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高中课外实验大全(共32页) 最新
高中化学小实验教案大全

高中化学小实验教案大全
实验目的: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酸碱反应的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
1. 玻璃试管
2. 稀盐酸溶液
3. 碳酸氢钠溶液
4. 酚酞指示剂
实验步骤:
1. 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少量碳酸氢钠溶液和少量酚酞指示剂。
2. 在另一支试管中倒入少量碳酸氢钠溶液。
3. 用滴管往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溶液,同时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 当观察到酚酞指示剂从无色变成粉红色时,即表示中和反应发生。
5. 再用滴管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直至酚酞指示剂变回无色。
6. 记录中和反应所需要的稀盐酸溶液的用量。
实验原理:碳酸氢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酚酞指示剂作为指示剂,在酸性条件下呈无色,在碱性条件下呈粉红色,可以帮助我们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发生。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戴上手套和护目镜。
2. 小心使用稀盐酸溶液,避免溅到皮肤。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废液正确处理,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
实验结果:
1. 碳酸氢钠和盐酸中和后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2. 记录中和反应所需的盐酸用量及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情况。
拓展实验:
1. 用不同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观察不同溶液所需的酸用量的差异。
2. 尝试使用其他指示剂,比如甲基橙、溴甲酚绿等,观察其在中和反应中的颜色变化情况。
(高中)化学趣味实验。-化学

(高中)化学趣味实验。
-化学1、彩色温度计的制作【实验原理】钴的水合物在加热逐步失水时,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呈现的颜色变化做成温度计。
【实验步骤及现象】在试管中加入半试管95%乙醇和少量红色氯化钴晶体(CoCl2?6H2O),振荡使其溶解,在常温下呈紫红色,加热时随温度升高颜色呈蓝紫色至纯蓝。
2、苏打——酸灭火器【实验步骤及现象】(A)如下图所示,用一个大瓶子配上一个单孔胶塞并插上玻璃管。
向瓶中加入一些碳酸氢钠溶液,取一支能装入瓶内的试管,盛满浓盐酸后,将试管缓慢放入瓶中,使试管能竖立起来,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胶塞。
使用灭火器时,倒转瓶子并将玻璃管口指向火焰。
小心!不要把管口对着别人或自己。
(B)向酸中加入洗涤剂以产生起覆盖作用的泡沫。
将瓶子对准火焰,迅速倒转瓶子,剧烈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则气体的压力将液体从管口压出而灭火。
3、魔棒点灯你能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么?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
4、建造一座“水中花园”将硅酸钠(Na2SiO3)溶于水中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水玻璃,轻轻将盐的晶粒,如钴、铁、铜、镍和铅的氯化物,铝、铁、铜和镍的硫酸盐,钴、铁、铜和镍的硝酸盐,加入到水玻璃中(注意不能摇混),则五彩缤纷的“花”就慢慢地生长起来了。
5、喷雾作画实验原理FeCl3溶液遇到硫氰化钾(KSCN)溶液显血红色,遇到亚铁氰化钾〔K4[Fe(CN)6]〕溶液显蓝色,遇到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显绿色,遇苯酚显紫色。
FeCl3溶液喷在白纸上显黄色。
实验用品白纸、毛笔、喷雾器、木架、摁钉。
FeCl3溶液、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浓溶液、铁氰化钾浓溶液、苯酚浓溶液。
实验步骤1. 用毛笔分别蘸取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浓溶液、铁氰化钾浓溶液、苯酚浓溶液在白纸上绘画。
高中化学课外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课外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此实验,学生将掌握测定溶液浓度的方法,了解溶液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物质量的比值。
常用的浓度单位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体积法及摩尔浓度等。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制备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并利用比色法测定其浓度。
实验器材和试剂:容量瓶、烧杯、分析天平、小平底烧杯、电子天平、NaCl固体、试剂瓶、蒸馏水、吸光度计。
实验步骤:1.准备20ml、40ml、60ml、80ml和100ml的NaCl溶液,浓度分别为1mol/L、0.5mol/L、0.33mol/L、0.25mol/L和0.2mol/L。
2.称取相应质量的NaCl固体,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转移至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
3.分别用吸光度计测定各个溶液的吸光度值,并标定浓度。
4.根据吸光度值和标定浓度计算各个溶液的浓度,并制作浓度和吸光度的标准曲线。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要细心谨慎,避免产生溅出物。
2.使用吸光度计时要注意校准,确保测定值准确。
3.化学品要小心使用,注意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
4.实验完毕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测定,同学们可以获得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的吸光度值和实际浓度值。
根据比色法的实验结果,同学们可以建立浓度和吸光度的标准曲线,进而用于溶液浓度的测定。
拓展实验:1.尝试用其他方法测定溶液浓度,比如滴定法或电化学法。
2.进一步探究吸光度法在其他溶液浓度测定中的应用。
3.设计实验,探究溶液浓度对物质溶解度、反应速率等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要及时整理实验材料和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试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同时,通过此实验,同学们不仅可以学到实验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化学高中家庭实验教案大全

化学高中家庭实验教案大全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实验现象。
实验材料:醋酸、小苏打、红色石蕊溶液、蓝色石蕊溶液、盐酸、烧杯、试管、滴管等。
实验步骤:
1. 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倒入一定量的红色石蕊溶液和蓝色石蕊溶液。
2.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醋酸,观察颜色的变化。
3. 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观察颜色的变化。
4.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一小勺小苏打,观察气泡的产生和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与结论:
1. 醋酸和红色石蕊溶液反应后,溶液变为橙色。
2. 盐酸和蓝色石蕊溶液反应后,溶液变为绿色。
3. 小苏打和醋酸反应后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无色。
实验结论: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时,会产生颜色变化和气泡现象,同时生成盐和水。
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溅洒和误操作。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
家庭实验延伸: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不同酸碱溶液,观察其与石蕊溶液的反应情况,探讨不同酸碱的强弱和中和反应特点。
高三化学必修一课本实验大全

必修一实验大全(一)物质及其变化实验实验1-1【P8,胶体实验】【实验操作】取两个100 mL小烧杯,分别加入40 mL蒸馏水和40 mL CuSO4溶液。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
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
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可被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丁达尔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例如,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或者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人密林中时,都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属于丁达尔效应。
实验1-2【P13,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操作】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和蒸馏水,如图1-9所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三个烧杯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取上述烧杯中的NaCl固体、KNO3固体各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溶液。
如图1-9所示,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NaCl溶液、KNO3溶液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实验表明,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都不导电,蒸馏水也不导电。
但是,NaCl溶液、KNO3溶液却都能够导电。
实验1-3【P16,Na2SO4与BaCl2的反应】【实验操作】向盛有2 mL Na2SO4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 mL BaCl2稀溶液,观察现象并分析。
通过上述现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Na2SO4稀溶液与BaCl2稀溶液混合时,Na+、Cl-都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与Ba2+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难溶的BaSO4白色沉淀。
高中化学实验大全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实验大全讲解教案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了解酸和碱的性质,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实验材料:
1. 盐酸溶液
2. 碳酸钠溶液
3. 酚酞指示剂
4. 试管
5. 坩埚和黏合剂
6. 火钳
7. 火柴
实验步骤:
1. 将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倒入一个试管中。
2. 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盐酸溶液。
3. 将酚酞指示剂加入碳酸钠溶液中,并轻轻摇匀。
4. 将盐酸溶液中加入的盐酸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直到出现颜色变化。
5. 记录所需盐酸溶液的滴数,并计算反应中生成的盐和水的化学计量比。
实验原理:
碳酸钠为碱性物质,盐酸为酸性物质,当二者反应时会产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酚酞指示剂为酸碱指示剂,在酸性环境下呈现无色,在碱性环境下呈现粉红色。
因此,在实验中,当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时,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使溶液呈现粉红色,从而可以观察到反应的进行。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使用的化学品需注意安全,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
2.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火源的安全,避免发生火灾事故。
3. 实验结束后需将化学废液正确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实验延伸:
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浓度的酸和碱在反应中产生的产物的比例,或者尝试将其他酸碱对组合进行实验,探究不同酸碱对之间的中和反应特点。
高中化学常见实验课教案

高中化学常见实验课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本实验,学生了解氧化铁的制备方法;
2. 学习了解氧化铁的性质,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
1. 黄铁矿(FeS2)
2. 稀盐酸(HCl)
3. 过氧化氢溶液(H2O2)
4. 玻璃棒
5. 锥形瓶
6. 砂芯漏斗
7. 烧杯
8. 火柴
9. 草纸
三、实验步骤:
1. 将黄铁矿粉末放入烧杯中,并加入适量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2. 将砂芯漏斗插入锥形瓶口,将烧杯里的溶液倒入锥形瓶中;
3. 加入少量过氧化氢溶液,轻轻摇动锥形瓶,观察气体产生情况;
4. 用草纸探测气体性质;
5. 将观察到的气体通入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四、实验原理:
1. 黄铁矿在酸性条件下被氯化铁溶解;
2. 氯化铁在过氧化氢作用下,被氧化为高价态铁,生成氯气和氧气。
五、实验现象:
1. 观察到瓶口冒出气泡,气体具有漂浮的性质;
2. 用草纸接近气体时,草纸燃烧;
3. 将气体通入水中,水的颜色变为橙色。
六、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化学反应研究氧化铁的制备方法,学生了解氧化铁的性质,同时学习了相关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过程的观察和记录,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高一化学实验教案

高一化学实验教案教案标题:高一化学实验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操作规范;2.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掌握实验技巧;3. 培养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教学内容: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定量分析实验二:金属与非金属的活动性比较实验三:气体的制备和性质研究实验四:溶液的浓度测定实验五: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教学步骤:一、实验前准备1. 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完善,实验器材齐全;2. 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化学药品和溶液;3. 检查实验仪器的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4. 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说明。
二、实验操作1. 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定量分析a. 准备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b. 使用滴定管进行滴定,记录滴定过程中的数据;c. 计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2. 实验二:金属与非金属的活动性比较a. 准备不同金属和非金属的试样;b. 将试样与酸或盐溶液接触,观察反应现象;c.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金属和非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 实验三:气体的制备和性质研究a. 利用实验装置制备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b. 对气体进行性质测试,如燃烧性、溶解性等;c.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4. 实验四:溶液的浓度测定a. 制备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溶液;b. 使用比色法或滴定法测定溶液的浓度;c. 分析测定结果,探究浓度与溶液颜色或滴定体积的关系。
5. 实验五: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a. 准备反应物和催化剂;b. 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反应,如温度、浓度等;c. 记录反应速率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因素。
三、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2.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提出可能的解释;3. 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的规律和结论。
四、实验报告撰写1. 指导学生按照科学实验报告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2. 要求学生清晰地描述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结果分析;3. 强调实验报告的准确性、规范性和逻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课外实验大全能自燃的金属【原理】有些金属处于极细的粉末状态时,能在空气中自燃。
这类活性较强的金属粉末一般要用化学方法制得。
例如,能自燃的铁粉,可以用草酸亚铁加热分解制得,反应式是FeC2O4·2H2O=CO↑+CO2↑+2H2O+FeO3FeO=Fe2O3+Fe4FeO=Fe3O4+Fe得到的铁粉表面积很大,在室温下遇到空气会发生激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而燃烧起来,反应式是4Fe+3O2=2Fe2O3【准备】(1)实验室里如没有草酸亚铁,可以自制。
配制一定浓度的草酸溶液和亚铁盐溶液(如FeCl2、FeSO4),使这两溶液以等摩尔混合,就能得到黄色的草酸亚铁沉淀。
然后经过过滤、洗涤、干燥等处理,得到粉末状草酸亚铁,可以装在瓶里长期保存。
(2)为了防止加热时铁粉跟空气接触而发生反应,试管口要配一个单孔塞子,孔里插一段细玻管,用来阻止外面的空气进入反应管。
【操作】(1)在大试管中加入约4药匙粉状草酸亚铁,塞上带有导管的塞子,再固定在铁架台上(见下图)。
(2)用煤气灯(也可以用酒精灯)较彻底地预热准备好的试管,然后加热试管尾部,使草酸亚铁慢慢地分解。
实验时管口如果出现冷凝水珠,可再次在试管前端加热,尽量赶去水分。
(3)加热到发生反应时,试管内粉末会出现翻腾现象,随之黄色粉末慢慢变黑。
到试剂呈黑色而不再有翻腾现象时,停止加热,留在试管里的是自燃铁粉。
(4)趁热取下带导管的塞子,重新塞上橡皮塞,让它自然冷却。
冷却后再检查一下塞子是否漏气,要保证在演示前没有空气混入。
如果存放时间较长,最好用蜡封住塞子和管口的相接边。
(5)实验时先把铁粉堆放在近试管口处,再拔下塞子,立即使铁粉分批轻轻撒出。
铁粉在空气中下落时发生自燃,产生一束束火花。
【说明】(1)在制取自燃铁粉时有大量气体产生,极可能发生冲料现象,所以试管口应向上倾斜。
为了防止凝冷水回落而使试管破裂,所用试剂应充分干燥。
此外,还应选用硬质试管,同时在反应前对整个试管作较彻底的预热。
(2)撒出的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时间较长,不能把它撒在地毯或木质地板上。
(3)做铅粉的自燃实验时,取硝酸铅60g溶于100g水中。
再取酒石酸钾钠45g,溶于100g 水中。
这两种溶液混合后得到酒石酸铅的沉淀。
把沉淀洗涤2~3次,再抽滤、干燥,即得粉末状酒石酸铅试剂。
用酒石酸铅制取自燃铅粉以及表演铅粉自燃的装置和方法,与上述用草酸亚铁加热制自燃铁粉的实验相同。
酒石酸铅受热分解而得到自燃铅粉的化学反应式是PbC4H4O6=Pb+2C+2CO2↑+2H2O↑(4)把草酸镍放在上述装置的试管内,用加热草酸亚铁相同的方法操作,能制得自燃镍粉。
自燃镍粉也能在空气中迅速自燃。
下面是自制草酸镍的方法。
取0.5mol/L硫酸镍(NiSO4)溶液和0.5mol/L草酸溶液以等体积混合,搅拌后有淡绿色的草酸镍沉淀生成。
再将沉淀洗涤、过滤、干燥(当pH达到7时,放在烘箱内在50℃下烘干)即可。
由草酸镍制得自燃镍粉的反应式是NiC2O4=Ni+2CO2↑自燃镍粉封存及表演的方法同上述自燃铁粉实验。
水面鞭炮【原理】镁粉和二氧化硅粉在引燃时产生如下反应。
2Mg+SiO2=2MgO+Si2Mg+Si=Mg2Si上述产物(Mg2Si)遇盐酸会产生一种叫硅烷的气体。
它跟空气里的氧气接触,会自燃和爆鸣,发出火光和“噼啪”声。
Mg2Si+4HCl=2MgCl2+SiH4↑【准备】取一只100mL烧杯,加入20mL浓盐酸,再加入约20mL水,搅拌均匀,配成约18%的盐酸溶液,冷却后待用。
【操作】(1)称取5g二氧化硅粉末,放在研钵里。
再称取8g镁粉,也放入研钵,使它们尽可能研细混匀。
用药匙把混合物装入约30mL的铁质坩埚内,用药匙压紧混合物。
(2)把这坩埚放在铁架台上或砖块上,并置于通风环境中或通风橱内,移开四周的易燃物。
取一根长约80mm的镁条,一端插入混合物内,外露一端用火引燃。
当燃烧的镁条引燃坩埚中的混合物后,用坩埚钳迅速盖好坩埚盖,避免空气中的氧参与部分反应及坩埚内灼热的物质飞溅。
待坩埚冷却后,把坩埚内灰黑色的产物倒入研钵内研碎。
(3)用药匙取上述研碎的产物逐步撒入上述配制好的盐酸溶液中。
煤渣一样的上述粉末一旦撒入盐酸中,液面上立即发出噼噼啪啪的爆鸣声,并伴随有点点闪闪的火花,在烧杯上方还会出现一缕缕的白烟。
【说明】(1)镁粉跟二氧化硅粉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
用瓷坩埚作反应容器,坩埚常会破裂,因此要选用铁质坩埚。
这反应持续近1分钟,点燃反应物盖上坩埚盖后,不要急于掀盖观察,等反应结束并冷却后再启盖。
(2)制得的硅化镁固体,如果暂时不用,可以封存在试剂瓶中,几月甚至一、两年都不会变质。
示温涂料【原理】四碘合汞酸银(Ag2[HgI4])是黄色粉状物质,它的结构为四方晶系。
它在常温下呈黄色,加热到40℃以上时,结构转为立方晶系,外观呈橙色。
四碘合汞酸铜(CuHgI4)是红色粉状物质,常温下的结构为四方晶系,外观呈红色,加热到71℃以上,结构也转为立方晶系,外观呈棕黑色。
用这两种原料配制成的涂料,能在不同温度下反复显示不同的颜色,因此叫示温涂料。
四碘合汞酸银和四碘合汞酸铜在实验室里的制取过程和变色条件可以用下面的简式表示。
【操作】(1)称取2g硝酸汞,溶于40mL水中。
另取4.5g碘化钾,溶于另40mL水中。
把少量碘化钾溶液加入到硝酸汞溶液中,稍加搅拌,有橙色的沉淀(HgI2)生成。
继续加入碘化钾溶液,开始橙色沉淀越来越多,以后慢慢减的无色透明溶液一分为二,分别放在两只烧杯里。
(2)称取1g硝酸银,溶于20mL水中,将硝酸银溶液加入上述的溶液中,烧杯内产生大量黄色沉淀(Ag2[HgI4])。
(3)称取1g硝酸铜,溶于10mL水中,并把它加入上述另一份溶液中,烧杯内产生大量红色沉淀(CuHgI4)。
(4)把上述产生沉淀的两种混合液各自静置一段时间,然后倒掉上面一层澄清的溶液。
再分别用水洗涤沉淀2~3次。
方法是在两种混合液里加入较多的水,搅拌后静置约半小时,弃去上层清液。
反复2~3次。
最后把这两种沉淀物(不必烘干)分别和木工用的白胶或透明胶水(如鹅牌合成胶水)混合,即得到两种示温涂料。
用毛笔蘸取这些涂料在白纸上描成图画或写成文字,待它干燥。
(5)把上述描有图画或文字的纸条贴在盛有热水的大烧杯外壁,原来黄色的图画不久变成桔红色,冷却后又变黄色,原来红色的图画不久变成棕黑色,冷却后又变红色。
该纸条可以长久反复使用。
【说明】(1)配制上述试剂溶液及洗涤沉淀物的水都必须用蒸馏水。
(2)选用透明胶水,是为了防止涂料脱落,同时又不遮盖其颜色。
胶水用量不必多,按照上述配比,只添加几滴胶水即行。
示温溶液【原理】(1)二氯化钴所含的结晶水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存在如下平衡:从上述平衡看出,温度越低,蓝色的无水二氯化钴越容易跟水结合而生成红色的六水二氯化钴。
在高温、干燥条件下,红色的六水二氯化钴容易变成蓝色的二氯化钴。
(2)铬离子能跟不同数量的水分子形成不同程度的水合异构体。
例如,温度较高时形成绿色的五水合铬离子,温度较低时变成蓝紫色的六水合铬离子。
(3)蓝色硫酸铜溶液会跟无色溴离子作用,生成绿色的四溴合铜离子。
当温度升高时,该溶液中四溴合铜离子的浓度增大,所以溶液呈绿色。
四溴合铜离子在低温下浓度极小,溶液呈硫酸铜的蓝色。
【操作】(1)取一粒二氯化钴晶体,放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逐滴加入95%的酒精使它溶解。
这时得到的溶液呈蓝紫色。
在溶液里逐滴滴加清水,每滴一滴就振荡均匀,直到溶液刚呈粉红色为止。
慢慢加热这试管,不久溶液转为紫色,继续升温,溶液慢慢由紫色变蓝色,即温度越高,溶液颜色越接近蓝色。
把溶液冷却到室温,溶液颜色又慢慢恢复到粉红色。
(2)在一只小锥形瓶中加入50mL稀硝酸,再加入4g三氧化二铬,得到蓝紫色的浓度约10%的硝酸铬溶液。
给这溶液加热变成绿色,冷却后又变成蓝紫色。
这个实验的颜色变化能反复进行。
(3)取一只小烧杯,先后加入15mL0.2mol/L硫酸铜和5mL溴化钾饱和溶液(约5gKBr加5mL热水),混合均匀后得到蓝绿色溶液。
把这溶液等量分装在三支小试管中。
把第一支试管放在酒精灯灯焰上加热到接近沸点,第二支试管放在冰水中,第三支试管作为对照。
这时加热的溶液呈绿色,浸在冰水里的溶液呈蓝色,处于室温下的试管仍呈蓝绿色。
蓝瓶子、红瓶子【原理】亚甲蓝(C16H18ClN3S·3H2O2分子量373.90)是噻嗪衍生物,用作观察细菌和组织切片的染色剂,也可用来染丝和用作指示剂。
亚甲蓝呈蓝色,容易被还原成无色。
被还原的分子也易重被氧化成亚甲蓝。
它的可逆性变化可用下式表示。
用符号MB表示亚甲蓝,则上述反应可表示如下:由上式可知,本实验颜色变化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本实验所用的溶液是亚甲蓝、葡萄糖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
刚配制时溶液蓝色,放置片刻,蓝色就褪去,这是由于亚甲蓝被葡萄糖还原的结果。
当振荡上述无色溶液时,瓶内溶液跟空气接触的表面增大,氧气在溶液中的溶解量也增多,氧气就把无色的H2MB重新氧化成蓝色的MB。
当瓶子静置时,溶液里葡萄糖所起的还原作用渐渐起主导作用,蓝色的H2MB又被还原成无色。
上述操作可以反复许多次,直到瓶内的氧气耗尽为止。
碱性藏花红(C2OH19ClN4)也是一种氧化还原型指示剂,它在氧化态时呈红色,被还原后呈无色。
用它替代亚甲蓝做变色实验,则在红色和无色之间反复变化,因此又叫红瓶子实验。
【操作】(1)称取2g氢氧化钠固体,放入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0mL水使它溶解。
再加入2g 葡萄糖,最后加入几滴亚甲蓝溶液(0.2%)到溶液呈蓝色。
溶液静置几分钟后变成无色。
(2)塞上橡皮塞,振荡后溶液变成蓝色,再静置一段时间,溶液中的蓝色又逐渐消失,再振荡溶液,蓝色又出现。
溶液的颜色能在蓝色和无色之间反复发生变化。
(3)称取4g氢氧化钠固体,放在2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100mL水使它溶解。
再加入2g 葡萄糖,最后滴入1~2滴0.5%的碱性藏花红指示液。
塞上橡皮塞后按照上述相同方法操作。
刚振荡时溶液呈红色,静置片刻变成无色。
溶液的颜色也可以反复变化。
【说明】(1)用葡萄糖作还原剂,溶液应是碱性介质,在酸性介质或中性介质中不会产生变色现象。
(2)为了增加演示效果,可适当增大碱量,这样变色周期短,现象明显。
(3)碱性藏花红试剂用量宜少,只要略显出红色即可。
(4)上述两个变色反应的最佳温度是25℃,所以冬天演示要略加热。
碘时钟【原理】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和亚硫酸钠会发生如下一些反应反应式(2)产生的单质碘,在反应式(3)中被亚硫酸氢根消耗,所以当溶液中有淀粉时不会显蓝色。
当溶液中亚硫酸氢根离子消耗完以后,反应式(3)不再继续,于是单质碘的浓度突然增大,使淀粉溶液变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