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1.3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3 宋明理学(共17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3 宋明理学(共17张PPT)

⑤理学重视内心修养,推动文学艺术向追求意境,内敛,朴实,
平淡方向发展。
2020/6/12
13

堂 1、《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
测 验
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 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
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 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理学何以消解佛道冲击?
1)如何维护专制统治? 2)如何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3)如何剥离谶纬色彩? 4)如何加强思辨化、理论化建设? 5)如何变三教并立为理学独尊? 6)如何改变商品经济繁荣下重利轻义的 社会风气?
2020/6/12
7
理学思想内容
①理气论: 认为理和气 浑然一体, 不可分离, 主张先理后 气,属于客 观唯心主义;
2020/6/12
2
理学代表人物、思想、地位
人物
北 周敦颐

卲雍

张载
子 程颐程颢
(二程)
思想
地位
以《周易》探索自然规律,将万物和 人合二为一,为理生万物提供依据
开创是 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
创建 理学
南宋朱熹
2020/6/12
理气论,格物致知的修养论,儒学的 内涵是“三纲五常”,正君心,内圣 外王。
③内因:儒学自身缺陷:汉末,儒学走向谶纬化,神秘化;儒学在思 辨性、理论性和对人的终极关怀上存在不足;
④其它: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呈现思想融合的景象; ⑤其它:唐宋,社会文化环境宽松,兴起儒学复兴运动。韩愈提出 “道统论”(正统儒学的承继关系),李翱提出“性命之源”。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共42页)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共42页)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共42页)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共42页)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是儒道佛 教三家融合的产物)
2.基本含义: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 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道教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 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 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 仙。
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 等为主要经典。
材料: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 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 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
小故事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共42页)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 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 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 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 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 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 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 是你的良知!”
相同点:都承认理的存在,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理
学)
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统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共42页)
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共42页)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格物致知: 获得知识与掌握事物
的规律,必须要接触这个
“发明本心”,主张人生日 用处直接体悟“理”, “物 欲”和“意见”是人心之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共4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课件 (共30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课件 (共30张PPT)

世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 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推进新课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
教 们的自然欲求。 师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讲 解 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 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 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的自足和自由,还应有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
推进新课
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教 师 讲 解 认为道的价值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的境
界才算得道。
认为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 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其关键是“正 君心”。
推进新课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 教 和削弱。 师 讲 原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 解 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三教合一)
推进新课 2.儒学复兴运动
唐代: 教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反对道教和佛教; 师 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道统”思想。 讲 解 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朱熹
你认为朱熹这句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推进新课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的基本特征
教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 师 并努力实践之。 讲 解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推进新课
2.陆九渊——“发明本心”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1.3宋明理学 (共39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1.3宋明理学 (共39张PPT)
⑴基本观点
②修养论: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 知”。强调“仁”和“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 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如何获取“理” ?
实践
格物:探求外界事物
致知:获得知识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 上加深对理的体验,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最 终贯通明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⑴基本观点
③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朱熹
“所谓天理,复是 何物?仁、义、礼、 智、信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⑵注解四书 《四书章句集注》
理学的社“会天政理治存则观人:欲亡,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①基本观点: 宇宙观:后面
“心即理也” (本心即天理), “宇宙便是吾心 , 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主观
唯心论),被称为“心学”。 方法论:
“发明本心”,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回归善良的本心。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
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天地之间, 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理气的关系?
“理”是世界的本源。
“气”,可以理解为物质材料,也可 以理解为人和万物。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基本观点: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课件(共21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课件(共21张PPT)
关注传统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 九 渊
王 阳 明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三教合一
(统治者,民间表现)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2、“三教合一”过程及结果,实质 3、儒学体系的更新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或 “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的生存原 则,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
3)影响:
1、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 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力地维护了封
建专制统治。
2、同时又具有和谐意识,崇尚道德,注重气节, 讲求自我节制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 而深远影响。 3、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
鲜甚至形成“朱子学派”。
前沿视 点
为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2005年9月19至21日中国(武夷 山)朱子文化节在武夷山举办。期间活动包括:宋明理学研 究中心挂牌仪式、朱熹纪念馆迁址开馆典礼、“朱子学与和 谐社会”高峰论坛、海内外朱子后裔祭祀活动等等。
A.他最早把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 B.他认为“理”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
B
)
C.其思想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 D.他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欲”与“天理”辩证统一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C
)
A..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 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 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优秀课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优秀课件

朱熹的“穷理”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的 原理,从而获 得知识。
朱熹的理学体系
本 体 论 世界的本原是理 “太极”
修 养 论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仁”
社会政治论 “正君心” 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
儒学原则世俗 化、生活化
王权合法理 论支撑
主要著作 历史地位
《四书章句集注》 一代儒学宗师
提供理解经 典新途径
王守仁 一五二八年
十一月从广东广州乘船出发回家乡
十一月二十八日舟行至江西南安
十一月二十九日弟子问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瞑目长 逝。
穿越:你巧遇朱熹王守仁在池塘边散步,问他 俩“池塘的水为什么这么清”,他俩会怎么回答?
你会投入谁的门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守仁《咏良知四首之一》
[]
北 为为为为
宋 张 载
万往生天 世圣民地
开继立立
太绝命心
平学
——
七、人向前走的过程,应该是慢慢学会做减法的过程。贪念越多,心里装的包袱越多,人越是寸步难行。学会放下,才能走更快更远。
朱熹、王守仁的仙逝
朱熹 一二〇〇年
三月初六日改《大学·诚意章》,改《楚辞》一段。
三月初八日作范伯崇念德书,托写《礼书》。又作黄直卿干书, 令收《礼书》底本。又作敬之在书,令早收拾文字。在床边对九 名弟子留下遗言:“道理只是恁底,但大家倡率做些艰苦功夫, 须牢固著脚力,方有进步处。”
三月初九日提笔写字,气息渐微而逝——
人皆可以为尧舜!
然就人之所禀而言,又有昏明清浊之异。故上知生知 安行,不待学而能,如尧舜是也。其次则亚于生知,必 学而后至。又其次者,资禀既偏,又有所蔽,须是痛下 功夫。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然后方能及亚于生知者。 及进而不已,则成功一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共4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共46张PPT)
④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⑤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朝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主张;
韩愈提出“道统”思想。 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2)北宋:士大夫掀起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3)影响:
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 渐形成。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 中孕育而生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 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 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 “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 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 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 “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 “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 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
不和。
——《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理朱是熹认世为界“的所本谓致原知;在理格物存者在,于言客欲致观吾事之物知,中在,即物而穷其 理也。 理先气后;
——《朱子语类》
在 是朱什熹么看?来如理心世何;是界获三的得本“纲原理五是”常什?么的?封“建理”道存德在规于哪范里,?仁什么是是天“理理”的?核“理”的核心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 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 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
阳明格竹:他遍读朱熹的著作,为了实践朱熹的 “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 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 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 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 竹”。龙场悟道:后来在龙场谪贬期间日夜反省, 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即理也,圣人之道,吾性 自足,不假外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1.3宋明理学 (共17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1.3宋明理学  (共17张PPT)

2、唐代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
韩愈 知识点拔
(二)理学的创立——新儒学的形成(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含义: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 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理”或“天理”的含义:理是明理学的核心,是宇宙万物 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理”或“天理”的含义 “理”是天下万物永恒的普遍法则。它体现在社会上是 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 在的普遍原则。
4、北宋五子的主张
(1)周敦颐、邵雍——为理学奠基
周敦颐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 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 灵。”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 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 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 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 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 故名“理学”。它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
流学派,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1、魏晋以来道教、佛教广泛传播对儒学的冲击
另类皇帝 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 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 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武帝又 “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 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朱理学
人物 二程 理学 (宋)
程颢
1032-1085
程颐
1033-1107
主要观点 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认识论 天理是万物的本 原,天理与伦理 道德直接联系 “格物致知”; 把知识、道德和 天理联系起来
朱熹
心学 陆九渊 (明) 王阳明
天理即三纲五常; “物”指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人伦、圣言、世 故
程 颐
(3)“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程 颢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2.成就: (1)提倡三纲五常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科 举教科书 4.影响: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程朱理学共同的主要思想观点 1、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 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明初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主要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思想
程 朱 理 学
朱 熹
陆王 心学
陆 九 渊
王 守 仁
(一)理学的创立: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含义: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形成一套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理学(新儒 学) 3.北宋二程的主张:
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格物致知
程颢
程颐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核心)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成为正统的条件.
内容:大一统,天人感应, 主张人君受命于天,实行仁政. 条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大一统局面出现.
庐山白鹿洞书院
三、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
(一)创立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创立:北宋五子
(二)创立过程 成熟:南宋朱熹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 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 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 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 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差异?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 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 在心中。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 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 是什么关系? 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①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客观唯 后者认为“心即理”是主观的。主观唯心主义 ②把握“理”的方法: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
四、对理学的评价:
1、实质: 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 2、消极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积极作用: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陆王心学(明)
人物
理 学 二程 朱熹 “心”是万物的本 陆九渊 原,“心”即理; 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反省内心可以获 得天理 “致良知”和 “知行合一” 王守仁(1472-1529)
主要观点
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认识论
心 学
王阳明
陆九渊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陆 九 渊 陆 王 心 学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小结:
宋 明 理 学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巩固练习: 1、儒、道、佛三教合一形成于( ) A、两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2、面对儒家思想受到道、佛两教的冲击,唐宋 儒学大师的态度是( ) A、放弃儒家思想 B、对儒、道、佛三教平等对待 C、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本,吸收道、佛两教思想 加以完善 D、以佛学为主,吸收儒、道思想,形成一种 新思想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 ③反对“格物致知”
①思想核心:“致良知”
王守仁
(阳明心学)
②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同:
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同属于唯心之义。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2、异:
心主义
③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程朱理学
人物 二程 理学 (宋)
程颢
1032-1085
程颐
1033-1107
主要观点 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认识论 天理是万物的本 原,天理与伦理 道德直接联系 “格物致知”; 把知识、道德和 天理联系起来
朱熹
心学 陆九渊 (明) 王阳明
天理即三纲五常; “物”指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人伦、圣言、世 故
5、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以取代儒家 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 )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6、对宋明理学地位及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 是( ) A、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B、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 道德等于一身的庞大的思想体系 C、宋明理学的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 而形成的 D、对中华民族性格和人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
王阳明的心学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心外无佛,即心是 佛”“心即理”“心外无 物”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材料一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 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 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 “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 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 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 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 心中贼难”。 (1)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 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 合理吗? (2)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的意思是什么?王阳明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在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之
后,你认为宋明时期儒学有了哪些
发展?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于一身,将儒学发展为理 学,形成庞大的思想体系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
关注照汗青。” —(宋)文天祥
发展:陆王心学
(三)历史影响
程颢
朱熹
程颐 王守仁
陆九渊
一、兴起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
道、佛
二、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三、表现:
程 程 颐
程朱 理学

(1)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3.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1) 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 的善性)“知行合一”
(3)意义: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3、关于宋代理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本质上讲是儒学的新发展 B、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两程一朱 C、是儒学吸收道、佛两教的产物 D、程朱理学在宋代就确立了统治地位
4、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 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 )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