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国共的十年对峙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 15 国共十年对峙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 15          国共十年对峙

考点 15 国共十年对峙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1931年纵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B.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C.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2、江西电视台《红歌会》节目耳熟能详,其中一首:“双双草鞋送给红军穿,红球朵朵像呀么像火焰,照到哪里哪里红,星星之火能燎原”。

1927年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十几块,红军达到十万余人。

革命形势发展迅速的原因不包括()A.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 B.土地革命的开展C.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的革命道路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3、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A.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 B.正确认识了当时国情C.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 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4、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国民革命运动 D.南昌起义5、“秋收暴动后长期在根据地指导实际斗争,使得毛泽东不象前几任中共领导人那样注重得理论的真传,而是更多着眼于现实。

”这表明()A.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毛泽东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C.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6、“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

人教版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学案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的十年对峙

人教版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学案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的十年对峙【自主复习】考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五四运动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纲,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为目标。

它基本上照搬苏联经验,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纲领,后来被称为党的“最高纲领”。

中共二大在正确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把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制定出“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它实际上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纲领。

5.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认知深化】五四运动彰显的时代潮流(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典例.(2020江苏卷·9)下图为《劳动音》创刊号的封面《革命火种》。

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

该封面内容()A. 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B. 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C. 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D. 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答案】B【解析】《劳动音》创刊于“1920年11月7日”,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锤子、铁镐、齿轮代表工人阶级,禾苗、稻穗象征着农民阶级,火炬、拳头意在鼓励工农大众要团结起来同发动统治者进行斗争,故选择B项;1898年,在上海出版的《泰国民法志》最早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排除D项。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4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4讲国共的十年对峙
• 2.第二次:开始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后,红军被迫长征,到1935年遵义会议, 开始了转变,中国革命开始在正确路线的 指导下转危为安,从而胜利完成了第二次
• 3.认识:
• (1)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 导,脱离实际、照搬外国经验的做法是错 误的。
• (2)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曾犯过错误,但 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克服自身错误,正确把 握形势,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史料导读]
• (1)史料一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 入农村。
• (2)史料二中包含的中国革命形势变迁的信 息,可从革命的中心区域上提炼,即中共 民主革命区域中心的变化,由南方转到北 方;也可从革命的性质上归纳,即由国内 革命战争转到民族解放战争。
• [探究二答案] • (1)由城市转入农村。
[史料导读]
• (1)史料一揭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 面临的革命道路存在重大分歧,党内存在 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 道路。
• (2)史料二揭示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内容,即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三个方面。
• (3)史料三说明城市武装起义失败的必然性 ,城市武装起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 (2)信息一:从区域分布上,中国革命的重
[史论总结]
• 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 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2)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 →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 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 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史料三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 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 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 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 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 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点15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点15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③意义:表明了中共合作的诚意,揭露了美蒋阴谋,教育 了民众,使蒋介石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2)政治协商会议(1946 年初):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 协议,但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2.内战
(1)内战的爆发: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
放区。
(2)进程
阶段
时间
概况及意义
第1部分 必考部分必修1~3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15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第 1 步 分层理解教材 夯实基础 突破疑难
一、国共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 年 8 月 1 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1948 年 9 月~ 1949 年 1 月
__辽__沈_______、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 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阶段
渡江 战役
时间
概况及意义
背景:1949 年元旦,蒋介石发出
“求和”声明。毛泽东号召人民将
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破裂
1949 年 概况:1949 年 4 月 21 日,人民解
③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农民阶级力量强大。 ④政治特点: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 (3)意义 ①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陷入低潮中 的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 保证。 ②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 军长征胜利,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南方 长江流域转移到北方黄河流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国共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国共十年对峙

(4)革命道路:1927年三大起义失败,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 论”的局限,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5)纠正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 立自主解决了内部矛盾,1936年胜利完成长征。 (6)主要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抓主要矛盾一致对外, 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中共在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之前的尝试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2.概况:(时间?领导人?经过?) 3.意义: 二、八七会议 1.概况:(时间?地点?内容?) 2.意义: 三、秋收起义 概况:(时间?地点?结果?)
断点补疑: 文家市决策:秋收起义后,起义部队被迫退守文家市(位于湘赣边,浏 阳市),在这重新制定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史 称文家市决策。 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 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 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 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工农武装割据
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打 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 所有制)是核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根据地是革命基地。
概念辨析:左倾、“左”倾、右倾、右倾机会主义 左倾: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
“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表现为 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 建设中采取盲目的冒险的行动。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Word版含答案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Word版含答案

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五四运动(1)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3)结果⎩⎪⎨⎪⎧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影响⎩⎪⎨⎪⎧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

②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轻巧识记] 五四运动2.中国共产党诞生(1)条件⎩⎪⎨⎪⎧ ①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日益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积极准备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

3.国共合作(1)条件⎩⎪⎨⎪⎧ ①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中共三大通过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2)实现: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意义: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4.北伐战争1.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2.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革命失败了。

[比较辨析]“左”倾与右倾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

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二、国共十年对峙1.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一轮复习)

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一轮复习)

中共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中得到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中国革命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B)
C.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井冈山,位于江西、 湖南两省边界的罗 霄山脉中段,在江 西省宁冈、遂川、 永新和湖南省酃 (líng灵)县四县交 界的众山丛中,周 围有五百多里 。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的起止点
• 起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 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 2. 止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 此前1936年爆发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由内战到 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 时局的关键。
• 国共十年对峙后期国共关系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一九三一年九 一八开始,日本不断侵华。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 逐渐下降,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至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的 主要矛盾。
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1930年江西永丰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地主、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手工业者
所占人口比 6% 20% 60% 13%
所占土地比 80% 15% 5% 0%
探究: 一)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二)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参加革 命? 三)面对上表情况,中共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
得的。”材料中提到的“会议”应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国民党一大
D.八七会议
三、秋收起义
1、时间:1927.9
2、地点:长沙 3、领导人:毛泽东

2019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国共政权的对峙知识点

2019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国共政权的对峙知识点

2019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国共政权的对峙知识点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贺龙等人领导,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展开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秋收起义1927年9月,*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10月,*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展开了红红火火的土地革命。

1930--1931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实行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意义:完成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宣传革命主张;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北上抗日,挺进抗日前线。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错误路线,肯定*的准确军事主张;选举*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该会议的意义是,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准确领导,成为党的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幼稚走向成熟。

国共二次合作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国共两党从对抗走向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公布*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3).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2、中国共产党开创正确革命道路的过程:
(1)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4)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武装达到10万人。

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5)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粉碎敌人三次反革命“围剿”,1931
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3.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

(1)异: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又滋长了“左”倾错误,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危害;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2)同:都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使革命转危为安;都撤换了错误的领导人。

4.“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5)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

从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长征结束,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表现
(1)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军队,掌握了革命武装。

(2)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3)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6.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2)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江西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

7.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解
(1)原因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②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③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

④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的道路,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2)认识
①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最重要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保卫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如果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不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武装斗争就失去了阵地和依托,土地革命就失去了根基。

②“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伟大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8、土地革命时期的“左”倾错误及危害
1.产生的因素
(1)大革命时期国民党的疯狂屠杀,对国民党的仇恨易于产生“左”倾错误。

(2)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不成熟,瞿秋白对中国社会阶级力量、斗争性质、革命道路的认识存在一些错误。

(3)照搬外国的革命经验,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4)国际上,共产国际上曾因法西斯的疯狂发展错误地制定了抢在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之前夺取革命胜利的“左”倾错误方针,其代表支持王明夺取政权。

2.“左”倾错误的表现
(1)1927年,“八七会议”存在“左”的倾向,中国共产党斗争重心在于夺取大中城市。

(2)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和影响:革命道路上:坚持城市中心论,强令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普遍举行罢工、罢课、游行示威,甚至武装暴动。

结果,党在白区的秘密组织绝大部分暴露,遭到破坏。

临时中央只好迁到中央苏区,危害进一步扩大。

组织上:对持不同政见者实行“残酷打击,无情迫害”的政策,迫害一大批干部和红军战士。

军事上:否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剥夺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在进攻中,犯有冒险主义错误,防御中犯了保守主义错误,退却中犯了逃跑主义错误,造成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及红军长征初期的失利。

在处理国共两党关系问题上,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如处理“福建事变”所采取的政策。

3.“左”倾错误的清算
(1)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2)延安整风:在思想上彻底清算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9.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2).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决策和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导人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