为全国人民所注目,学生运动得到各方舆论之同情”可知,这些评论对五四运动有支持作用,故A正确。
2.(2019·皖南八校联考)1920年5月4日,胡适撰文指出:“我们希望学生从今以后要注意课堂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生活: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
”胡适意在( )A.反思五四时期社会风潮B.指出五四运动得不偿失C.阻止学生参与社会事务D.赞扬青年学生爱国行动【解析】选A。
由材料中“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可以看出胡适在1920年时,反思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运动,故选A。
【加固训练】(2019·安徽十校联考)五四运动期间,曾流传一则广告:“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
……本所专售国货,敢不牺牲利益。
国货日见完美,价目格外克己。
……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推动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B.民族工业品质量可与洋货媲美C.德国强占青岛激起国人抗争D.购买国货使中国政治经济双获益【解析】选D。
从材料“国货日见完美,价目格外克己。
……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可知购买国货可促进国产商品发展,同时也可抵御外国的侵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都有益。
故D正确。
3.(2019·石家庄模拟)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党纲提出:“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
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强调: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打倒公共的敌人——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提能训练(含最新模拟题)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择题(本大题共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60 分)一、选1.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同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②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③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④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意在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根据“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可知②正确;根据“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得出①正确;根据“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可知③正确。
答案:A2.1919 年2 月23 日蔡元培在演讲大会上说:“今外交之大势既大有转移⋯⋯是即畀国民以主持外交之机会。
我国民不可不乘此机会以为少数外交当局之后援,以救正向来之被动之利他外交。
”作为“当局之后援”的国民后来掀起了( )A.五卅运动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五四运动键信息“1919年”“外交之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辨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关大势”可知 D 项正确。
答案:D3.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这一认识( )A.逐渐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料信息和所学解析:本题考查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知识可知,陈独秀的这一认识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B4.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指导巩固提升训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

第7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1.1922年爱因斯坦访问中国曾说:(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
这一革命事件应是( ) A.辛亥革命B.中共的成立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2.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演绎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风云。
下面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将有可能出现在该部电影中的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B.中共“三大”的召开C.李大钊、陈独秀出席中共“一大”场景D.陈独秀成立共产主义小组3.(2013·杭州调研)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吾愿死于青天白日之旗下,吾为国民革命而死,吾为三民主义而死,也即为共产主义而死也。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撰写上述日记的时间应该在( )A.1926年前后B.1937年前后C.1945年前后D.1949年前后解析:材料中“吾为国民革命而死,吾为三民主义而死”是关键信息。
说明当时正处于国民革命(1924~1927年)前后。
答案:A4.(2013·辽南五校联考)中共的壮大与一座山的名字紧紧相连,这就是被称为“革命摇篮”的井冈山。
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井冈山创造了数个“第一”。
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A.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道路的起点B.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D.开展了中国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5.这里因为1935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
“这里”指的是( )A.江西瑞金B.陕西延安C.贵州遵义D.甘肃会宁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文集》材料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②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③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④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意在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根据“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可知②正确;根据“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得出①正确;根据“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可知③正确。
答案:A2.1919年2月23日蔡元培在演讲大会上说:“今外交之大势既大有转移……是即畀国民以主持外交之机会。
我国民不可不乘此机会以为少数外交当局之后援,以救正向来之被动之利他外交。
”作为“当局之后援”的国民后来掀起了()A.五卅运动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五四运动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辨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关键信息“1919年”“外交之大势”可知D项正确。
答案:D3.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这一认识()A.逐渐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的这一认识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B4.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巨大的成就”获得的主要原因是()A.新三民主义的提出B.国民革命军的建立C.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根据时间信息“从一九二四年开始”“仅仅两三年之内”“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可以判断,“巨大的成就”取得的原因应当是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D5.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
中共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
这充分表明() A.国共合作后中共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力B.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C.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D.国共两党必将分裂解析:本题考查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国共合作后,领导权主要在国民党手中,共产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力。
答案:A6.青岛模拟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已经成熟了。
”陈独秀这是在解释和宣传()A.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党纲B.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针C.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解析:陈独秀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看到了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主张应联合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中主张的内容。
答案:C7.扬州模拟下图是一份公函,其中反映的信息符合史实的是当时()平民教育委员会诸同志:弟因脑病日增,组织部及秘书处事务又繁,平教委员会常务委员势难胜任,恳予准许辞职,另推一人接替。
本月常务委员会议请到伯伦同志代理出席。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五月廿六日A.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B.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C.国共两党揭开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D.国共携手合作抗日解析:从材料中的落款可分析,当时国共两党正在进行合作,而且是党内合作,只有A符合题意。
答案:A8.“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
”根据上述表述推断,该时期指的是()A.新文化运动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北伐战争时期D.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口号可知,当时的斗争矛头指向北洋军阀,据此判断应当是北伐战争时期。
答案:C9.战争物质力量的强弱,并不能完全决定战争的胜负结局,对于弱小一方来说,只要战争指导和战略筹划正确,就可以夺取并掌握主动权,不断消耗对方的力量,使之由强变弱最终走向失败,而己方由弱变强最终应当胜利。
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A.甲午战争B.北伐战争C.红军的前三次反围剿D.中途岛海战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红军的前三次反围剿战役运用了毛泽东灵活的战略战术,打败了力量大于红军很多倍的国民党军队,并且在反围剿过程中,红军的队伍得到壮大。
答案:C10.读下面画报封面及其说明。
中幅画面印有“农民利益的拥护者”孙中山总理遗像和廖仲恺先生遗像。
右幅漫画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左幅漫画为一瘦骨嶙峋的农夫浇灌禾穗。
禾穗十分茁壮,但五条肥硕的害虫地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却在无情地啃噬穗子,题词:“我们辛辛苦苦,他们却吃得快快活活,不把他们除掉.我们何以安生?”上述材料指明了()A.三民主义的局限性B.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C.国共合作存在的隐患D.当时农民运动的革命对象和目标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漫画的文字介绍来看,当时农民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代表五大害虫的北洋军阀。
答案:D11.在伟大群众第一个回合失败以后,资产阶级当了逃兵,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则变成由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
那么,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应当开始于()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大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展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担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这开始于南昌起义。
答案:D12.1936年8月24日,《大公报》发表的社评《朱徐毛彭等之新动向》中指出:“近来朱德、徐向前、肖克、贺龙及毛泽东、彭德怀等,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
”由此报道可以看出() A.蒋介石加紧了对红军的军事“围剿”B.《大公报》在为国民党提供军事情报C.该社评是站在“剿匪”立场上立论的D.工农红军已完成了战略转移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36年”可以看出是在国共对峙时期,此时期阶级矛盾还是主要矛盾,材料中“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说明该报道是站在国民党“剿匪”立场上立论的。
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武汉模拟九十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血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扬葩吐艳,备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1920年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材料二“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了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
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
中国的知识青年起来,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
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三是不是推翻否定礼教,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1941年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
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1943年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简述蒋介石对五四运动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结合当时形势分析其原因。
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五四时期的历史为何被后人反复解释。
答案:(1)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
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2)态度:批判新文化运动片面否定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
肯定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原因:中国处于抗战时期,需要激发民族情绪;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
看法:①蒋的态度有失偏颇,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建立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或传统的礼教只能强化农业社会制度下的专制统治)②蒋的态度比较理性,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的基础是民族凝聚力,亟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注意:只要回答其中任何一方面且言之有理即可)(3)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不同时代和不同立场的人们为各自目的以不同的视角选取不同的内容解释五四时期的历史。
14.保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
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兵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