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囚绿记》教案

高一语文《囚绿记》教案

高一语文《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1.文章主题的把握。

2.写作特色的分析。

3.情感变化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2.写作技巧的借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囚绿”这个的理解。

2.简要介绍作者陆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阅读课文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教师带领同学们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三、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的开头段落,理解作者对“囚绿”的初步感受。

2.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囚绿”的深入思考。

3.分析文章的结尾,理解作者对“囚绿”的感悟。

四、讨论交流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

2.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文章内容、结构、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2.引导同学们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分析写作特色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分析文章的句式结构,如长句与短句的结合。

3.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如对比、排比等手法。

三、写作实践1.请同学们以“囚绿”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拓展阅读1.请同学们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如《海的梦》等。

2.分析陆蠡作品中的共同特点,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等。

二、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囚蓝”为题,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三、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感悟生活。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反思2.同学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囚绿记》,让同学们理解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囚绿记题目含义及作用

囚绿记题目含义及作用

囚绿记题目含义及作用
这里的“绿”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囚绿”体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程度。

寄托了作者对生命,对爱和幸福的珍视,而无法囚住绿,正说明“绿”的顽强与倔强。

作者借“绿”言志,赞美了这种顽强不屈的性格。

表达了作者对处境艰难中的中华名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也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囚绿记》课文解读

《囚绿记》课文解读

《囚绿记》课文解读《囚绿记》课文解读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谢立凡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起笔交待时间。

单独成段,以示强调。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

(①北平:即北京,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

②公寓:旧时租期较长,房租论月计算的旅馆。

)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①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①嵌:qiàn。

)[介绍所住公寓房间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并且与南方对比,突出其简陋的特点,为下文写自己对房间的反常选择作铺垫。

]窗是朝东的。

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写屋内光照时间长,炎热得“可畏”,进一步为下文铺垫造势。

]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房间简陋、狭小、炎热,又不是别无选择,而作者却偏偏选定了它,并且感到喜悦而满足,这反常的举动一下便引发读者的疑窦:为什么如此偏执?究竟是为了什么?但是作者故意不点破原因,而是卖个关子:“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这就留下悬念,吸引读者非阅读下文不可。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写孔隙为下文囚绿作必要交代。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照应上文所说“一个小小的理由”,交代选定此房的原因。

]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①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②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①瞥见:看到,一眼看见。

瞥,piē。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核心知识一、基础知识1、红色的字注音。

淅沥()揠苗助长()猗郁()蕈菌()涸辙()急不暇择()嵌()葱茏()答案:xīlìyàyīxùn héxiáqiàn cōng lóng2、形近字┏徙(xǐ) 迁徙┏猗(yī)猗郁┏暇(xiá)闲暇┏揠(yà)揠苗助长┣徒(tú) 徒弟┣倚(yǐ)倚靠┣遐(xiá)遐想┗偃(yǎn)偃旗息鼓┗陡(dǒu)陡峭┗绮(qǐ)绮丽┗瑕(xiá)瑕疵3、多音字┏(xiān)纤细┏(dù)度假┏(dī)提防┏(lèi) 劳累纤┫度┫提┫累┫(léi)硕果累累┗(qiàn)纤夫┗(duó)度德量力┗(tí)提醒┗(lěi)罪恶累累4、词语解释【涸辙】课文中指的是干涸了的车辙。

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急不暇择】比喻焦急的心情,等不及做仔细的选择。

【移徙】课文中指搬动、移动。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偃,拔。

【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也指战争(借代修辞)。

5、词语辨析“固执”和“顽固”【辨析】两个词都可以做形容词,都有坚持、不肯改变的意思。

囚绿记原文

囚绿记原文

作者简介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

陆蠡是他的笔名。

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

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

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31年秋,陆蠡与友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

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

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

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继处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

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

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

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

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

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 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陆蠡《囚绿记》课文原文

陆蠡《囚绿记》课文原文

陆蠡《囚绿记》课文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

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5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11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出。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至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当公寓里的伙伴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胳,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囚绿记(老郑)

囚绿记(老郑)

• 从而,文章引申出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文章所述 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 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 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 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 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 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 抑郁愤懑心情。
海迪以顽强毅力克服 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 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 而战,至今已出版大量的 作品。做过癌症手术后, 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 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 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多年 来她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 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 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 向上。
史铁生:
写作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人之 为人在于多一个毛病,除了活着还得 知道究竟活的什么劲儿。种田做工吃 饭乃是为活着提供物质保证,没有了 就饿死冻死;写作便是要为活着找到 可靠的理由,终于找不到就难免自杀 或还不如自杀。
山间的绿色
悬崖边的树
沙 漠 的 绿 色
石缝中的小草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 明 月 何 时 王 照 安 我 石 还 。
——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 春 来 江 白 水 居 绿 易 如 蓝 。
——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 万 条 垂 贺 下 知 绿 章 丝 绦 。
——
解题
希望、生命
自由、光明
象征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绿 托
物 言 志
生命、希望,追求光明、 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战精 神
蓬勃、 向阳、 固执


以小见大
本文咏物抒情,借赞美常春 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 发了对自由光明的向往之情。

《囚绿记》学习指导

《囚绿记》学习指导

《囚绿记》学习指导《囚绿记》学习指导1、读出作者文后的真正用意:本文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

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

他的这种内心用意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像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2、鉴赏本文的结构:这篇散文主体部分从表层看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叙述,这是典型的直缀式结构,单纯、连贯;从深层看是以情感的流向为中心轴线,柔缓轻徐,错落有致。

时间延伸线之直与情感心理线之曲,相映成趣,使本文的结构有一种尺水兴波、曲径通幽之美。

从全篇看,文章用的是倒叙。

起笔独句成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出语平淡,含而不露。

主体部分按爱绿、赏绿、囚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4、鉴赏本文纯朴清丽的语言:作者像聊天似的信笔写来,文字纯厚质朴。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从“伸长”“攀缘”“舒放”,层层递进,而整个句子,整中有散,长短交错,读起来既简洁明快,又舒展自如。

作者如同画家调和色彩那样运用词语,准确地描绘出绚丽多变的色彩。

绿有“嫩绿”“柔绿”,黄有“嫩黄”“瘦黄”,等。

新奇贴切的比喻的运用,更为文章增辉添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 枝叶放在原来的位臵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体味这句话语言的含蓄优美。联系前文,由“绿友”到“绿
囚”到
“囚人”词义的转移,体现了什么?
(由“绿友”到“绿囚”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
的变化。“珍重”、“祝福”,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 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品读第12、13段
③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
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
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 到了。”
这段叙事除了交代提前离开北平,提前“放绿”的原因外,还有什 么作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点明写作背景,看似简单叙事,而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和对日 本侵略者的憎恨皆尽含其中,突现出文章的主题。)
写作思路
赏绿(1~7) 囚绿(8~11) 放绿(12~13) 思绿(14) 抒 情 线 索
情感变化
喜爱 留恋 无比的喜悦 爱怜 尊敬 祝福
怀念 期盼
品读第10、11段
① 这两段对被“囚”的绿的描写主要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怎样 表现绿藤的“固执”?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② 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绿。这两段写出
囚绿记
陆 蠡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 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 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太平洋战争爆 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 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 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 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 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 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 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 通过对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 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 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他翻译的作品有俄屠格涅 夫《罗亭》,英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法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 《希腊神话》。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总结课 文
归纳主旨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这篇 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 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 写,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后练笔
选取自己喜爱的某一植物(或动物), 自拟题目,叙述与之接触、相处的经历,写 出自己情感的心路历程。
了在“囚绿”过程中作者复杂的心理状态,试谈谈你对作者看似矛 盾的心理的理解。
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绿。作者无法改 变绿藤的“固执”,甚至为它的“固执”而“恼怒”。这里的 “恼怒”, 并不是作者对绿的感情发生了逆转——不爱“绿”了,而恰恰是 爱 之深,恼之切。“魔念”是作者对自私自利的心灵的自省。
再 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