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秦论》、《六国论》看古代史论的特点

合集下载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同论一史见仁见智高中语文课本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

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

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

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

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西汉初年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过秦论》与《六国论》异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异同

同曲异工——《过秦论》与《六国论》异同比较《过秦论》与《六国论》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但却有同曲异工之妙,堪称中学语文教材中又一著名的姊妹篇。

就文章的体裁来说,两文同属历史评论。

一评秦国灭亡缘由,一评六国破灭原因。

就文章的主旨来说,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

就文章的表现手法来说,两文均采用了评述结合。

这是两文的相同之处,但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结构安排不同《过秦论》与《六国论》虽是史评,同属议论文,但两文的论证结构安排却不同。

《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六国论》采用三段式结构。

•《过秦论》第一大段详细具体而又简洁生动地记述了秦自孝公始至秦二世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亡的过程;第二大段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国论》第一大段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大段运用韩、魏、楚赂秦而亡,齐、燕、赵因它国赂秦而亡的具体事实,证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三大段在第二大段的基础上,引出教训,警戒后人。

二、组材顺序不同《过秦论》组材以时间为序;《六国论》组材以事物类别为序。

《过秦论》从秦孝公写起,历经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考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具体记述了秦国由弱变强,由强及弱而亡的历史。

《六国论》则将六国中直接赂秦而亡,因他国赂秦而亡,分别加以归类,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进而得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结论。

三、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过秦论》和《六国论》虽然都运用了述评结合的手法,但两文表现手法的侧重点不同。

《过秦论》侧重于记述,因为本文主要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来进行对照比较,让事实说话,从而证明秦亡的原因。

《六国论》主要在分析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弊端所在,所以全文•侧重点放在议论分析上。

《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六国论》采用先评后述,边述边评,以评为主。

史论双璧 异曲同工-从《过秦论》到《六国论》的比较欣赏

史论双璧 异曲同工-从《过秦论》到《六国论》的比较欣赏
--- 唐德宜《古文翼》 卷七
课堂活动(二)
合作探究:《过秦论》和《六 国论》被誉为“史论双璧”,在中 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异曲同工” 之妙。通过比较欣赏,你认为它们 有何异同?
质疑入法
比较??
《六国论》《过秦论》之比较
评论的内容 写作的意图 论证的方法 分析的结构
探究入情
《六 国 论》 同中有异 《过 秦 论》 异中见妙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 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 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 复哀后人也。
--- 杜牧《阿房宫赋》
援笔共情
1、推荐阅读贾谊《过秦论》 (中、下篇)和苏轼、苏辙的 《六国论》;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2、通过阅读对比,完成一篇 随笔。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西汉 贾谊
《过秦论》
北宋 苏洵
《六国论》
品读入境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 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 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 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二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

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

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正如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阅读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阅读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部著作是我国几千年来历史发展和转折中重要的政治著作,这三部著作更是我国历史研究发展的重要贡献。

秦始皇在他森严的统治下的秦朝南征北伐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非凡成就,但是因其统一的统治方式,引发了许多对它权威的质疑和反对。

而《过秦论》就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反对统一的著名著作。

它的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他用论说的方式在文章中质疑秦始皇的统治,挑战秦始皇所追求的统一,墨子提出了一种反秦统治的模式,主张以自然和政治平衡统治地区,提供给民众更大的自由,加强邻国间的联系,减少敌对势力之间的争斗,而实现和平统一。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思想家荀子撰写的著作《六国论》,荀子以其独到的政治见解,重新把中国地域政治的状况分成六个主要的政治中心,分别为秦、赵、楚、齐、燕、魏,并提出国家治理的智慧思路和君主统治的思想,这一思想建立了中国几千年来君主专制形式的统治,强调君主要以理智与情操来统治,以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社会环境,使有利的政治秩序得以发挥,使国家的政治稳定,把国家的繁荣和国人的幸福放在首位全方位地去完善政治秩序。

《阿房宫赋》是关于秦始皇的著作,由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所作,文章描述了秦始皇所建立的全新政权朝代,秦始皇以巨大的魄力统一全国,一改分裂一迷乱的政局状况,使中国迎来了全新的局面。

文中对秦始皇的政治手腕、整个国家统一,以及全新的统治手段等方面点评,运用成语比喻的方式轻喻统治和变革的政治大智慧,使得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大一统朝代。

从《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部著作之比较阅读来看,这三部著作梦想启迪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它们在各自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过秦论》用反思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反秦统治模式,主张一种以自然和政治平衡统治地区,提供给加强邻国间的联系,减少敌对势力之间的争斗等原则。

而《六国论》从地域上重新将中国政治状况进行了分割,他把整个中国未来的统一作为他的目标,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如何统治一个大国,以及怎样才能实现一个有效的政治秩序。

《过秦论》与《六国论》比较谈

《过秦论》与《六国论》比较谈

《过秦论》与《六国论》比较谈孙江玲一、提出论点前文“卒章显志”,后文则开门见山。

《过秦论》选文共五段,但前四段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叙述秦由兴盛而衰败以至于灭亡的史实。

从文字表面看,只字未言“秦过”,却只一味为末段论点的提出层层蓄势,及至段末方把“谜底”揭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明代才子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

..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

最是疏奇之笔。

”可谓一语中的。

而《六国论》则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作者首先排除“兵”、“战”因素,然后根据论证的需要,从“赂秦”和“不赂秦”两方面将中心论点“分解”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又为下文的论证“举纲张目”。

二、论证方法《过秦论》寓议于叙,运用对比;《六国论》则是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等的综合运用。

所谓“寓议于叙”,即《过秦论》前四段以极概括文字叙述了秦一百多年的兴亡历史,虽处处叙而不论,但其“义理”却早已蕴含其中,但偏偏“引而不发”,直至文未将内蕴的含义加以挑明,读者才悬念顿释,回顾前文,方明白作者明写、详写“攻守之势”,暗写、略写“仁义不施”,其目的全在于指斥秦王朝仍采用暴政的策略而没有“易其道,改其政”——即实行仁政。

此外,本文运用四组对比很好地论证了其论点。

这一点十分明了,不再赘述。

通过对比,攻守之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之理自现——不施仁义的苦果也只有秦自己品尝了。

《六国论》的论证方法,则以史实为根据,采用分类举例比较的方法,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先从正面加以论证,具体地说,即文章第二段就“赂秦”的一些国家韩、魏、楚加以论证,“赂秦”者换取的仅仅是“一夕安寝”,因此“赂秦”的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助长秦人的威势,削弱了自身的国力。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异同比较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异同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异同比较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的不同点与共同点

《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的不同点与共同点

《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的不同点与共同点一、课文标题对比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阿房宫赋》中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不同于今天的“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往往发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

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而后两篇中的“论”,即议论、评论,这类文章,或阐明某个道理,或批驳别人的观点。

时代不同的文坛泰斗,他们选择了差不多同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作论据,都以标题暗示了题旨:或以秦亡旧事以讽今,或以六国破灭以谏时。

二、文章结构对比《阿房宫赋》是杜牧针对唐敬宗“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的。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富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直抒胸臆,严正深沉,画龙点睛。

苏洵数十年潜心贯注,研读《战国策》,且晚年入仕,虽才识非凡,而风格显得雍容含蓄,老辣精炼。

他的《六国论》采用“先议---后叙---再议”的结构方式,使其文章显得内容繁杂,但又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有纵横家诡谲善辩的风格。

再看《过秦论》,它是贾谊在被汉孝文帝征召为博士时写的,年方二十,少年得志,英气逼人,作者宏词雄辩,洋洋洒洒,文章用四个段落铺写了六国诸侯创建霸业的史实,并在第五段精辟阐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作结,作者采用先蓄作“浩如江河之势”,最后以议作“点睛”之笔,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三、论证手法对比“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这句名言,说明了论证手法是文章题旨与论据之间联系的逻辑纽带。

巧妙的论证手法,会使议论文的中心显得更为集中、鲜明、突出。

1.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2.《六国论》、《过秦论》都运用了喻证法,生动具体地阐析事理。

如《过秦论》中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何等生动地论述了陈涉动摇秦朝统治那摧枯拉朽的壮举!“子孙弃之不甚惜,如视草芥”,则系《六国论》生动形象地揭示“以地事秦”的荒谬行径的一种高妙的论证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苎!!兰竺.!塑兰兰!!盆盘L釜鎏薹§基叁盘≤盆邀盏盎!:!:!!竺!竺:!竺从《过秦论》、《六国论》看古代史论的特点
杨发清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贵州水城553004)
摘要:《过秦论》、《六国论》堪称古代史论中的“双璧”、饰史事以立论,展文采以进讽是两文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史论的特点。

关键词:古代史论以文饰史
中圈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5X[200410050—02
ASurveyoftheAncientCharacteristicsaboutChina’SHistoryfromGuoqinLunandLiuguolun.
YangFaqing
lChinese。

LiupanshuiTeachers’HigherCollege-ShuichengGuizhou553004)
Abstract:CommentsbothontheDemeritsofQinDynastyandontheDemeritsofSixKingdomsareconsid-eredas“twopureiades”inancienthistoricalcriticalcommentsinChina.Thecharactersofthetwoarticlesarethat
theirwritersmade
uphistoricstoriesinliterarylanguage,andthattheygaveadvicetotheiremperorsintheirarti—cles。

bothofwhicharealSOthecharactersofancienthistoricalcriticalcommentsinChina.Keywords:Ancienthistoricalcriticisms,makinguphistoricstoriesinliterarylanguage
中国古代杰出的儒家知识分子,总是以“王者之师”的面目积极人世,参予“朝政”的。

在社会现实隐伏危机,或统治政策需要进一步调整的时候,他们往往借古讽今,委婉曲折地对封建帝王“竭忠尽智”,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史论”这一独具特色的文体,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而产生的。

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堪称古代史论中的“双璧”。

本文拟就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作一点比较分析,进而讨论一下古代史论的基本特点。

贾谊生活的年代,可以说是“政治开明,经济复苏。

”经过高祖、惠帝一系列“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的实施,到文帝时,西汉政权已得到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初步形成。

汉文帝即位于公元前一百七十九年,当时贾谊恰好二十一岁。

文帝即位不久,贾谊即由吴廷尉举荐应召到朝廷拜为博士,旋又越级升为太中大夫。

这时的贾谊,真可谓春风得意,才华横溢。

为感文帝“知遇”之恩,贾谊确是披肝沥胆,尽其所学,尽言所思。

从《过秦论》的思想内容和行文语气看,当是贾谊任博士之后为答文帝垂询兴国之道而作。

全文上、中、下三篇,洋洋洒洒,纵横恣肆,全面而扼要地分析了秦由兴而亡的主要原因,从而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施行仁义”。

倡行仁义,是《过秦论》的思想核心。

按贾谊的观点,强秦之所以在统一六国后迅速败亡,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施行仁义(上篇论及)二是没有正确的政策(中篇论及),三是二世子婴在危难之际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下篇论及)。

而三个原因之中,第一点至关重要,所以放在上篇重点论述。

选人教材的即是上篇。

为了证明“仁兴暴亡”的中心论点,贾谊历数史事,娓娓而谈,并运用夸张、对比等文学手法,将史事加以“修饰”,使之服务于自己的观点。


收稿日期:2004—01—07
作者简介:杨发清(1954一),男,贵州威宁人,穴磕水师范高等专科警校中丈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学浯文教学法和美育学教学干¨研究
随极写六国将帅i椠臣之位尊才显和陈涉之平庸寒微.以形成强烈的反差,目的足要收到更好的“讽渝”效果.陈涉固然是“瓮犏绳枢之子,瞪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但最终推翻强秦的并非陈涉,而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和“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刘邦。

用耳熟能详的话来说,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楚国(准确地讲应该是六国)的地主阶级和贵族集团“窃取了农民革命战争的胜利果实”。

陈涉,只是起了振臂一呼的先驱作用而已。

在语言运用上,对称句式和四字短语的交迭推进,不仅使语言节奏铿锵有力而富于变化,而且大大增强了文思的气势。

可以说.饰史事以立论,展文采以进讽的文体特点、在作为史论滥觞的《过秦论》中,就已经具备了。

和贾谊相反,苏洵所处的时代,是内忧深重、外患频仍的北宋中晚期(公元1009~1066年),当时的统治者软弱无能,对内极尽收刮之能事,对外则屈辱求和。

贿赂苟安,甚至妥协投降。

在人生遭际上,苏洵更是仕路难进,筚途坎坷。

他二十八岁尚不能“入仕”、连考个“茂才异等”都未考中。

直到四十五岁才写信给欧阳修,携其二子(苏轼和苏辙)同到汴京以文求进。

后经宰相韩琦举荐,才得以在朝中做一个高级校对——秘书省校书郎。

身后有《嘉佑集》十六卷。

《六国论》是《嘉佑集》中《权书》的第八篇。

和苏洵的其他政论文章一样,《六国论》是有感而发,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苏洵通过对六国败亡的史事分析,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赂必丧国!作为一个清醒的忠君爱国者,苏洵是不愿看到北宋王朝重蹈六国败亡的覆辙的。

和贾谊一样,苏洵为了动“圣听”,仍让史事服从于观点。

为使自己的论证严密而有据,仍借助于文学手法,把六国败亡的原因分析得简捷明了、头头是道。

而事实上,六国赂秦,是因为战不能胜,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战能胜之,还“赂”他于什么?六国因政治腐败人心离散,国力亏损,才取“赂”之下策。

赂,并非秦国强盛的原因,而是六国贫弱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六国的破灭足有其内径的必然惟的,。

而北宋,最终也还是蹈了六困的霞辙.、
从论证的思路上看,《六国论》和《过秦论》恰好相反。

《过秦论》是从纵向上层层展开,步步推进。

在对史事的充分论述中最后归结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而《六国论》却是劈头一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真是破空而来,振聋发聩!文章继而从相反的角度提两个分论点,然后紧扣其总论和分论点严密论证,最后以‘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的痛切警告作结。

《过秦论》的文思如泉涌江流,滔滔滚滚。

而《六国论》的结构则谨严周密,如庄严的金字塔。

从语言的风格上看,两篇文章亦各占鳌头,独有千秋。

时势不同,遭际不同,其文风亦大异其趣。

但忠君报国之愿,为文尽智之诚,则是一脉相承的。

可叹的是,文帝虽听取和采纳了贾谊的很多建议,经过二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终成“文景之治”;但贾谊却遭谗被谤,放逐长沙,最终只能做一名帝王的家庭教师而忧恨死去!更可叹的是,《六国论》虽然切中时弊,言中肯綮,但神宗难于听取,北宋终成南宋,继而为异族所灭。

而苏洵,也在为帝王修订完《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后积劳成疾而永逝。

结论:中国古代史论,皆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

并且具有“以文饰史”的特点。

从史学角度看,作者所掇取的史实并不是很经得起推敲的。

但从文章学的角度看,每篇史论又都是逻辑严密、文采斑斓的精篇佳什。

其次,由于作者大多是正统儒生,富于积极进取精神,所以其论点都是切中时弊的。

作者所提出的建议,对封建统治者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可行性的。

纵观历史,凡稍具“民主作风”,勇于兼听的国君,大多能使国家由乱趋治。

反之,则会由治趋乱,由兴而亡。

不过,兴也罢,亡也罢,“直谏者”们的命运和结局,都是令人扼腕的!——这,已不是本文的讨论范围了。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唐德刚.史学与文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
[3]朱维铮.壶里春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5i·
从《过秦论》、《六国论》看古代史论的特点
作者:杨发清, Yang Faqing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贵州,水城,553004
刊名: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PANSHUI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4,16(1)
1.钱穆·国史新论 2001
2.唐德刚史学与文学
3.朱维铮壶里春秋
本文链接:/Periodical_lpssfgdzkxxxb200401015.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