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精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三
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答案

2017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Ⅰ卷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
每小题都给出A、B、C、D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正确,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选项涂黑。
3.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小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一、(15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3分)A.初春时节,旭日初升,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到别称钱塘湖的西湖游春,登孤山寺,入贾亭,赏湖水,在白沙堤上漫步赏花。
B.只见早起的莺儿抢占着向阳的树枝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几只刚刚飞来的燕子正在啄泥衔草建筑新巢,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春天已经重新来到西湖。
C.一路走来,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是诗人最爱的西湖景致。
这里头上绿树成荫,脚下绿草茵茵,处处繁花盛开,步行的、骑着马儿的游春的人们穿梭来往。
D.苏轼在诗中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而白居易这首诗所描绘的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虽是生机盎然,更像是淡妆的西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4题。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课题二文言文阅读清单六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九上23醉翁亭记课

取韩子退之③《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 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 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④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⑤,公乐也。一山之隅,一 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⑥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 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 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⑦名于公文之次, 其又不喜且幸欤!
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汽滋生蔓延,一望无际 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这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 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 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 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通过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 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 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的 少数民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
一泓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修在这里寄寓他的理 想呀。
像欧阳修这样的贤人,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一个。现在与他同游的宾 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数百上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 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 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 又可以借着文章在他的文章之后寄托名声,难道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隅: 角落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古文

2017年山东省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共6分,每小题2分)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去国怀乡去:到,往B.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D.吾谁与归归:归依【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去国怀乡”中“去”是“离开”的意思。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渔人甚异之B.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出则无敌国外患者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扶苏以数谏故D.感极而悲者矣环而攻之而不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指代渔人见到的景象;B.连词,就/连词,如果;C.介词,因为/介词,因为;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七上八闻王昌龄左迁龙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遵义6年未考)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写时令,寓情于景。
“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了特定暮春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次句直接叙事,“闻道”表示惊闻叹息;“过五溪”表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后两句抒情,寄情于景。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诗人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背景资料】王昌龄左迁(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方寄给他。
【主题】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__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__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__。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七下(一)非课标篇目十二

十二、岳飞(2012已考查)毕沅【原文】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
玠大叹服。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猝遇敌不动。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
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译文】岳飞侍奉父母极为孝顺,家里没有侍女(自己亲自伺候父母)。
南宋抗金将领吴玠一向佩服岳飞,希望与他交好,把著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给他。
岳飞说:“皇上整天勤于政事,天没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了才吃饭,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推辞不接受。
吴玠大为叹服。
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恋钱财,武臣不贪恋生命,天下就太平了!”军队每次休息,(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都(让将士)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
士兵假若拿百姓一缕麻来捆束牲口草料,立即斩首示众。
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
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
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
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死的将领,为之痛哭,并抚育他们的遗孤。
(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百姓的财物。
善于以少打多。
凡是有军事行动,都要召集所有的武官,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即使突然遭遇敌人也不惊慌。
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编(附答案)

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编(附答案)2017年中考言汇编(2017黑龙江绥化)(一)阅读言《岳阳楼记》选段,回答11-14题。
(8分)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微斯人1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1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以物喜可以一战。
B.而或长烟一空一鼓作气。
.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
D.或异二者之为或以为死,或以为王。
14.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最美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又是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呢?(请用原回答)。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2分)(2017湖北荆州)7【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七下一非课标篇目十三郢人

十三、郢人《庄子》【原文】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译文】庄子去送葬,路过惠子的墓地,回头对跟从者说:“楚国的京城郢都有一个人在自己的鼻尖上抹了一点像苍蝇翅膀大小的一块白粉,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头把它砍下来。
匠石抡起带着呼呼风声的斧头砍下去。
结果白粉完全除掉了,而鼻子却一点儿也没有受伤。
郢人不仅脸色未变,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宋元君听说这事后,召见匠石说:‘试着给我再表演一次。
’匠石回答说:‘我确实曾经砍过,但是能够让我施展技术的搭档如今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全文中心】本文通过庄子叙述的郢人与匠人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对惠子的真挚怀念,也揭示了本文的寓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好的搭档,好的搭档可以让你的本领显现出来。
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__漫__现在写作__墁__,意思是__涂抹__2.古今异义臣之质.死久矣古义:__对象,文中指搭档__今义:性质,本质,质量,物质3.重点实词(1)顾.谓从者曰顾:__回头看__(2)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漫:__同“墁”,涂抹__(3)使匠石斫.之斫:__砍,削__(4)听.而斫之听:__听信,听任__(5)臣则尝.能斫之尝:__曾经__二、文言虚词为尝试为寡人为.之__动词,做__吾无以为.质矣__动词,当作__三、句子翻译1.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__召见石匠说:“试着为我这么做一遍。
”__2.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省略句)__没有人给我当搭档了,我无法与人论辩了。
__四、文意理解1.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__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和惋惜之情。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八上二课标篇目二十三记承天寺夜游

二十三、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古义:__多指门__ 今义:人家(2)念.无与为乐者古义:__想__ 今义:念头(3)相与步于中庭..古义:__庭院中__ 今义:不再构成词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__有职无权人__ 今义:无事可做人古义:__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2.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念无与为乐.者原意:快乐,在文中意思:__游乐__(2)名词用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脚步,在文中意思:__漫步,散步__3.重点实词(1)欣然..起行欣然:__快乐样子__(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__于是__(3)怀民亦未寝.寝:__睡觉__(4)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一同,共同__(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__形容水澄澈__(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__只是__二、文言虚词1.与念无与.为乐者__介词,和__相与.步于中庭__介词,跟,同__2.相与步于.中庭__介词,在__3.盖.竹柏影也__原来是,表示推测__三、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
__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人。
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水草交织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影子。
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人罢了。
__四、文意理解1.这篇课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反映了他当时心态。
你怎么对待他这种心态?(课后习题)__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三)
(一)秋水(2016年遵义市第十一中学模拟)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不辩.牛马__分辨__
(2)不见水端.__尽头__
(3)则殆.矣__危险__
(4)吾非至于子之.门__的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句子。
(1)__略。
__
(2)__略。
__
(3)__略。
__
3.《秋水》全篇文章都在设喻,那么从整个故事中你有什么收获?
__第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第二,人贵有自知之明;第三,知耻近乎勇;第四,谦受益,满招损;第五,有比较才有鉴别。
__
(二)愚公移山(2016年遵义市第十九中学模拟)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惩.山北之塞__苦于__
(2)杂然相许.__赞同__
(3)何苦.而不平__愁、担心__
(4)固不可彻.__改变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句子。
(1)__略。
__
(2)__略。
__
3.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__示例: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
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
__
(三)扁鹊见蔡桓公
(2016年遵义市第42中学模拟)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
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
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2)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以为
..功__把……当作__
(2)居.十日__过了__
(3)故.使人问之__特地__
(4)使人索.扁鹊__寻找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句子。
(1)__略。
__
(2)__略。
__
3.本文刻画的蔡桓公是怎样的形象?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形象:“讳疾忌医”的人(或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
道理: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__
(四)订鬼(2016年遵义市第52中学模拟)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
(1)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二者用精至矣。
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立守其旁。
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初
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2)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
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
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3)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思念存想
..之所致__想象__
(2)何以效.之__验证__
(3)病者困剧.__厉害,严重__
(4)俱用.精神__因为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句子。
(1)__略。
__
(2)__略。
__
(3)__略。
__
3.请分析文中举伯乐、庖丁的例子的作用。
__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的道理,进而证明鬼是由“思念存想之所致”,用名人事例证明论点,更有说服力。
__
(五)与朱元思书(2016年遵义市第一中学模拟)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凭借__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__树木的枝干__
(3)一百许.里__表示约数可译为“来”“左右”__
(4)猛浪若奔.__(马一般)飞奔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句子。
(1)__略。
__
(2)__略。
__
(3)__略。
__
3.请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__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理解:这是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否定。
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无不以功名利禄为追求目标,作者因看到官场黑暗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以及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和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__
(六)答司马谏议书(2016年遵义市第二中学模拟)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__只是__
(2)以膏泽
..斯民__给以好处__
(3)则固.前知其如此也__本来__
(4)难.壬人__批驳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句子。
(1)__略。
__
(2)__略。
__
3.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__因为司马光写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