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父革命绘画生涯探究

合集下载

论高剑父“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对中国画的变革

论高剑父“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对中国画的变革
艺 术 论 坛 l lscr l Af ic e
论高剑父 “ 折衷中西 , 融汇古今 ’ 中国画的变革 ’ 对
■ T XW界经历 了一 场 中嘲画 高剑 父倡导 的新 国 画获得成 功并非 偶然 , 用 。这两幅作 品对 光线的运用也 十分成功 ,喜 《 现代化 的大 变革 , 是 中国近现 代美 术史 一 而与他深厚 的中西文化 基础密切相关 。他看到 马拉 雅 山》 这 以淡 墨清扫 烘托 出雪 山的冷光 ,缅 《 次最重大 的变革 。这场变革 中的革新派倡导 中 中西绘 画各 有不 足 , 为只 有中西 融合 才是 中 甸佛迹 》 运用排笔 以多种暖色对天 空反复 、 认 则 随 国画的变法 、 革命 、 良、 改 融和 , 家都主张在 传 国画 的新 路 。这 种求 新思 变的探 索精神 , 各 也 意地 横扫 , 表现 了佛塔沉 浸在 黄 昏之 中的诱 人 统中 国画的基础 上输 入西洋 画法 , 提高 和充 实 就成为他寻求变革 的动力 。 景象 。 中 国画的表现 力 , 用西方 的写 实模式 来对抗 借 高剑父早年 师从居廉学 习传 统绘 画。居廉 从 印度 归国后 , 其新国画作 品更 加成 熟 , 在 在当时 已经僵 化 的文人写 意模式 , 中 画 注 就坚决 反对 一味 承袭传 统 , 为 泥古 不化 。居廉 重 国内声誉 日渐高 涨 。至 抗战爆 发前 , 频频参 他 入了新的活力 , 这场 中 画 的大变革 中 , 在 岭南 写生师造化 , 创造 了“ 粉” 撞水 ” 并 撞 “ 的特 技 , 后 与各 类全 国性美展 并 出任评委 , 国际画展 上 在 画派的领袖 人物高剑父作 出卓越 贡献 。 传 至 日本 , 生很 大影响 。高剑 父在 继承居 廉 屡获 殊荣 , 各地举 办个 展 、 展 , 产 在 联 不断 引起轰 这 次大变 革缘 于中 国画到 了近代 , 也和 中 传统 厕学 的基 础 } 不断求 变。居廉 的探 索精神 动 , 受到政 府支持 和关 注 。这 一时期 是他事 并 国社会 一样走 向极 为衰落 的地 步。清朝 末年 , 及实践对高 剑父倡导 “ 国画” 新 运动有着 很大影 业 的高 峰 , 仅创作 了许 多传世佳作 , 他不 也将新 画坛 传袭 四王 画派“ 、 、 、 ” 风 , 临 摹 仿 托 之 许多 画 响 国画 的影响推 向了全国。 家一 味求松 、 求柔 、 软 、 求 求静 , 不敢越 传统法度 2 世纪初 , 0 不满 足于走 传统道路 的高剑 父 高剑父倡导新 国画的成功不仅在于表现技 雷池 一步 , 个人 风格 、 人. 一概 不能抒 发 。 还 曾携 其弟 东渡 日本学 习西方 绘画技 法 , 开 法的 中西融 合 , 个 性情 并 还在 于选 材方面 注重时 代新特 明清 以来 的文人 画传统 到 了清末 已走 向末路 , 始 了 “ 衷 中西 , 折 以中 为本 ; 融汇 古 今 , 以今 为 点 , 使得他 的新 国画作 品呈现 出强烈 的时代 这 画作 已不见精神而徒 留形式 。谨小慎 微的传统 魂 ” 的绘 画变革 尝 试 。当时高剑 父就认 为搞 国 特色 。他倡 导时代 精神 , 为现 实的人 物无分 认 派压抑 着 自己的性情 , 拘泥于董其 昌 、四王 ” “ 所 画改革 , 就要博 采众 长 , 长补 短 , 取 兼容 并蓄 地 贵贱 、 中西 , 至飞 机 、 甚 大炮 、 电线 杆等 , 皆可作 定“ 法规 ”极 力 回避传 统 中充满活 力的 刚 、 、 吸收西画所长 , , 硬 以补围画所短 , 才能使濒 临僵 化 为新 同画的题材 。这种主张对 中国现当代艺术 实 的笔法 。画坛 呈现一 片委靡 柔弱 、 软烂 甜俗 的国画艺术 出现一 个崭新 的面 目。他认为西洋 多样化 、 大胆从 现实 中选材 影响至 深 。在对现 的画 风 , 文人画走 向颓 败。此后 , 随着 新文化运 画色彩 丰富 , 光感很 强 , 质感逼 真 , 中国画在 实题材 的艺 术表现上 , 而 他一面 发挥 中 国画 以“ 骨 动, 中国政 治 、 济 、 化各方 面开 始 了大 的变 这些 方 面就显 得不 足 。但 西洋 画缺乏 气韵 , 经 文 又 法用笔 ” “ 墨气 韵” 与 笔 的长处 , 以粗放 的焦墨和 一 革, 大批怀 抱救 国强 国之心 的有 识 之士不 断走 是最 大 的缺点 。 因此 , 中国画应 在传统 基础 七 苍劲老 藤般 的书法 线条作 画 , 面又恰 如其分 出国门 , 学习西 方和 日本先进 经验 并将其 传 引 入西洋 画 的写 实技 法来 实现 变革 。当然 , 去 高 地 运用 西画 的透视 、 明暗 、 线 、 间等法 则去 光 空 播 回国 内。在西学 东进 中 , 输入 西洋 画法在 当 剑父 的这 种主 张 , 并非 中西 两种绘 画方 式的 简 描 写火 腿 、 木瓜 、 干 、 饼 坦克 、 断墙残 壁等 , 品 作 时 已成 为风气 。 单 凑合 、 杂交 , 是有 选择 地 取其 精 华去 其糟 新 颖别 致 , 而 情趣 盎然 。这种 创新 既不失笔 墨韵 然而, 任何 变革都 不是一 帆风顺 的 :不 主 粕 , 即以西洋 俩学之精 华改进 国画。 味, 又开创 了中国画的新境界和新风貌 。 张 中国画变 革 的“ 国粹 ” 派同守 传统 , 坚决反 对 基 于这种 艺术 主张 , 高剑父进 行 了长期艰 抗 战爆 发后 , 剑父更 显示 了一个爱 国者 高 艺术革 命和 输入西 洋画 法 , 和以高 剑父 为领 苦 的艺 术实践 , 成富有独创性 的艺术风格 , 并 形 创 的气 节 , 发表 了义 正词 严的《 日 对 本艺术 界宣言 袖 的岭 南 “ 合 ” 展开激 烈争 论 , 融 派 引起 了广 泛 作 一 批优 秀作 品 , 雄狮》海 鹰》 白马》雷 并 告世 界 》强 烈谴 责 日本 军 国主 义 的侵略 行 如《 《 《 《 , 他还 创作 了很多 爱国 主义题材 的作 关注 。他们 争论的焦点是要 不要在东西 方文化 峰 夕照》古木夜猿 》林荫桥影 》风雨骅骝》古 径 。 同时 , 《 《 《 《 对立 的基点 上进行 中国画变革。这场持续 两年 松》 等新 目面作 品 。这 使他 很快在 广州 画坛崭 品 , 弱肉强食 》东 战场 的烈焰》 万劫危 楼》 如《 《 《 的争论 , 促使 岭南 “ 融合 ” 派进一 步对 中西绘 画 露锋芒 :1 2 年 , 9 6 中山纪念 堂建成后 , 国民政府 《 白骨 犹深 国难 悲 》 文明 的毁 灭》 恨海 难填 》 《 《 技法融 和进行 探索 , 对传统 与现 代 的关 系不 断 出巨资 购买其《 雄狮 》海鹰》 f马》 《 《 。高剑父对 等 。东 战场的烈 焰》 《 以遭受 日 侵 略军狂轰 滥 本 深入思 考和 反复实 践 , 最终 形成 了富有 独创 性 “ 国画” 新 的探 索 和成就 , 扩大 了 以他为领袖 的 炸仍 在 燃烧 着 的 东方 图书 馆 的断墙 残垣 为 主 的艺术 风格 , 并使 高举创 新旗 帜的 “ 同 画” 新 运 岭南画派 的影 响 , 并引起 了广泛关注 。 题 。西 画的空 间 、 结构 概念 与中 国传 统笔 墨形 2 世纪 3 年代初 的印度之行 , 是高剑父 式融 为一体 , 0 O 也 表现 出强 烈的 、 震撼人心 的视觉 效 动获得 成功 。其创 新成就 , 奠定 了岭南 画派 在 中国近代绘画史上 的重要 地位。 又一 次 汲取 外来 文 化 经验 、 拓视 野 的机 遇 。 果 。而《 开 文明的毁灭 》0 用排笔刷 出强劲 的笔 贝运 在这场 “ 国画” 新 运动 中 , 响和 贡献最 大 这次 印度之 行 , 结识 了伟大 诗人 泰戈尔及 其 触 , 影 他 强调 空间紧张 的氛 围 ; 即将倒下的十字架 给 的是岭南画派 的领 袖人物高 剑父 。他创新改 革 画家侄子一 印度盂加拉 派绘 画 的领袖 A泰戈 人 以触 目惊 心之感 , 达了高剑 父对法 西斯 的 . 表 的主要主张是 : 既否定全 盘西 化 , 又反对一 味承 尔 。泰戈 尔曾评价 高剑父 :先生 的作 品是以贵 控诉 。这类 题材 的选择 与画 法的应 用 , “ 也使 肩 袭传 统 。他 还强 调绘 画 当随 时代 , 合 中西 。 国画为基础 而吸收各 国的特 长的 , 之为艺 , 融 我 是 负时代感 的高剑父在 不断创新过程 中使新 国画 他提出 了“ 折衷 中西 , 以中为 本 ; 融汇古今 , 以今 本着历 史的遗 传 与 现代合 一的研究 。我治艺的 获得 巨大成功 和不 断发展的动力 。 是 ” 高剑 父变革 中 国画的成功 , 有力证 明 了艺 为魂” 的艺术主 张 , 中国画现代化 作出 了大胆 主张 , 与先 生不谋 而合 呢 。这 番话 更使 高剑 对 的探索 。他领 导的岭南面派在绘 画实践 中的基 父获得 了“ 国 画” 新 试验 的最强 有力 的支持 , 使 术 应 不 断革 新 才 能 长青 , 然就 会 失 去 生命 不 本立场 是 中体 西用 , 具体做 法则 采取 中西互化 他更坚定 了 自己的创作革 新信念 。而 印度孟 加 力 。艺 术应随时代而 发展 , 从生活 中寻找 素材 , 的方式 , 西方 的写实性化解 中国的写意性 , 以 以 拉派将 日 画法 与印度古 典绘画相融合 成功复��

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对高校中国画教学的现实意义

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对高校中国画教学的现实意义

127设计艺术教学与实践目标。

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并不只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需要把知识的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

而课程思政也并不能仅通过一门课或几门课的课堂教学来完成,需要把它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其次在思政课程教育中,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知识层面和个人素养,深入学生群体,在与学生的情感对话中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和信念,切实做到“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通过课程思政,不断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1]姜立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 2020(32):185-188.[2]郑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讨[J].教育观察. 2020(2):9-10.[3]刘凤霞,姜睿.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式品牌服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应用[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1-93.[4] 陈之瑜.多元与传承——服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延展与创新[J].辽宁丝绸.2020(3):30-32.作者简介:张雪,硕士,合肥师范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服装设计、艺术学研究。

一、岭南画派岭南画派是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民主革命思潮,探索中国画变革过程中创立的绘画流派。

以“二高一陈”为首的岭南画家,致力于美术革新的“新国画”运动,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创办《时事画报》宣传先进思想,加入同盟会投身于革命事业,举办展览普及大众教育等,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岭南画派的艺术思想和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形成了独具岭南特色的一大美术流派——“岭南画派”。

关于“岭南画派”这一称谓何时确立,黄志坚先生称:“1948年以前,还没‘岭南画派’这个称号,派外派内普遍称为‘折衷派’。

“红色美术”概览

“红色美术”概览

“红色美术”概览“红色美术”是中国现当代文艺领域一道特别的风景线,诸多作品记录着历史,反映着当下,也昭示着未来。

红色美术有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但它的形式语言仍在拓展之中,其内涵也在不断被充实,相关的研究也有待深化、细化。

本文对“红色美术”的产生与发展作简略回顾,着重结合中国画、油画和雕塑领域的代表作,勾勒出“红色美术”创作实践的概貌,希望以此抛砖引玉。

一从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主力红军长征到达延安至1948年3月东渡黄河这十三年当中,中国共产党与其领导的军队和人民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艰苦的环境中,不仅进行了革命实践,而且也系统地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进行重建,创建了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中心的创作基地,聚集了一大批革命艺术家,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延安革命文艺,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多种文艺形式,史称延安时期红色文艺。

延安时期红色文艺的理念以及艺术范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当中,经过几代人薪火相传,从产生到再繁衍,积淀成为一种传统,凝结形成一种文化血脉。

在延安红色文艺当中,红色美术尤为引人注目。

当时红色首都延安聚集了版画家温涛、胡一川、沃渣、江丰、陈铁耕、罗工柳、马达、陈九、力群、刘岘、张望,漫画家蔡若虹、张仃、张谔、华君武,还有留学海外学习西画后回国的王曼硕、王式廓等一大批优秀美术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革命题材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形成了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红色革命美术。

延安时期所确立的革命美术传统,在新中国建立后得到延续与发扬,无论在中国画领域还是油画、版画、雕塑领域,红色美术传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二从中国画创作来说,建国后不同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表现革命生活、歌颂领袖、体现延安精神的红色经典作品。

艺术家们热切关注革命历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并积极创作,形成中国画领域的“红色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地域为中心形成的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等绘画流派对延安美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最为突出,这些画家以高昂的政治热情投入创作,无论创作理念还是题材都追求时代气息,成为当时“红色中国画”的代表。

例举三位近现代中国画家,并分析其作品构图、技法、立意

例举三位近现代中国画家,并分析其作品构图、技法、立意

例举三位近现代中国画家,并分析其作品构图、技法、立意高剑父(1879一1951),早年名麟,后改名吝,字爵廷,以号行,广东番禺人。

早年师事居廉,花鸟画的要旨在于抒情言志,高剑父的这幅《秋鹰图》显然有此含义。

画中雄鹰伫立苍老树干之上,羽耸颈探,英姿飒爽,似欲腾空扑飞。

形神毕现之处,画家所寄予其中的伺机大展宏图的情感不言而喻。

这幅画中的树干皴擦用笔随体积转折而有明暗变化,墨淡而干涩,使树干质感颇类山石;雄鹰羽毛则顺势用笔,墨重而润。

鹰与树的这种处理手法上的变化,使毛羽显得极有光泽,益发衬托出鹰的雄健。

赵云壑(1874—1955),一名起,字子云,江苏省苏州人。

吴昌硕入室弟子。

花之富贵,草之灵秀,不同画家有不同的画法。

这幅画中,赵云壑以平稳奇峭的构图,使高低错落的富贵花形成一种动势,在古拙率意的行笔中,写实写意,取花之正侧俯仰,飞动于点划浓淡.舒龙卷云,惊蛇入草,沉着施色,运笔洒洒,“蕴万象于胸臆,施灵动于腕间,笔底留住千古韵,但写富贵满人间”。

画家悟出了吴昌硕以书入画如锥画沙,气贯大体不加娇饰,金痕石味巧为丹青的个中玄理,信笔疾写,逸笔草草,写出了深厚苍劲,画出了古味新声。

读赵云壑画,通体舒畅,一片清馨。

吴昌硕作画时大胆迅疾.不多加修饰,具有自然浑朴古拙之趣。

他以篆籀之法入画,作画如写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往往能自出新意,形成独特风格。

《三千年结实之桃》表现的是寓意福寿千年的寿桃。

画家只撷取桃树的局部,用笔凝练遒劲。

寿桃设红黄二色,以没骨画法表现.鲜嫩娇艳:桃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枝干竖写两枝,各有不同,又一侧枝呈孤形垂下,伸展生动,使画面富有变化。

题款。

三千年结实之桃”不但与桃干、桃枝形成浓淡变化之趣,而且与寿桃两相照应.让全图神气内敛。

人间富贵花赵云壑1914年纸本设色138cmx51cm上海美术馆藏赵云壑(1874—1955),一名起,字子云,江苏省苏州人。

吴昌硕入室弟子。

革命时期的艺术

革命时期的艺术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原理结课论文姓名**学院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学号指导教师中国革命时期的艺术摘要:中国文化背景、政治背景、社会背景等都深深影响着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

随着革命的进行,不同的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变革,不断深化。

艺术是艺术家们的语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家们用不同的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些作品恰恰也是这一时期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背景、社会问题。

关键字:艺术文学革命绘画变革戏曲在中国20世纪的文化发展史上,有三次重要的文化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的十几年。

清末,由于国势衰败、西方文化大举入侵,传统中国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革命压力。

190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际尤其如此。

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它标志着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诞生。

封建帝制被推翻,在形式上宣告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古代国体、政体和意识形态的结束。

这个时期也是新旧文学的分水岭。

这些变化都直接构成了中国现代艺术的生存发展语境,而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也构成了这些变革出现的原因。

艺术是艺术家们的语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家们用不同的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些作品恰恰也是这一时期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背景、社会问题。

也有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艺术的语言对所处的环境、落后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的描绘,这也就是写实主义的出现。

民国初年,言论广开,新闻通讯社有了发展,1912-1918年间,新创办的通讯社多大20余家,这就大大的保障了言论的自由,也为更多文学者们创作更多的新型作品而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这时期“文学革命”的“白话文运动”迅猛发展,使陈旧的封建文学形式解体走向平民化,人们的思想逐渐活跃起来,不断涌现出代表各种文化、各种政治利益的组织,为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国小说的发展不仅是继承了晚清谴责小说的批判遗风,更是开创了小说的“写实性”风格,为五四小说现实主义批判主潮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中国小说问题变革的源头,将“纪实与虚构”的文学样式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是民国初年小说的一大进步。

高剑父字画拍卖价格多少钱一平尺?高剑父作品如何鉴定真迹?

高剑父字画拍卖价格多少钱一平尺?高剑父作品如何鉴定真迹?

高剑父字画拍卖价格多少钱一平尺?高剑父作品如何鉴定真迹?高剑父(1879-1951),广东番禺人。

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当代著名美术家。

高剑父(1879-1951),广东番禺人。

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拜于广东著名花鸟画家居廉(1828-1904)门下,开始学习花卉、草虫的画法,奠定传统国画根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高剑父再拜同门好友伍德彝为师。

伍氏为晚清广州望族,其父伍延鎏亦为画家,所居曰万松园、镜香池馆、浮碧亭等,富藏历代名家翰墨。

高氏从居廉的学习经历使其熟练地掌握了自清初恽南田以来的没骨花卉画法;从伍德彝又得以遍览伍氏家藏历代名家翰墨,因而画艺猛进。

高剑父活动于辛亥革命的风雷之中,同样在绘画方面贯穿着他的革新思想。

他既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又从事东、西洋绘画的研究,开扩了眼界,在艺术上得到不少新的启示。

高剑父既擅长写意,也能画工笔。

于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以至草虫禽兽,无所不能。

他大胆融合了传统绘画多种技法,又借鉴了日本画、西洋画,重视透视和立体感、设色大胆等表现技法,并注重写生,从而创立了自己的新风格。

高剑父1920年作花鸟通景四屏立轴设色纸本成交价格:4,600,000 RMB高剑父绘画理论是强调在继承中国画用笔用墨及用色的传统基础上,吸收现代绘画技法,融会中外画学长处,曾提出“折衷中外,融会古今”的新论点来描绘花鸟、山水、人物等题材。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注重实际,表现出真切的情感及民族精神,他的绘画追求透视、光线、气候、空间的表现,尤重色彩的渲染,使人感到亲切优美。

同时,他对绘画工具的使用亦有新的突破,如排笔、纸团、破布、竹签等都成了绘画的使用工具,还从前人的方法中创造出新奇的办法,如搓纸法、撞粉法、局部矾水法等,他以探求表现物象的形貌及精神为目的,因此他的绘画没有古人那种格式化的面目,让人感到的是创新的精神。

而高剑父本人在艺术审美、艺术观念上的不同时期却存在着不同的方面。

高励节 画笔不辍艺术情

高励节 画笔不辍艺术情

高励节画笔不辍艺术情作者:兰军刘志梅邓丽云来源:《今日华人》2016年第07期他出身名门,深受父亲高剑父先生的影响又师从杨善深先生,习得岭南画派精髓生有涯而知无涯,艺术的天地亦无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他善於明察秋毫曾遊遍各地名胜,从所到之处搜寻素材书画同源,他亦写得一手好书法虽年已八旬,仍笔耕不辍他以澹泊名利的心性,躬耕於书画之间畅享艺术之乐趣,亦传承艺术之魅力深受父亲影响,开启艺术生涯高励节先生走上艺术的道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他出生於一个艺术世家,其父亲就是素有“岭南三傑”之一美誉、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先生。

其祖父、叔叔高奇峰也都是画坛名家。

从小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之下他对画画的兴趣日渐深厚。

又畏、又敬,这是父亲高剑父在他心中的形象。

他在家中排行第三,与父亲年岁相差较大,“父亲很严肃,常常是不苟言笑的。

”这就是他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

所以即便对绘画方面有什麽疑问也不敢上前询问。

另外,在那个特殊的烽火岁月里,高剑父坚持艺术革新的同时,加入了革命的队伍,“一年到头都见不到父亲几次,沟通自然也比较少。

”因此,对父亲不由衷地有种畏惧感。

然而,父亲又让他无比尊重和崇敬。

抗战以前,高剑父在广州设立“春睡画院”,培养了不少美术人才。

一生不遗餘力地提倡革新中国画,曾两次东渡到日本深造,接受西方艺术的滋养,继而融入到传统中国画里,形成一股新的风潮。

没能直接跟父亲学画,是心中的一大憾事,但他直言说:“父亲虽然不大怎麽说话,他对艺术的追求,对革命的坚定,让人肃然起敬,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他踏上了艺术之路。

高励节先生祖籍广东番禺,一岁多由於避难就跟父母移居到澳门生活,在澳门读书长大。

中学毕业後考入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一度搁置了画笔。

学成後回到香港任教於一所学校並担任校长,“当时的学校分为上午部和下午部,我是上午部的校长,下午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他便重拾起画笔,跟随杨善深老师学画。

高剑父的美术磁窑和博物商会

高剑父的美术磁窑和博物商会

赏鉴APPRECIATION文、图:张卫星高剑父的美术磁窑和博物商会清代末年,以高剑父为首的广东同盟会成立美术磁窑,生产美术陶瓷。

同时,同盟会设立博物商会,对外宣扬“以物质救国,振兴中华瓷业”,售卖陶瓷。

实际上,美术磁窑和博物商会更多的是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筹集经费,并掩护同盟会的革命活动。

鸿鹄之志,圆融于美术陶瓷之中。

图1《时事画报》(由潘达微主办,高剑父、陈垣、何剑士、谭云波等参与创办)明确记载了博物商会的地址,庚戌年第一期(1910年3月)刊登了博物商会“聘画师”的广告,联系地址是“广州省城河南保安社第八号门牌”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高剑父(1879-1951),名仑,字爵廷,号剑父。

高剑父在画坛成名之前,首先是一位追随孙中山的革命者。

他参加了“三·二九起义”(即黄花岗起义),是少数的幸存者。

广州博物馆辖下的“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展示了辛亥年三月廿九生还各义士调查表,表中记载:“姓名:高剑父;现在年龄:四十四;籍贯:广东番禺;住址:广州大东路廿七号春睡别苑广州南堤革命纪念会;职业:前广东同盟会会长,暗杀团团长……担任事项:组织攻城机关及制造炸弹……”在其革命生涯里,他和潘达微一道,创办了时事画报、缤华女艺院、守真阁裱画社、美术磁窑和博物商会等众多机关,筹集革命经费,并借此掩护同盟会的革命活动。

高剑父早期的陶瓷活动高剑父幼时,家境贫寒,为了资生,曾经彩画玻璃、陶瓷等工艺品。

1946年,高剑父创办南中美术院,高氏对师生们讲话中曾言,“少年孤苦,曾学绘画瓷器等工艺品以谋生活”。

从该讲话可知,则证明高氏很早就从事陶瓷绘画事业了。

毕竟后来高氏于1908年创办美术磁窑时已经30岁了。

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氏少年伙伴刘群兴(著名的彩瓷艺人)和高氏之弟高奇峰(革命党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同样有着类似的经历。

“光绪二十五年(1899),群兴因家庭经济艰难,辍学到福仁市永铭斋刻花玻璃店当学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剑父革命绘画生涯探究
作者:顾辉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2期
摘要:18世纪19世纪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科学理念结合,出现独特风貌。

画家高剑父引进西方写实绘画和新日本画,探索创造新中国画,推动了中国画的变革。

高剑父主张在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技法,注重现实生活,以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中国画。

在他影响下的岭南画派,近代中国革新艺术逐步形成。

岭南画派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研究高剑父对中国画的革新对现当代美术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剑父;岭南画派;革新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173-01
19世纪至20世纪中国革命的潮流波及美术领域,一大批革命美术家涌现,高剑父作为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在积极参加民主革命的同时,探索创造新中国画,推进了中国画的革新。

一、高剑父的绘画生涯
高剑父从小失去双亲,家境异常贫寒,他勤劳刻苦,少年时曾在族叔的药店中做学徒,族叔能医善画,使高剑父从小对绘画产生了兴趣。

14岁的时候经人介绍,有幸跟随居廉学画。

因高剑父聪颖敏悟,进步较快,深受居廉器重。

一年后又入黄埔水师学堂学习,不久因病辍学,仍回居廉门下研习绘画。

17岁时,转入澳门格致书院,从法国传教士麦拉学习素描。

不久,返回广州,在述善小学堂任图画教师,又从当时在两广优级师范任教的日本画家山本梅崖处接触到日本绘画。

通过与麦拉、山本的交往,使高剑父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接受了外国艺术的滋养,从而初步奠定了他改革传统中国画的志向和决心。

之后,他又东渡日本,以求深造。

初与廖仲恺、何香凝同住一处,以卖画为生,并先后加入白马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等日本绘画组织,研究东西方绘画。

后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

1906年他参加了同盟会,任广东同盟会会长,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并与陈树人、高奇峰等人先后在广州、上海创办《时事画报》、《真相画报》及审美书馆,宣传革命主张,倡导美育,推行中国画的革新运动。

于是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画派,开始以崭新的面目活跃于画坛。

二、高剑父的革命生涯
高剑父先生,做艺术,便是纯粹的艺术家,做革命,便是纯粹的革命家。

1906年,高剑父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愿为革命捐躯,深得孙中山器重。

回国后任广州同盟会广东分会会长。

在此后的数年间,曾秘密组织暗杀队、敢死队。

1911年广州辛亥“三·二九”起义,他任支队长,亲率队员进攻两广总督署。

起义失败后,乔装小贩,幸脱虎口。

两个月后,他与李沛基等在广州河南宝岗设立机关,并在他的画室秘密制造炸弹。

在他策动和指挥下,暗杀队在仓前街将广州将军凤山炸毙。

辛亥武昌起义后,广东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高剑父任东路新军总司令,率部攻占虎门和鱼珠,与各友军会师五羊城。

民国二年(1913年),孙中山发动了讨衰的“二次革命”,高剑父遂在香港、澳门策动广东的“讨龙”活动。

是年秋,孙中山讨袁失败后,避居日本东京,高剑父即到日本追随左右。

翌年6月,孙中山在日本另组中华革命党,他也是第一批入党的党员。

其后回国,参加护法运动,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革命继续发展,共和取代君主。

高剑父曾参加中华革命党,参加倒袁运动。

此后,他便离开政治运动,安心的高剑父继续自己的艺术生涯,潜心研究中国画的革新,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三、高剑父与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指华南沿海一带以高剑父为首的广东籍画家组成的画家群体。

这一画派是在西学东渐思想大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艺术革新的运动中逐步形成的。

岭南画派坚持以革命的创新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来改造中国的传统绘画,在保持传统中国绘画笔墨特色的基础上,创制出具有时代精神、地方特色、气氛热烈、笔墨刚劲、色彩鲜艳、晕染柔和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岭南画派的主要创始人是“二高一陈”即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

和所有中国传统画家一样,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也经历过一种学徒式的中国国画教育,幼时的教育帮助他们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也使他们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对以后他们对中国画的改良和绘画创作上的探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岭南画派的成功,得益于他们与时俱进的在中国绘画领域发起了一次有巨大影响力的革命,他们提出并实施了中西绘画技法的融合,在中国画创作上,有别于中国传统绘画,杜绝一味模仿和抄袭,在意境的渲染方面吸收了日本绘画的模式,高剑父将这种创新自称为“新国画”这场绘画上的革命,这一美术革命是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和陈独秀等人的五四运动有着异曲同工的影响。

四、高剑父的艺术革新
高剑父长期致力于艺术革新事业,与高奇峰、陈树人创立“折衷派”新国画,后人称之为岭南画派。

高剑父提出的现代国画以反映现实、表现时代、指导人生为宗旨,以由艺术大众化,进而为大众艺术化,方为现代国画的最高目的,他在《对春潮社晨光社画展的期望》一文中
说:“今天的艺术,不是什么闲情逸致,来消永日的娱乐品,而却成了表现思想的媒介。

它是有其主动的、积极的、领导的作用。

它是负起改造人心的责任,而更积极地指示了人生正确的道路。

”1914年,他在广州创办《真相画报》,阐述艺术理论,介绍革新派作品,提倡新国画,并在上海、南京、杭州举行画展。

1921年,他在广州主办了全省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展出了一批现代国画的优秀作品,遭到墨守古法、反对革新、脱离现实生活的古典派画家的责难。

但他并不灰心,1924年与高奇峰创办“春睡画院”,广招门人,播诸后学,努力建立新国画队伍,积极创作反映现实、表现时代的新国画。

1926年间,广州国画界在报纸上开展了新旧画派的论战,持续达两年之久。

经过这次论战,人们认识到现代国画是随民主革命而必然产生的艺术革新,于是现代国画在社会上得以确立,并引起各界人士的支持及热情关注。

高剑父的艺术内质:他是背负着许多的宏愿而走上神圣的画坛的,这与他当年走上辛亥革命的战场几无二致,而他所有奋斗的意义与价值取决于能否以新、真、深的崭新而鲜活的艺术语言唤醒人们的时尚审美,盖因近代百年的中国画坛上浮泛着旧、假、浅的无奈颓波。

以新颖的艺术构成令人视觉兴奋;以写实技法刻画真实的物象;以比较深刻的世界观诉诸作品。

这是高剑父在绘画创作之取向且务求要达到的境地。

换言之,这三方面也就折射出高剑父的基本艺术内质。

约写于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七绝诗湖口写生颇能地表高氏锐意追求新、真、深的绘画观:六法争如万化工,写生终竟胜盲从。

秋山瘦入云林画,几树残枝几树红。

这是人们比较熟悉的诗作,画家在诗中的前半部分坦言自然法则高于人为法则,师法自然胜于墨守成规;而在后半部分则以形象思维的比喻当时画坛抱残守缺,满目凋敝的惨象。

这首七绝颇能反映出画家于改造中国画方面旨在求取新、真、深的大变法的意图,真可谓是典型的诗言志。

在中国百年画坛上,将艺术与革命看作是人生意义的名人,有两位是最突出的:李铁夫和高剑父。

而攘臂高呼艺术必须革命,喊得最响的人就是高剑父。

正是画艺高超、思想激进的他,创立了具有同样特色的岭南画派。

与岭南画派基本同时出现的还有京津画派和上海画派,比较而论,岭南画派的革新色彩最浓烈,对画坛的冲击力也最大。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近年相关的研究文章陆续面世,其中讨论和争辩的焦点之一就是:岭南画派是否该画上句号。

其实,某个艺术流派的生死去留,不是通过争论就可以定出来的。

对此类问题匆匆作结,既无必要,也无意义。

作为历史变革产物的岭南画派,它的使命乃是反对当时绘画的保守与没落,而并非要演绎一个千秋万代容颜不改的角色。

时代一直在发生改变,岭南画派不需要对未来解释什么,因为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美术世界大家只有想象。

参考文献:
[1]朱万章.岭南画派之百年历程[J].岭南画派研究,2003,12.
[2]林木.现代中国画史上的岭南派及广东画坛[J].岭南画派研究,2003,12.
[3]陈瑞林.中国现代美术史教程[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