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解析2007年广东高考生物学试题若干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对2007年高考生物(广东卷)一道选择题的商榷

对2007年高考生物(广东卷)一道选择题的商榷

2007年第9期互动2007年高考生物学试题探讨(3)————广东单科卷第19题题目: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水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

这种做法与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A.脱落酸B.细胞分裂素C.赤霉素D.生长素答案:A1 科学性探讨[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510631)李韶山李玲]1.1 解题思路推测从参考答案可以推测其解题思路是:脱落酸(ABA)抑止了水稻种子早春低温条件下的萌发,将水稻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水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可以降低种子内脱落酸含量,有利于种子萌发。

1.2 答案到底是什么农业生产上确实有“将稻种放在池塘浸泡”的做法,但是,其目的是使水稻种子的颖壳软化,氧气容易透过种皮,增加胚的呼吸,也使胚根易于突破颖壳。

这种做法与植物激素——脱落酸(ABA)没有直接关系,本题的题干设计、设问以及参考答案的科学性值得商榷。

理由有三:(1)ABA是一类抑制植物生长发育的激素,其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它是以异戊二烯为基本单位组成的含15个碳的倍半萜羧酸。

ABA呈弱酸性,可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三氯甲烷、丙酮、甲醇和乙醇,难溶于水[1]。

由此可见,流动的河水或溪水不可能将ABA从水稻种子中“清洗”出来。

植物种子的休眠或萌发受生长抑制剂存在的影响。

生长抑制剂包括脱落酸、香豆素、多种有机酸等等。

“水流冲洗某些植物种子可以降低生长抑制剂的含量”,其实降低的是其它生长抑制剂,而非脱落酸[2]。

(2)植物的休眠或生长,是由脱落酸和赤霉素这两种激素调节的[2]。

不同水稻品种的休眠性不同,目前普遍种植的水稻大部分属于弱休眠性的品种。

弱休眠性的水稻品种,其种子在植株上成熟后,如遇连绵阴雨有可能在母株的稻穗上萌发;而强休眠性的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穗发芽能力。

赤霉素(GA3)和ABA是对水稻种子的休眠性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两种激素。

GA3能打破种子休眠,与其诱导水解酶(如α-淀粉酶)的合成和促进水解酶的分泌有关;ABA诱导种子休眠与其抑制水解酶合成有关。

2007年广东等四省(区)高考生物试卷分析

2007年广东等四省(区)高考生物试卷分析

如 山东卷第 2 6题 的 材 料 及 所 设 置 的 情 境 不 偏 不 怪 ,
涉 及 的 小 麦材 料极 其 常见 ,但 设 问却 很 巧 妙 。 宁夏 卷
第 2 8题 题 干 中 不 同 温 度 对 酶 的 影 响 的 实 验 及 海 南 卷
1 5题 用 不 同 试 剂 鉴 定 鸡 蛋 清 、 葡 萄 糖 、 淀 粉 和 淀 粉 酶的实验就源于 课本。海南卷 1 6题 第 1小 题 是 对 必
高考 生 物 试题 均 突 出 了对 学 生 科 学 素养 及 探 究 性 学 习
能 力 的 考 查 , 重 视 学 科 理 论 与 现 实 生 活 相 联 系 ,在 一
定 程 度上 体 现 了新课 程 的要 求 。 有 了前 期 的铺 垫 ,今
年 四 省 (区 ) 较 平 稳 地 进 行 了 首 次 新 课 程 高 考 。 从 总 体 上 看 ,新 课 程 高考 生 物 试题 出现 了一 些 新 变化 。
物 学 事 实 、概 念 、 原理 和 规 律 ” 的 能 力要 求 。
表 4 20 0 7年 山 东 、 宁夏 、 东 、 广 海南 高 考生 物
图 表题 分 布及 分 值 题 干 附 图 的试 题 省 份 题 号 山东 宁 夏 2 82 2 、 、 6、7 3、8 2
海)1)工 南 /8分 (0 ( (2 l 4 51 o 2 4l 分 ~0 08 l题 分 题细 )胞 程 第
3 . 试卷内容分布
山 东 、 宁夏理 综 卷 的生 物题 量 比传 统 生 物 高考 有
第 1 9题 ( 因工 基
2试卷结构的变化 .
( )理 综卷 各 科 分值 差 距 在 缩 小 ,生 物 学 科所 占 1

广东省生物高考分析

广东省生物高考分析

第41题第3小题 “请问可用哪些方法检测
病毒的存在(列举两种方法)” (2分) , 第4小题 “试述在提取和纯化DNA时影响提纯 效果的因素及其依据(列举两点)” (2分) , 第5小题 “在运用转基因香蕉过程中,在生态 安全方面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列举两点) (1分)”。
三、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非选择题部分
(6)通过生物学图表的分析和应用,考查考 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今年试卷继续延续去年注重对生物学图表的分析
和应用能力的考查的思路 。
选择题中有第3、7、14、25、26、30题6道题,非
选择题中有第33、35、36、37、38、39题6道题,
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学图表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分值高达50分,占总分的1/3。
(5)实验探究能力考核形式灵活多样
试卷改变了05、06年的以单一实验题考查探究能
力的方式,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到各
题干、选项和解题思维过程中。多道试题将常规
实验与探究、实验能力与理论知识融合考查,设 置开放性小问题呈现对创新思维的考查,使试题 对探究能力的考核形式灵活多样。考查了考生多 层次的实验能力。
特别注重能用图表运用图表表达生物学过程和
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35题(4)“画出稻-萍-鱼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图”,
38题“(1)画出反应过程中谷氨酸浓度随 时间变化的曲线,(2)画出理想条件下CO2浓 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3)画出酶催化反应速 率随酶浓度变化的曲线”。
(7)注重考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37题“探究污染对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影响”,考查土壤动物的取样方法和原理, 读表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 分析和表达能力。 第38题“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考查考 生对酶的作用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理解, 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解释、分析处理、 运用图表形式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以及推理 能力等。

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

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

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第31题: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武前进31.(6分)免疫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特别是人体对病原性物质的侵害所形成的特殊防御机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1)HIV是具有包膜的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请简述HIV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繁殖的过程。

(3)除了AIDS外,还有其他免疫缺陷相关的疾病,这些疾病一般可通过骨髓移植和基因治疗等方法进行部分治疗。

①骨髓移植,其实质是移植,能替代受损的免疫系统,实现免疫重建。

②基因治疗,取患者的作为受体细胞,将正常的转染受体细胞后,再回输体内,以替代、修复或纠正有缺陷的基因。

【知识和能力要求】本题的题干着落在人体免疫,考查点着落在HIV病毒及AIDS的治疗(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

第(1)小题属于病毒类型的识记;第(2)小题属于对RNA病毒复制过程的识记,由于是RNA病毒,所以要求高于识记水平。

第(3)小题考查了生物技术的应用,属于理解层次。

【课程具体目标】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属于第Ⅱ类要求层次;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骨髓移植)的原理和应用也属于第Ⅱ类要求层次【教材对应内容】人教版教材:必修二P68、必修三P36 选修三P23【本题亮点】本题的三个小题考查难度体现了递进性,利于考生入题;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利用HIV病毒的特殊性,考查学生对于RNA的逆转录、转录、翻译和病毒的结构的理解。

题易丢分的点比较多,但从题目中的考查点来看,难点是比较集中的,这也就说明了考生的非智力因素(粗心和书写不规范)影响较大。

【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教学建议】第(1)小题部分学生缺少对HIV病毒等一些RNA病毒的了解,填写了DNA,但数量不多。

第(2)小题实质是考查HIV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繁殖过程,但很多的考生理解为病毒的繁殖过程,进而填写“吸附→入侵→复制→装配→释放”,这种现象比较多,主要是审题不够仔细;还有一种错误是将HIV病毒的遗传物质认为是DNA,所以遗漏了逆转录过程,还有一部分学生只填写了遗传物质的逆转录、复制等,而没有书写病毒蛋白质的形成。

历年高考07年生07年生物高考试题主要特点分析及生物高考备考...

历年高考07年生07年生物高考试题主要特点分析及生物高考备考...

. . 。

. . 2007年生物高考试题主要特点分析及2008年生物高考备考工作建议一、2007年生物高考试题主要特点分析07年普通高考广东生物卷体现了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能力立意鲜明,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一)考查了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和生物学基本实验为主线,考查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

(二)充分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1.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在多道试题中直接以探究过程形式呈现,加强对系统分析、构建模型等研究方法的考查,如第38题;多道试题将常规实验与探究、实验能力与理论知识融合考查,设置开放性小问题呈现对创新思维的考查,使试题具有适度的开放性和延伸性,如第32题。

2.重视实验、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图表应用能力的考查。

将这些能力的考查渗透到各题干、选项和解题思维过程中。

3.注重综合考查考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道试题的解答过程都要求考生具有更强的分析、归纳总结和应用能力。

如第35题,以现代农业防虫技术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生态学知识和分析归纳方法的掌握,考查构建知识网络、作图、获取信息、运用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等能力。

4.试卷较以往更注重考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大都采用现实生活、生产,涉及人类疾病等领域的的内容为知识背景,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

关注人体健康,关心社会热点问题。

试题涉及了人类疾病、医学治疗、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内容。

如考查了红绿色盲遗传病、小腿抽搐、组织水肿、尿毒症、抗体抑制细菌繁殖、近亲结婚引起遗传病等内容,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健康。

(三)试题的材料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或科学发展前沿,能体现生命科学重大进展将生命科学重大进展渗透在试题中,如体外植皮、太空育种、基因诊断、转基因作物等,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前沿。

(四)试题大都采用华南地区常见的生物和生态情境,凸显华南地域特色。

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广东卷)

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广东卷)

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广东卷)血糖监测(从核对床头牌--推车回治疗室整理用物,计时三分钟)1护士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首先核对临时医嘱单与治疗卡无误(核对后将医嘱单放于桌上,不用放回治疗车)评估患者:1床王晶为糖尿病患者,神志清,病情稳定,能够配合此项操作,首先评估是餐后两小时(或空腹)血糖,我已选择好采血的手指,并且评估该手指的皮肤及血运及弹性是良好的,并嘱患者手臂下垂十五分钟,我已询问过患者王晶无酒精过敏史。

2在治疗室备齐用物并检查,依次拿起手消器,75%酒精,棉棒,血糖试纸均在有效期内,(均拿起平视核对有效期),口述:“我已检查过血糖仪与血糖试纸型号匹配,血糖仪功能良好”车下放污物桶锐器盒,推车至床尾,(计时)拿治疗卡核对床号下蹲平视床头牌(边核对边叫出患者的床号姓名,声音以患者听见为准)推车至床旁,拿治疗卡核对并解释:“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王晶",“王晶你好,我是你的责任护士XXX,我现在需要给你测一个餐后两小时血糖,这样了解你的血糖数值,以便我们给您合理的用药,我的动作会轻柔的,请你不要紧张,”“请问你这个体位舒适吗”,“舒适”王晶我看一下你的手指,(边口述边选择采血部位):选择患者手指的末端,我们采血的方法是采取手指末梢血,手指要避开神经末梢丰富的区域,一般选择中指或者无名指指侧的部位,“王晶,这个手指可以吗”,嘱患者手臂始终保持下垂状态,三个面消毒采血手指,(第一个面是消毒穿刺部位,,旋转棉棒消毒左侧面,旋转棉棒消毒右侧面,三个面均从手指末端到指尖)待干过程中打开血糖仪,再次核对血糖仪与试纸型号是否匹配,并取出一条试纸,取干棉棒一根,右手拿针头,再次核对(治疗卡与血糖监测单,看床号呼患者名字“王晶”)取下采血针帽,“尽量阻断一下末端的血流,穿刺后出血丰富一些,将针头扔进锐器盒,让手指的血滴到试纸的红色区域,试纸背侧变蓝,按压手指(可以协助病人按压),血糖仪显示可以采血了,将试纸条插入,等待过程中协助病人按压手指,口述:“不同的血糖仪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请按说明执行”,读数,将试纸直接取下放入黄色垃圾袋内,关闭血糖仪,再次核对患者与治疗卡和血糖检测单,将测试血糖值告知患者:“王晶,您的血糖数值是XXmmol/L,属于正常范围,我看一下您的手指还出血吗,不出血了”,将棉棒扔入黄色垃圾袋内,“王晶,血糖测完了,你好好休息吧,这是床头呼叫铃,有什么事情你可以按呼叫铃叫我,我也会随时过来看你的”,将血糖数值记录在血糖监测单上,整理床单元,推车回治疗室整理用物,必要时做记录。

普通高考广东卷生物卷部分试题解析

普通高考广东卷生物卷部分试题解析

2007年普通高考广东卷生物卷部分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细胞生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在有氧状态下利用细胞质中的相关酶系合成ATPB.吞噬细胞摄人抗原,经处理后合成相应的抗体C.人的红细胞成熟后,仍继续合成蛋白质D.叶肉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DNA,RNA和蛋白质的交换【解析】A 抗原被抗体杀死,或被吞噬细胞吞噬;或被抗体杀死后,再被吞噬细胞吞噬。

原核生物无内质网等复杂膜系统,但仍然可以合成较复杂的蛋白质,原因是由细胞膜代行内质网的某些类似职能。

关于大肠杆菌合成人的胰岛素的后期加工场所是在细胞膜上进行的。

叶肉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mRNA和蛋白质的交换. 人的红细胞不能合成蛋白质2.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B.在盖玻片一侧滴人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C.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解析】B给一个细胞图给你,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问这个细胞是处于何种状态?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试验中,蔗糖可以使叶肉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在植物组织培养中,蔗糖是营养物质。

植物怎么利用蔗糖?成熟植物细胞才有质壁分离。

根尖生长点细胞能吸胀吸水,不能发生渗透作用呀;细菌能吸水失水,有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的条件:1,具有细胞壁。

2,具有中央液泡(成熟液泡)的植物细胞(有浓度差和半透膜)。

在光照明亮的实验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更换细胞环境溶液应在载物台上操作。

30%的食盐溶液一定可以发生质壁分离,但是能不能复原,不好确定。

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广东卷)

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广东卷)

“法律是信念,法律是权利,法律是真理。

”在我眼中,法律是人类社会实践智慧的结晶,是为了维护人类正义道德和利益而制定的。

法律,有人认为只是一种强制手段,但它却是维护社会秩序,维护个人权利的重要途径。

每个公民都应该知法守法,这样社会才能更稳定,经济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如果有的公民不懂法,就会不自觉地做出损害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使自己陷入困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知法守法不仅要在特殊而又紧急的情况下表现出来,从平时点点滴滴的小事也可以做到,例如:过马路时不闯红灯,遵守交通规则;不偷东西,不抢东西,不扰乱社会治安
如果社会成员不懂法,不守法,大家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么社会就会陷入极端混乱之中,无法和平发展,人们就无法生活,学习和工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各种权利就无法得到保护。

因此,知法守法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法律是和谐之基,有了法律社会才能发展进步;法律是文明之花,有了法律公民才能提高素养;法律是实践之果,有了法律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为了祖国灿烂的明天,也为了我们自己,去学习法、了解法,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吧!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象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法律是社会习俗和思想的结晶。

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

有此上士,则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2007年广东高考生物学试题若干问题探讨2007年的广东高考是实施新课改以来的首次高考。

其生物学试题有什么特点?有哪些问题存在争议?对今后中学教学有何影响?下面选取若干问题做一探讨。

1.体现课改理念,全面考查能力着力体现新课程理念,相对独立地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将“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考查目标,显示出新颖性,开放性和探究性,这是2007年广东高考生物学试题最突出的特色。

总体上看,试题在能力方面对考生进行了全面考查。

主要包括:用文字、图以及数学方式进行表达的能力;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进行解释、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运用实验建模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可以说,“能力考查”是贯穿全卷的主线。

例如,涉及到的图表题占60多分,仅“绘图”就占了16分,如此借助图表加大对信息转化和表达能力的考查力度,在生物学高考命题史上是空前的。

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在较大限度地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的同时,大大增加了阅读量和思考量,而导致许多考生难以完卷,题目给考生带来的“难度感”达到了历史最高,使今后的中学生物教学和备考工作增加了茫然感。

这显示出,命题人员为试题体现新课程理念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显示出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的新高考命题工作步履唯艰;同时说明,命题人员缺乏命题经验,缺乏对考生实际水平的了解。

可以说,今年的广东高考试题既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方向,又给今后的命题工作留下了“教训”。

顺便指出,同样是实施新课程的宁夏、山东和海南,其理综生物学试题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同时,比较好地考虑到了中学教学实际,比较好地适应了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考生。

做到了由旧课程高考到新课程高考的平稳过渡,这是值得学习的。

2.高估考生水平,拔高考试要求对知识的要求明显超出高中教材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在历次高考生物试题中都是罕见的。

2.1 单科卷第20题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

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

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A. 1/88B. 1/22C. 7/2200D. 3/800答案:A要正确解答此题,必须熟悉“哈迪—温伯格定律”。

对此,广东省使用的两个版本教材(人教版和苏教版)均未介绍。

本题解法:若用a表示常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b表示色盲基因。

按照题意,妻子的基因型是AaX B X b,丈夫则是AaX B Y或者AAX B Y;其丈夫为AaX B Y的概率多大?直接依靠教材内容,是无法回答的,这里要用到“哈迪——温伯格定律”。

按照该定律可知,aa的频率(q2)为1%,则a 的基因频率(q)是1/10,A的基因频率(p)为9/10,AA基因型的频率(p2)是81%,Aa的基因型频率(2pq)是18%。

表型正常的丈夫的基因型为AaX B Y的概率是2pq/(p2+2pq)=2/11。

基因型为AaX B Y与AaX B X b的夫妇,其后代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1/16,本题答案是:1/16×2/11=1/88。

2.2 单科卷第1题本题的正确选项是“大肠杆菌在有氧状态下利用细胞质中的相关酶系合成ATP”,而对大肠杆菌“在有氧状态下能否生存并合成ATP”这一知识,是考生所不清楚的。

2.3 单科卷第6题有工厂利用酶将废弃动植物油脂与甲醇等反应生产生物柴油,最适用于该过程的酶是A胆碱酚酶 B.固醇酯酶 C.脂肪酶 D.磷脂酶答案:C这道题中,题干和其中的3个选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大多数考生虽然了解到“脂肪酶有水解脂肪的作用”,但对其是否能分解动植物油脂并与甲醇等反应生产出生物柴油,则只能靠猜测。

2.4 其它实例有关单科卷第30题涉及到的“人工浮床”的作用问题,对缺乏此知识背景的考生来说,仅通过题目所提供的一张图是难以理解和作答的。

第24题,若用“纤维植物”造纸或制衣,到底对人有没有害?令考生难下结论。

单科卷第36题,涉及到血红蛋白等物质的水溶性特征和“灰分”的概念,让考生感到很迷惑。

单科卷第30题和第28题提到的“酶系”是指什么,也只有靠猜测;同样,对第41题答案中出现的“酶系”一词,可以想象,很难有考生能写上。

理基卷第53题,要求考生回答哪一选项内容是“由正反馈调节完成的生理活动”?正确答案是“D.凝血过程”,这一知识为绝大多数考生所不知。

单科卷第22题涉及到的“X b Y”和“X B Y”在遗传学上是否称为“纯合子”?这是中学教材所没有介绍的,且存在争议,不少资料将其称做“半合子”。

此外,单科卷第32题涉及到利用分析仪通过“吸收光谱”来判断色素种类等问题,“分析仪”的用途和产生“吸收光谱”的相关原理超越了中学生物教学的知识范围。

第14题的D选项中出现了“小气候”,第29题提到了“短串联重复序列”,让许多这样陌生的术语在同一份试题中集中推出,只能是让考生增加更多的迷惑感。

3.语言指向不明,质量有待提高对考生的表达能力要求很高,而试题本身却存在“含糊不清”和“指向不明”的问题。

这是造成部分题目因“歧义”而出现争议的重要因素,也是使试题难度增加的重要原因的之一。

显然,提高试题质量,保证其科学性,是今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3.1 单科卷第29题。

某人发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植物,对其10对相对性状如株高、种子形状等的遗传规律很感兴趣,通过大量杂交实验发现,这些性状都是独立遗传的。

下列解释或结论合理的是A.该种植物的细胞中至少含有10条非同源染色体B.没有两个感兴趣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在某一染色体上含有两个以上控制这些性状的非等位基因D.用这种植物的花粉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可以显示所有感兴趣的性状答案:ABD本题D选项值得讨论。

“单倍体植株”有什么特点?可以显示所有“感兴趣”的性状吗?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孕”。

这明确指出了“单倍体”与原植株的不同。

熟悉了此知识的考生一定会这样思考:“单倍体”怎么能显示原植株的所有性状呢?例如,“高度不孕”的单倍体能产生种子吗?若不能产生种子,怎么会显示“种子形状”这一性状?于是认为D是错的。

3.2 单科卷第33题。

人21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段核昔酸序列)可作为遗传标记对21三体综合症作出快速的基因诊断(遗传标记可理解为等位基因)。

现有一个21三体综合症患儿,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请问:(1)双亲中哪一位的21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未发生正常分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假设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是正常的,请在图中A一G处填写此过程中未发生正常分离一方的基因型(用十、一表示)。

(2)21三体综合症个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在表达时,它的转录是发生在中。

(3)能否用显微镜检测出21三体综合症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请说明其依据。

答案:(1)父亲,并正确填出图中A的基因型;正确填出图中B、C的基因型;正确填出图中D、E、F、G的基因型。

(A、B、C圆圈中括号内、外的内容相对应)请严格参照上图评分。

(2)细胞核。

(3)能。

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21三体综合症患者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异常,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形。

不难看出,第(1)题答案存在错误之处。

①精原细胞(A)的染色体没有复制,其基因组成只能是“+-”,而不是“++--”,复制后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才是“++--”; A图中括号内容不对。

②次级精母细胞(B或C)不应该是“+”或“-”,而应该是“++”或“--”。

顺便提一下,高中教材中不再用“21三体综合症”一词,而改用“21三体综合征”。

此题却没有这样做。

“综合征”,意为“征群”不是某一个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两部分。

它代表机体发生病变或功能紊乱同时出现的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例如,“21三体”的人的体征非常多,许多器官组织都有异常,其表现出符合“征群”特点;又如“更年期综合征”表现出内分泌、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复杂症状。

此外,“症”与“征”相比,前者在医学上还包括主观感觉不适的内容,比如头痛等;后者所包含的内容更广些,如体征和其它异常征象,体征是指临床客观检查发现的异常表现。

3.3 单科卷第39题第(4)小题。

如果细胞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都发生交换,你认为哪一种分裂方式对于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更大?为什么?答案:减数分裂的贡献更大。

因为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重组配子能遗传到下一代,而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只是对个体的局部有影响。

题目中的“如果……都……”存在争议之处。

如果某个体所有的体细胞(包括产生性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都发生交换,如果从受精卵发育到成熟个体时所有有丝分裂过程都发生交换,如果所有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的所有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都发生交换,则是无法对上面的问题进行比较的,其实,考生只要想到产生性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换”,就难以作答了。

3.4 单科卷第15题太空育种是指利用太空综合因素如强辐射、微重力等,诱导由宇宙飞船携带的种子发生变异,然后进行培育的一种育种方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总是有益的B.太空育种产生的性状是定向的C.太空育种培育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D.太空育种与其他诱变方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答案:D这里的C选项值得讨论。

按照此题答案,“C.太空育种培育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是错的。

太空培育的“植物”是什么?这是有歧义的!难道通过太空培育的“太空椒”等植物是地球上本来就有的?命题者给予的回答是肯定的,是因为太空培育的过程只是改变了植物的某些性状。

可是,考生不禁要问:若地球上原来就有,为什么还要送到太空培育?此外,单科卷第37题有“……导致系统稳定性(稳态)的破坏”之说。

如何理解“稳定性破坏”?按照人教版教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前者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干扰,保持稳定”的能力,后者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可见,这里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实际上是指抵抗力稳定性(或稳态)的破坏。

单科卷第41题的第(5)小题答案中有这样的叙述:“通过农杆菌的转化导人香蕉受体细胞,成功转化的香蕉细胞通过组织培养形成植株”。

对此,人教版(选修三)是这样说的:“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农杆菌……能在自然条件下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而对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能力”;而本题研究和讨论的对象恰恰就是“单子叶植物”,若考生熟悉了“香蕉属于单子叶植物”这一知识,还会通过“农杆菌”来作答吗?4.忽视教材差异,有悖考试说明2007年广东高考《考试说明》指出,高考命题要适应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考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