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尊意识”到“身心一体”——后现代性视阈下的实践美学

合集下载

简析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对实践美学的一种质疑

简析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对实践美学的一种质疑

简析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对实践美学的一种质疑章海荣
【期刊名称】《江汉学术》
【年(卷),期】2005(024)005
【摘要】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着当代人类思想的现实根源.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将对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实践美学观提出质疑.本文展析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马丁·布伯三位哲学家的主体间性思想,并指出主体间性哲学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并在平衡与和谐地球生态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个生命及物质系统繁荣中谋求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章海荣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上海,201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69
【相关文献】
1.审美生命的实践——简析福柯的生存美学 [J], 谭嘉仪
2.主体间性:生态美学哲学基础简析 [J], 章海荣
3.工具本体论:实践美学哲学基础的阿基里腱——兼析李泽厚实践哲学种群论视角的缺失与问题 [J], 张开焱;李也青
4.质疑大道论(生存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海德格尔哲思与老子道论的差异
[J], 刘丽霞
5.简析音乐美学知识应用于钢琴表演的实践与思考 [J], 韩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后实践美学与儒释道

浅谈后实践美学与儒释道

浅谈后实践美学与儒释道作者:孙琼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期摘要:儒释道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三教之间相互影响、渗透,甚至出现三教合一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后实践美学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新兴美学思潮,强调主体间性,重视生存的自由。

在儒释道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和生命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实践美学;主体间性;生存自由;儒释道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55-01美学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进入“后实践美学”发展时期,杨春时和潘知常都是后实践美学学派的先锋人物。

杨春时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认为“审美是人与世界的融合、会通,是人性地对待世界的方式”。

潘知常提出“生命美学”的观点,认为“审美活动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于实践活动的一种生命活动”。

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其中体现出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和生存的自由特征。

一、儒释道与主体间性中国古典美学、哲学和诗学都表现出主体间性的特征:从“诗言志”到“诗言情”的发展是中国美学贯穿的线索,感性论和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题,情景交融、创造意境是中国诗学一直追求的,这些都是主体间性的表现。

儒释道的思想影响整个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人或多或少受到它们的影响,都有主体间性的趋向。

其中最主要的是儒家和道家两大家,它们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哲学、文化体系,儒家侧重社会伦理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一种社会主义的主体间性。

道家侧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

老子和庄子是其代表人物。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第一人,其思想是主体间性的萌芽。

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庄子提出“逍遥”的观点,追求自由、人和世界的绝对统一的最高境界。

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Sminar教学模式的新取向

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Sminar教学模式的新取向

既 然 知 识 不 再 是 永 恒 不 变 的绝 对 真 理 ,教 学 也 不 再 是
个 学 生 占有 知 识 的 过 程 。 知 识 只 能 存 在 于 实 际情 境
之 中 ,学 习 就 是 是 主 观 与 客 观 以 及 个 体 与 外 界 互 动 、
相 融 的 过 程 。 任 何 知 识 都 具 有 情 境 性 ,不 存 在 绝 对 抽
实 际 情 境 之 中 ,是 一 个 主 观 与 客 观 以 及 个 体 与 外 界 互 动 、建 构 的 过 程 。 这 样 就 消 解 主 ) 客 、个 人 外 ( 1 5 l 界 、生 活 世 界 与科 学 世 界 的 二 元 对 ,使 知 识 与 客 观
实 在 小 再 是 一 种 一 一 对 的 _ 系 , 父 足 表 现 {多 元 化 、 f ; 不确定性 以及动态生 成性等特点 。后现代 丰义认 为 ,
・ ‘ 2 ・ I 盎 , 场
● 01 21 年第7 ( 期 教学研究) ●
后 现代 知 识 观视 野 下 S ia 教 学模 式 的新取 向 m nr
闫 龙
[ 摘 要 ]后 现 代 知 识 观提 出知 识 具 有 不确 定性 、情 境 性 、价 值 性 和 多元 性 等 特 点 ,对 当 前研 究 生 Smia 教 学 有 着诸 多 启 示 . 后 现 代 知 识观 的视 野 里 ,Smi r教 学在 学 习情 境 创 设 、知 识 生成 、 学 习共 e nr .在 e n a 同体 构建 等 方 面有 着 独特 的 实践 价 值和 全 新 的教 学取 向。 【 键 词】后 现代 知 识 观 ;高等教 育 ;S ia 关 m nr 随 着 经 济 伞 球 化 、信 息 技 术 及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的

建设性后现代视域中的生态美学建构及其意义

建设性后现代视域中的生态美学建构及其意义
作 者 简 介 杨 建 刚 , 山 东大 学 文 艺 美学 研 究 中心讲 师 ( 东 济 南 ,2 0 0 ) 山 5 10 。

1 — 27
帝 国主 义的文化特 征的话 ,那 么后现代 主义则是 资本主 义发展到跨 国资 本主义 阶段 的产物 ,体现 了晚期 资本主 义的文化逻 辑。闭凯 尔纳认 为 “ 后现代 主义不 过是现代 主义的一种 新面孔 、新发展 ” “ 现代 ” . . 后


两 种 后 现 代 的 关 联 与 差 异
2 O世 纪 7 — 8 0 0年 代 之 后 .西 方 世 界 进 入 了后 现 代 发 展 时期 , 与 此 相 对 应 的 是 后 现 代 文 化 思 潮 大 行
其 道 ,风靡 整个 欧美 ,乃至 影 响 了全 球包 括 建筑 、文 学 、艺 术 、哲 学 等各 个领 域 。 因此 ,近 3 O年来 ,
建设性后现代视域中的生态美学建构及其意义
莩东问 富 21年第8 ’F 02 期
建设性后现代视域 中的生态美学建构 及其意义
杨建 刚
f 摘 要 ]建 设 性 后 现代 主 义是 一 种 不 同于 解 构性 后 现 代 主 义的 后 现代 理 论 范 式。 它 深 受 怀特 海过 程 哲 学

词更多 涉及到人们 对现代性 的态度 以及超越现 代性 的方 式。 因此 ,尽 管后现代 一 词在 使用 中包 含 了各
种不 同的含义 ,但其 共 同之处 在于 ,它 可 以概括 为是一种 广泛 的情 绪而 不是任何 共 同的教条 .即一 种认
为 人 类 可 以而 且 必 须 超 越 现代 的 普 遍 情 绪
承 人 , 马 克 思 主 义是 黑 格 尔 思 想 的发 展 ,那 么 解 构 主 义 、女 性 主 义 、后 殖 民主 义 等 具 有 后 现 代 色 彩 的 理

康德的知、情、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以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

康德的知、情、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以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

第41卷第2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V o l.41N o.2 2021年4月J o u r n a l o fH u a n g g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A p r.2021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 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刘月新(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儒家的理想人格范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严重危机,如何重建理想人格是中国现代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㊂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为代表的美学家认为, 立国 首在 立人 ,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建构现代理想人格㊂他们以康德的美学理论为参照,融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创建了知㊁情㊁意相统一的理想人格范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丰富知识㊁高雅趣味与自由意志的人格主体,以此促进国家的现代化㊂但在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与张力,导致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现代美学的异化与扭曲㊂关键词:知㊁情㊁意;中国现代美学;理想人格;建构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7020(2021)02-0078-06收稿日期:2020-10-29D O I:10.3969/j.i s s n.2096-7020.2021.02.13作者简介:刘月新(1962-),男,湖北天门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㊂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项目 新诗理论批评中的古典诗词话语研究 ,项目编号:20D028㊂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问题,儒家和道家都从人与社会㊁人与自然㊁人与自我的关系提出了理想人格达成的路径㊂儒家为了维护社会的道德 政治秩序,建构了 文质彬彬 内圣外王 修己以安人 的理想人格范式,塑造了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模式㊂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理想人格范式遭遇了严重的文化危机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建理想人格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主要由中国现代哲学㊁教育学㊁伦理学㊁美学和文学艺术来承担㊂中国现代美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承担了塑造现代理想人格的使命,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㊁鲁迅㊁朱光潜㊁宗白华为代表的美学家认为, 立国 首在 立人 ,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则落实到现代人格的养成㊂他们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理论为基点,融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提出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理论范式㊂本文将以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具体探讨一下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关联㊂一康德对西方现代哲学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对知㊁情㊁意三者的明确区分,为美学划定了范围和界限㊂知㊁情㊁意作为人类心智结构的三种基本要素,与人类最高的价值范畴 真㊁美㊁善相对应,知性求真,情感求美,意志求善㊂但在古典时代的文化系统中,三者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如柏拉图的理式就是真㊁善㊁美的统一,基督教的上帝就是真㊁善㊁美的来源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改写了传统美学的版图,立足于审美经验来研究美学,趣味㊁情感与想象力成为美学关注的焦点㊂但由于经验主义美学否定了审美判断的先天理性原则,使审美判断丧失了先天的普遍有效性㊂康德从先天的理性原则出发对经验主义美学进行了改造,在理性原则与审美经验之间建立关联㊂他根据人类知㊁情㊁意的心智结构,划分出了知性㊁判断力和理性三种能力,与真㊁美㊁善相对应,并为其确立先天的依据㊂自此之后,西方现代文化就分化为三个不同的领域:即第2期刘月新: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现代科技领域㊁审美-艺术领域与伦理领域,美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㊂康德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在 五四 前后传入中国,与中国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潮流密切相关㊂贺麟先生指出,康德的知识论是现代科学的基础,要讲科学的认识论就要涉及康德的知识论㊂康德的实践理性讲意志自由,也同中国当时对民主自由的追求相关㊂事实上,康德的哲学与美学对中国现代思想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不仅影响了中国现代哲学,而且对伦理学㊁心理学㊁教育学和美学等学科都有深远影响㊂ 五四 前后是中国现代美学崛起的时期,蔡元培㊁王国维与梁启超等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坚持思想启蒙与教育救国的宗旨,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学说为指导思想,希望从知识教育㊁审美教育㊁意志教育三个方面塑造国民完整的人格,奠定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理论基础㊂蔡元培最初是通过日本学者的著作来了解康德的,早在1901年,他就将日本学者井上圆了的‘佛教活论“节译为‘哲学总论“,从中知晓了知㊁情㊁意理论㊂该著作将康德哲学与佛教哲学相贯通,认为宇宙由物㊁心㊁神三部分构成,与之对应的是学问是理学㊁哲学与神学㊂理学研究物理世界,神学研究宗教信仰,哲学探究无形之心性,而心理学从属于哲学,是研究人之心象的学问㊂ 心理学虽心象之学,而心象有情感㊁智力㊁意志之三种㊂心理学者,考定此各种之性质㊁作用而已,故为理论学㊂其说此各种之应用者,为论理㊁伦理㊁审美之三学㊂伦理学说心象中意志之应用;论理学示智力之应用;审美学论情感之应用㊂故此三学者,为适合心理学之理论于实地,而称应用学也㊂其他有教育学之一科,则亦心理之应用,即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德育者教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㊂ [1]357井上圆了分析了现代学科分类的理论依据,认为心理学从属于哲学,是研究人心理规律的理论科学,可以细化为论理学㊁伦理学㊁审美学,论理学研究人的思维法则,伦理学研究人的意志行为,审美学研究人的情感活动㊂教育学是心理学的具体运用,研究知识教育㊁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㊂此后,蔡元培又翻译了井上圆了的‘妖怪学讲义录“,这一著作对知㊁情㊁意的分界与联系也有清晰的说明,认为知㊁情㊁意的教育以 人心之发达㊁知识之开发为目的[2]94㊂井上圆了这两部著作对蔡元培教育学和美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影响了他的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㊂留学德国之后,蔡元培更深入地研究了康德哲学与美学㊂他在‘哲学大纲“(1915年)中说: 美学观念者,基本于快与不快之感,与科学之属于知见㊁道德之发于意志者,相为对待㊂科学在乎探究,故论理学之判断,所以别真伪;道德在乎执行,故伦理学之判断,所以别善恶;美感在乎赏鉴,故美学之判断,所以别美丑,是吾人意识发展之各方面也㊂ [3]339在蔡元培看来,只有知㊁情㊁意的发达才能为人建立一个真㊁善㊁美相统一的世界,促进人意识的全面发展㊂在‘康德美学述“(1916年)中,蔡元培进一步指出: 康德既作纯粹理性评判,以明认识力之有界;又作实践理性评判,以明道德心之自由㊂而感于两者之不可以不一致,及认识力不可以不受范于道德心,乃于两者之间,求得所谓断定力者,以为两者之津梁㊂ [3]506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断定力(审美判断)是联系认识力(纯粹理性)与道德心(实践理性)之间的中介,是沟通现象界与本体界的桥梁㊂这一理论正是蔡元培理想人格观念形成的基础㊂王国维也是借助康德的知㊁情㊁意来阐述理想人格培养的㊂他在‘汗德之哲学说“中指出: 理性现于知㊁情㊁意三大形式中,而理性之批评亦必从此分类㊂故汗德之哲学分为三部:即理论的(论知力)㊁实践的(论意志)㊁审美的(论情感)㊂ [3]298他将知㊁情㊁意作为理想人格建构的指导原则,在‘哲学辨惑“中说: 今夫人之心力,有知力,有意志,有感情㊂此三者之理想,曰真,曰善,曰美㊂哲学实综合此三者而论其原理者也㊂教育学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故谓教育学上之理想即哲学上之理想,无不可也㊂ [4]4王国维认为,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为现代教育奠定了哲学基础,指引了教育的方向㊂教育就是要从知㊁情㊁意三方面着力,以培养真㊁善㊁美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㊂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进一步指出: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㊂何为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㊂ 完全之人物应该具备发达的身体和完整的精神,精神又分为知㊁情㊁意,完全之人物应该具备此三德㊂ 故教育时,亦不能加以区别㊂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㊂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也㊂ [4]57-59王国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和美学史上系统提出了人㊃97㊃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41卷的全面发展问题,确立了美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引领地位㊂认为美育不仅能够让人摆脱一己之利害,使情感步入高尚纯粹之域,还能促进智育与德育的完善,与蔡元培的思想基本一致㊂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系统地提出了 新民说 ,从公德㊁私德㊁自尊㊁合群㊁自由㊁权利㊁自治㊁国家精神㊁进取精神等方面阐述了国民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将国家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健全人格培养的基础上㊂他指出: 品格者人之所以为人,藉以自立于一群之内者也㊂人必保持其高尚之品格,以受他人尊敬,然后足以自存㊂否则人格不具,将为世所不齿㊂个人之人格然,国家之人格亦何莫不然㊂ [5]87他的‘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一文糅合康德的道德哲学㊁中国佛学和阳明心学,以启迪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意志,促进国民民族意识与个人意识的觉醒㊂后来,梁启超在‘为学与做人“‘孔子之人格“等文章多次提及知㊁情㊁意与人格培养的关联,阐述了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同蔡元培与王国维等人一道奠定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学说的思想基础㊂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之后,范寿康㊁李石岑㊁宗白华㊁朱光潜㊁丰子恺等受到康德影响的美学家都顺着这一思路分析中国现代教育的出路,开启了中国现代审美教育的先河,将理想人格的塑造视为现代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使美学研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㊂二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虽然是沟通认识与道德㊁现象界与本体界的桥梁,但他更看重审美的独立性,在三者之间划分了明确的界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独立和艺术自律论奠定了理论基础㊂这一理论被引入中国后,促进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㊂但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等美学家受到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更重视知㊁情㊁意的统一,没有将审美看作是一个与认识和道德无关的领域,而是强调审美对认识和道德的促进作用㊂蔡元培的理想人格学说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印记,道德人格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审美只是培养道德人格的途径㊂他认为: 夫人类共同之鹄的,为今日所堪公认者,不外乎人道主义, 而人道主义之最大阻力,为专己性㊂美感之超脱而普遍,则专己性之良药也㊂ [3]340要培养国民的社会公德与社会责任感,审美教育是最重要的辅助,因为审美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能够使人摆脱一己之私利㊂早在1902年,蔡元培就在‘师范学会章程“中指出,师范学会的宗旨是 使被教者传布普通之知识,陶铸文明之人格 [1]385㊂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大力推行新式教育,认为国家强盛的基础是国民健全人格的培养,他说: 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㊂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㊂ [6]12完成国家强盛这一伟大使命的基础是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㊂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将教育划分为专制时代之教育与共和时代之教育,专制时代之教育隶属于政治,为现实世界服务,共和时代之教育超越于政治,使人通达理想之境界㊂他从康德哲学中寻找理论依据: 盖世界有二方面,如一纸之有表里:一为现象,一为实体㊂现象世界之事为政治,故以造成现世幸福为鹄的;实体世界之事为宗教,故以摆脱现世幸福为作用㊂而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㊂ 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㊂ [3]12他将康德的现象界与本体界二分的学说贯彻于教育思想之中,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引导人从现象界超越到本体界,以理想精神来引领现实世界,而审美是沟通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㊂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摒弃了西方 外在超越 的宗教之路,坚持中国传统 内在超越 的审美之路,希望通过审美使人从现实世界超越到理想世界,从现实之我通向理想之我,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㊂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主张审美独立的第一人,他批判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功利主义传统,将美描述为 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 与 无用之用 ,反对美与艺术对道德与政治的依附㊂但王国维并没有走向绝对的审美独立论,而是在坚持知㊁情㊁意统一的基础上突出了审美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㊂他对当时国人沉溺于鸦片的恶习进行了心理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不是知识的缺乏与道德的堕落,而是感情与心灵的空虚, 自国民之方面言之,必其苦痛及空虚之感深于他国民,而除鸦片别无所以慰藉之之术也㊂此二者中,后者尤其最要之原因㊂ 故禁鸦片之道,除修明政治,大兴教育,以养成国民之知识及道德外,尤不可不于国民之感情加之意焉㊂[4]23-24㊂与蔡元培美学观浓厚的道德色彩不同,王国维的美学观具有较强的人生论色彩,将审美作为拯救人生的良药㊂但㊃08㊃第2期刘月新: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他们都认为现代教育要以人格培养为中心,是知识教育㊁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统一,而审美教育处于核心地位㊂梁启超也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是健全人格的养成㊂他在‘为学与做人“中指出: 人类心理,有知㊁情㊁意三部分㊂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 三达德 智㊁仁㊁勇㊂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㊁情育㊁德育三方面㊂ [7]27他对民国初年的教育现状极为不满,认为知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洞察宇宙人生的 总体的智慧 ,不是传授琐碎的知识,情感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与高雅的趣味,意志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㊂梁启超尤其重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人类生活的全内容㊂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㊂ [7]42他对当时盛行的 科学主义 人生观提出了批评,认为情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大力倡导艺术教育,主张用文学㊁音乐和美术来培养人的情感和趣味,陶铸艺术化的人生㊂梁启超所理解的艺术化的人生具备如下特点:第一,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㊂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㊂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㊂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㊂美术的功用,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的,令没趣变为有趣㊂ [7]12艺术化的人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契合中,超越现实生活的平庸和麻木,构想一个理想的生活世界,使生活趣味化和审美化㊂第二,艺术化的人生是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宇宙境界㊂梁启超眼中的 我 是普遍的精神之我,一个人的 我 和千千万万人的 我 ,乃至和古往今来无数人的 我 ,甚至整个宇宙都是相通的㊂第三,艺术化的人生是积极进取㊁刚健有为的人生㊂梁启超反对功利主义人生观,声称自己的人生观是以 责任心 和 兴味 为根底的,坚持 知不可而为 与 为而不有 的统一㊂ 责任心 就是 知不可而为 ,不计成败得失,为社会和人类尽一份责任㊂ 兴味 就是 为而不有 ,以超越的态度对待一切,享受生命的过程㊂梁启超所倡导的艺术化的人生以趣味和情感为主导,以知识和意志为两翼,他所理解的知识主要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超越专业知识之上的 总体的智慧 ,是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㊂他所说的意志是指顽强的生命力和奋发有为的生活态度㊂它要求人超越自我的利害得失,从无限的宇宙时空来认识自我,激发顽强的生命意志,以 为而不有 的态度面对人生㊂这种人生观建立在知㊁情㊁意相统一的基础上指向理想人格的塑造㊂三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传统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也存在融通的可能,这就是对人的心性与心智的塑造㊂中国现代美学家以康德美学来改造儒家的人格学说,使其获得了新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儒家人格学说的现代转型,同时也促进了康德美学的中国化㊂在融合知㊁情㊁意与中国传统儒家人格学说的具体路径上,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有所不同㊂蔡元培的理想人格学说偏重于道德人格,他将传统的道德范畴 良心 分解为知㊁情㊁意三个方面,他说: 良心者,该智㊁情㊁意而有之,而不可囿于一者也㊂凡人欲行一事,必先判决其是非,此良心作用之属于智者也㊂既判其是非,而后有当行不当行之决定,是良心作用之属于意者也㊂于其未行之先,善者爱之,否者恶之,既行之后,则乐之,否则悔之,此良心作用之属于情者也㊂ [3]154良心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范畴,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智是良心中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意是良心中推动人行为的决断力,情是良心中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三者的统一是人格养成的关键㊂蔡元培对 良心 的阐释不仅借鉴了康德的知㊁情㊁意,而且与王阳明 致良知 与知行合一 的学说相通㊂王阳明认为 良知 是包容一切的 心之本体 , 良知 的展开是 知行合一 ㊂ 良知 是人先天向善的本性,但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才能使之彰显㊂他指出: 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㊂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㊂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㊁渊了㊂ [8]109蔡元培也认为 良心 是人先天的向善倾向,需要后天的环境才能成长发扬㊂他说: 盖人之初生,本具有可以为良心之能力,然非有种种经验,以涵养而扩充之,则其作用亦无自而发现,如植物之种子然㊂ [3]155-156蔡元培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将 良心 说细化为知㊁情㊁意三个方面,赋予其更丰富的思想内涵㊂也使知㊁情㊁意与儒家心学相对接,用以指导现代的知识教育㊁㊃18㊃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41卷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促进了儒家人格学说的现代转化㊂王国维的理想人格学说偏于审美人格,他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孔子的审美理想㊂他认为,孔子的人格学说建立在对现象界体察的基础上,他从日月代谢㊁昼夜变迁㊁四时推移中领悟到宇宙的本体 天道㊂人只有体察 天道 ,明确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才能知晓 天命 ㊂但孔子并非一个受 天命 摆布的宿命论者,而是强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㊂ 盖孔子由知,究理,依情,立信念㊂既立之后,以刚健之意志守之,即 知 情 意 融和,以为安身立命之地㊂以达 仁 之观念㊂盖 仁 与 天 即 理 ,同为一物㊂故孔子既合理与情,即知道,知体道,又信之以刚健之意志,保持行动之,是以于人间之命运,生死穷达吉凶祸福等,漠然视之,无忧无惧,唯道是从,利害得丧,不能撄其心,不能夺其志㊂[4]117人只有体察 天道 ,知晓 天命 ,才能树立达观的生命态度,达到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界㊂王国维进一步指出: 孔子欲完成人格以使之有德,故于欲知㊁情㊁意融和之前,先涵养美情,渐与知情合而锻炼意志,以造作品性㊂于是始知所立,和气蔼然,其乐无极,是即达仁之理想,而人格完成矣㊂ [4]146人格的最高境界是立德,而德依赖于知㊁情㊁意的融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就体现了这一追求㊂ 诗,动美感的;礼,知的又意志的;乐,则所以融和此二者㊂ [4]147诗能激发美感,感发性情,礼既是一种知识,又是约束道德行为的规范,乐的作用是协调情与礼的关系㊂孔子通过诗教㊁礼教㊁乐教涵养人格,使人进入审美与道德相统一的理想境界㊂ 此时之境界: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一人如此,则优人圣域;社会如此,则成华胥之国㊂孔子所谓 安而行之 ,与希尔列尔(席勒 引者注)所谓 乐于守道德之法则者 ,舍美育无由也㊂ [4]157-158席勒认为 自然的人 要成为 道德的人 ,必须先成为 审美的人 ,将审美作为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㊂王国维也认为美育是解决人格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关键,他以康德与席勒的美学理论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孔子的美育思想,提出了人格培养的具体路径㊂梁启超直接将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孔子的知㊁仁㊁勇对应起来,即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者的完满状态就是 三达德 ㊂ 知 包括基本常识㊁专业学识和 总体智慧 ㊂ 总体智慧 就是人生智慧,即人能够认识宇宙之 天道 ,明辨人生的意义和方向㊂ 仁 是指 普遍人格之实现 ,即人在宇宙中实现自己的人格, 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别无二致㊂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 仁者 ㊂ [7]28-29仁者不忧是一种审美境界,是情感的艺术化和趣味化,不拘泥于个人的成败得失,以超越的态度看待宇宙人生㊂ 勇 是指一种光明磊落㊁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所谓 虽千万人,吾往矣 ㊂ 勇者 具有独立自由的意志,坚强果敢的性格,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面对成功与失败泰然处之㊂孔子的知㊁仁㊁勇 三达德 是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典范,现代教育应该弘扬这一品格,以此为基础,从知育㊁情育㊁德育三方面塑造国民的现代人格㊂四康德的知㊁情㊁意理论之所以被中国现代美学家所看重,是因为这一理论探究了现代知识主体㊁审美主体和道德主体的建构,契合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需要㊂知识主体面对现象界,道德主体面对本体界,情感主体是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㊂要重塑人的心智结构,改变人的意识和行为,使人从现象界超越到本体界,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最好的方法是从审美与情感问题入手㊂他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强调了审美的独立性和普遍性,认为审美能够让人的情感与心灵获得自由,增进人的共通感与普遍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㊂这一思想被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等美学家所接受,并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现代 无用之用 或 不用之用 的美学观㊂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接受康德美学的,他们对康德的美学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而是从现实需要出发,选择康德美学的一鳞半爪加以发挥,希望以审美达到改造世道人心的目的㊂中国现代思想史家林毓生指出,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第一代㊁第二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特征, 那就是要振兴腐败没落的中国,只能从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完全重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着手㊂ 他把这种 强调思想和文化的改革应优先于社会㊁政治和经济的改革 的观点称之为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㊃28㊃。

美学视阈中艺术本体论的维度思考

美学视阈中艺术本体论的维度思考

乏术研究认知与解读丨2020-2美学视阈中艺市本体论的维度思考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林珍香摘要:艺术本体的概念是美学探讨的核心,艺术本体论围绕哲学思维来建构自身的美学意义,并以具体的视觉形态作为美学理论的佐证。

西方美学史衍生出许多概括艺术本体概念的不同理论方法,如果以“二元对立”勺哲学思辨来确定一种绝对、唯一的概念标准,那么,对于艺术本质的定义将会步入“伪艺术”勺命题中。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不同的社会文化生境催生了不同的审美思维,并对艺术形态存在的相对独立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而艺术是历史的范畴,艺术本体概念本身就是多维度的,这也是艺术存在及发展的历史规律。

关键词:艺术本体维度美学艺术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艺术的本质、意义及其哲学问题是美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艺术的存在及其本质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艺术是什么”勺问题,包括艺术的形态构造、存在方式、本质特征等内容。

艺术存在的范畴与本体论的哲学意义及其逻辑建构具有密切的关系,对于能否建立艺术逻辑上相融的本体论具有重要意义。

在从古至今的艺术本体论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艺术理论体系和不同的哲学概括,而美学对于艺术美丑范畴的界定本身就包含了艺术本体的问题,也就是美的本质问题。

从整个人类美学发展的历程来看"艺术的本体论实则是一种宽泛的、开放性的概念,不能归结为某种特定风格流派的定义。

纵观西方美学史或艺术史的发展,对于艺术本体的定义,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进行“创建、批评、否定、重建”勺过程。

由于西方哲学思辨主客二分的特殊性,对于事物的认识和解释,都是以一种绝对精神排除—切异己"对于艺术本体的定义往往具有绝对性和不可兼容性"形成了西方美学流派的相对独立性和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由此"艺术本身可以是对客观物象的摹仿再现,可以是对创作主体的心灵状态的征候,也可以纯粹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可以表达人物情绪,暗示心理活动,可以还原社会生活,反映历史时代风貌,还可以表达无意识的情境等等。

重构美的形而上学以陈望衡境界本体论美学为例

重构美的形而上学以陈望衡境界本体论美学为例

重构美的形而上学以陈望衡境界本体论美学为例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美学学科几乎逐年沿着一条下降的通道坠落, 至今已基本失去了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力。

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当然可以从多方面找原因,比如启蒙精神式微、社会日趋功利等, 但就纯学理的考察而言, 则是因为传统美学研究范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

比如,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启蒙思潮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生命哲学的启迪, 人的本质问题是那一时代哲学的核心, 也是美学的核心。

至90 年代,整个中国思想界“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①,现象学、英美分析哲学成为显学。

现象学返归实事的理论路径及分析哲学的取消主义, 直接使围绕美学的任何理论努力, 都因其“玄学”的特质被悬置。

在此背景下, 美本身、美本质或美本体这些对美学的体系化形成充分且必要条件的概念, 成为浪费智力的无效劳动, 美学也随之在去本质、解结构等自我否定的喧嚣中走向了瓦解。

1938年, 维特根斯坦曾在一次演讲中挖苦说: “我们说某个人懂音乐,并不是指那种一听音乐演奏就说‘呵!'的人,就像一只狗一听到演奏就摇尾巴, 我们不能称它为一只懂音乐的狗一样。

”②按照分析哲学的看法,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样一个只具形容词或叹词性质的“呵! ” , 它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也无法在逻辑上得到证明。

但必须指出的是, 维特根斯坦的指责, 却反向说明了美学学科的形而上学本性。

或者说, 美即便在语言层面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 但审美经验仍具有无法否定的现实性。

从哲学史看,除非放弃理论, 要对这种非知识论的问题做出阐明,就离不开对美本身或美本体的设定。

据此, 美学因涉及此问题而必然表现出的本质主义倾向,虽然遭到指斥, 但却依然是它获得存在和尊严的必要保证。

一、境界本体的界定和理论构成理解陈望衡先生的境界本体论美学, 离不开如上的背景。

自1999年在《理论与创作》杂志发表《美在境界一一实践美学的反思》起,他先后有10 余篇论文和著作论及“境界本体”问题。

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之消解

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之消解

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之消解
杨春时
【期刊名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早期现代美学是"意识美学",它高扬精神性,排除了身体性,从而为精英文化和高雅艺术的独尊地位提供了论证.后期现代美学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转向"身体美学",它肯定意识与身体的同一,同时也偏重于身体性,从而为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跃居主流提供了理论依据.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应该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既承认审美的精神主导性,也承认审美的身体性,从而成为身心一体的现代美学.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杨春时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 [J], 杨春时
2.生存美学: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 [J], 杨春时;张海涛
3.为“身体美学”正名——评舒斯特曼的《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 [J], 张再林
4.卑微的身体与普遍的美学——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范式的消解及其建构 [J], 聂
春华
5.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 [J], 杨春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年 3月 00 第3 7卷 第 2期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u e U i rt( hl oh n oi c ne o ra o bi nv syP isp yadSca Si c ) H ei o l e
Ma .2 0 r. 01
Vo .7 No2 1 . 3
从“ 独尊意识 " 身心一体 " 到“
后 现代 性视 阈下 的 实践 美 学
王 伟
( 门大学 哲学系, 厦 福建 厦门 3 10 ) 60 5
[ 摘
要 ]实践 美学作 为前现代 的意识 美学, 建立在 身心分 离的二元论基础上 , 仍然 固守主体 性的理性传统 ,
因而不能解释后 启蒙时代的 大众 文化 。 而后现代 性的 日常 生活 美学, 反拔 意识 关学贬低 身体性 的倾向 , 论证 了通 俗 艺术的合 法性 , 但抹 杀审美的精 神性 、 超越性。 关学思 想史的发展 链条上 , 在 较之前 面两派的极 端主张 , 生存一 超越 美学执 两用 中因而更富有理论 张力 。 当下 中国既有前现代 的残存 , 也有现 代 的情境 , 更有后现代 的景观 , 因 而对 于知 识界 来说 , 更应该正视生存一超越 关学的整合维度和 学术进路 , 方能“ 发展 出与 中国当代 文学艺术发展
乡愁 和挥 之 不 去 的弥 赛 亚 情 结 , 可 避 免 地 具 有 乐 观 主 义 表 象 下 的悲 情 气 质 。 无
通过勘探李先生前 中后三个时期的学术轨迹 , 不难 发现 , e ty 中文翻译为 “ I ni ( d t 同一” “ 、 认同 ” 等等 ) 其知识繁殖 的关 是 键语汇 。 这是 为什 么? 简而言之 ,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标识的实践美学 , 追根究底仍是“ 观念推 演的益智游戏 ”15具体 而言 , [3。 66 其理念 主义倾 向的学术渊薮可略述 如下。 先 , 首 肇始 于古希腊 、 极盛于近代 的同一性哲学修辞 , 生产 出包罗万象 的诸种话 语体 系, 内核就是本质 主义的知识信念 , 其 即韦伯所 指出的“ 宗教一 形而上学 ” 的传统世 界观。 比照西方美学 的知识 系谱 ,
极因 ”黑格尔 的“ 、 绝对理 念” 青年 马克 思的“ 、 实践 ” 乃至早期海德 格尔的 “ , 此在” 意识哲 学家们有意无 意基于这种 “ , 以一
摄万” 之绝对 主义思维范式 和理论建筑术 , 开始建构巍巍堂皇 的哲学美学大厦 。 而李泽厚作 为马克思主义美学 之中国学派 的代 表人 物 , 自然将物质生产 的实践符码 ( 注意不是西方理论家们之“ 抽象的心灵实践” 作 为其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的真正 ) 始基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李泽厚在其扛鼎之作《 学四讲》 美 中做 出如下庄重 宣示 :关于美 的本 质 , “ 我还是 1 6 9 2年《 美学三
题议 》 中的看法 , 有大变化 。 没 仍然认为美 的本 质和人 的本质不 可分 割。 ……而 要用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观点 , ‘ 从 自然的人 [ 收稿 日期 】 0 9 0 — 1 2 0 — 7 0
“ 要启蒙 , 不要蒙启 ”J 的煽情宣言和决绝姿 态 , 为一代青年学人 的精 神导师 。 _ 也止于启蒙。 如同后启蒙 时期 的西方 美学 家一样 , 目睹风 云变幻 、 潮起潮落 的李泽厚 , 也染 上萦绕于心 的现代性
“ 诸家美学思想理论间 , 并不存在一种非此 即彼 , 有我无你 , 相互排斥与替代的关系 , 而是一 种互 补的和平 共处的关系” 6 唰3 “ 形成多元共存 的局面” _ , _ 共同成为我们建构 中国特色现代美学 的思想资源 。 3
二、 意识 关 学 的 “ 实践 两难 ”
李泽厚先 生作 为主体性实践美学 乃至中 国当代美学 的灵 魂人物 , 其理论是 高扬 理性 主义的前现代 性美学 , 表现在其 立 足于德 国古典哲学 的心灵 地平线 , 用康德 、 勒的人类学美学 , 运 席 来重新 诠释马克思 主义美 学思想 , 实现 “ 西体 中用” 的
无论是古代形 而上 学的客体性美学 , 还是认识论 转向后的主体性美 学 , 意识美 学家们无非 是采用不 断还原 回溯 的思维方 法 , 明一个绝对 的出发点 , 发 将其描述为“ 审美本质” “ 、世界本源” 赋予其至高无上 、 , 统摄一切的绝对权力 , 因此丰富 多彩 、
纷繁复杂的“ ( 多” 特殊性 )最终必然整合进“ ” 普遍性 )按照李泽厚 的描摹刻 画 , , 一 ( 。 从柏拉 图的“ 理式” 亚里士多德 的“ 、 终
“ 转换性创造”l。 所周 知 , 国以来 的两次美学论争 中 , l 众 4 在建 特别是在 第二次美学大讨论 中 , 娴熟巧妙地运用西方 主体 他
性 的意识美学话语 , 激烈冷峻地批判 了目中无“ ” 人 的客观派美学所 带来 的负 值效应 , 接续 了五四时期 的启蒙主 义传统 , 以


问题 的缘 起
建国六十年 以来 , 特别是改革开放 三十年来 , 美学理论 的中国演 进史 , 就是 不同学派 之间相互竞逐 、 激烈交锋 的汇融
史。 “ 在 美学与艺术 向 日常生活 回归” 的后现代语境 中, … 分属前现代 、 现代 、 后现代不 同阵 营的学者 , 于各 自的立场 , 基 采 用不同的解 释视域 , 来体验审视 当下 的审美 文化 , 从而在现代性论域 的相互对话 中 , 敞开真理 的诸 多侧面 。 难能可贵 的是 ,
状 况相适应 的 中国 当代 美学”从 而更好 地参与 当代世界 的文化建设 , , 重新测绘 国际关学地 形图。 [ 关键词 ]实践美学 ; 身体 美学; 意识 关学; 主体间性
[ 中图分 类号 ] 8 — 6 B 30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 号 ]10 — 7 9 2 1 )2 0 0 — 5 0 1 4 9 ( 0 0 0 — 0 6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