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赏析《藤野先生》课文原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饭食也不坏。
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
最初是骨学。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藤野先生

鲁迅求学经历
时间
求学经历
少年时 在绍兴三味书屋读私塾
18岁 在南京水师学堂
半年后 在南京矿路学堂学开矿
毕业后 在日本东京预备学校学日语
毕业后 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东京上野公园
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文化 中心。这里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 诸侯的私邸,1873年改为公园。公园面积 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 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 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
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 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传统习俗。
小资料: 藤野先生简介
全名藤野严九郎, 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 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 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 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 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 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 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 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 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 1945年在福井逝世。
加红色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 “几本”表示可买的书不多; • “有时”表示值得一转的机会也不多; • “倒也还”表示语义勉强。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 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说是“了解情况的人”?
• 了解许多无聊的事。
• 这也是讽刺说法——对“清国留学生” 充满厌恶。
• 比喻(暗喻)。 • 很形象,有嘲讽意味。
朝花夕拾里的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里的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在他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藤野先生。
在鲁迅先生心目中,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老师。
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1、衣着简朴:据日本仙台医专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说,藤野先生穿衣服很马虎、不讲究,有时候领结也会忘记戴,冬天穿旧外套,致使火车管理员怀疑他是扒手;周树人也亲眼看见藤野先生有一次上讲堂时没有戴领结。
2、治学严谨:第一次上课时,藤野先生带了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都是关于日本解剖学历史的书;星期六,藤野先生坐在人骨和许多头骨中间,在研究头骨;藤野先生向学生周树人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方法与裹脚导致足骨的畸形变化。
3、认真负责:藤野先生用红笔从头至尾增添学生周树人关于骨学、血管学和神经学的讲义中脱漏的地方,逐一订正这些讲义中的文法错误;藤野先生和蔼地指出学生周树人画的下臂血管图的位置不当,告诫他以后要完全照着黑板上那样地画。
4、热诚待人,没有民族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当时的中国是弱国,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认为中国人是“低能儿”,周树人的成绩在100余
人之中居于中游,他们就怀疑是藤野先生在周树人的讲义上做了记号,泄露了解剖学试验的考试题目。
而藤野先生对中国学生没有一点偏见,相反,他不仅认真指导纠正周树人,还非常尊重中国的民族习惯,担心周树人因为敬重鬼神而不肯解剖尸体。
总之,藤野先生是一个衣着简朴、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热诚待人、没有民族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好老师。
5《藤野先生》

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 学医的主要动
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 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 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 者与藤野先生 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
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 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爱国之情)
学者形象
藤野严九郎
小结:人物刻画要抓住主要特征,用
具体事例来表现精神性格。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了解裹脚— 送别 —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狭隘 的民族偏见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 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 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 愧疚之情。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 在丑极了”可以吗?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 “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 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 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 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 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 意味。
• “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 • 《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九篇, 前一篇《琐记》,详细记述了作者对故乡的 失望而到异地南京去求学的经过。在南京求 学几年,大失所望。在《琐记》的末尾说: “所余的还只是一条路:到外国去。”到哪 里去呢?1902年作者到了日本,先在东京弘 文学院。那末“东京”又是怎样呢?那就是 《藤野先生》一文中开头的这句话:“东京 也无非是这样。”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藤野先生注释

藤野先生注释《藤野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创作的回忆性散文。
注释如下:1.藤野先生(1874-1945):指藤野严九郎,日本福井县人,1901年起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师,1915年离职回乡自设诊所,1945年病逝。
2.上野:日本东京的一个公园,以樱花著名。
3.速成班:指东京弘文学院速成班;当时初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一般先在这里学习日语等课程。
4.富士山:日本最高的山峰,著名火山,位于本州岛中南部,山体呈圆锥形。
5.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6.标致:漂亮。
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7.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供同乡或同业的人聚会和住宿。
这里指设立在日本东京供中国留学生活动和居住的场所。
8.斗乱:飞腾杂乱。
斗,通“抖”。
9.精通时事:这是讽刺的说法。
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情。
10.仙台:日本城市,在本州岛东北部。
1904至1906年,作者曾在这里学医。
11.水户:日本城市,在东京和仙台之间。
12.朱舜水,即朱之瑜(1600-1682),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末思想家。
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
他忠于明朝,所以说是“明的遗民”。
13.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14.胶菜:山东胶州市一带出产的大白菜。
15.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16.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17.《新约》: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的简称,记载耶稣和他的门徒的言行。
18.托尔斯泰:指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著名作家。
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9.日俄战争:指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
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的战争。
战争主要在中国进行,而清政府竟屈辱地宣布中立。
藤 野 先 生(优秀10篇)

藤野先生(优秀10篇)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10篇藤野先生,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藤野先生》教案篇一一。
教学目标: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
教学安排:2课时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
(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
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2、明确:(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
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藤野先生

外貌特征
举止 声调
描 绘
正直的
学者形象
思考:
藤野先生概括地将这些书的内容向 学生讲述,说明了什么?
知识渊博
8\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 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 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 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 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学习第一层
(4_5)
思考: 1\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为什么只对”日暮 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 2\鲁讯到了仙台后,受到了什么优待了?这 能说明什么问题?
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为什么只对”日暮里” 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 4\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 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 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 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 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思考:藤野先生的衣着穿戴说明了什么?
9\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 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 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 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 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0\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 堂没有带领结。
( 毫不介意 )一点儿也不在意,也不放在心 上。 (杳无消息 )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杳:远
得看不见踪影。
( 畸形 )生物体某种部分发育不正常。
深恶痛疾 ( )形容对某人某事感到厌恶、痛恨 到了极点。恶:厌恶。疾:痛恨。深、痛: 形容 其程度到了极点。
( 客死 )死在异国他乡 ( 诘责 )质问并责备。
藤野先生课文(精选7篇)

藤野先生课文(精选7篇)藤野先生课文(精选7篇)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他生于1874年7月1日,9岁时父亲亡故,由大哥二哥抚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藤野老师课文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藤野先生课文篇1《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收录于《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与他的老师的故事。
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无尽的怀念和崇敬。
在这一篇文章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藤野先生没有把鲁迅先生当成低人一等的人,而是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知己,要知道当时鲁迅先生的周围都是日本学生或者是不学无术的中国留学生,他们都不愿意与鲁迅在一起,可是藤野先生却并没有这样的歧视。
他不仅安顿好了鲁迅先生的衣食住行,而且还关心鲁迅先生的学习,要鲁迅每个月都把讲义拿给他看,在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的时候,藤野先生用各种方法挽回,还送给鲁迅先生一张照片。
我不禁想到,人和人之间就应该有这种真诚的感情啊,真正的感情并不是建立在血缘,不是建立在地域,不是建立在所谓的社交关系上的,而是我们之间的心灵和思想要彼此相通,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他们虽然并不是一个国籍的人,在鲁迅先生去日本留学前,也没有什么交集,可是藤野先生却依然把鲁迅先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当成自己的朋友,这可见平等待人的重要性,如果藤野先生没有做到平等待人,那么藤野先生可能就会错失一个好的学生,错失一名好的朋友,而鲁迅先生也不能得到好的老师的教导。
所以我们要平等待人,这样才能交到更好的朋友,结交更优秀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也再一次更深刻的理解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的原因。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匿名性事件,所谓匿名信事件就是鲁迅先生在心态优秀的时候成绩优异,可是其他日本学生却认为中国人一定是通过作弊取得这个分数的,并且极具奚落的给鲁迅写了一篇匿名信。
这时,鲁迅先生感受到了极大的人格侮辱,虽然后来藤野先生出手当鲁迅先生解决了这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依然给鲁迅先生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的“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的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段难忘的经历、那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二、交流背景资料1、生据以前的学习回顾《朝花夕拾》及鲁迅。
2、时代背景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想要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1904年,入仙台医学院学医,结识了藤野先生;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掌握课文的脉络、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1.文章叙事的线索。
2.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驿站(yi4)教诲(h u i)系住(j i)芦荟(h u i)瞥见(p i百)畸形(j i1)匿名(n i)请责(j i e2)杳无消息(ya o3)深恶痛疾(w u3)油光可鉴(j i a n4)绯红(f e i1)2.解释下列词语。
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这里指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
不逊:无礼。
逊,谦逊。
诘责:反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
二、导人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
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都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
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
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
后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改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可以请几个同学读。
朗读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考虑段落的划分,找出描写藤野先生的语句,以及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1、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2.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3.这一部分内容较多,请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五、分析刻画藤野先生,突出他的品质一提问: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明确:写他:“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
他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科学和教育事业上的学者形象。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非常传神。
提问:在与藤野先生交往中,作者记叙了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明确:记叙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藤野先生为作者添改讲义。
“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藤野先生一直坚持这样做,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作者用事实说话,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和对作者的热心帮助。
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为作者纠正解剖图,他循循善诱地说:“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作者要求严格,一丝不苟。
作为一位学者,他尊重科学;作为一位教师,他主动热忱。
第三件事是写藤野先生关心作者的解剖实习。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始而“担心”,继而“放心”,说明藤野先生对作者热情诚恳,体贴入微。
一位教授能对一个普通的异国留学生如此关心,没有丝毫的偏见,真是难能可贵。
第四件事是藤野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对缠足引起的足骨畸形,他总想看一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说明他求实,注重调查,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提问:以上四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明确:以上四例都是写实。
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经历的实事,既可信,又耐人寻味。
这些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藤野先生为人正直热诚,对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六、小结这堂课主要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七、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绯红落第不逊诘责托辞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深恶痛绝物以稀为贵二、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问题。
1.提问:课文一开头就描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两件事,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明确:“形成一座富士山”,是形象、夸张的比喻;“还将脖子扭几扭”,他们以丑为美,丑态百出;“标致极了”是讽刺反语,这些“清国留学生”白天出入于上野公园,不务正业,游逛丧志。
晚上会馆的地板“咚咚咚地响得震天”,“满房烟尘斗乱”,这些留学生留而不学,于国不顾。
作者对此嗤之以鼻。
他鄙视、憎恶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作者到日本留学的目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学习有益的知识和本领,这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
“东京无非是这样”,表明东京不足恋,这又为他去仙台结识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2.提问: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有深刻的印象?明确:“日暮里”,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屈原的<离骚>中有“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鲁迅先生在他的<彷徨>的题辞中曾引用。
鲁迅来到异国他乡,必然会想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也很可能以古诗名句寄托自己的情怀,记起“日暮里”,就会自然触动作者思念故国之情。
至于“水户”。
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在明亡后图据舟山为抗清根据地,失败后亡命日本,在日本讲学二十余载,力图恢复明朝,“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最后客死在异国。
鲁迅很崇敬舜水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志。
3.提问:如何理解“匿名信事件”?明确:作者气愤地叙述了这个事件后,又非常愤慨地议论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本不是因果关系的因果关系复句,并且用“当然”加以强调,深刻地揭露了这种逻辑的错误,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懑与抨击。
然而作者冷静下来后,觉得:“也无怪他们疑惑”,马上意识到,弱国国民受歧视,遭凌辱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激发了作者立志学好本领,来报效祖国的决心。
“匿名信事件”也极大地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他们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同时也表明了藤野先生主持公道,没有民族偏见。
4.提问:如何理解“看电影事件”?明确:鲁迅先生1902年东渡日本,抱定了医学救国的思想去学医。
这在他的《<呐喊)自序》中有记载:“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是,在仙台医专学医时,他的思想变化了。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
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被杀的是愚昧的中国人,围观的也是愚昧的中国人,影片的内容震撼了作者的心。
t t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更是刺激了作者,加之周围“酒醉似的喝彩”。
这一切自然加剧了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写道:“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应该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因素很多,而“看电影事件”是他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5.提问:在课文最后一段,找出作者因受藤野先生品质的激励、教育,而决心勇于革命,为国战斗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几句话,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敬重与自己的爱国思想统一起来了,把对藤野的怀念与自己未来的使命结合起来了。
作者所说的“良心发现”,就是作为中国人,为了祖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增加勇气”,就是增加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以及它们的御用文人斗争的勇气。
作者决心用笔作刀枪,周“正人君子”们开战,为革命呐喊,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小结:以上五个问题都是围绕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分析的。
这与分析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不矛盾,不仅如此,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统一的整体。
三、学习本文语言的特点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评析。
1、“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对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表示钦佩。
2、“他更叮嘱我将来寄来照片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表明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对友情的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