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人教版][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人教版(共58张PPT)

宋明理学人教版(共58张PPT)

“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4、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
C.实践感悟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
c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死于理,其谁怜之?”
“三从” “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 多于肯定,对朱熹 、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 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 Nhomakorabea作用说,
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 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春秋时期,应运而 →战国后期,蔚然 →秦朝时候,遭到
→西汉初年,逐渐
→汉武帝时期,
→魏晋南北朝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 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盛行所做的 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 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 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 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 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 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 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 峻挑战。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5-18岁之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们的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哲学思想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们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普遍感兴趣,尤其是对于能够体现民族智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学习习惯上,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较少主动探究和质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准确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掌握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了解宋明理学在我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宋明理学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体系。
选择这些教学方法的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和思考探究来获取知识。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媒体资源
这些互动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宋明理学相关的历史故事,如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起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

陆 九 渊
王 守 仁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陆九渊思想的主要内容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
陆 九 渊
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王 守 仁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 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 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 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 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致良知”,“知行合一” 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 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理学的成熟
眼 朱珠 子子 高, 于鼻 孔孔 子子 。, 朱熹
眉 后先 生生 长, 于胡 先后 生生 。,
知识小结
二 程朱理学
国内影响: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利于维护 封建专制统治。
影响 国际影响: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
鲜曾一度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 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 源,心即理也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认识 论
主观唯心主义
比较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继承儒学仁、礼思想;世界的本源是“理”
陆王心学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 实质 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 影响 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信仰的重建
2.什么是“程朱理学” ?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北 宋) (南 宋)
陆九渊 王阳明
(南宋) (明朝)
什么是“程朱理学”?
2.什么是“程朱理学” ?
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河南程遗书》
②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河南程氏遗书》
③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子文集》
• 3.为何南宋以后,理学才成为官方哲学?
• 4.什么是“陆王心学”?
信仰的重建
• 5.为何会产生阳明心学?
• 6.宋明理学如何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学?
• 7.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
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宋明理学
信仰的危机 1.“理学”为什么出现在宋代?
宋初,历经五代纷乱,权威失坠,又有陈桥兵 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如何确信这是一个 拥有合理性合法权力的政权?… …宋虽统一,但并 未恢复汉唐旧境,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在想方设 法抵抗异族之外,凸显自身国家合法性,张扬自身 文化合理性的需要就格外迫切。
民:精神生活世俗化的需要
理学为什么出现在宋代? 1.“理学”为什么出现在宋代?
条件: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 士阶层的扩大、文化政策的宽松
信仰的危机 1.“理学”为什么出现在宋代?
必要性:君:重构政权合法性的愿望 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 民:精神生活世俗化的需要
可能性: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科技的进步 士阶层的扩大 文化政策的宽松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君:重构政权合法性的愿望
信仰的危机
1.“理学”为什么出现在宋代?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王阳判精神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 者乎”
——《传习录》
四、儒学的世俗化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格物致知
南宋以后主要官 方哲学;国际影 响广泛。
二、程朱理学的价值追求
2.修身为本的道德自律
材料 (弟子)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朱熹)曰: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分别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
二、程朱理学的价值追求
3.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宋史》
文化积淀被打碎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3.社会危机
三冗之弊 内忧 阶级矛盾
①②
3.社会危机
③④
党争不断 外患
民族矛盾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4.危机重重下,士大夫精神觉醒
昨日之会,大率谈禅, 使人情思不乐,归而怅 恨者久之。此说天下已 成风,其何能救!…… 惟当自明其理,吾理自 立,则彼不必与争。
——《二程遗书》
北宋经济 繁荣、科 技进步、 士阶层扩 大、文化 政策宽松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形成
北 宋 五 子
周敦颐 张载
成熟
邵雍 程颢 程颐
发展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二、程朱理学的价值追求
1.儒学的思辨化
材料一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二程遗书》

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三课 宋明理学(共18张PPT)

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三课 宋明理学(共18张PPT)
(2)政治:国家分裂与战乱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北宋重 文轻武,形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3)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强控制。
二、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吸收佛道因素。 (4)天人对立,将人放到绝对服从地位。
考点一: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全面认识
陆王心学
考点一:宋明理学 一、思想观点:
陆王心学
项目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心”是宇宙万物本原, 将人心与伦 穷理只需反省
陆九渊 “心”即“理”。(宇宙 理道德想联 内心(发明本
(主唯)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系
心)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就是 致良知、知行
(主唯)理”
封建道德。 合一
(4)朱熹的思想传到日本、朝鲜及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
学派。
资料卡:日本学者指出:“随着封
资料卡:日本的
建秩序的巩固,对学术的社会需要
旧文明皆由中国
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儒学,尤其
传入,五十年前
是朱子学作为从伦理上维护封建社
维新诸豪杰,沉
会的学问的有效性。因此,日本朱
醉于中国哲学大
子学尤其本土化的特色,直到江户
6.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
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
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 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人教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历史知识储备,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解较为抽象的哲学概念。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同时也存在对理论知识缺乏耐心和兴趣的现象。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内容: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历史脉络、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3.风格: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文字描述为主,辅以图表、箭头等符号,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把握学习重点。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以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一个有趣故事为引子,如朱熹与陆九渊的辩论故事,引发学生对宋明理学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悬念设置: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宋明理学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产生探究欲望。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采用生动的案例和图示,降低理解难度;
2.创设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灵活调整教学节奏,确保重点内容讲解充分。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
2.分析学生的巩固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知识掌握程度;
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合作探究一】
1.什么是理学? 2.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3.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1.含义:
融合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以儒为本
根本目的
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来维护封建统治
的新儒学体系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地位---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恢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泰山名胜 朱熹(1130~1200)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它对儒学的发展有何作用?
︱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程颢(1032~ 1085),字伯 淳,人称明道 先生。
程颐 (1033~ 1107),字 正叔,人称伊 川先生。
“二程”兄弟 早年受学于理学 创始人周敦颐, 宋神宗时,建立 起自己的理学体 系。曾在洛阳讲 学,故其学派称 为“洛派”。
【合作学习一】
阅读以下材料,概括北宋二程的主要观点: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地位---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合作学习二】 阅读材料,概括南宋朱熹的主要观点: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观点四: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即三纲五常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知识小结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实质: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贞节牌坊群
绣花鞋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 子
男 女
女子上学?
授 受
NO! NO!
女 子 无 才 便
不 女子和男 亲 子一块上
是 德
学?
或曰:丈夫死 了,生活无依 无靠的妻子改 嫁总可以吧?
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 材料六: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 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
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七: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 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妻岂不是天理? 思考:在个人修养(“人性”)上如何实践“理”?
(3)修养观——“存天理,灭人欲” 什么是天理?其实质是什么?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 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 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走理学之路
二、什么是理学?为什么在宋
一、兴起背景: 代兴起?
三教合一
二、宋明理学: 1、含义: 2、形成的历史 背景: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 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 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
3.主要观点 (2)方法论——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实践、学习以明“理”。 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 格物:穷究,研究, 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 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 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 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 “理”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 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 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 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 有先天存在的“理”(或“真知”)
(一)程朱理学 材料五: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
2.主要观点 (1)世界本原——理 宇宙自然——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社会——儒家道德伦理; 个人——人性
3.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 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材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 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 材料四: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 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思考:如何才能把握(体现在社会上的)“理”?
请问: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什么现象?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 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探理学之源
一、兴起背景:
一、为什么会兴起理学?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 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探理学之源
一、兴起背景:
一、为什么会兴起理学?
走理学之路 一、兴起背景:
三教合一
二、宋明理学:
1、含义:
2、形成的历史 背景: 3、代表人物:
4、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
(2)朱子理学:
(南宋)
朱熹 (1130—1200) 南宋儒家学者,理学的集 大成者。在历代儒者中的 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 子和孟子。
思想主张: ①提出理气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 由“理”和“气”构成的,天理与 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 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第3课 宋明理学
---探理学之源 走理学之路 寻理学之果
探理学之源
一、兴起背景:
一、为什么会兴起理学?
材料一:唐朝杜牧的《江南春》:“千里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 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梁武帝,三 次舍身入寺院为僧。
材料二:素怀“隐逸”之志的葛洪,曾在
东晋供职近14年之久,在其屡次入仕失败后, 才开始著述修道。南朝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 也是在官场不得意的情况下入道的。东晋时 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 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3)从魏晋至唐,儒、佛、 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 基础。
走理学之路 一、兴起背景:
三教合一
二、宋明理学:
1、含义: 2、形成的历史 背景: 3、代表人物: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走理学之路 一、兴起背景:
三教合一
二、宋明理学:
1、含义:
2、形成的历史 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 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 策,佛道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面临 严重挑战。
走理学之路
二、什么是理学?为什么在宋
一、兴起背景: 代兴起?
三教合一
道、佛
二、宋明理学:
1、含义: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 明道德之善 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 不求科学之真 普遍天理的认识。
(2)朱子理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一)程朱理学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 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 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思考:根据材料说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点?
走理学之路 一、兴起背景:
三教合一
试试比较二程理学和 朱子理学的异同?
二、宋明理学:
1、含义:
2、形成的历史 背景: 3、代表人物:
4、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
代表
程颢、程颐
朱熹(集大成者)

认识论 “格物 致知”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 理之源在于天理; 后物;“人伦者,天理也” “存天理,灭人欲”Leabharlann 3、代表人物:4、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
(北宋)
二程指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北宋洛 学的创始人程颢(1032-1085)、程颐 (1033---1107)兄弟二人。
思想主张: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 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 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