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特征。

过程与方法:初步观察历史文化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三、教学难点: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四、教学过程:导入: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那时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这一课,原始农耕生活,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同学们先自己阅读一下第六七页的内容。

好了,我们先看到这里,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半坡部落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播放幻灯片)地点是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该时期主要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石刀耒耜等,主要的农耕作物是粟和蔬菜,也有原始的饲养业,主要养殖猪、狗,房屋类型是半地穴式建筑,原始手工业呢有彩陶、纺线、织布、制衣,那么这些都是我们从书上获取额信息。

那我们来看一下半地穴式的房屋是什么样的(播放幻灯片),那同学们思考一下,半坡原始居民问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那?(提问学生)好的回答的很好,请坐,那老师来补充一下(播放幻灯片),那半地穴式的房屋呢,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房子,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住的,因为北方气候比较干燥,风沙大,冬天气候寒冷,半地穴式的房屋在屋内设有灶坑,可用于炊煮和取暖,还可以用来保存火种,所以由于地域、气候条件的影响,半坡居民的房屋具有这样的特点。

初中历史《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前活动:学生自学,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根据自学,分析并想象出半坡人、河姆渡人一天的生活场景,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课堂学习
遗址名称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流域范围
原始农业农作物农具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建筑形式
相同点
三、课后作业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1973 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原始农耕遗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秆以及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三:图中是“半坡遗
址男子颅骨像还原图”,
这是由沈阳市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相貌学专家赵成文教授通过颅像复原,还原成的一个西安半坡男子形象。

据悉,此次复原成果具有重大的考古
研究价值。

(1)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此地的原始居民种植哪种农作物?
(3)请你为材料三的半坡男子配上一段文字介绍,介绍一下他的生产、生活状况。

(4)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原始农耕遗址分别代表了我国哪些地区的原始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选做:通过网络、图书室等途径,搜索教材未提及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其他考古发现,一方面开阔历史视野,培养历史兴趣;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展开探究,培养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原始农耕生活”,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情景。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原始农耕的工具、农耕生活的变迁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情况,认识到农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方法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了解和感受原始农耕生活的情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工具、变迁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工具、变迁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难点:对原始农耕生活情景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情景。

2.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2016年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辅助材料: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图片,如原始农耕的场景、工具等,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主题。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原始农耕生活是怎样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工具、变迁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原始农耕生活的情景。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4篇)七班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使同学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进展水平,进而认识其进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同学质疑相结合。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聪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加强同学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爱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涌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觉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同学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老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改变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分,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同学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同学观测、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同学分小组争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测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最新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最新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最新4篇)原始的农耕生活篇一第2课【教学设计思路】:在学习了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

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

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

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

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落实目标)(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并“动脑筋”: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原始农耕生活》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特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农耕文化在中国的传承。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原始农业的发展、陶器和玉器的文化、原始社会的形式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去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农耕文化在中国的传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农耕文化在中国的传承。

2.教学难点: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详细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农耕文化在中国的传承。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通用7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通用7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发展。

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3.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三、教学策略教法: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学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1节课中,我们学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学生:打猎、采集。

展示图片(见课件)教师:打猎、采集,方便么?学生:不方便。

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神农播种五谷,人们过上定居生活,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原始农耕生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原始农耕生活”,教材通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如观察图片、讨论、小组合作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历史知识相对匮乏。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可能对原始农耕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认识原始农耕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农耕生活的艰辛,培养学生珍惜现代生活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原始农耕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教学难点: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课堂活动用品,如白板、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原始农耕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如居住环境、农耕工具、生活用品等。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原始农耕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前活动:学生自学,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根据自学,分析并想象出半坡人、河姆渡人一天的生活场景,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课堂学习
遗址名称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流域范围
原始农业农作物农具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建筑形式
相同点
三、课后作业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1973 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原始农耕遗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秆以及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三:图中是“半坡遗
址男子颅骨像还原图”,
这是由沈阳市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相貌学专家赵成文教授通过颅像复原,还原成的一个西安半坡男子形象。

据悉,此次复原成果具有重大的考古
研究价值。

(1)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此地的原始居民种植哪种农作物?
(3)请你为材料三的半坡男子配上一段文字介绍,介绍一下他的生产、生活状况。

(4)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原始农耕遗址分别代表了我国哪些地区的原始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选做:通过网络、图书室等途径,搜索教材未提及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其他考古发现,一方面开阔历史视野,培养历史兴趣;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展开探究,培养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