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考纲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初期考纲

中国史学史初期考纲

一、填空1、春秋三传(会辨别其中分别强调的“史事”、“史文”、“史义”)《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馆制度(形成、兴盛的时间)我国的史馆修史制度始于东汉的兰台东观。

东汉明帝时设兰台令史,诏班固等人撰《光武本纪》与诸臣列传,汉章帝、和帝之后又移置图籍于东观,撰写成《东观汉记》。

这样,兰台东观就是史馆的源起。

北魏时设修史局监修国史,这是史馆的雏形,到了隋文帝时,史馆制度进一步发展,修史开始有了分工。

史馆制度的最终形成是在唐初李世民时代。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改组了史馆,移史馆于皇帝之间控制的门下省(详见《中国文化常识读书笔记》“三省六部”制度),由宰相领导修史,并且完善了组织,细化与明确了分工。

此后,史馆制度一直延续到清。

凡新朝建立都按例要为前朝修史。

这也是新朝建国之初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至今历代正史得以延续不断,史馆制度可谓功莫大焉。

史馆制度在唐代确立后,到宋代有了更大的发展,重要表现就是史馆规模扩大。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的修史机构可以说是最多的,有史馆、编修院、国史院、实录院、日历所、起居院、会要所、玉牒所、圣政所、时政记房等多种修史机构,史官地位也较尊崇。

二、名词解释1、《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

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

填空题1、《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2、《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3、春秋时期以语类即以记语为主的史著:《国语》、《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4、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5、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

6、东汉时已经有《起居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论和行动。

7、后世注释《史记》的,主要由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被后人称作是“《史记》三家注”。

8、《汉书》在编撰方法上,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9、《汉纪》是荀悦的著作,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10、《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11、南北朝时期,撰写三国史的史家及史著分别是:曹魏有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

吴国韦昭的《吴书》。

蜀国王崇的《蜀书》和谯周的《蜀本纪》等。

将三国历史合为一书的是陈寿的《三国志》。

12、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注中负有盛名。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类同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13、地方史志代表作是东晋常璩的12卷《华阳国志》。

民族史代表作是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

14、裴松之《三国志注》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

15、《水经注》,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一部地理学著作。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

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Ⅱ、考查范围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代(一)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二)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三)古史传说二、夏商西周(一)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二)商朝及其考古发现(三)西周的盛衰(四)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五)西周的经济与文化三、春秋战国(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二)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三)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四)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四、秦汉(一)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二)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三)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五)东汉的政治(六)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七)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八)秦汉的民族关系(九)秦汉的思想(十)文化和科技五、魏晋南北朝(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二)东晋南朝的政治(三)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五)北魏孝文帝改革(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七)魏晋南北朝的思想(八)文化与科技六、隋唐五代(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二)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三)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四)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五)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六)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七)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八)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九)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七、宋辽西夏金元(一)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四)宋辽西夏金的关系(五)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六)宋元的社会经济(七)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八)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九)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八、明清(鸦片战争前)(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二)明中期的政治(三)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四)晚明政治与明末农民战争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五)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六)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七)明清国家制度(八)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九)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十)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一、列强的对华侵略(一)列强历次侵华战争(二)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3.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二、清统治的衰落(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二)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三)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四)清廷政局(五)义和团运动三、近代化的启动(一)“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早期维新思潮(三)洋务运动(四)商办企业(五)戊戌维新运动四、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二)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期教育改革(三)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四)会党与民变五、辛亥革命(一)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二)同盟会的建立(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四)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五)中华民国的建立六、民初政局(一)民初政党与议会(二)二次革命(三)护国战争(四)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七、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一)民初经济发展(二)新文化运动(三)五四运动(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六)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八、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二)中共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三)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九、抗日战争(一)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三)全面抗战的爆发(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五)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六)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七)沦陷区与伪政权(八)侵华日军暴行(九)抗日战争的胜利(七)抗日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十、国共内战(一)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二)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三)解放战争(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一)政权的巩固与经济建设(二)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三)社会主义改造十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一)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二)经济建设的曲折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三)十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四)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五)批林批孔(六)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十四、拨乱反正(1976—1978年)(一)“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五、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四)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五)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六)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十六、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十七、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第二部分世界史部分)一、史前人类(一)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二)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三)史前文化二、古代西亚诸文明(一)苏美尔—阿卡德文明(二)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三)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四)波斯帝国(五)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三、古代埃及文明(一)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二)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三)古代埃及的文化四、古代印度文明(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二)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三)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四)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五、古代希腊文明(一)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二)希腊城邦制度(三)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四)雅典民主政治(五)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六)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六、古代罗马文明(一)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二)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三)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四)罗马帝国的危机(五)古代罗马文化七、中世纪的西欧(一)法兰克王国(二)封君封臣制度与农奴制(三)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四)中世纪的城市(五)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八、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一)伊斯兰教的兴起(二)阿拉伯帝国(三)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四)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九、中世纪的东欧(一)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二)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三)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四)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五)俄罗斯帝国的兴起十、中世纪东亚与南亚(一)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二)中日文化交流(三)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十一、古代美洲文明(一)古代中美洲文明(二)印加文明十二、近代初期的欧洲(一)文艺复兴(二)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三)君主专制时期的英法(四)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六)重商主义和商业战争(七)科学革命十三、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一)尼德兰革命(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三)开明君主专制(四)启蒙运动(五)美国独立战争(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七)工业革命(八)19世纪的英国改革(九)19世纪法国政治演进(十)美国内战(十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十二)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十三)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十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十五)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十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十七)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十四、近代的亚非拉(一)大西洋奴隶贸易(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三)独立后拉美的政治与经济变化(四)19世纪中后期亚洲反殖斗争(五)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六)瓜分非洲(七)埃及阿里改革(八)土耳其坦志麦特(九)日本明治维新(十)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十五、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二)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三)两大军事同盟(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六、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一)1905年革命(二)二月革命(三)十月革命(四)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五)“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六)德国十一月革命(七)匈牙利革命(八)共产国际十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二)国际联盟(三)华盛顿会议十八、两战之间的世界(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二)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四)日本军国主义和德意法西斯(五)甘地主义(六)凯末尔主义(七)卡德纳斯改革十九、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三)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四)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五)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一)雅尔塔体系(二)联合国的建立(三)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四)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二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一)美国的内政与外交(二)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三)战后的日本(四)西欧一体化进程(五)当代科技革命二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一)苏南冲突(二)赫鲁晓夫的改革(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四)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五)戈尔巴乔改革(六)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Ⅲ、试卷考查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Ⅳ、参考书目仝晰纲:《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060中国史学史考试大纲

060中国史学史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史学史考试科目代码:[060]一、考试要求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史。

考察史学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相互联系,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跟其它学科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时代特点,以及中国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等。

从中掌握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规律,从历代史学家身上汲取治学的方法、经验。

为今后从事历史学的教学和研究奠定基础。

该门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史学起源、发展的过程,探讨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规律,重点介绍历代史学家的主要史学思想方法及成就等。

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及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了解历代著名史学家的史学思想、方法及史学成就等情况。

二、考试内容导论§1、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史”的含义的演变;“史学”是什么?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2、史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史学史的性质;史学史的任务。

第一章、史学的兴起——先秦史学§1、史学的源头反映人类最早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意识的传说;传说中的古史踪影;对传说的评价。

§2、史学萌芽于官府甲骨文和金文;《书》、《诗》和国史。

§3、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孔子和《春秋》、《左传》、《国语》;史学兴起的标志。

第二章、正史的创立——秦汉史学§1、政治大一统造就了新的史学政治统一和意识形态;政治统治和历史经验。

§2、《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司马迁撰《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的恢宏气象。

§3、《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班固和第一部宏伟的皇朝史;《汉书》的特点;其它史学成就。

第三章、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1、史学多途发展的面貌史学多途发展背景、表现。

§2、“正史”撰述的发展撰写皇朝史的高潮;现存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新修《晋书》、《南史》和《北史》;国史、谱牒和礼书。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B、刀刻记事法;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

月亮乂叫太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 H,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 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

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

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

年、节气是阳历成份。

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

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 )史学意识的产生二、史学产生的年代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

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讪,舜时石伯夷,夏有终古。

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024历史学统考大纲

2024历史学统考大纲

2024历史学统考大纲
2024年历史学统考大纲是一份针对历史学科的全国性考试大纲,旨在为历
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提供明确的考试范围和要求。

这份大纲包括了历史学的各个方向,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并详细规定了各部分考试的内容、题型和分值。

具体来说,2024年历史学统考大纲可能会包括以下内容:
1. 考试性质:明确考试目的、性质和要求。

2. 考试内容:详细列出各个历史学科方向的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

3. 题型与分值:规定考试的各种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以及各题型的分值。

4. 考试难度与深度:明确考试的难度和深度,以及对学生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的考察要求。

5. 考试形式:说明考试的形式,如闭卷、开卷等。

此外,大纲还会对考试的时间、试卷结构、评分标准等方面做出规定。

对于参加2024年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来说,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份大纲的内容,是备考的重要环节。

2023年历史学考研大纲

2023年历史学考研大纲

2023年历史学考研⼤纲⼀、考试性质历史学考研是为⾼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招收历史学科的硕⼠研究⽣⽽设置的。

⼆、考查⽬标本考试旨在全⾯考查考⽣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具体来说,考⽣应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主要事件和⼈物,能够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并具备初步的研究能⼒。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80分钟。

3.试卷满分及考试内容:满分300分,其中中国史部分占70%,世界史部分占30%。

4.题型结构: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

四、考查内容1.中国史部分:(1)中国古代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化,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化,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族关系,对外关系。

(2)中国近现代史:鸦⽚战争以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亥⾰命及中华⺠国的建⽴和演变,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新中国成⽴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

(3)史学理论及⽅法:史学基本理论、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史等。

2.世界史部分:(1)世界上古史:古代埃及、古代⻄亚、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罗⻢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中世纪的欧洲和亚洲。

(2)世界中世纪史:中世纪的欧洲和亚洲的政治、经济和⽂化。

(3)世界近现代史: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扩张,⻄⽅国家的崛起和殖⺠主义,⼯业⾰命及其影响,资产阶级⾰命和改⾰,两次世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4)史学理论及⽅法:与世界史相关的史学理论和⽅法。

五、考试要求1.准确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主要事件。

2.能够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3.具备初步的研究能⼒,能够运⽤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法分析历史问题。

4.能够较为熟练地阅读中英⽂⽂献,理解和翻译相关的历史资料。

5.具备⼀定的⽂字表达能⼒,能够清晰地阐述⾃⼰的观点。

313历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313历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313历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313历史学专业基础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考试。

以下是该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
一、考试性质
历史学专业基础科目考试旨在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础研究方法。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1. 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 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 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3. 考试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史学史、历史地理学等学科。

4. 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论述题等。

5. 难度比例:较易试题约占3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

总的来说,313历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是针对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而设计的,旨在测试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
题型:
填空30分(30个空)
简答2道
名词解释3个
论述2个
范围:课本+课件+课外····
肯定有的:
名词解释:魏源、龚自珍(二选一)
宋代私人修史
章学诚《文史通义》(大题)
某个时代史学的特点、史学繁荣的原因、表现、影响?(没有说哪个时代,听说是一个大题一个简答,不敢肯定)
史官的设置(填空)
他说要去看的,注意一下的:
陈寿《三国志》《三国志著》
范晔《后汉书》
魏收《魏书》
杜佑《通典》刘知几《史通》
司马光史学特点
顾炎武、黄宗羲的史学著作
明代史论著作
隋唐史学的修撰
三国两晋史学发展的原因、特点
唐宋史学特点、表现
没了~
孩子们,加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