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知识点对应题目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及练习一、正数,负数的定义: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小于0的数叫做负数.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练习:如果收入50元记作+50元,那么支出80元应该记作二、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例:观察下面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5、5.6、-6、-3.7、0、3、-2、3/2、-1/2正整数: 零: 负整数:正分数: 负分数:三、数轴:(1)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注意:(1)数轴是一条直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2)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例.在数轴上记出下列各数:-5, -2.5,-1,+2,+3,练习:1、若点A 在数轴上原点的左边,则A 点表示的数是( )A 正数B 负数C 整数2、数轴上表示两个数,________边的数总比________边的数大.A 、左边 右边B 右边 左边3、数轴上到原点距离5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 )A +5B -5C ±54、下列说法不正确( )A 、数轴是一条直线B 、数轴上所有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C 、在数轴上表示2和-2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D 、数轴上一定取向右为正方向5、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A 、正数B 、负数C 、不是负数D 、不是正数6在数轴上0与3之间(不包括0,3)还有 个数.( )A 、、2个B 、3个C 、4个D 、无数个7、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这个点最终所对应的数是( )A .+6B .-3C .+3D .-9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数轴上的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四、相反数:一般地a 的相反数是–a(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2)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注意: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3)相反数的商为-1.例:–3的相反数是: ;9的相反数是: ;–5+5= ;7÷(-7)= 练习:1. 判断:(1)-5是5的相反数( );(2)5是-5的相反数( );(3)5与-5互为相反数( ); (4)-5是相反数( )2.-1.6是____的相反数,___的相反数是0.3.3.下列几对数中互为相反数的一对为( ).A . 和B . 与C . 与4.5的相反数是____;a 的相反数是___; a-b 的相反数是____ .5.若a=-13,则-a= ;若-a=-6,则a= .五、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2)0的绝对值是0,(3)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1)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3) | a |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4)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例1.求下列各数绝对值:8.5、-5、74 ,-0.3,0 ,-74 , -8.5例2. ___412=--; ___5=-- ;___5=+-; ___5=-+ ;___)3.0(=---;练习:判断:(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 2 ,则这数是2 . ( )(2)|5|=|-5|. ( )(3)|-0.3|=|0.3|. ( )(4)|3|>0. ( )(5)|-1.4|>0. ( )(6)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 )(7)若a =b,则|a|=|b|. ( )(8)若|a|=|b|,则a =b. ( )(9)若|a|=-a,则a 必为负数. ( )(1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填空:_____32)1(相反数是-;(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__.(3)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_________;(4)绝对值小于3的正整数是_________六.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 ×a 1=1,则a 与a 1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例:-7的倒数 ;-71的倒数 .七、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的大小。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1)列举法:{a,b,c……}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 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4)Venn图: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B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 A②真子集:如果A 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③如果 A B, B C ,那么 A C④如果A B 同时 B A 那么A=B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三、集合的运算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交B’),即A B={x|x∈A,且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 B(读作‘A并B’),即A B ={x|x∈A,或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ACS,即x ∈B }. x ∈B}).C S A=},|{A x S x x ∉∈且韦恩 图 示AB图1AB图2性质 A A=A A Φ=Φ A B=B AA B ⊆AA B ⊆BA A=A A Φ=A A B=B A A B ⊇A A B ⊇B(C u A) (C u B)= C u (A B) (C u A) (C u B)= C u (A B) A (C u A)=U A (C u A)= Φ.例题: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A 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B 著名的艺术家C 一切很大的书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2.集合{a ,b ,c }的真子集共有 个3.若集合M={y|y=x 2-2x+1,x ∈R},N={x|x ≥0},则M 与N 的关系是 .4.设集合A=}{12x x <<,B=}{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5.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整章复习知识点和对应练习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整章复习知识点和对应练习

T ——三角形一、知识梳理:专题一: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专题二:三角形有关的角;专题三: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二、考点分类专题一: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考点一:三角形的边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2.三角形分类:(1)按角的关系分类 (2)按边的关系分类⎧⎪⎧⎨⎨⎪⎩⎩直角三角形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例1】【类型一】 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cm ,3cm ,5cm ;B .5cm ,6cm ,10cm ;C .1cm ,1cm ,3cm ;D .3cm ,4cm ,9cm 解析:选项A 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 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 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 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A .3<x <11 ;B .4<x <7 ;C .-3<x <11 ;D .x >3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7-4<x <7+4,即3<x <11.故选A.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类型三】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可得出第三边长的两种情况,再根据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求解.解:根据题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4+9>9,故4,9,9能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4+9+9=22.方法总结: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所求出的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类型四】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b-c-a|+|c+a-b|.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b-c<0,b-c-a<0,c+a-b>0.∴|a-b-c|+|b-c-a|+|c+a-b|=b+c-a+c+a-b+c+a-b=3c+a-b.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最后进行化简.此类问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式子的正负,然后进行化简.考点二: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2.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连接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例2】探究点一:三角形的高【类型一】三角形高的画法画△ABC的边AB上的高,下列画法中,正确的是( )解:过点C 作边AB 的垂线段,即画AB 边上的高CD ,所以画法正确的是D.故选D. 方法总结:三角形任意一边上的高必须满足:(1)过该边所对的顶点;(2)垂足必须在该边或在该边的延长线上.【类型二】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高如图所示①,在△ABC 中,AB =AC =5,BC =6,AD ⊥BC 于点D ,且AD =4,若点P 在边AC 上移动,则BP 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BP ⊥AC 时,BP 有最小值.由△ABC 的面积公式可知12AD ·BC =12BP ·AC ,解得BP =245方法总结:解答此题可利用面积相等作桥梁(但不求面积)求三角形的高,这种解题方法通常称为“面积法”.① ② ③ ④ 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中线【类型一】 应用三角形的中线求线段的长如图②在△ABC 中,AC =5cm ,AD 是△ABC 的中线,若△ABD 的周长比△ADC 的周长大2cm ,则BA =________.解析: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BD =CD ,∴△ABD 的周长-△ADC 的周长=(BA +BD +AD )-(AC +AD +CD )=BA -AC ,∴BA -5=2,∴BA =7cm.方法总结:通过本题要理解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ABD 与△ADC 的周长之差转化为边长的差.【类型二】 利用中线解决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如图③,在△ABC 中,E 是BC 上的一点,EC =2BE ,点D 是AC 的中点,设△ABC ,△ADF 和△BEF 的面积分别为S △ABC ,S △ADF 和S △BEF ,且S △ABC =12,则S △ADF -S △BEF =________.解析:∵点D 是AC 的中点,∴AD =12AC .∵S △ABC =12,∴S △ABD =12S △ABC =12×12=6.∵EC =2BE ,S △ABC =12,∴S △ABE =13S △ABC =13×12=4.∵S △ABD -S △ABE =(S △ADF +S △ABF )-(S △ABF +S △BEF )=S △ADF -S △BEF ,即S △ADF -S △BEF =S △ABD -S △ABE =6-4=2.故答案为2.方法总结: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高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底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高的比.探究点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④,已知: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CE 是△ABC 的高,∠BAC =60°,∠BCE =40°,求∠ADB 的度数.解析:根据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BAC =60°,得出∠BAD =30°,再利用CE 是△ABC 的高,∠BCE =40°,得出∠B 的度数,进而得出∠ADB 的度数.解:∵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BAC =60°,∴∠DAC =∠BAD =30°.∵CE 是△ABC 的高,∠BCE =40°,∴∠B =50°,∴∠ADB =180°-∠B -∠BAD =180°-50°-30°=100°.方法总结:通过本题要灵活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表示方法,同时此类问题往往和三角形的高综合考查.考点三:三角形的稳定性【例3】要使四边形木架(用4根木条钉成)不变形,至少需要加钉1根木条固定,要使五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需要加2根木条固定,要使六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需要加3根木条固定,…,那么要使一个n 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需要几根木条固定?解析:由于多边形(三边以上的)不具有稳定性,将其转化为三角形后木架的形状就不变了.根据具体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经验及题中所加木条可找到一般规律.解:过n 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作(n -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 -2)个三角形,所以,要使一个n 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需要(n -3)根木条固定.方法总结: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时,所需要的木条根数,可从具体到一般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求解.专题二:三角形有关的角考点四:三角形的内角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例4】探究点一:三角形的内角和【类型一】 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已知,如图①,D 是△ABC 中BC 边延长线上一点,DF ⊥AB 交AB 于F ,交AC 于E ,若∠A =46°,∠D =50°.求∠ACB 的度数.① ② 解析:在Rt △DFB 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B 的度数,再在△ABC 中求∠ACB 的度数即可.解:在△DFB 中,∵DF ⊥AB ,∴∠DFB =90°.∵∠D =50°,∠DFB +∠D +∠B =180°,∴∠B =40°.在△ABC 中,∵∠A =46°,∠B =40°,∴∠ACB =180°-∠A -∠B =94°. 方法总结:求三角形的内角,必然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关,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图形特点,在不同的三角形中,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2∶3,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无法判定解析:设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x ,2x ,3x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得x +2x +3x =180°,解得x =30°,∴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30°,60°,90°,即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在解决有关比例问题时,通常先设比例系数,然后列方程求解.【类型三】 三角形的内角与角平分线、高的综合运用如图②,在△ABC 中,∠A =12∠B =13∠ACB ,CD 是△ABC 的高,CE 是∠ACB 的角平分线,求∠DCE 的度数.解析:根据已知条件用∠A 表示出∠B 和∠ACB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A ,再求出∠ACB ,∠ACD ,最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E 即可求得∠DCE 的度数.解:∵∠A =12∠B =13∠ACB ,设∠A =x ,∴∠B =2x ,∠ACB =3x .∵∠A +∠B +∠ACB =180°,∴x +2x +3x =180°,解得x =30°,∴∠A =30°,∠ACB =90°.∵CD 是△ABC 的高,∴∠ADC =90°,∴∠ACD =180°-90°-30°=60°.∵CE 是∠ACB 的角平分线,∴∠ACE =12×90°=45°,∴∠DCE =∠ACD -∠ACE =60°-45°=15°.方法总结:本题是常见的几何计算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的性质,找出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图形解答.探究点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一】 直角三角形性质的运用如图,CE ⊥AF ,垂足为E ,CE 与BF 相交于点D ,∠F =40°,∠C =30°,求∠EDF 、∠DBC 的度数.解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列式计算即可求出∠EDF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C +∠DBC =∠F +∠DEF ,然后求解即可.解:∵CE ⊥AF ,∴∠DEF =90°,∴∠EDF =90°-∠F =90°-40°=50°.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C +∠DBC +∠CDB =∠F +∠DEF +∠EDF ,∴30°+∠DBC =40°+90°,∴∠DBC =100°.方法总结:本题主要利用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考点五:三角形的外角1.三角形外角的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例5】探究点:三角形的外角【类型一】 应用三角形的外角求角的度数如图所示,P 为△ABC 内一点,∠BPC =150°,∠ABP =20°,∠ACP =30°,求∠A 的度数.解析:延长BP交AC于E或连接AP并延长,构造三角形的外角,再利用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出∠A的度数.解:延长BP交AC于点E,则∠BPC,∠PEC分别为△PCE,△ABE的外角,∴∠BPC=∠PEC +∠PCE,∠PEC=∠ABE+∠A,∴∠PEC=∠BPC-∠PCE=150°-30°=120°.∴∠A=∠PEC-∠ABE=120°-20°=100°.方法总结: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将已知与未知的角联系起来是计算角的度数的方法.【类型二】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把几个角的和分别转化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已知:如图为一五角星,求证:∠A+∠B+∠C+∠D+∠E=180°.解析: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出∠EFG=∠B+∠D,∠EGF=∠A+∠C,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E+∠EGF+∠EFG=180°,代入即可得证.证明:∵∠EFG、∠EGF分别是△BDF、△ACG的外角,∴∠EFG=∠B+∠D,∠EGF=∠A +∠C.又∵在△EFG中,∠E+∠EGF+∠EFG=180°,∴∠A+∠B+∠C+∠D+∠E=180°.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的特点,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将分散的角集中到某个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进行解决.【类型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综合应用如图①,∠ACD是△ABC的外角,BE平分∠ABC,CE平分∠ACD,且BE、CE交于点E.(1)如果∠A=60°,∠ABC=50°,求∠E的度数;(2)猜想:∠E与∠A有什么数量关系(写出结论即可);(3)如图②,点E是△ABC两外角平分线BE、CE的交点,探索∠E与∠A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先计算特殊角的情况,再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结合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概念解决.解:(1)根据外角的性质得∠ACD =∠A +∠ABC =60°+50°=110°,∵BE 平分∠ABC ,CE 平分∠ACD ,∴∠1=12∠ACD =55°,∠2=12∠ABC =25°.∵∠E +∠2=∠1,∴∠E =∠1-∠2=30°;(2)猜想:∠E =12∠A ; (3)∵BE 、CE 是两外角的平分线,∴∠2=12∠CBD ,∠4=12∠BCF ,而∠CBD =∠A +∠ACB ,∠BCF =∠A +∠ABC ,∴∠2=12(∠A +∠ACB ),∠4=12(∠A +∠ABC ).∵∠E +∠2+∠4=180°,∴∠E +12(∠A +∠ACB )+12(∠A +∠ABC )=180°,即∠E +12∠A +12(∠A +∠ACB +∠ABC )=180°.∵∠A +∠ACB +∠ABC =180°,∴∠E +12∠A =90°. 方法总结:对于本题发现的结论要予以重视:图①中,∠E =12∠A ;图②中,∠E =90°-12∠A .考点六: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多边形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2.相关概念:顶点、边、内角、对角线.3.多边形的对角线:n 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条数为(n -3)条;n 边形共有对角线n (n -3)2条(n ≥3).4.正多边形:如果多边形的各边都相等,各内角也都相等,那么就称为正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1.性质: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 -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外角和的关系:(1)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 -2)·180°(n ≥3,n 是正整数),可见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n 有关,每增加1条边,内角和增加180°.(2)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与边数的多少无关.(3).正n 边形:正n 边形的内角的度数为(n -2)·180°n ,外角的度数为360°n. 【例6】探究点一:多边形的概念【类型一】 多边形及其概念下列图形不是凸多边形的是( )解析:根据凸多边形的概念,如果多边形的边都在任意一条边所在的直线的同旁,该多边形即是凸多边形,否则即是凹多边形.由此可得选项D 的图形不是凸多边形.故选D. 方法总结:多边形可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辨别凸多边形可有两种方法:(1)画多边形任何一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多边形都在此直线的同一侧;(2)每个内角的度数均小于180°.通常所说的多边形指凸多边形.【类型二】 确定多边形的边数若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变成十五边形,则原来的多边形的边数可能为( )A .14或15或16B .15或16C .14或16D .15或16或17解析: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多边形的边数可能增加了一条,也可能不变或减少了一条,则多边形的边数是14,15或16.故选A. 方法总结: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多边形的边数可能增加了一条,也可能不变或减少了一条,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亲自动手画一下.探究点二:多边形的对角线【类型一】 确定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画________条对角线,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画________条对角线,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画________条对角线,请猜想从七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________条对角线,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________条对角线,从而推导出n 边形共有________条对角线.解析:根据n 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 -3)条对角线.从n 个顶点出发引出n (n -3)条对角线,而每条重复一次,可得答案.解: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画1条对角线,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画2条对角线,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画3条对角线,从七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4条对角线,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n -3)条对角线,从而推导出n 边形共有n (n -3)2条对角线. 方法总结:(1)多边形有n 条边,则经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有(n -3)条;(2)多边形有n 条边,对角线的条数为n (n -3)2.【类型二】 根据对角线条数确定多边形的边数从一个多边形的任意一个顶点出发都只有5条对角线,则它的边数是( )A .6B .7C .8D .9解析:设这个多边形是n 边形.依题意,得n -3=5,解得n =8.故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8.故选C.【类型三】 根据分成三角形的个数,确定多边形的边数连接多边形的一个顶点与其他顶点的线段把这个多边形分成了6个三角形,则原多边形是( )A .五边形B .六边形C .七边形D .八边形解析:设原多边形是n 边形,则n -2=6,解得n =8.故选D.方法总结: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 -3)条对角线,这(n -3)条对角线把n 边形分成(n -2)个三角形.探究点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下列图形中,是正多边形的是( )A .等腰三角形B .长方形C .正方形D .五边都相等的五边形解析:根据正多边形的定义: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进行解答.正方形四个角相等,四条边都相等,故选C.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正多边形的定义,各个角相等、各条边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探究点一:多边形的内角和【类型一】利用内角和求边数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540°,则它是( )A.四边形 B.五边形C.六边形 D.七边形解析:熟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设它是n边形,根据题意得(n-2)·180=540,解得n=5.故选B.【类型二】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800°,截去一个角后,得到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为( )A.1620° B.1800°C.1980° D.以上答案都有可能解析:1800÷180=10,∴原多边形边数为10+2=12.∵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内角后,边数可能减1,可能不变,也可能加1,∴新多边形的边数可能是11,12,13,∴新多边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620°,1800°,1980°.故选D.方法总结: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内角后,边数可能减1,可能不变,也可能加1.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求出原多边形的边数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三】复杂图形中的角度计算如图,∠1+∠2+∠3+∠4+∠5+∠6+∠7=( )A.450° B.540°C.630° D.720°解析:如图,∵∠3+∠4=∠8+∠9,∴∠1+∠2+∠3+∠4+∠5+∠6+∠7=∠1+∠2+∠8+∠9+∠5+∠6+∠7=五边形的内角和=540°,故选B.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灵活运用五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内外角关系.根据图形特点,将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体现了转化思想的优越性.【类型四】利用方程和不等式确定多边形的边数一个同学在进行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时,求得内角和为1125°,当他发现错了以后,重新检查,发现少算了一个内角,问这个内角是多少度?他求的是几边形的内角和?解析:本题首先由题意找出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进而求出这一内角的取值范围;然后可确定这一内角的度数,进一步得出这个多边形的边数.解:设此多边形的内角和为x,则有1125°<x<1125°+180°,即180°×6+45°<x<180°×7+45°,因为x为多边形的内角和,所以它是180°的倍数,所以x=180°×7=1260°.所以7+2=9,1260°-1125°=135°.因此,漏加的这个内角是135°,这个多边形是九边形.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由题意列出不等式求出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探究点二:多边形的外角和【类型一】已知各相等外角的度数,求多边形的边数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36°,则该多边形是正( )A.八边形 B.九边形C.十边形 D.十一边形解析:正多边形的边数为360°÷36°=10,则这个多边形是正十边形.故选C.方法总结:如果已知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求边数可直接利用外角和除以这个角即可.【类型二】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综合运用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和为540°,则它是( )A.五边形 B.四边形C.三角形 D.不能确定解析: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依题意可得(n-2)×180°+360°=540°,解得n =3,∴这个多边形是三角形.故选C.方法总结:熟练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由已知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解决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及相关例题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及相关例题

必修一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一).病毒无细胞结构,但必需依赖活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1.成分:蛋白质外壳+内部核酸2.遗传物质:DNA或RNA3.判断为生物的依据:增殖。

4.生活方式:寄生(只能用活细胞培养,不能用培养基培养)。

5.分类:(1)按寄主划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寄生于细菌)。

(2)按遗传物质划分:DNA病毒,如:噬菌体病毒RNA病毒,如:SARS病毒、HIV病毒、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二).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三).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四).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导致其死亡。

例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B. 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C.除病毒外,一切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D.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例2.(20XX年长春市高三调研)下列四种疾病的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A.肺结核B.破伤风C.甲型流感D.细菌性痢疾例 3. 下图是某生物模式图,组成结构a的物质最有可能是()A.蛋白质 B RNA C.DNA D.脂质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如肌肉组织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植物六大器官)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起而构成系统个体:由各种器官(植物)或系统(动物和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高一数学上册第一章函数及其表示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一数学上册第一章函数及其表示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函数及其表示(一)知识梳理1.映射的概念设B A 、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 与之对应,则称f 是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记作f(x).2.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定义:设B A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A 中的 任意数 x ,在集合B 中都有 唯一确定 的数y 和它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关系叫做从A 到B 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___y=f(x),x ∈A(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在函数A x x f y ∈=),(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 对于的函数值的集合所有的集合构成值域。

(3)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 、 值域 和 对应法则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1).图象法:就是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3).解析法:就是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等式来表示。

4.分段函数在自变量的不同变化范围中,对应法则用不同式子来表示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二)考点分析考点1:判断两函数是否为同一个函数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考点2:求函数解析式方法总结:(1)若已知函数的类型(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则用待定系数法;(2)若已知复合函数)]([x g f 的解析式,则可用换元法或配凑法;(3)若已知抽象函数的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x f1.2函数及其表示练习题(2)一、选择题1. 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的为( ) ⑴3)5)(3(1+-+=x x x y ,52-=x y ; ⑵111-+=x x y ,)1)(1(2-+=x x y ;⑶x x f =)(,2)(x x g =;⑷()f x =()F x = ⑸21)52()(-=x x f ,52)(2-=x x f .A. ⑴、⑵B. ⑵、⑶C. ⑷D. ⑶、⑸2. 函数()y f x =的图象与直线1x =的公共点数目是( )A. 1B. 0C. 0或1D. 1或23. 已知集合{}{}421,2,3,,4,7,,3A k B a a a ==+,且*,,a N x A y B ∈∈∈ 使B 中元素31y x =+和A 中的元素x 对应,则,a k 的值分别为( )A. 2,3B. 3,4C. 3,5D. 2,54. 已知22(1)()(12)2(2)x x f x x x x x +≤-⎧⎪=-<<⎨⎪≥⎩,若()3f x =,则x 的值是( )A. 1B. 1或32C. 1,32或 D.5. 为了得到函数(2)y f x =-的图象,可以把函数(12)y f x =-的图象适当平移, 这个平移是( )A. 沿x 轴向右平移1个单位B. 沿x 轴向右平移12个单位 C. 沿x 轴向左平移1个单位 D. 沿x 轴向左平移12个单位 6. 设⎩⎨⎧<+≥-=)10()],6([)10(,2)(x x f f x x x f 则)5(f 的值为( ) A. 10 B. 11 C. 12 D. 13二、填空题1. 设函数.)().0(1),0(121)(a a f x xx x x f >⎪⎪⎩⎪⎪⎨⎧<≥-=若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2. 函数422--=x x y 的定义域 . 3. 若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象与x 轴交于(2,0),(4,0)A B -,且函数的最大值为9,则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是 .4.函数0y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函数1)(2-+=x x x f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1.求函数()f x =.2. 求函数12++=x x y 的值域.3. 12,x x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10x m x m --++=的两个实根,又2212y x x =+,求()y f m =的解析式及此函数的定义域.4. 已知函数2()23(0)f x ax ax b a =-+->在[1,3]有最大值5和最小值2,求a 、b 的值.参考答案(2)一、选择题 1. C 2. C 3. D 4. D∴2()3,12,f x x x x ===-<<而∴ x =5. D 平移前的“1122()2x x -=--”,平移后的“2x -”, 用“x ”代替了“12x -”,即1122x x -+→,左移 6. B [][](5)(11)(9)(15)(13)11f f f f f f f =====.二、 1.(),1-∞- 当10,()1,22a f a a a a ≥=-><-时,这是矛盾的; 当10,(),1a f a a a a<=><-时; 2. {}|2,2x x x ≠-≠且 240x -≠3. (2)(4)y x x =-+- 设(2)(4)y a x x =+-,对称轴1x =, 当1x =时,max 99,1y a a =-==-4. (),0-∞ 10,00x x x x -≠⎧⎪<⎨->⎪⎩ 5. 54- 22155()1()244f x x x x =+-=+-≥-. 三、 1. 解:∵10,10,1x x x +≠+≠≠-,∴定义域为{}|1x x ≠-2. 解: ∵221331(),244x x x ++=++≥∴y ≥,∴值域为)+∞ 3. 解:24(1)4(1)0,30m m m m ∆=--+≥≥≤得或,222121212()2y x x x x x x =+=+-224(1)2(1)4102m m m m =--+=-+∴2()4102,(03)f m m m m m =-+≤≥或.4. 解:对称轴1x =,[]1,3是()f x 的递增区间,max ()(3)5,335f x f a b ==-+=即min ()(1)2,32,f x f a b ==--+=即∴3231,.144a b a b a b -=⎧==⎨--=-⎩得。

高数第一章 知识点总结

高数第一章 知识点总结

式中有多个参数,需进一步从所给极限中挖掘信息,获得额外关系式。特别地,
① 分段函数在分段点的极限: lim f (x) = A ⇔ lim f (x) = A = lim f (x) ;
x → x0
x → x0−
x → x0+
② 设 lim f (x) = A ≠ 0 ,则 lim g(x) = ∞ ⇔ lim f (x) = ∞ ,且两者是同阶无穷大; g(x)

f
(
x)
在点
x0
有定义,但
lim
x→ x0
f
(x) 不存在;

f
(
x)
在点
x0
有定义,
lim
x→ x0
f (x) 存在,但 lim x → x0
f (x) ≠
f (x0 ) ;
4. 间断点的类型:
① 第一类间断点,左右极限都存在(包括:可去和跳跃间断点);
② 第二类间断点,左右极限至少一个不存在(包括:无穷、震荡和其他间断点);
aϕ(x) −1 ~ ϕ(x) ln a , (1+ ϕ(x))α −1 ~ αϕ(x)
此外
ϕ(x) − sinϕ(x) ~ ϕ3(x) , tanϕ(x) −ϕ(x) ~ ϕ3(x) , tanϕ(x) − sinϕ(x) ~ ϕ3(x) ,
6
3
2
arcsinϕ(x) −ϕ(x) ~ ϕ3(x) ,ϕ(x) − arctanϕ(x) ~ ϕ3(x)
往年考题: (12-13) 已知 lim a cos x + bx = 5 ,试确定待定常数 a 和 b 的值。
x→π sin x
6. 函数的连续性(间断点)

(精选试题附答案)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题库

(精选试题附答案)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题库

(名师选题)(精选试题附答案)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题库单选题1、集合A={x|x<−1或x≥3},B={x|ax+1≤0}若B⊆A,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13,1)B.[−13,1]C.(−∞,−1)∪[0,+∞)D.[−13,0)∪(0,1)答案:A分析:根据B⊆A,分B=∅和B≠∅两种情况讨论,建立不等关系即可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B⊆A,∴①当B=∅时,即ax+1⩽0无解,此时a=0,满足题意.②当B≠∅时,即ax+1⩽0有解,当a>0时,可得x⩽−1a,要使B⊆A,则需要{a>0−1a<−1,解得0<a<1.当a<0时,可得x⩾−1a,要使B⊆A,则需要{a<0−1a⩾3,解得−13⩽a<0,综上,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13,1).故选:A.小提示:易错点点睛:研究集合间的关系,不要忽略讨论集合是否为∅.2、命题“∃x>1,x2≥1”的否定是()A.∃x≤1,x2≥1B.∃x≤1,x2<1C.∀x≤1,x2≥1D.∀x>1,x2<1答案:D分析:根据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可直接得出结果.命题“∃x >1,x 2≥1”的否定是“∀x >1,x 2<1”,故选:D.3、已知A ={1,x,y },B ={1,x 2,2y },若A =B ,则x −y =( )A .2B .1C .14D .23答案:C分析:由两集合相等,其元素完全一样,则可求出x =0,y =0或x =1,y =0或x =12,y =14,再利用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x =12,y =14,则可求出答案. 若A =B ,则{x =x 2y =2y 或{x =2y y =x 2 ,解得{x =0y =0 或{x =1y =0 或{x =12y =14, 由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得{x =12y =14 , 则x −y =12−14=14,故选:C .4、集合A ={x ∈N|1≤x <4}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A .16B .8C .7D .4答案:C解析:先用列举法写出集合A ,再写出其真子集即可.解:∵A ={x ∈N|1≤x <4}={1,2,3},∴A ={x ∈N|1≤x <4}的真子集为:∅,{1},{2},{3},{1,2},{1,3},{2,3}共7个.故选:C .5、下面四个命题:①∀x∈R,x2-3x+2>0恒成立;②∃x∈Q,x2=2;③∃x∈R,x2+1=0;④∀x∈R,4x2>2x-1+3x2.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A.3B.2C.1D.0答案:D分析:对于①,计算判别式或配方进行判断;对于②,当x2=2时,只能得到x为±√2,由此可判断;对于③,方程x2+1=0无实数解;对于④,作差可判断.解:x2-3x+2>0,Δ=(-3)2-4×2>0,∴当x>2或x<1时,x2-3x+2>0才成立,∴①为假命题.当且仅当x=±√2时,x2=2,∴不存在x∈Q,使得x2=2,∴②为假命题.对∀x∈R,x2+1≠0,∴③为假命题.4x2-(2x-1+3x2)=x2-2x+1=(x-1)2≥0,即当x=1时,4x2=2x-1+3x2成立,∴④为假命题.∴①②③④均为假命题.故选:D小提示:此题考查特称命题和全称命题真假的判断,特称命题要为真,只要有1个成立即可,全称命题要为假,只要有1个不成立即可,属于基础题.6、已知集合S={s|s=2n+1,n∈Z},T={t|t=4n+1,n∈Z},则S∩T=()A.∅B.S C.T D.Z答案:C分析:分析可得T⊆S,由此可得出结论.任取t∈T,则t=4n+1=2⋅(2n)+1,其中n∈Z,所以,t∈S,故T⊆S,因此,S∩T=T.故选:C.7、已知命题p:∃x∃N,e x<0(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则命题p的否定是()A.∃x∃N,e x<0B.∃x∃N,e x>0C.∃x∃N,e x≥0D.∃x∃N,e x≥0答案:D分析:根据命题的否定的定义判断.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命题p的否定是:∃x∃N,e x≥0.故选:D.8、设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乙是丙的充要条件,丁是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甲是丁的()条件A.充分不必要B.必要不充分C.充要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答案:A分析:记甲、乙、丙、丁各自对应的条件构成的集合分别为A,B,C,D,根据题目条件得到集合之间的关系,并推出A D,,所以甲是丁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记甲、乙、丙、丁各自对应的条件构成的集合分别为A,B,C,D,由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得,A B,由乙是丙的充要条件得,B=C,由丁是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得,C D,所以A D,,故甲是丁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9、已知集合A={−1,0,1},B={a+b|a∈A,b∈A},则集合B=()A .{−1,1}B .{−1,0,1}C .{−2,−1,1,2}D .{−2,−1,0,1,2}答案:D分析:根据A ={−1,0,1}求解B ={a +b |a ∈A,b ∈A }即可由题,当a ∈A,b ∈A 时a +b 最小为(−1)+(−1)=−2,最大为1+1=2,且可得(−1)+0=−1,0+0=0,0+1=1,故集合B = {−2,−1,0,1,2}故选:D10、已知集合A ={x |x 2−2x =0 },则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 .−2∈AC .{0,2}⊆AD .A ⊆{y |y <3 }答案:B分析: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判断选项B ,根据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判断选项A 、C 、D.由题意得,集合A ={0,2}.所以−2∉A ,B 错误;由于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所以A 正确;因为A ={0,2},所以C 、D 中说法正确.故选:B .填空题11、若x ∈A ,则1x ∈A ,就称A 是伙伴关系集合,集合M ={−1,0,13,12,1,2,3,4}的所有非空子集中,具有伙伴关系的集合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分析:首先确定具有伙伴集合的元素有1,−1,“3和13” ,“2和12”四种可能,它们组成的非空子集的个数为即为所求.因为1∈A ,11=1∈A ;−1∈A ,1−1=−1∈A ;2∈A ,12∈A ;3∈A ,13∈A ;这样所求集合即由1,−1,“3和13” ,“2和12”这“四大”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的非空子集.所以满足条件的集合的个数为24−1=15,所以答案是:15.12、集合A={﹣1,2,4},B={2,m2},B⊆A,则m=___.答案:±2分析:根据B⊆A,得到集合B的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进而求出m的值.∵集合A={−1,2,4},B={2,m2},B⊆A,∴m2=4,解得m=±2.所以答案是:±2.13、已知命题p:∀x∈R,x2+x﹣a>0为假命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__.答案:a≥−14分析:根据命题p为假命题,则它的否定¬p是真命题,利用判别式Δ≥0求出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因为命题p:∀x∈R,x2+x﹣a>0为假命题,所以它的否定¬p:∃x∈R,x2+x﹣a≤0为真命题,.所以Δ=12﹣4×(﹣a)≥0,解得a≥−14所以答案是:a≥−1414、能够说明“∀x∈N∗,2x≥x2”是假命题的一个x值为__________.答案:3分析:取x=3代入验证即可得到答案.因为x=3∈N∗,而23<32,∴说明“∀x∈N∗,2x≥x2”是假命题.所以答案是:3小提示:本题考查命题与简易逻辑,属于基础题.15、若3∈{m−1,3m,m2−1},则实数m=_______.答案:4或±2分析: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得.∵3∈{m−1,3m,m2−1},∴m−1=3,即m=4,此时3m=12,m2−1=15符合题意;3m=3,即m=1,此时m−1=0,m2−1=0,不满足元素的互异性,故舍去;m2−1=3,即m=±2,经检验符合题意;综上,m=4或±2.所以答案是:4或±2.解答题∈N+},B={x|x=2a,a∈A}. 16、已知全集U={1,2,4,6,8},集合A={x∈N+|4x(1)求A∪B;(2)写出∁U(A∩B)的所有非空真子集.答案:(1)A∪B={1,2,4,8}(2){1},{6},{8},{1,6},{1,8},{6,8}分析:(1)根据题意求出集合A,B,然后结合并集的概念即可求出结果;(2)根据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求出∁U(A∩B),进而根据非空真子集的概念即可求出结果. (1)由题意得A={1,2,4},B={2,4,8},故A∪B={1,2,4,8}.(2)由题意得A∩B={2,4},∁U(A∩B)={1,6,8},故∁U(A∩B)的所有非空真子集为{1},{6},{8},{1,6},{1,8},{6,8}.17、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11以内非负偶数的集合;(2)方程(x+1)(x2−4)=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一次函数y=2x与y=x+1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答案:(1){0,2,4,6,8,10};(2){−2,−1,2}(3){(1,2)}分析:(1)根据偶数的定义即可列举所有的偶数,(2)求出方程的根,即可写出集合,(3)联立方程求交点,进而可求集合.(1)11以内的非负偶数有0,2,4,6,8,10,所以构成的集合为{0,2,4,6,8,10},(2)(x+1)(x2−4)=0的根为x1=−1,x2=2,x3=−2,所以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2,−1,2},(3)联立y=x+1和y=2x,解得{x=1y=2,所以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为(1,2),构成的集合为{(1,2)}18、设U=R,A={x|−5<x≤6},B={x|x≤−6或x>2},求:(1)A∩B;(2)(∁U A)∪(∁U B)答案:(1){x|2<x≤6};(2){x|x≤2或x>6}.分析:(1)根据集合交集的概念及运算,即可求解;(2)根据补集的运算,求得∁U A,∁U B,再结合集合并集的运算,即可求解. (1)由题意,集合A={x|−5<x≤6},B={x|x≤−6或x>2},根据集合交集的概念及运算,可得A∩B={x|2<x≤6}.(2)由U=R,A={x|−5<x≤6},B={x|x≤−6或x>2},可得∁U A={x|≤5或x>6},∁U B={x|−6<x≤2},所以(∁U A)∪(∁U B)={x|x≤2或x>6}.19、已知集合A={x|2−a≤x≤2+a},B={x|x≤1或x≥4}.(1)当a=3时,求A∩B;(2)“x∈A”是“x∈∁R 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答案:(1)A∩B={x|−1≤x≤1或4≤x≤5};(2){a|a<1}分析:(1)先求出集合A={x|−1≤x≤5},再求A∩B;(2)先求出∁R B={x|1<x<4},用集合法分类讨论,列不等式,即可求出实数a的取值范围. (1)当a=3时,A={x|−1≤x≤5}.因为B={x|x≤1或x≥4},所以A∩B={x|−1≤x≤1或4≤x≤5};(2)因为B={x|x≤1或x≥4},所以∁R B={x|1<x<4}.因为“x∈A”是“x∈∁R 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A∁R B.当A=∅时,符合题意,此时有2+a<2−a,解得:a<0.当A≠∅时,要使A∁R B,只需{2+a≥2−a2+a<42−a>1,解得:0≤a<1综上:a<1.即实数a的取值范围{a|a<1}.。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加经典例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加经典例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加经典例题Chapter 11.1 Understanding TrianglesXXX:1.XXX.2.XXX.3.XXX.4.Understand the concepts of angle bisectors。

medians。

and altitudes in triangles。

XXX.Key Points:1.n: XXX that are not on the same line and are connected end-to-end。

The symbol "△" is used to represent a triangle。

and a XXX as "△ABC"。

The sum of the r angles of a triangle is 180°.2.Properties: The sum of any two sides of a triangle is greater than the third side。

the difference een any two sides of a triangle is less than the third side (the shortest distance een two points is a straight line)。

Note: XXX line segments can form a triangle。

compare the sum of the two XXX.3.XXX:Acute triangle (all three r angles are less than 90°);Right triangle (one r angle is 90°) (denoted as Rt△ABC);Obtuse triangle (one XXX is greater than 90°).4.Angle bisector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考点:1什么是自然现象 2 科学的发展有利有弊1、《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下列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A、火山爆发B、大雁南飞C、砍伐森林D、雨过天晴2、在通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和手机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人们因为网络沉迷和手机辐射等问题,身体和精神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对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重点:1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环节是观察和实验2 实验器材的用途,3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4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1. 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A.调查B.实验C.观察D.阅读2、下列不属于定量观察的是()A用天平称物体质量B用刻度尺测书的长度C用体温计量人的体温D用手测桌面的光滑度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A.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B.酒精灯熄灭时,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C.加热烧杯中的液体时,应垫上石棉网D.用酒精灯加热时,应先用火焰的内焰加热,再用外焰加热,这样才可以受热均匀4、在实验与观察中,我们常常要借助于仪器和工具来帮助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因为()A.单凭人的感官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B.许多科学实验的结果往往需要得到一些具体的数值C.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D.以上说法都正确三到六节重点:1测量的概念,2被测物的估测,3工具的选取和使用方法,4测量工具的读取,5误差的产生及与真实值之间的大小关系,6测量单位之间的转换。

测量: 是一个将___________与__________进行比较的过程.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经过测量,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那么,在这一测量中,“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A.东方明珠电视塔B.468米C.1米D.测量用的尺子2、填写相应的单位⑴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是3.546 ;⑵一个一角硬币的质量约为2⑶小张同学的体温约为37.2 ;⑷小李同学的身高为1.60 ;⑸一杯温开水的温度是56 ;⑹小明同学跑完800米所需的时间为3 ;被测物的估测1.一幢7层的普通住宅楼高约()A.2000cmB.40mC.0.2kmD.350dm2.一罐普通的可口可乐或雪碧易拉罐的体积最接近()A.3.5毫升B.350毫升C.35升D.350升3、你的质量最接近于()A 0.5吨B 500千克C 5000克D 7510 毫克4、下面关于时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心跳一次约需1秒B .上午第一节课8:00开始C .课间休息10分钟D .一位同学跑1000米的成绩为15秒5、小明为了初步判断水的温度,将手指伸入水中,感觉有点热,这杯水的温度大约是( )A 小于0摄氏度B 应该在20摄氏度以下C 可能大于37摄氏度D 一定高于37摄氏度 工具的选取1、.体育考试中,测量学生的跳远成绩时,选择下列哪种工具比较合适( )A.最小刻度为毫米的米尺B.最小刻度为厘米的1.5米的刻度尺C.最小刻度为厘米的10米的卷尺D.最小刻度为分米的20米的卷尺2、.有甲、乙、丙、丁四种量筒,它们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分别是:甲:500毫升,10毫升;乙:100毫升,5毫升;丙:50毫升,5毫升,丁:50毫升、1毫升,现要量取体积为40毫升的水,应选择上述哪一种量筒较好( )A.甲B.乙C.丙D.丁3、用温度计测量刚倒入保温瓶中开水的温度,现有最高测量温度为110摄氏度,200摄氏度,42摄氏度,在测量时,应该选取最大测量值为___________的温度计。

工具的使用方法1、有三把刻度尺,其最小刻度分别是分米、厘米、毫米。

你认为其中最好的是( )A .分米刻度尺;B .厘米刻度尺;C .毫米刻度尺;D .要根据测量要求而定2、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以下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使用前必须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B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C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应立即读数D .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体面相平3、.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B.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C. 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D. 首先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4、关于托盘天平的调节,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

②天平放在水平面上 ③移动游码到零刻度线 ④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⑤左盘放称量物体 ⑥读数。

正确的顺序是( )A ②①③④⑤⑥B ②①③⑤④⑥C ②①④⑤③⑥D ②③①⑤④⑥5、.用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发现在右盘中加1克的砝码时,指针偏右;减去这个1克砝码时,指针偏左,若这时砝码盒中无更小的砝码,则应该( )A 调节衡量左边螺母,使天平平衡后读数;B 移动游码适当位置使天平平衡后读数;C 将被测物体移动天平右盘,再进行测量;D 在左盘家1克砝码,设法使天平平衡后读数。

6、托盘天平调节好以后,在称量时发现指针偏在标尺中央的左边,这时应()A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B 把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旋出一些C 向天平右盘中增加砝码或将游码向右移动D 将天平右盘中减少砝码或将游码向左移动7、.测量不规则的石蜡块的体积时,不需要的是()A.刻度尺B.量筒C.细铁丝D.水测量工具的读取及单位1、如图1所示,木块的长度是,若改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结果应是。

2、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进行调节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这时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调节(填:“左”或“右”)。

用调节后的天平测某物体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2所求,那么该物体的质量是克。

3、如图3所示,这块碎石的体积是厘米3。

4、如图所示,秒表显示的时间间隔是_______秒。

误差的产生及与真实值之间的大小关系1、木尺受潮后膨胀,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会…………………………()A.偏大B.偏小C.不受影响D.难确定2、若游码没有放在零刻度线处,就调节天平平衡,用这样的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所得到的结果比物体的实际质量()A.偏大B.偏小C.相等D.无法判断3、体温计的水银面指在38℃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量三位同学的体温,测得结果第一个为38.5℃,第二个为39.5℃,第三个为39℃,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第一个正确B.三个都正确C.只有第三个正确D.只有第二个正确4、某同学用称量为200克,最小刻度为0.2克、最小砝码为5克的托盘天平称量一铁块的质量,当调节横梁平衡后,他将铁块放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同时移动游码,当天平平衡时,他读出铁块的质量是77.8克。

测量结束后,他还未觉察出自己的失误,则铁块的实际质量应是:A、77.8克B、72.2克C、78克D、77.6克5.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如果仰视,读数的结果比真实值()A.偏大B.偏小C.一样大D.无法确实11.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小明采用俯视读数法,读出液体的体积为35毫升,则此液体的真实体积将比35毫升()A.大B.小C.一样D.都有可能测量单位之间的转换(1) 25分米=米(2)8×103米=毫米(3)2.5米3=升(4)1.5升=毫升(5)2.4×102厘米3=米3(6)570微米=米(7)860毫克= _______千克(8)2.45米= _______微米(9)50纳米=_______微米2、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0.058米=0.058米×100厘米=5.8厘米B.10.5厘米=10.5厘米×10=105毫米C.45毫米=45×(1/1000)米=0.045米D.500厘米=500÷100厘米=5米第七节重点:1科学探究的过程,2探究实例对应的过程内容。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六个环节)、、、、。

第一章其他知识点补充:1、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什么决定的()A.实验者的细心程度B.测量的次数C.记数时的长度单位D.刻度尺的最小刻度2、对质量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的物质的多少B、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C、物体的质量与形状、温度、位置等无关D、物体的质量就是物体重量3、如果航天英雄杨利伟把3千克铜块带到太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位置变了,铜块的质量变小B、位置变了,铜块的质量不变C、温度和位置变了,铜块的质量变大D、铜块的形状、状态不变,质量变小4、某同学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30厘米,这本书共有260页。

则每张纸的厚度是()A.0.05毫米B.0.005厘米C.0.001厘米D.0.1毫米5、忠义外国语学校中学部每天上午早读从8:00开始,历时15分钟,到8:15结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两个时间是时间间隔,后面一个时间是时刻B 前一个时间是时刻,后两个时间是时间间隔C 第一个时间和第三个时间是时刻,第二个时间是时间间隔D 三个时间都是时刻测量方法:刻度尺:化曲为直法、累积法量筒:排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