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

第7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2018·高考全国卷Ⅰ,T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知识定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方面,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的信息说明题干时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2018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
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
本题切入了当今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解析】 五四运动后的这场争论会使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 项正确。
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中的这场争论并没有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故排除A 项;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排除B 项;D 项中“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 项。
【答案】C(2016·高考全国卷Ⅱ,T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知识定位】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的根据地建设【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知识可知,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 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考点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含解析) 新人教版

考点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考点题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2、3、4国民革命和十年对峙5、6、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
根据如图中的信息,判断该漫画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前后( )A.九一八事变B.甲午战争C.五四运动D.七七事变解析:C 从漫画信息看,画家把日本比作“贪食小犬”;代表军阀政府的手正把象征青岛的鱼送进小犬的口里;画中左下角,代表中国人民的手正强有力地捏住小犬的脖子,衣袖上写着“抵制日货”。
因此该漫画创作于五四运动事件前后。
2.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解析:C 该事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针对社会国家黑暗局面而采取的行动,二是人民直接参与制裁导致社会国家黑暗局面者。
五四运动就是人民广泛参与、制裁卖国贼的运动,与材料描述的特点一致。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均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下列历史事件中体现着救亡御侮与推进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的是( )A.义和团运动B.清末立宪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解析:C 与救亡御侮相关的历史事件包括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与推进社会进步相关的历史事件包括清末立宪、五四运动、北伐战争。
两者兼有的历史事件为五四运动。
4.(2012温州模拟)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
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A.爱国精神B.民主精神C.团结精神D.科学精神解析:B “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基本要求。
5.(2012安徽联考)如图是一幅刊载于1920年上海某报纸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A.“打土豪,分田地”B.“将革命进行到底”C.“消除内乱,打倒军阀”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解析:C 回答本题需注意1920年的时代背景。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含答案解析)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一、选择题1.(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一模)二十八日,和约签字;我国代表拒绝签字,不出席会场;而发电报告北京政府,说:“……不料大会专横至此……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
”下列选项与该会议相关的是( )A.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B.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给日本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提出“两个中国”观点答案 B 根据材料中“和约签字”“我国代表拒绝签字”等信息可知这次会议是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上,英美等国操纵会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故选B项。
A、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2.(2018江西重点中学联考)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革命纲领,规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要进行(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旧民主主义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D.社会主义革命答案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材料中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不符合,故A项错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所以不可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可知要进行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
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这促成了(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变化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答案 C 中共“二大”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性质,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故B项错误;从中共“二大”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要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其结果是推动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与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不符,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导学案1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一、五四运动(1919年)1.背景(1)政治基础:□1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促使国内□2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2)阶级基础: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3)思想基础:□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4)导火线:□4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1919年初,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政府向和会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但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巴黎和会打破了中国对列强的幻想。
2.经过(1)第一阶段:学生为主力,中心在□5北京。
(2)第二阶段:□6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心在上海。
3.结果:初步胜利(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7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8章宗祥的职务。
(3)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的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问题探究 1.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 19 世纪中期。根据史 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 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 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 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以往的探索救国 道路相比,国民革命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领导权。
1.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历史舞台。通过新文 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 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 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 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 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
3.根据地建设。 (1)理论:毛泽东的“_工___农__武__装__割__据__”思想。 (2)实践。 ①经济: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军事:从 1930 年 10 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 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③政权:1931 年 11 月,中__华___苏__维__埃__共__和___国临时中央 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到 1930 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 红军达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1.革命史观看五四 “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也是第二 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问:如何理解“起点”? 答: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开端。
2.误记为“五四运动”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完 全的胜利
[剖析]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卖国贼 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只是取得了初步胜利,并未彻 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其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并没有 完成,因而“五四运动”不是完全的胜利。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新人教

课时规范练1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一、选择题1.(2018四川资阳二模,28)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
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A.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B.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C.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D.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民主同专制的斗争与扩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19年”,结合所学,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对传统的儒家文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9年5月7日”,文章写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下,故D项错误。
2.(2018北京海淀期末,1)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期间“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十字街头,大庭广众之间……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
这说明五四运动( ) A.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 B.知识分子是运动的主力军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与材料中“五四运动期间”的1919年不符,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故B项错误;材料中“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表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故D项错误。
3.(2018河南洛阳期末,16)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这些规定说明中国共产党( )A.未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B.认识到人民军队的重要性C.坚持共产主义基本原则D.照搬俄国的民主革命道路,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中共一大的纲领为“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明显不符合我国国情,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人民军队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一大上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纲领,而非强调坚持共产主义原则,故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共一大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纲领,而非强调革命道路问题,故D 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B[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火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罢课、学界之大举动”均说明学生运动有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北京、北京学界”得出并不是所有的大中型城市,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可知是反对日本占领青岛,营救同学,不是盲目排日,故D项错误。
] 2.(2019·哈尔滨调研)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
”由此可见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C[根据材料“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可知,五四运动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C项正确。
] 3.(2018·四川绵阳二模)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一纲领( )A.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B.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C.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D.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A[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需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实现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没有涉及建立共产主义事业,故B项错误;直接推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是中共三大党内合作方针,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第12讲
真题体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第12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 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第三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12讲
真题体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2-
1.从考查趋向看,多以情境材料为切入点,从组织和思想等方面集 中考查国民革命的形成,同时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的作用。 2.从社会热点看,将民族主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形成民族主义与 民主、自由等价值的良性互动,建构一种理性的、开放的民族主义。 3.从预测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鲜明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主导作用和领导地位将会是重点 考查的内容。
3.结果: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 祥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
第三单元
第12讲
真题体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1-
4.意义 (1)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
关闭
答案
第三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12讲
真题体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6-
考向二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3.(2016课标全国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 关闭 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 ,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打土豪, 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分田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出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了题干中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加的现象,故A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民生产指的是通过武装斗争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粉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进攻,与粮食增产 增收没有直接关系 ,故B项错误;根据地经济建设只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内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19年5月,《每周评论》转载选录了《晨报》等报纸的9篇评论,集中批驳法律制裁的谬论,赞扬学生运动,指出学生风潮出于爱国心,光明磊落,青岛事件为全国人民所注目,学生运动得到各方舆论之同情。
这些评论( )
A.给五四运动以有力支持
B.改变了五四运动的方向
C.掀起了全国罢工的风潮
D.揭露了外交失败的原因
【解析】选A。
由材料“青岛事件为全国人民所注目,学生运动得到各方舆论之同情”可知,这些评论对五四运动有支持作用,故A正确。
2.(2019·皖南八校联考)1920年5月4日,胡适撰文指出:“我们希望学生从今以后要注意课堂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生活: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
”胡适意在( )
A.反思五四时期社会风潮
B.指出五四运动得不偿失
C.阻止学生参与社会事务
D.赞扬青年学生爱国行动
【解析】选A。
由材料中“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可以看出胡适在1920年时,反思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运动,故选A。
【加固训练】
(2019·安徽十校联考)五四运动期间,曾流传一则广告:“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
……本所专售国货,敢不牺牲利益。
国货日见完美,价目格外克己。
……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推动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B.民族工业品质量可与洋货媲美
C.德国强占青岛激起国人抗争
D.购买国货使中国政治经济双获益
【解析】选D。
从材料“国货日见完美,价目格外克己。
……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可知购买国货可促进国产商品发展,同时也可抵御外国的侵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都有益。
故D正确。
3.(2019·石家庄模拟)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党纲提出:“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
1922
年中共“二大”决议强调: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打倒公共的敌人——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
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
( )
A.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受到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影响
C.采取了分化和瓦解资产阶级的革命策略
D.为维护国共合作做出了方针政策的调整
【解析】选A。
由“一大”上强调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到“二大”将矛头对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明确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及民主革命的性质。
4.《中共二大宣言》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这导致了( )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变化
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解析】选B。
《中共二大宣言》发表于1922年7月,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主张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促成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即革命统
一战线的建立,故B正确。
【拓展延伸】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为什么采用党内合作的方式?
提示: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和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国民党力量较强、影响很大,且有根据地和武装;而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不久,人数少、影响小,更谈不上根据地和武装;采取“党内合作”方式是当时国民党、孙中山能够接受的唯一合作方式。
这种合作方式对国共双方有利,国民党扩充了“新血液”、更新了纲领,中国共产党则利用国民党这个合法组织发展了力量、扩大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