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人民版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人教版(共58张PPT)

宋明理学人教版(共58张PPT)

“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4、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
C.实践感悟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
c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死于理,其谁怜之?”
“三从” “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 多于肯定,对朱熹 、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 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 Nhomakorabea作用说,
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 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春秋时期,应运而 →战国后期,蔚然 →秦朝时候,遭到
→西汉初年,逐渐
→汉武帝时期,
→魏晋南北朝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 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盛行所做的 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 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 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 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 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 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 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 峻挑战。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课件











从左图到右图的孔子打扮的变化 说明了什么?
新疆的文庙 (初建于唐“)东国儒学”-
崔致远 韩国新罗时代的
文学泰斗
12岁来到唐朝, 18岁中进士, 29岁返新罗传
播儒学。
二、宋朝的儒学:程朱理学
“理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它还涵盖了哪些领域?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一物须有一理。” ——《二程遗书》
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
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
A、理学
B、心性学
C、心学
D、理气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和心学 A、本质上是相同的 B、内容上是相同的 C、观点上是一致的 D、存在时间相同
道德修养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总结)
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
万物的本原是“天理”
社会伦理道德是“天理”的反映,人 们应该遵守伦理道德,服从统治
人欲和天理是对立的, “存天理,灭人欲”
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 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 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 的三寸金 莲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
宋明理学
一、魏晋隋唐时的儒学(背景) 魏晋
1、佛、道传播,儒学面临挑战

宋明理学(人民版)

宋明理学(人民版)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 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 所适而不在。 所适而不在。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既多, 自有贯通处。 自有贯通处。 •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存则人欲亡, 胜则天理灭。 •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 和修养的目的就是) 遏人欲而存天理” 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 生平:南宋时期,理学 生平:南宋时期, 时期 的集大成者 • 思想特点:以二程学说 思想特点: 二程学说 为主,部分吸收了张载 为主,部分吸收了张载 的思想 • 著述:集为《四书》, 著述:集为《四书》 并为之注解 • 历史地位:一代儒学宗 历史地位: 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 他开创理学中的“气学” 他开创理学中的“气学” 一派,是理学中唯物 唯物主义 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 的杰出代表。理论上, 的杰出代表。理论上,区 分了天、 分了天、道、性、心等概 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 基本宗旨和精神。 基本宗旨和精神。 •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 张载认为, 气。他说:“太虚无形, 他说: 太虚无形, 气之本体。 气之本体。”气有聚散而 无生天, 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 形成万物, 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 见化为太虚。 见化为太虚。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43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43张PPT)

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
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5: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 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
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
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性: ①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 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 一定进步性;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 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 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 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了生 活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诸如长幼有序、 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 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局限性: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 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的自然欲求,阻碍社会进步。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 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 思想,不利于向近代化发展。 ③同时也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 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
四、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心学的代表人物: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 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3、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 论任务已经完成。
(二)心学的基本主张 1、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根本
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人民版 必修三 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39张PPT)

人民版 必修三 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39张PPT)

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①世界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 遍原则。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 性!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世界观(宇宙观):世界本原是 理,是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会 广为流行?
①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 ②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
一、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
1、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 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2、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 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两宋社会矛盾激化, 需要儒学复兴。
②方法论:
主张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 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 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方法论:格物致知
释义:格,推究;致,求得。探究 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具体说 :接触……,体验……,明“理”
——明·于谦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
──鲁迅
• 理学的消极影响
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 新儒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酷念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 ④重义轻利杀。的人 死观。于念人理;死,于其法谁,怜犹 之有?怜之者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是朱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课件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课件人民版必修

认识论 历史地位 历史影响
宇 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认识到“圣 宙 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 观 者误也” 倡导“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 的全能大儒 对后世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表 明了他对文化作用的认识。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提示:王阳明在这里强调树立思想道德标准、强化人 们的纲常伦纪观念的重要性。在今天,对于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名人档案 宇宙观
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政
认为帝王都是的天 观
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 理是根本,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 动性,理离不开气;万物皆有理,终 归于一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是孔子、孟 历史地位
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 历史影响 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南宋陆九渊 心学的创立者,其主要思想包括: (1)核心命题是“ 心即理也 ”,把“心”作为宇宙 万物的本原。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天 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提出“发明本心 ”以求理的 方法,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包括: (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人人都 有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 致良知 ”。 (3)修养的方法是要做到“ 知行合一 ”。 3.心学的影响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 完成。
理在心外
“心即理也”,理在心 中
不 体验 “格物致知”体验“天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共42页)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共42页)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共42页)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共42页)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是儒道佛 教三家融合的产物)
2.基本含义: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 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道教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 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 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 仙。
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 等为主要经典。
材料: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 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 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
小故事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共42页)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 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 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 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 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 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 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 是你的良知!”
相同点:都承认理的存在,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理
学)
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统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共42页)
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共42页)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格物致知: 获得知识与掌握事物
的规律,必须要接触这个
“发明本心”,主张人生日 用处直接体悟“理”, “物 欲”和“意见”是人心之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共4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1.3宋明理学 (共39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1.3宋明理学 (共39张PPT)
⑴基本观点
②修养论: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 知”。强调“仁”和“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 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如何获取“理” ?
实践
格物:探求外界事物
致知:获得知识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 上加深对理的体验,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最 终贯通明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⑴基本观点
③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朱熹
“所谓天理,复是 何物?仁、义、礼、 智、信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⑵注解四书 《四书章句集注》
理学的社“会天政理治存则观人:欲亡,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①基本观点: 宇宙观:后面
“心即理也” (本心即天理), “宇宙便是吾心 , 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主观
唯心论),被称为“心学”。 方法论:
“发明本心”,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回归善良的本心。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
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天地之间, 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理气的关系?
“理”是世界的本源。
“气”,可以理解为物质材料,也可 以理解为人和万物。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基本观点: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核心:“致良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 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传习录》上
心领神会 心烦意乱 心直口快 心想事成 心 安理得 心平气和 心猿意马 心有灵犀
知之真切笃实处, 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 可离。
-─王守仁
为了遏止伪善的流行,王守仁特别强调: “知行合一”。
THE END!回去请预习第4课。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请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
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佛教兴盛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 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 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 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 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 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 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 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 的高潮。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 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 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 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 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 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理学派别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 朱熹
主要观点
理比气更根本,理 先于气,仁是终极 源泉,三纲五常正 君心,格物致知
地位(或影响)
理学集大成者,地位 仅次于孔孟,其思想 作为官方儒学,影响 深远
陆九渊 陆王心学
王守仁
心即理也,“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便是宇 宙”,发明本心
心学的开创者
“心外无物,心外无 事,心外无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发明本心”
认为“理”不需要到身 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 求理的方法就是“发明 本心”,进行内心的反 省。
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 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 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 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 “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 聋哑型的圣贤啊。”
(二)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
1、理论来源: 二程+张载
哲学思想: 理气关系论,先有理后有气
(客观唯心主义) “理直气壮”
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 2、主要思想 理学修养论: “格物致知”
政治思想: “道统论”、“正君心”
3、成就: 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 4、评价: 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做为官方正
朱熹认为“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事物的规律, 1、“理”指什么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
五常”、仁义道德。对个人而言,就是人性、修养。
材料三: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
2、理气关系论(世界本原):理先于气,理是世界的本原。
材料四: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 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3、伦理观:
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 级秩序辩护。
材料五: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格物:“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世界本原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认为本心是“理”。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 经走到极端。
《父子关系》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 不能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 心,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孝 —— 儒家
孝 ,天理 ——理学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贞洁牌坊的“存背天后是理血,泪灭人欲”,禁锢人们思想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 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1.积极:
(1) 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 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 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到了积极作用(长幼 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专题一 第三节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魏晋: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并遭到佛 教和道教的冲击; (2)唐代: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理学创立 的先声; (3)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
二、理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是儒道佛 教三家融合的产物)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 西南旱情,“捐一瓶水,献一份爱” • 节约一滴水? • 熄灯一小时? • 草稿纸的正反面使用? • ……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 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 能算做真知
《赏花》
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朱问子:说为:何“百天花生如的此。美”丽?客观唯心主义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
主观唯心主义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统儒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对维 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2、王守仁 (明代)
心学的集 大成者
哲学思想:良知就是本心,心即理,认 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心外无物” 。
伦理观: 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知行合一”。认为知和行 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 己的行为实践。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 们自然欲求,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对封建社 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理学理在学今在天今…天………文需化要的向新传生统,致意!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通过格物渠水 清澈,活水有源头,致 知读书学习是获得知 识的源头.
朱 子 高 于 孔 子 。
眼 珠 子 , 鼻 孔 子 ,
朱熹
后 生 长 于 先 生 。
眉 先 生 , 胡 后 生 ,
“心即理”
(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基本含义: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 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一天,杨时同游酢 一起向程颐请教学问, 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 中打盹儿。于是两人静 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 雪,越下越急,杨时和 游酢却还立在雪中,直 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 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 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 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 师的全部学问。
隋朝时期,儒学 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三教 合一”;唐朝统治者 奉行“三教并行”的 政策,即“尊道礼佛 崇儒”,儒学的正统 地位受到挑战。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 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 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 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 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知识点拔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 会,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是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 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 知就能成为圣贤。
明辨之,笃行之” ) “格物致知”(学习、实践) (即通过接触世
4、理学修养论: 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
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 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
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者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5、社会政治理论:
“道统论”、“正君心”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