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王阳明的心学 “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致良知” 致良知” 致良知 对儒家“ 对儒家“仁”的思想进一 步发挥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的影响
• 消极影响: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消极影响:压抑、 • 积极影响: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积极影响: 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注重气节、 注重气节、品德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作用 讲求以理通情、自我节制、 讲求以理通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
宋明理学

(3)“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 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 能算做真知。
观点争鸣
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 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 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 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重新排列《周易》解释64 卦,系统的思辨,将宇宙 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合二 为一。邵雍力图构建一个 能够说明宇宙、自然、社 会、人生的完整体系,并 力求追寻出一个贯穿于整 个体系的最高法则。他认 为天地万物是由一个总体 的“道”产生出来的,这 种天地运化、道在物先的 自然观和宇宙观受到其他 理学家的推崇。
“宇宙内事乃己主分观内唯事心;主己义分内事乃宇宙内
事。”在京师,“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 而兴起者甚众”。当时名望之高,每开讲席, 学者群集,“户外屡满,耆老扶杖观听”。
1.陆九渊的主要思想
(1)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 要将其剥落、扫除
2、王守仁(明)浙江人
(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 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 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 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另一个朋 友打趣道:“哈哈!看来,我不认识的人,就 如同没出生一样啦。”
(2)“致良知”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⑶、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鲜明的双重性, 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第3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
理学家把维护 专制统治 和纲常名分的观念 抽象为世界本原的理,建立起 理学体系,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 等级的合理性。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程 “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 朱 ——哲学观 理 “格物致知” 学 内 ——方法论 容 天理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伦理观
2.程朱理学有何影响? 材料 伏尔泰推崇朱熹理学是 “理性宗教”的楷模,是唯以德教人, “无需求助于神的启示”。 “古今中外、影响深远”。 (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 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 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 朝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 “心即理也”
王守仁 世称阳明先生。生活于明代,心 学集大成者。“圣人之道,吾 性自足。”
阅读材料归纳:陆九渊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1: 人皆有是心,心 皆具是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 真理。 材料2:穷理不必外求,反 省内心即可。
宇宙观是什么?
心是天地万物的 本原 。
材料二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 和教条。……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 学理论。……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 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人教版教师用书
材料一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 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 怍,· · · · · · 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明理学

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 有状,是此器(气)。
—《朱子语类》卷九
理是世界的本原(法则、规律)
,
(理学核心思想)
材料一
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
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 碍作用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2、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的阴阳变化。
如何才能不违背“理”呢?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
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存天理,灭人欲”
B、修养论:
①区分“小学”和“大学”(格物致知) ②“仁”是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
然…
③仁者境界不仅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心
程朱理学的影响
消极: 提倡尊卑等级、重男轻女观念等;用三纲五 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 然欲求。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理学的发展——心学
1.陆九渊 南心宋学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阳明先生,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宋代产生的理学,盛行于南宋和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理学家所言之理,已非自然之理,而是性理,所谓“格物致知”,并非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是返求于内心时对性理本体的体认。
在理学家看来,理得之于天而存于心,是人心中抽象的超时空不变的道德本体;为了突出这种道德本体的绝对性和客观性,他们常在“理”之前加一个“天”字,以示价值之重,不容怀疑。
一、理义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天理的呈现,以主体的生理作用和情感欲望的消解为前提,以能体现封建义理、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存养为进路。
这意味着外在的人伦日用的的社会道德实践,最终要以内在的主体心灵的道德自律为核心,一切价值问题归之于人的心性,由“理一分殊”来解决。
理学家是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于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本能和情感欲望,时时有一种大敌当前的焦虑,希望通过“持敬”、“克己”的修养获得一种忘我的心里体验和无私的纯正情感,达到与天地合德与万物同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
因此,理学家的“穷理”,不仅仅是对形而上学的性理本体的体认,也是一种追寻“孔颜乐处”的具有仁者胸襟和圣贤气象的理想人格的自觉。
这种理想人格体现的是主体内心超越性理本体与情感世界之间的对峙的“中和”之美,在朱熹以“心统性情”为基本命题的心性理论的建立过程中,就可以看到他寻求“中和”的努力。
二、理学的产生理学的形成,是宋代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最佳反映,亦是长期儒、佛、道融合的结果,也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第3课宋明理学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二、程朱理学
1、背景: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北宋时,儒家 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家体系。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 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 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 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 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 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 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 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 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内容: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他们所说的“理”都是指封建的 伦理纲常。
共同点:
影响: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 起了积极影响。
尊卑等级、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 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 1 )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 2 )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
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
《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
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明理学片论-李泽厚一、由宇宙论到伦理学二、理性本体的建立及其矛盾三、"心"的超越与感性四、遗产的两重性青年毛泽东说:"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
这是他1917-1918年读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Friedrich Paulson)《伦理学原理》时的批语。
第3课_宋明理学

结合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思考:程朱理学 有哪些影响?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 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力地维护了
封建专制统治。同时又具有和谐意识,崇尚道
德,注重气节,讲求自我节制等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影响。还传及日本、
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
学派”。 主要理论著作:朱熹《四书章句集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 极 影 响 积 极 影 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③儒学的发展
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 存在着严重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 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魏晋时期,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 新的发展。
此图绘佛、道、儒 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 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 合一”的社会思潮。画 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 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 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①佛教的盛行
佛教是外来的宗 教,它创自古代 印度,汉朝传入 中国内地,魏晋 时期盛行。佛教 宣扬人生一切皆 苦、现实世界一 切皆空的苦空二 谛学说,主张超 脱尘世,出家修 行,落发为僧。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 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 汉末年,开始主要在受苦受 难的民众中流行,后来在上 层社会中也有不少信徒。 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 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 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 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 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 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 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
嵩阳书院(今河南登封) 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自宋以来在 历史上以理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 于世,程颢、程颐在此讲学。
岳麓书院(今长沙岳麓山) 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宋明理 学一些学者曾在此讲学。
材料4: • “致良知为圣人教
人第一义”。 “知行合一”
活学活用
《赏花》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朱熹、王守仁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 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熹说:“天生的。” 王守仁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 百花才是美丽的。” 同:世界的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
春秋:创立
孔 子
战国:发展 秦朝:打击
孟 子 秦 始 皇 董 仲 舒
西汉:正统
这是江西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800多年前,南 宋大儒朱熹在此举行了一次学术报告会,请当时主要 论敌陆九渊来此讲学。这次会上,陆九渊就儒家思想 的义、利问题慷慨陈辞,讲得许多听者感动得掉下了 眼泪。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南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们各成一派,共同发展了儒学。他们发展的儒学新 体系称为‚理学‛,又称‚道学‛。
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 言、妇容、妇功
•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 道德规范, 是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 需要,根据“ 内外有别”、“ 男尊女卑”的原则, 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 的规范要求。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 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 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 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 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 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周礼· 天官· 九嫔》)
在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游记”里面,大家能否找出三 教合一的痕迹? 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 孙悟空却是道教出身,72变就 是向道家师傅学的。孙悟空遇 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求援,这 里面既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 有道教的太上老君。至于儒家, 在西天取经路上伸张正义的浩 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 还有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 如来佛的等级观念,都有儒家 思想的痕迹。
影响一种思想兴衰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有没有现实需要? 2、其他思想的冲击影响? 3、自身理论是否完善?(问题和缺陷)
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 以事其上,则诛。 ——韩愈《原道》
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遵守纲 常?有何影响?
“恐吓”方式
2、汉唐儒学,利用粗糙的天命思想和 恐吓已无法控制人心
二十四孝故事
• 扇 枕 温 衾
• 恣 蚊 饱 血
• 尝 粪 忧 亲
• 郭 巨 埋 儿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二)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守仁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心学的出现,标志 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 心学的集大成者。
三教图
■简介:右图绘佛、道、儒三教
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 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 画中释氏跌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 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 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问题:
右图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
三教合一
三教图(明·丁云鹏)
三教彼此在反复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唐宋时 期,调和之风尤盛,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 教并修,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 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 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 大笑,问他:“请告诉我, 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 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 上身的衣服,又说:“还 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 “这,好像不太好吧。” 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 的良知!”
(二)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上述思பைடு நூலகம்有何消极影响?
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摧残、迫 害女性的身心健康,维护男尊女卑的 等级秩序和专制统治。
1、主要思想:(3)方法论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 方法:“格物致知” 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 格物,接触事物; 处。 ——《二程遗书》 致知,获得知识;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 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 《礼记· 大学》:“致知 了一物道理。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子语类》 格,推究;致,求得。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 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 探究事物原理,从而 请思考:从材料中可以 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 获得知识。 看出怎样才能把握‚理‛ ? 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 具体:接触……,体 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一)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集
大成者)
(一)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1、主要思想:(1)世界观
材料1:宇宙之间一 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 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为五常,盖皆此理之 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理—— 世界的本原,天 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 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 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 上帝的意志。 反映: 目的——从哲
世界本原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理学 心学
本体论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不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同 点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方法论 (通过外物求‛理‛) (通过内心的反省) 相同点: 都是对孔孟、董仲舒等儒学的发展; 都承认理的存在 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统治。
道教的盛行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 同时,中国的本土宗 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 形成。东汉末年,神 仙方士之说、阴阳五 行之说与道家学说的 某些部分杂糅起来, 形成了道教。
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教义?
佛、
道
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因果报应,灵魂不灭,生死 轮回;忍耐顺从,死入天堂
不太关注现实生活
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呢? 1、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和人生的 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 2、儒学本身的问题与缺陷(如思辩性、理论 性的不足) ,使人们对儒学产生了怀疑。
验……,明“理”。
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同:‚格致‛与‚实践‛相似。强调通过对外
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来求取‚真理‛。
异:‚知‛不同。
‚格物致知‛ 要‚明理‛,即儒家伦理道德
(唯心);
实践出真知:是指客观规律和真理。(唯物)
(一)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2、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3.主要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世界观:心是天地万 物的本原,理在心中, 材料1:陆九渊说: “宇 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心”就是“理”。
材料2:一次,王阳明和 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 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 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 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 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 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 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 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 来时,它并不存在 . 是仁者心动。
学高度论证专 社会上——儒家伦理道德,即 请思考:程朱理学认 制统治和君臣 三纲五常 。 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它反映于哪些领域?
父子等级秩序 人身上——人性,‚存天理, 的合理性。 灭人欲‛。
1、主要思想:(2)道德观(对个人的要求):
材料2: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 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 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 则天理灭”。——朱熹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 ,人欲也。”
①世界观: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普遍的法则; ③道德观: 儒家道德就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②方法论: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4、理学实质:
用儒家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封建专制统 治,遏制人自然欲望。
5、程朱理学的地位和影响
(1)为当时统治者提供了一种适现实统治需要 的统治思想,因而受到统治者重视,影响日益扩大。 (2)《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3)明朝,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确定了在思想 界的统治地位. (4)还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 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时人将 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事佛, 随着“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 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思考: 佛、道的兴盛,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产生 什么影响?
1、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使儒学出现危机
3、‚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泰山名胜
— 红门宫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 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儒学的危机
(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2)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 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3)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 个领域。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 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 下,因坐落于嵩山 之阳,故名。是宋 代四大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 寺,创建于北魏太 和八年(484),名儒 司马光、范仲淹、 程颐、程颢等相继 在此讲学。1963年6 月20日,由原河南 省人民委员会公布 为河南省文物保护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