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_5
2023年语文下册七年级教案

2023年语文下册七年级教案2023年语文下册七年级教案【7篇】在备课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教案是实行教学的主要根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2023年语文下册七年级教案,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年语文下册七年级教案篇1【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科学小品。
文章结构比较简单,说明对象特点突出。
它充分地体现了说明文的平实准确的特点,又不乏生动活泼的描画,应当引导学生在浏览中感受文章公道安排说明顺序,体会其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教学目的:1.掌控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一、师生交换有关作者的信息,从认识作者引入新课。
(可事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布丰的资料)教师归纳:布丰(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
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
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
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矫(jiǎo)健蛰(zhé)伏苔藓(táixiǎn)缨(yīng)2.教师范读课文,摸索:(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明确:松鼠总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爱好。
三、再读课文,掌控内容。
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还要安排好顺序。
课文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概括各部分具体内容,设计精练的板书。
2.各小组展现各自的板书,并说明设计理由。
(此部分其实是交给学生自主浏览的机会,培养其归纳能力,教师适时点评,不必过细分析)参考板书:四、品读课文,品味语言作者在非常细致地视察研究松鼠一举一动的基础上,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
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语文七班级下册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消失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执着坚决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1、带领同学熟悉石榴,观看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同学描述自己观看到的石榴。
3、带领同学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同学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1、带领同学品尝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同学阅读全文,体会的思想感情。
3、带领同学重点争论为什么将石榴比方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化探究,体会感情1、给同学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同学争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3、带领同学阅读全文,整体把握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予情怀,通过对石榴的详细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勉向上的精神品行: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决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其次课时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1、带领同学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同学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指导同学观看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看,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索,做生活的有心人。
语文七班级下册全册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挨次。
2、品尝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育、提高同学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力量。
教学重难点: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受,解读鲁迅精神。
2.品尝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事;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故曰: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
(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
(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3)拓展延伸,展示提高。
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小结】(我收获,我快乐)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2024年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课文:《春》《背影》《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驿路梨花》《狼》《短文两篇》《我的叔叔于勒》《台阶》2.语法:词性句子成分复句3.作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语法知识的运用;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步骤1.第一课《春》(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春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进行检测。
(3)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5)课堂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2.第二课《背影》(1)导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引出课文主题。
(2)生字词学习: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进行检测。
(3)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5)课堂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3.第三课《济南的冬天》(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济南冬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济南的向往之情。
(2)生字词学习: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进行检测。
(3)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5)课堂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4.第四课《雨的四季》(1)导入: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引出课文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的自然特点、历史文化,感受黄河的伟大。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理解诗歌中黄河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黄河的形象。
2. 品味诗歌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讨论黄河的重要性和保护黄河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黄河的感受和认识。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黄河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黄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黄河颂》通过赞美源远流长、胸襟博⼤、⽓势磅礴的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不屈、伟⼤⽽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团结抗战的坚定决⼼与⼀往⽆前的勇⽓。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5课《黄河颂》课⽂原⽂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坚强! 这⾥,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地 劈成南北两⾯。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化, 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坚强, 像⼀个巨⼈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样的伟⼤坚强! 像你⼀样的伟⼤坚强!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5课《黄河颂》知识点 ⼀、内容赏析 (⼀)序曲 1.⽂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块? 两块。
第⼀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段是歌词即⽂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坚强 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坚强的精神,请问这⾥运⽤了什么修辞? 拟⼈。
(⼆)主体:望黄河 1.诗⼈在这⾥运⽤拟⼈⼿法把⼈⾝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先我们来看诗⼈描写黄河的形象和⽓势的诗句。
诗⼈对黄河形象及⽓势的描绘从哪⾥到哪⾥? 明确:从“我站在⾼⼭之巅”到“劈成南北两⾯” 2.这部分内容在⽂中可由⼀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优秀4篇)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字词。
2、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的相关知识,了解“挑战者”号及相关宇航员的知识。
3、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1、掌握朗读技巧,通过诵读,体会演讲者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2、理解文中重点句段,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德育目标理解美国精神的内涵,学习航天英雄们在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体会演讲者的情感变化。
2、对航天英雄的形象分析和对美国精神内涵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茫茫宇宙,浩瀚太空,深邃而美丽,总是吸引着人们向往的目光。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对地外空间的探索,在人类为了自己的成就而欣喜万分时,痛苦和不幸往往也会不期而至。
1986年1月28日上午成千上万名观众聚集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战者”号第十次腾飞的壮观景象,11时38 分,耸立在发射架上的“挑战者”号点火升空,直飞苍穹,突然,在升空72秒后,伴随一声巨响,航天飞机瞬间变成了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火焰和黄白色的浓烟坠入大西洋,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全国上下顿时陷入沉痛的悲哀之中,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哀悼,世界其他国家元首也纷纷发表讲话,对死难者家属和美国人民表示慰问。
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发表电视讲话,对遇难的英雄表示哀悼,三天后在休斯顿航天中心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他的演讲词。
首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提到了哪些遇难英雄,找到具体段落并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概括一下他(她)给你留下的印象。
(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进英雄,认识英雄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迪克:为探索太空不惧危险;迈克:为祖国屡建战功;朱蒂丝:笑对工作、享受人生;埃里森:有梦想并为之奋斗;罗纳德:有梦想、性格坚毅;格里高利:懂得感恩;科里斯塔:富有勇气和探索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 黄河颂(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感情。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老山界》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赞颂了红军英勇、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新闻通讯,通过对志愿军战士英雄事迹的叙述,歌颂了他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
《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学习抒情”,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适度抒情。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阅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并自觉运用于写作,力求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情感体验。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则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天下国家”的含义,懂得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训练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能用一定的技巧把故事讲得生动感人。
同时,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是本次学习活动的重要学习目标。
本单元继续学习精读,应注重涵泳品味,尽量让学生“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
要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黄河颂 1 1.积累生字词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美文美句。
2.重视朗读训练,以声传情,让学生在反复朗6.老山界27.谁是最可爱的人2 读中领会文意。
3.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并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其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石榴课文说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外辐射材料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听记熟悉了解石榴同学的介绍,来了解石榴的特点。
2.通过辐射阅读其它作品或作品片段,来促进学生对课文文体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品位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揣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突破本文教学难点和重点可采用练习和点拨的方法,采用“辐射阅读与教学”的原则予以突破。
三、本课小结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抓住事物特征寄托自己感情本课总结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
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1.阅读郭沫若的诗歌、戏剧等著作。
2.从《石榴》一文看郭沫若其人。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认真阅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为什么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2.“破口大笑”一词有何妙处?3.昆明的石榴有何特点?4.“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个性练习设计通过《石榴》一课,谈谈你对郭沫若这个人的看法。
教学探讨与反思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学生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课文教学难点和重点可采用练习和点拨的方法,采用辐射阅读的方法予以突破。
海燕课文说明一、整体感知《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海燕》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作品通过暴风雨即将来临前的几个场景,刻画了象征着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燕”的形象,“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冲击于阴云和海浪之间,勇猛地叫喊。
别的海鸟──海鸥、海鸭、企鹅视暴风雨为灭顶之灾,惊恐万状,而海燕却在热切地迎接一种新生;当暴风雨逼近,阴云直压下来时,海燕仍然有如“黑色的闪电”,离弦的箭,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笑着,号叫着,像“暴风雨中的精灵”;当电闪雷鸣、山呼海啸,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终于发出了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时代的战斗的宣言,它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表现了一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豪情万丈,激荡人心。
《海燕》体现了高尔基早期作品中革命浪漫主义的典型特征。
整首诗以宏伟壮丽的大自然作背景,极力渲染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波澜壮阔的紧张的气氛,状写出油画般浓烈、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一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蕴蓄着激越的情绪和讽刺的笔调,这些都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特点,整体上营造了浓郁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氛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它反映了高尔基早期的美学主张──他在给契诃夫的一封信中说:“确确实实,需要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来到了。
‘希望’是不像生活,而高于生活,比生活更美好的东西。
”在写作技巧上,《海燕》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等等,象征手法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而且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空间。
正如高尔基说的:“用象征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简洁地说出你想说的东西”,“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内容”。
作品还兼用对比、反复、烘托、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进一步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形象的立体感:不是平面地塑造“海燕”的形象,而是同时刻画了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和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它们象征了形形色色怯于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它们的胆怯、自私和逃避现实,对比、烘托出了海燕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在对暴风雨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所形成的鲜明对照中,一个勇敢无私、乐观坚定、卓然不群的海燕的形象呼之欲出。
写“风”“雷”“云”“电”也是为了反衬“海燕”矫健、勇猛的战斗雄姿和乐观无畏的革命豪情。
高尔基正是运用形象的对比、烘托,抑恶扬善,鞭挞恶丑,褒扬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从而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
在整体的审美上,《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
它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问题研究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全篇在内容结构上层层推进,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它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
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海燕的形象随着这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
第一个画面(从开头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开头先简洁地写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
然后重笔从形、音、色三方面正面描写海燕,以“黑色的闪电”这一准确、精当的比喻来勾勒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以拟人的写法给海燕的行动赋以情态,赋以人的神韵。
然后从“声音”这一方面正面阐发了海燕“叫喊”的深刻含义──“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乌云听出了欢乐”,“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排比句式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
在这个画面中,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的,还有其他的海鸟,暴风雨的到来使它们惊慌失措,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和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它们象征了当时现实环境中形形色色明哲保身、怯于革命的不革命者。
文章抓住它们的声音、行动、情态,状写它们惊恐万状的丑态,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第二个画面(从“乌云越来越暗”到“是的,遮不住的”):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在这个场景中,首先描写海浪与天空的激烈拼搏,“乌云”“狂风”肆虐的意象象征了“黑云压城”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狂风与巨浪的搏斗正反映了革命与反革命的激烈斗争,在斗争中显示了反革命势力的猖狂和人民大众主动迎战的战斗精神。
在这样紧张激烈的背景下,作者再次集中笔墨描写海燕,比上文更进了一步。
从“叫喊”到“大笑”“号叫”,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示了海燕的迅捷、欢快、豪壮和勇不可当。
并揭示了它怀着必胜信念的精神源泉:“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它的勇气来自它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途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第三个画面(从“狂风吼叫”到篇末):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在这一个场景中,依然以气氛的描摹起势,狂风吼叫、雷电交加、乌云翻滚,气氛被渲染得更加浓烈,大海与闪电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象征了革命斗争的进一步激化。
斗争最终以大海的胜利告终,再次显示了大海磅礴的气势和力量,说明沙皇反动势力必然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中。
在激战的环境里,作者第三次写到了海燕,但是不再花笔墨去描写海燕的姿态,从第一个画面写它的“叫喊”到第二个画面写它的“号叫”“大笑”,到这里却是以拟人化的手法直接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点出了海燕“预言家”的本质特征。
作品的氛围经过层层渲染后推向了高潮,也最终完成了海燕形象的塑造。
2.文章的末尾,为什么海燕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学生们在通读全文中易产生的疑问。
“暴风雨”象征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风暴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是扫除一切障碍、使民族获得新生的契机。
所以“海燕”和苦难深重的被压迫人民对革命充满了渴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信使”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行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的形式鼓舞人心,这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也是革命者从胸臆中迸发出来的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去迎接一场伟大的“暴风雨”般的革命。
这两句话是对时代精神的传神写照和高度概括。
3.《海燕》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是《海燕》最重要的写作特色。
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体会象征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课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通俗一点说,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形象自己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义,就是所谓“托义于物”。
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