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教科版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1篇)一、教学设计的介绍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支配,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
二、物理第六章其次节《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化工作者,经常要依据教学须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第六章其次节《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第六章其次节《密度》教学设计1【整体设计】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驾驭层次的重点学问之一。
学好本节学问是进一步学习力学学问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
“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究,也是驾驭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化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学问做铺垫。
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驾驭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1.课题引入。
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辨别,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方法无法干脆辨别,引到须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
应通过直观的试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探讨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
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试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肯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学问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
要留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
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
6.2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反思改进措施
特色与创新:
1.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密度概念。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密度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8.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如何通过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9.密度异常情况:讨论密度异常情况,如空心物体、不同物质混合等,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处理这些特殊情况。
10.密度与浮力:简要介绍密度与浮力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概念: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密度可能发生改变。
2.密度公式: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公式ρ= m/V,解释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3.密度的影响因素:探讨密度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密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论文题目: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作业反馈
(1)及时批改:在学生提交作业后,及时进行批改,给出明确的评分和评语。
(2)指出问题:在批改作业时,注意指出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如计算错误、理解不足等。
(3)改进建议:针对学生的问题,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
(4)个别辅导:对于作业中存在严重问题或进步较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1)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巩固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示例题目:一块铜的密度是8.9 g/cm³,体积为50 cm³,求这块铜的质量。
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二节 物质的密度》教案

《第二节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密度的物理意义,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的单位及其换算;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物理意义与数学意义的关系。
3.理解密度公式,会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5.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认识密度一、导入新课生活中常说“铁比棉花重,空气比水轻”,这句话严密吗?到底是什么意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二节物质的密度》。
(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认识密度自主阅读教材P116~117,完成下列问题:1.提出问题:是铁重还是木头重?议一议:如何才能更好地比较铁块和木头的质量呢?答:__选取大小相同的铁块和木头称取质量__。
2.实验探究:1cm3物体质量的含义。
(1)收集小物品:铁钉、螺帽、铁块、大小不同的铜块(3块)、大小不同的铝块(3块)、大小不同的石块(3块)。
(2)用天平测量出这些物品的质量,用量筒测出它们的体积。
(量筒的使用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V1,再用细线拴住物体,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记下水面达到的刻度V2,则V2-V1即为物体的体积V。
)(3)计算出1cm3物体的质量,并完成卡片的填写。
知识链接:1L=1dm31dm3=103cm31mL=1cm31L=103mL知识链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温度有关,与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
(4)实验记录卡片。
物品:____ 材料:____ 状态:____ 质量:____ 体积:____单位体积的质量(1cm3):____(5)汇总实验数据。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 第二节 密度教案

密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难点: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新课教学1.建立密度的概念(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数据如下: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木块1 5 10 0.5木块2 10 20 0.5石块1 10 4 2.5石块2 20 8 2.5(2)分析数据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已知:m=1.97t=1.97×103kg;V=0.25m 3求:ρ 解:3333/109.725.01097.1m kg mkg V m ⨯=⨯==ρ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 32.密度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103kg/m 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 第2节密度》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上册第六章 第二节 授课教案课题教 学 目 标一、知识与技能: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的探究兴趣。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不同物质质量体积的比值不同,认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教学难点: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教师:天平、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铜块(两组,期中有一组包有白纸); 烧杯、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学生(分组):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体积不同的铁块、刻度尺教学过程引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 设 情一个古老的故事:古时候,在地中海上,有一个叙拉古王国,它的国王交给金匠一定质量的黄金,让金匠为自己打由一个古老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王冠的质量与黄金的质量相同,是否就是纯金的。
从有趣的实际问题中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境引入课题造一顶纯金的王冠,当王冠打造完毕交给国王时,国王发现这个金冠精美无比,但国王却怀疑金匠偷窃了他的黄金而用其它便宜的金属偷梁换柱。
国王令人用秤去称,结果王冠的质量与国王交给金匠的黄金的质量是相同的。
那么王冠是否是纯金制成的吗?提出问题:1、如何去鉴别王冠是否是纯金制成的?2、抗洪抢险的战士穿的救生衣的材料是什么?3、配制鸡尾酒,为什么可以区分出美丽的颜色和层次?4、热气球中为什么要充有氢气、氦气或热空气?连续提出几个相关问题,引起学生对密度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关注,进行初步猜测。
研究兴趣。
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了解到可能和不同物质的种类有关。
进而猜测不同物质会有不同的性质。
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出探究问题一、引出探究问题1、生活中鉴别物质种类的方法:如何区分不同的物质?老师展示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铜块,颜色相同的不同液体水和酒精,或水和盐水。
学生观察铁块、铝块、铜块的颜色,并进行鉴别。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6.2 物质的密度

第2节物质的密度第1课时认识密度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认识密度的概念,学会密度的测量方法。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密度是在质量后引入的一个新物理量,在物理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它是对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并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了铺垫。
因此,学生掌握好这一节内容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一节已经理解了质量的概念,并且学会了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所以学生具备了学习密度这一节内容的知识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较浓,喜欢自主动手实验,因此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处理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
但学生物理抽象思维比较薄弱,而密度的概念相对抽象,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此可见,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以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的理解。
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核心素养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难点: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续表和塑料块,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可以判断出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
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帮忙鉴定下(教师出示一台天平,指导学生演示操作)。
教师:由此可见,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其中铜块、铁块、铝块的体积都是10 cm3),研究一下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区分铁块和塑料块天平或电子天平称量它们的质量。
2019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六章第2节 物质的密度

2019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六章第2节物质的密度教案:物质的密度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验与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方法。
难点: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量筒、液体、固体。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密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实验一:测量液体的密度。
步骤:(1)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3)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
3. 实验二:测量固体的密度。
步骤:(1)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2)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3)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固体的密度。
4. 讲解密度计算方法,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方法。
难点: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课后,学生可以进行密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于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但在讲授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密度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重点和难点解析引入环节的设计是我特别关注的。
我通过讲解密度的概念,并辅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比较相同体积的冰和水的质量差异,让学生对密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密度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
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
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
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
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习情境设计: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密度
一、课程标准:需要了解和掌握知识及其学习方法:
1.理解密度概念(从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总结----难点)
2.知道密度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2.了解量筒的使用:(1)实物测量(交流展示,可自行交流解决)
(2)教师补充视线要求
二.学情及难点分析:密度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概念之一,我们改变教材的编写思路,从同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关系入手,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通过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去定义密度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在逐步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体会到物理的严谨性和趣味性。
(如果从教材的编写思路即1cm3的物体质量入手,本身如何测1cm3的物质的质量就是一个难点,无疑对于下一步的学习设置了障碍。
)
三.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一规则木块,将其一半取下,再将其2/3取下,猜想其质量如何变化。
(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入手,认识到均匀物体的质量随体积的变化而正比变化的规律)提出问题:对于同种物质,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二、进行新课
1.探究物体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关系
(为每组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同种物质,各小组的物质不同如铁、石块、铜等等)
(1)问题:要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我们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学生交流可以得出)
(2)(测体积的方法有许多)补充:量筒的使用。
(学生交流后,找一同学测一不规则石块的体积,并说明测量的方法。
教师补充读数时视线的问题。
)
(3)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教师指导。
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规律。
通过展台或者课件等可见度大得方式由学生进行展示。
(通过至少三组同学的展示,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定值。
)(如何处理数据处理的部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密度概念的提出
教师将三组同学的数据横向展示,由学生分析,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区分不同的物质,提出密度的概念。
(学生通过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定值,但对于不同的物质这个比值并不相同)
密度:我们可以用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区分物质的种类,所以我们引入密度来表示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提出密度概念,符合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发现规律,密度即比值)2.密度概念的物理意义
展示学生实验数据,交流:
当1m3的水的体积增大1倍时,质量如何变化?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如何变化?
计算得出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你能给密度下定义吗?
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通过交流和讨论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也就是密度,至此,学生对于什么是密度从比值定义到概念理解逐步深入进行。
)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出示例题,由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互相交流批改展示,教师加以规范做题的格式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