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
词七首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扬州慢》ppt课件2

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 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 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 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
用刘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 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 愤。
总结思想内容:
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 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繁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 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 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干的感慨。
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 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 纳的意思。
总结: 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
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 的热情。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第一层: “元嘉草草 〞句。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
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 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思索问题: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诵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仄声韵。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 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 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 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 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 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 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 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 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 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保持主战,用他 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 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高中第三册《词七首》说课稿

需 要 。 词 牌 不 同 , 平 仄 和 会 诗 人 孤 独 、 寞 的 感 受 。 则 寂
②从 词 的 章法 入 手 。一 是抓 规 定 不同 。例如 : 词 的节 ① 诗 那 样 整 齐 划 一 , “ 长 住 开 头 , 领 全 篇 。 例 如 “ 江 东 如 对 统 大 去 ” 句 就 给 全 词 奠 定 了 豪 壮 的 基 一 词 ; 时 , 可 以 拿 苏 轼 《 i 歌 同 还 水 N 头 》 起 句 “ 月 几 时 有 ? 把 酒 问 的 明
维普资讯 http://www.cqHale Waihona Puke
-— _ - ・ 口
I i中第三册《 a 词七首》 说课稿
守 守 守 守 守 守 守 守 守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言
粜 王 ,、 J平
说 大 纲
一
境 , 生 虽 然 早 有 接 触 , 他 们 或 学 且 人 教 版 高 中 语 文 第 三 册 根 据 许 知道 什 么是 意境 , 道 怎样 分 析 知 《 日制 普 通 高 级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大 全 意境 , 是 , 过 本 单元 的 学 习 , 但 通 学 纲 ( 验 修 订 版 )对 阅 读 教 学 有 专 生 应 该 知 道 意 境 的 准 确 定 义 , 在 试 》 并 门 的 规 定 , 求 本 册 教 材 的 阅 读 部 感 受 、 味 词 的 意 境 时 , 通 过 亲 要 品 能 分 , 前 两 册 学 习 各 类 现 代 文 和 文 自实 践 掌 握 一 些 要 领 。 据 此 , 课 在 本
、
意境 中。 在让 学 生 咀 嚼 回味 中进 入诗 的意境 时 , 采用 如 下方法 : 可 ① 引 导 联 想 和 想 像 。 根 据 词 作 思 维 的 跳 跃 性 在 词 中 留 下 的 意
词七首教案 (3)

年级: 高二 科目:语文2007—2008年第一学期第十二周一、本周内容概述1.了解关于词的有关知识及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诗歌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
2.了解宋词豪放派、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及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
3.理解七首词的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
4.初步鉴赏词七首,提高鉴赏能力。
5.积累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名言名句。
6.诵读词七首,落实背诵要求。
7.《词七首》一课拟安排2—3课时。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1.了解关于词的知识和有关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2.理解七首词的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
3.初步鉴赏词七首。
4.诵读并落实背诵要求。
三、难点知识剖析<一>关于宋词的发展和词的知识(一)宋词的发展:词的最初名称是“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
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它首先盛行于民间,后来文人注意了这种形式,开始介入它的文学创作。
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
此时,文人词和民间词的区分也逐渐明显,到了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促成了宋词空前的繁荣、发展与提高,并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词人。
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以欧阳修、晏殊为首的文人代表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
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柳永善于化旧曲为新声,创制大量的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了。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
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
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高二语文试卷词七首同步练习686

【词七首同步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酹酒(lèi)雕栏玉砌(qì)乍暖还寒(zà)B.秋霖(lín)骤雨初歇(zhîu)舞榭歌台(xiè)C.怆然(chuàng)羽扇纶巾(lún)寻常巷陌(mî)D.暮霭(ǎi)无语凝噎(yè)夜雪初霁(jì)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感慨今昔仓皇北顾良晨美景心照不宣B.荠麦弥望封狼居胥晓风惨月技术娴熟C.四顾萧条不堪回首故磊西边凄凄惨惨D.豆蔻词工帐饮无绪惊涛拍岸寻寻觅觅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问题不在于某些领导者的对牛弹琴造成了“听牛弹琴”,而在于领导者的讲话为什么会成为对牛弹琴?B.同志们呐:我们总不能捧着扑克牌、抱着游戏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吧!C.“这场球太精彩了……唉,放相机怎么不工作了!”小王着急地拿起遥控器。
D.就说打扫卫生吧,他们总是边边角角,步步到位,一丝不苟。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想,这是应该的,因为______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了。
②一顾到读和听,在先写得不怎么______的地方就显出来了。
③该怎么改动也好像就在口头,就在_______,不用费多大劲。
A.情势妥当笔端 B.局势妥贴笔头C.局势妥当笔端 D.情势妥贴笔头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人的心情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良辰美景使心畅情悦,嘈杂混乱的环境能使人感到心烦意乱。
B.参加这次比赛的运动员都是身经百战的健儿,他们那气吞万里的气势,令人有一种敬畏之感。
C.减负以前,这个学校的师生每天早晨都要迎着晓风残月走进学校,戴着满天星斗走出校门。
D.参加这次抢险任务的部队武装精良,特别能战斗,金戈铁马一到,天大困难一举战胜。
6.下列诗句改用常式语序来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孙仲谋无处觅英雄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波心荡无声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天,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能享受的一切,轻松地解除了心头的焦虑和感情上的纷扰,_______从大自然的微笑中,显露出来。
《词七首》学习要点

《词七首》学习要点一.作家介绍1.李煜①初名从嘉,字重光,别号钟隐,钟山隐士。
②长相:”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因为重瞳子,后人以重瞳为帝王之相。
③性情:好书画文辞,精通音律,性情多愁善感。
④他所在的年代,南唐气数将尽,公元975年,宋灭南唐,他受封为违命侯,过了三年屈辱的生活,公元978年七夕,后主的生日,他命歌妓奏《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传到宋太宗耳中,太宗大怒,赐牵机药将之毒死。
⑤评价:政治上,他是亡国之君,文学上,他是伟大的词家。
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⑥词风:分前后两期,以公元975年他39岁亡国时为分水岭,前期多写男女欢爱,基调欢乐,后期多抒发亡国之恨,基调伤感。
2.柳永①字耆卿,原名三变。
②他晓音律,据记载,教坊乐工每种新乐谱出来之后一定找他填词,每支曲子一经他手就马上风行,他的词流行十分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③他个性浪漫不羁,曾写《鹤冲天》”青春都一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到宋仁宗耳中,仁宗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遂抹去其进士功名。
此后,柳永仕途不甚得意,后来虽又中进士,但只做小官,无甚政绩。
④词风:一类是写相思别离的风流之作,一类是抒发羁旅行役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悲哀。
后者成就高。
⑤成就:在柳永之前,词多以小令、中调为主,他大大促进了长调的成熟;作为婉约派的创新者,柳永将婉约派带入全盛期。
⑥评价:清代冯煦《蒿庵论词》中评”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拗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3.苏轼①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②词贡献:他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将之由儿女艳科扩大为咏史、说理、怀古、谈玄、感时、伤事、山水、田园、身世、友情,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写词时,他不为迁就音乐性而限制文学性,”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这也是他天马行空的性情使然;他的词风格刚劲,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初中语文课程《词七首》教案分享

初中语文课程《词七首》教案分享教案分享一、教学目标:本教学以初中语文《词七首》教学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词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鉴赏与理解;2、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难点:1、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把握;2、对复杂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从关于词语的小故事或是词语的普及知识等方面的入手,激发学生对于词语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呈现通过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整篇诗歌的意义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要注意判断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的理解情况。
第三步:学习通过具体案例的学习,给学生做一些语言练习,涉及到用词规范、词语的搭配与使用等方面,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的使用技巧。
第四步:演练通过词语的使用演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修辞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步:归纳通过举例归纳,让学生总结修辞分析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展示:以下是《词七首》中的一处诗文,供大家进行欣赏和学习: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向来一笑平生事,没事搔头向翠微。
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词,写的是描绘了一个淮左名都竹西的美景,然后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竹西佳处:竹西是当地地名,这里指的是竹西地区的一些风景名胜。
解鞍:解鞍即是指放下鞍,驻马停步。
搔头向翠微:这里的翠微指的是一座名胜古迹,还可以理解为“公园”之类的地方。
这句话意为:没事做的时候,我就会来到这里,搔着头发向着附近的翠微行走。
这首词的结构比较简单,但是深意还是非常的丰富和深刻,对于我们学习中华文化也是很有好处的。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词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修辞方法和手法。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词七首 (1)

大江 赤壁 所见 乱石 惊涛 周 所忆 风流潇洒 壮志难酬 瑜
淘尽风流人物
所想
涌现多少豪杰 多情善感 功业无成
所慨
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作者由赤壁之景联想到赤壁之战, 作者由赤壁之景联想到赤壁之战,由 赤壁之战联想到指挥作战、 赤壁之战联想到指挥作战、三十多岁就 建功立业的周瑜,进而再于早生华发, 建功立业的周瑜,进而再于早生华发, 迄今一事无成的自己作对比, 迄今一事无成的自己作对比,抒发感慨 和不平,自然地展开联想, 和不平,自然地展开联想,自然地抒发 感慨。 感慨。 景物描写不是主题所在, 景物描写不是主题所在,但在引出主 题方面起到不可缺少的铺垫作用, 题方面起到不可缺少的铺垫作用,而景 物描写本身也渗透着作者豪迈的情感, 物描写本身也渗透着作者豪迈的情感, 形成豪放派一个方面的特色。写景、 形成豪放派一个方面的特色。写景、咏 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气势奔放, 史、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气势奔放, 一泻千里,犹“大江东去”,语言精练 一泻千里, 大江东去”
写作背景
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 宋宁宗喜泰三年( ),辛弃疾 江西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 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 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 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 的地位, 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 第二年( 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 )任他作镇江知府, 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 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 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 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 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 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之《词七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之《词七首》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之《词七第一课计划词七首【教学目标】1.了解七个字的不同表现特点,体验优雅豪放的不同风格。
2、分析掌握含义深刻的词句。
品味词中含蓄精警,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3.理解写景、咏史和抒情的结合;看到场景中的感觉,一层一层地叙述;使用典故句和借用古今表达的功能。
4、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其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5、了解现场中“雨、雨、铃”一词的写作特点,带情感悟,尽情叙说。
6、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7.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志向和报国的爱国热情。
8、了解《扬州慢》了词寓情于景、化用杜牧诗句含蓄婉曲的风格。
【重点难点】1.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和特点。
2.体验婉约词的风格,学会识别和扬弃感伤情感。
3、能熟练背诵七首词。
【教学过程】虞美人一、背景材料这是南唐末代领导人李煜写的一首诗,他在宋朝的都城汴京被俘并被软禁。
春花秋月使他伤心。
他回忆起过去南唐的朝廷生活,非常悲伤。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王景的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李渔在政治上是无能的,但他在历史、文学和艺术方面是无所不知的。
他擅长书法和绘画,善于欣赏,善于理解节奏,尤其是词。
早期的词作主要反映了自己的朝廷生活,没有多少思想意义。
被俘后的词作表达了亡国之痛,以及对屈辱的监狱生活的怨恨和悲伤。
它们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清新的声音、丰满的形象和深刻的意境。
《虞美人》,唐玄宗是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小令,双调。
二、规划和意图此词相传是李煜的绝笔。
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悉恨和悲痛心情。
三、等级制度上阕一句写眼前实景,春花秋月并不因为人事变迁而有丝毫变化,面对依旧美好的自然景色,不由得想起故国美好生活,因而无数往事无数愁苦涌上心头,因而怕见眼前现实--东风吹指的月夜转入想象,设想同样春风吹拂的故国该是如何呢?下阕起始两句是想象中的故国的样子: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不由勾起万端愁绪,因而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苦,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合,道出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词七首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赏析《虞美人》(李煜)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2、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3、感受、品味词的意境、词的情韵4、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5、初步训练学生读词、诵词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味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教程及内容一、导入新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诗几乎被人写尽,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将诗和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和乐而歌,句式长短不齐,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
晚唐温庭筠、五代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
柳永苏轼等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虞美人》被誉为“词中之帝”。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五代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史称南唐后主、李后主,仅活41岁,相传生于七夕卒于七夕。
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候”。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李后主没有什么可称赞,可作为一个词人,李煜给后人留下许多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早期词作以反映自己帝王、宫廷生活为主,风格柔靡;被俘后,词作抒发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及其对屈辱的囚徒生活的愤懑、感伤,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清新,感情浓重,缠绵悱恻,意境深沉。
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境界有脂粉气,是个绝代词人。
三、有关词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 字至90 字)和长调(91 字以上)三大类。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
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如《扬州慢》。
词牌是曲调的名称,只表示形式,词的标题则是内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词风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多写闺情、离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四、整体感知1、师范背——生齐读——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情感核心——愁基调——悲凉2、概说词意,理清思路:实——虚——实五、鉴赏[讨论、点拨]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然而对于亡国君主李煜来说,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甚至可诅咒的了。
触景伤怀,这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原来的锦衣玉食,如花宫女朝歌夜弦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使一个“阶下囚”更感到无比凄凉、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2、提问:“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
如锦衣玉食,后宫佳丽,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
”中的“又”表现词人的何种感情?明确: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的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人生短暂,复国无望。
4、提问:两次提到“月”的含义?明确:月是思乡的代名词,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虞美人》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篇。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故国深切的怀念之愁,这是一首亡国之音,更是一首绝命之词。
六、重难点突破1、起伏跌宕的笔法开篇便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实景,面对依旧美好的自然景色,不由得想起故国美好生活,因而无数往事无数愁苦涌上心头,又自叹:“往事知多少。
”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忽然又转到眼前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
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
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改”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句句言愁,而无一个愁字。
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这样的愁情是何等的真实而深沉!上片:景色依旧,良辰不再,明月中故国已不堪回首。
下片:物是人非,往事成空,几多哀愁恰似春水东流。
2、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提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好处?请举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夸张,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苦,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合,道出对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般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贴切生动的写出愁恨的深长,浩渺,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意境博大,感慨深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再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等等。
3、《虞美人•春花秋月》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对比手法衬托手法虚实手法比喻修辞七、拓展阅读,品味鉴赏浪淘沙P40【南唐】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简析:这是李煜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
从本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
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更何况又是在“五更寒”的这样一个时刻!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独自”,说明词人的孤独;为什么要说“莫凭栏”呢?这是因为汴京距金陵甚远,“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不是词人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更为凄楚、更为悲凉。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然而作者所说的“别时”,指当初投降被俘,辞别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时;“见时”,指现在囚禁汴京,思念故国,欲再重见旧地之时。
前者“容易”后者“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啊!“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
“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
这是指春,也兼指人。
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
天上人间比喻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被人轻贱的俘虏,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本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
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
相见欢①【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④【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品评】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八、作业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你同意哪种说法?答: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2、这首词是如何运用什么表现手法的?试作具体分析。
答:反衬。
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进行反衬。
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鉴赏《雨霖铃》(柳永)教程及内容一、导入新课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走近柳永,感受其浓浓的离愁别绪。
二、简介作者、创作背景1、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仁宗景佑元年进士,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少年时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并替她们填词作曲,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且去填词”遂落第。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后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卒于襄阳,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长调,推动了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