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与《六国论》异同

合集下载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阅读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阅读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部著作是我国几千年来历史发展和转折中重要的政治著作,这三部著作更是我国历史研究发展的重要贡献。

秦始皇在他森严的统治下的秦朝南征北伐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非凡成就,但是因其统一的统治方式,引发了许多对它权威的质疑和反对。

而《过秦论》就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反对统一的著名著作。

它的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他用论说的方式在文章中质疑秦始皇的统治,挑战秦始皇所追求的统一,墨子提出了一种反秦统治的模式,主张以自然和政治平衡统治地区,提供给民众更大的自由,加强邻国间的联系,减少敌对势力之间的争斗,而实现和平统一。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思想家荀子撰写的著作《六国论》,荀子以其独到的政治见解,重新把中国地域政治的状况分成六个主要的政治中心,分别为秦、赵、楚、齐、燕、魏,并提出国家治理的智慧思路和君主统治的思想,这一思想建立了中国几千年来君主专制形式的统治,强调君主要以理智与情操来统治,以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社会环境,使有利的政治秩序得以发挥,使国家的政治稳定,把国家的繁荣和国人的幸福放在首位全方位地去完善政治秩序。

《阿房宫赋》是关于秦始皇的著作,由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所作,文章描述了秦始皇所建立的全新政权朝代,秦始皇以巨大的魄力统一全国,一改分裂一迷乱的政局状况,使中国迎来了全新的局面。

文中对秦始皇的政治手腕、整个国家统一,以及全新的统治手段等方面点评,运用成语比喻的方式轻喻统治和变革的政治大智慧,使得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大一统朝代。

从《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部著作之比较阅读来看,这三部著作梦想启迪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它们在各自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过秦论》用反思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反秦统治模式,主张一种以自然和政治平衡统治地区,提供给加强邻国间的联系,减少敌对势力之间的争斗等原则。

而《六国论》从地域上重新将中国政治状况进行了分割,他把整个中国未来的统一作为他的目标,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如何统治一个大国,以及怎样才能实现一个有效的政治秩序。

《过秦论》与《六国论》比较谈

《过秦论》与《六国论》比较谈

《过秦论》与《六国论》比较谈孙江玲一、提出论点前文“卒章显志”,后文则开门见山。

《过秦论》选文共五段,但前四段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叙述秦由兴盛而衰败以至于灭亡的史实。

从文字表面看,只字未言“秦过”,却只一味为末段论点的提出层层蓄势,及至段末方把“谜底”揭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明代才子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

..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

最是疏奇之笔。

”可谓一语中的。

而《六国论》则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作者首先排除“兵”、“战”因素,然后根据论证的需要,从“赂秦”和“不赂秦”两方面将中心论点“分解”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又为下文的论证“举纲张目”。

二、论证方法《过秦论》寓议于叙,运用对比;《六国论》则是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等的综合运用。

所谓“寓议于叙”,即《过秦论》前四段以极概括文字叙述了秦一百多年的兴亡历史,虽处处叙而不论,但其“义理”却早已蕴含其中,但偏偏“引而不发”,直至文未将内蕴的含义加以挑明,读者才悬念顿释,回顾前文,方明白作者明写、详写“攻守之势”,暗写、略写“仁义不施”,其目的全在于指斥秦王朝仍采用暴政的策略而没有“易其道,改其政”——即实行仁政。

此外,本文运用四组对比很好地论证了其论点。

这一点十分明了,不再赘述。

通过对比,攻守之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之理自现——不施仁义的苦果也只有秦自己品尝了。

《六国论》的论证方法,则以史实为根据,采用分类举例比较的方法,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先从正面加以论证,具体地说,即文章第二段就“赂秦”的一些国家韩、魏、楚加以论证,“赂秦”者换取的仅仅是“一夕安寝”,因此“赂秦”的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助长秦人的威势,削弱了自身的国力。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异同比较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异同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异同比较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一、课文标题对比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阿房宫赋》中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不同于今天的“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往往发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

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而后两篇中的“论”,即议论、评论,这类文章,或阐明某个道理,或批驳别人的观点。

时代不同的文坛泰斗,他们选择了差不多同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作论据,都以标题暗示了题旨:或以秦亡旧事以讽今,或以六国破灭以谏时。

二、文章结构对比《阿房宫赋》是杜牧针对唐敬宗“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的。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富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直抒胸臆,严正深沉,画龙点睛。

苏洵数十年潜心贯注,研读《战国策》,且晚年入仕,虽才识非凡,而风格显得雍容含蓄,老辣精炼。

他的《六国论》采用“先议———后叙———再议”的结构方式,使其文章显得内容繁杂,但又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有纵横家诡谲善辩的风格。

再看《过秦论》,它是贾谊在被汉孝文帝征召为博士时写的,年方二十,少年得志,英气逼人,作者宏词雄辩,洋洋洒洒,文章用四个段落铺写了六国诸侯创建霸业的史实,并在第五段精辟阐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作结,作者采用先蓄作“浩如江河之势”,最后以议作“点睛”之笔,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三、论证手法对比“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这句名言,说明了论证手法是文章题旨与论据之间联系的逻辑纽带。

巧妙的论证手法,会使议论文的中心显得更为集中、鲜明、突出。

1.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具体对比见图表(下页) 。

2.《六国论》、《过秦论》都运用了喻证法,生动具体地阐析事理。

如《过秦论》中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何等生动地论述了陈涉动摇秦朝统治那摧枯拉朽的壮举!“子孙弃之不甚惜,如视草芥”,则系《六国论》生动形象地揭示“以地事秦”的荒谬行径的一种高妙的论证手法。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不可 战胜
欲 抑 先 扬
对 比
亡 陈涉起义,并起亡秦 ⑤ (极写陈涉之平凡以反衬灭秦之易) 分析 力量 原因 对比 (议) 照应 ⑥ 前文 秦:国力、地利依旧 陈涉:四方面与九国不可同年而语 以区区地致万乘、序八州、朝同列①②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③④ 七庙隳,身死人手⑤
不堪 一击
仁义 不施 而攻 守之 势异 也
《过秦论》与 《阿房宫赋》 《六国论》的 比较阅读
一.行文思路
兴亡 过程 (叙) 兴
过 秦 论
① 地理、雄心、政策、成果 崛起 秦国:扩张,有余力--宰割、分裂 ② 诸侯:合力弱秦,割地自保--请服,入朝 发展 (极写诸侯之强以衬托秦国之强) ③④ 攻③:吞二周,亡诸侯,取百越,却匈奴 鼎盛 守④:愚民、弱民、防民
二.行文思路
叙述 描写
雄伟壮观 的阿房宫
统一建筑 宏伟瑰丽 宏大宽广 美人之多 珍宝之富 对比事例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阿 房 宫 赋
阿房宫内 美人珍宝
由描写 转为议论 总结教训 警示当世
借古
议论 抒情
戒奢爱民
讽今
铺 采 摛 文 体 物 言 志
三 .较 阅 读
《过秦论》

文体
角度
论点 主旨
论 秦残暴不仁而亡
四.《六国论》的论证结构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中心 论点
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 独完
北宋王朝 (借古讽今)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自然引出第一分论点,第二 分论点用一问一答提出,引人思考,突出强调中心论点。
五.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的异同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文赋 异 文体 史论,近似赋体 史论 角度 秦残暴不仁而亡 六国失策而亡 秦骄奢淫逸而亡 结构 先叙后议,以叙为主 先议后叙,以议为主 先铺叙描写,后评论 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 主旨 要施仁义, 勿重蹈亡秦覆辙 语言 同 内容 主旨 论证 介于两文之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西汉初年,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赏析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赏析

同中见异各具特色——《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赏析川雪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

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

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正如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这就是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下篇)作者论述秦王朝兴亡及其原因,目的是讽劝汉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

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国势衰微,可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的忧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

《六国论》和《过秦论》《阿房宫赋》的比较阅读

《六国论》和《过秦论》《阿房宫赋》的比较阅读
《六国论》和《过秦论》 《阿房宫赋》的比较阅读
三篇经典文学作品在历史传承和社会价值上有着重要地位。本文将以比较的 方式探究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与共通之处。
《六国论》和《过秦论》的比较
六国论
强调兵家必争的军事思想,提倡“臣道不信而终于 信”的外交策略,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过秦论
探究了历史的规律:秦朝能够一统天下的主要原 因,是因为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阿房宫赋的主题和背景
纪实主义
通过真实的历史事实和精 致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一 幅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华 丽画卷。
背景事件
《阿房宫赋》是司马迁笔 下的一篇叙事文学,描述 了项羽在攻下咸阳后在阿 房宫内的豪华生活。
文化变迁
表达了古代文艺重视富丽 堂皇的趋向,同时反映了 对西周传统文化的批判。
六国论的写作动机和历史背景
1
写作动机
司马迁为了正视中国六国时期的分裂状况,编写了这部杰出的历史著作。
2
历史背景
杀兄之仇的发生,掀起了中国历史上名震天下的楚汉战争。成书于汉朝,政治环 境影响深远。
3
深刻洞察
提倡士人以德为立身之本,反对以战争扩张国土的野心。
过秦论的论点和思想内涵
1 政治洞察
明确强调了政治体制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指出中央集权是统一中国的关键。
2 行政方法
推崇“兵不厌诈”的策略,提出集权的治国方略。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 哲学思考
揭示了深刻的历史规律和人性弱点,成为中国思想史中扬名海内外的巨著。
六国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反映
分裂状态再现 异族侵入威胁
思想文化分歧
贵族政治割裂了六国,加快了亡国的比赛。
大量游牧民族的介入多方角力,军事竞争日 趋激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曲异工——《过秦论》与《六国论》异同比较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但却有同曲异工之妙,堪称中学语文教材中又一著名的姊妹篇。

就文章的体裁来说,两文同属历史评论。

一评秦国灭亡缘由,一评六国破灭原因。

就文章的主旨来说,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

就文章的表现手法来说,两文均采用了评述结合。

这是两文的相同之处,但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结构安排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是史评,同属议论文,但两文的论证结构安排却不同。

《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六国论》采用三段式结构。

•《过秦论》第一大段详细具体而又简洁生动地记述了秦自孝公始至秦二世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亡的过程;第二大段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国论》第一大段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大段运用韩、魏、楚赂秦而亡,齐、燕、赵因它国赂秦而亡的具体事实,证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三大段在第二大段的基础上,引出教训,警戒后人。

二、组材顺序不同
《过秦论》组材以时间为序;《六国论》组材以事物类别为序。

《过秦论》从秦孝公写起,历经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考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具体记述了秦国由弱变强,由强及弱而亡的历史。

《六国论》则将六国中直接赂秦而亡,因他国赂秦而亡,分别加以归类,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进而得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结论。

三、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
《过秦论》和《六国论》虽然都运用了述评结合的手法,但两文表现手法的侧重点不同。

《过秦论》侧重于记述,因为本文主要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来进行对照比较,让事实说话,从而证明秦亡的原因。

《六国论》主要在分析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弊端所在,所以全文•侧重点放在议论分析上。

《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
《六国论》采用先评后述,边述边评,以评为主。

四、评论点位置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的评论点都非常明确,但两文所放的位置不同。

《过秦论》的评论点放在文章的最后。

卒章显志。

《六国论》的评论点放在文章的篇首,开门见山。

《过秦论》在前面述评的基础上,收束作结,发人深思,令人回味;
《六国论》开篇点旨,一目了然,鲜明突出,引人入胜。

明确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习,也会大有帮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