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大气环境第三课时

合集下载

2.3 大气环境(受热过程)--习题+答案

2.3 大气环境(受热过程)--习题+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时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作业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

完成1~2题。

1.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2.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A.逐渐下降B.逐渐上升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60~20℃4.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5.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较强,但气温较低,其原因是()A.地形平坦,冬季风影响大B.湖泊多,调节气温能力强C.降水少,植被稀疏D.海拔高,空气稀薄下图甲为“某地短时间内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图乙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

完成下题。

6.阴天时气温日较差较小,是因为与晴天相比()A.②较大,④较小B.②较大,④较大C.③较大,⑥较小D.③较大,⑥较大读图,完成7~8题。

7.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A.低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C.高纬度的对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8.该层大气()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B.能够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某学生2017年暑假去西藏旅游,发现许多有趣的、能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的地理现象。

2-3大气环境

2-3大气环境

(4)大气温室效应: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 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 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 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得地面白天温度不 会过高,而大气的保温作用又保证了地面夜间温度不会过低, 减小了地面的昼夜温差。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吸收 反射 弱作用的三种形式 散射 “3”指 太阳暖大地 大气对地面保温作 用的三个物理过程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第二章 ·第三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6)大气保温和玻璃温室保温的原理是否相同? 同是保温作用,但原理并不相同。大气保温作用主要依 赖大气逆辐射把地面辐射的热量还给地面;而温室的玻璃却 通过阻止空气在室内、外对流而起到保温的作用。
第二章 ·第三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特别提醒:(1)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第三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2)我国新疆地区流行这样的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我国新疆 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晴天多,降水较少。白天太阳辐射强, 地面获得热量较多,气温较高;到了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弱, 因而地面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
第二章 ·第三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知识点 3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地面辐射: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 时又持续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它是对流层大气增 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 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少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 绝大部分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2.3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课件

2.3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课件

90 ° 60 ° 30 ° 0° ° 30 ° 60 ° 90 °
咆哮西风带
南纬40~60°常年吹 南纬 ~ ° 刮偏西风, 刮偏西风,且风速很 大,给过往船只带来 很多威胁和险象。 很多威胁和险象。
咆哮西风带常年有风 “马纬度”经常无风 马纬度”
2、三圈环流的形成 (考虑地球自转) 考虑地球自转)
B.乙点位于30°N .乙点位于 ° D.②盛行西南风 .
例3: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 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 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C )
A.a .
B.b .
C.c .
D.d .
风带 极地东风带
分布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属性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属性 冷、干 冷、干 温、湿 温、湿 热、干 凉、干 热、湿 凉、干 热、干 温、湿 温、湿 冷、干 冷、干
0° °
即只考虑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
低 极地空气 冷却下沉
90° °

极地空气 冷却下沉
单圈环流
北极
赤道空气 受热上升
赤道
赤道
南极
这种单圈环流能不能维持下去? 这种单圈环流能不能维持下去?
“马纬度”问题 马纬度” 马纬度 南北纬30° 南北纬 °附近风不会 轻易来这儿作客, 轻易来这儿作客,在古 代人们把这个恼人的无 风带戏称为“马纬度” 风带戏称为“马纬度”
深入研究 形成体系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龙江一中 问题导学探究发现 高一地理备课组开发 时间:2014...

龙江一中 问题导学探究发现 高一地理备课组开发 时间:2014...

龙江一中 问题导学探究发现 高一地理备课组开发 时间:2014、10 编号:12课题:必修1 第二章《§2.3大气环境》第三课时 风设计人:王丹 审核人:李敬坤1.掌握形成风的三个作用力的方向和大小;2.掌握风向的形成(高空、近地面)3.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风力。

1.掌握风向的形成(高空、近地面)——知识导读,自主生疑一.已有知识回顾:1.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和大小。

2.热力环流中大气有几种运动形式?每种大气运动形式的成因是什么? 二.风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风?2.风的要素有:风向,风力。

(1)什么是风向?(2)风向的表示方法:①风向标:这是地图中常用的表示方法。

下图是例图。

②风杆:等压线图中、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表示方法。

下图是例图。

要能读懂风向。

③风频玫瑰图:知道怎么读图吗?三.形成风的三个作用力:风要在力的作用下才能形成。

这些作用力的方向会决定风向,作用力的大小会决定风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1)思考:水平气压梯度力是怎样产生的?(2)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图中直线为水平面上的等压线,线上的数值为气压值)看图体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你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正反比关系如何?看看下面A 、B 两图中,判断出哪幅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大?(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对风的风向和风力有什么影响?2.地转偏向力:还记得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和大小吗?(1)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和大小:在我们学习风的形成时,要改说成地转偏向力与风向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纬度成,与风速成。

(2)地转偏向力对风的风向和风力有什么影响?10021010水平气压梯度力3.摩擦力:(1)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2)摩擦力的方向是 ;其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正反比关系如何?(3)摩擦力对风的风向和风力有什么影响?合作探究】四.风向的形成: 1.高空的风向形成过程:你能判断下面两图中哪一幅图是北半球,哪一幅图是南半球?2.近地面的风向形成过程:你能判断下面两图中哪一幅图是北半球,哪一幅图是南半球?五.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风力: 1.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的方法:先试着在下图(北半球)中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及其三个作用力,并总结出画风向、判断风向的方法?2.还以上图为例,判断图中甲、乙两地的风力,哪一地大?总结出判断方法是?六.等压线及其判读: 1.影响气压的因素:(1)海拔: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气温: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热低压、冷高压)(3)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气流处往往气压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气流处相反。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三课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三课

下一步页
热力环流



小结



B
A
C
①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答:太阳辐射
②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气压差异
③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冷热不均
④、什么叫热力环流? 答:地面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
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 您 真 棒
下一页步
城市风的形成
下一页
一 、 热 力 环 流 大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有
规模大小之分,有复杂的和简单的运动之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 运动形式是热力环流,我们先来学习
下一页



把空间气压值相同 的各点组合而成的 面叫做等压面。
6000米 3000米 海拔0米
气压 605 百 气压 701 百 气压1013百
下一页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0.11. 1920.1 1.19Th ursday , November 19, 2020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0 2:46:23 02:46:2 302:46 11/19/2 020 2:46:23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1.1902 :46:230 2:46No v-2019 -Nov-2 0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2 时46分 23秒上 午2时4 6分02:46:2320 .11.19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 1920.1 1.1902:4602:46 :2302:4 6:23No v-20

2.3大气环境3

2.3大气环境3

3.关于中纬环流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30°纬度附近形成上升气流 B.60°纬度附近形成下沉气流 C.近地面形成西风带 D.高空中形成西风带
自主学习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 的影。
阅读教材P52-53相应的文字和图2-34,思考: (时间8分钟) 1.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月份,大陆和海洋上形 成了哪些大气活动中心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7月份,大陆和海洋上形 成了哪些大气活动中心 3.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4.通过对图2-34的分析,你能描述出季风环流的 产生过程吗?
项目
7月 1月 (夏季代表) (冬季代表)
高 低 低 高 低 高 高 低
气温 陆地 (比热容小) 气压
海洋 (比容量大) 气压 气温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
60N
大 西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太 平

亚洲(印度)低压 热 带 高 气 压


洋 夏威夷
高压
30°N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
一月
冰岛 低压 大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 布、移动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学习目标:
1、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能熟练的记住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原因和移动范围; 4、熟记常见的大气活动中心; 5、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热力环流的成因、气压 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季风环流的影响。






平 洋
阿留申 低压
60N
西 洋
亚 欧 大 陆
30°N
北太平洋 七月 夏威夷高压 一月 阿留申低压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一、课程标准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

提高对实际生活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四、教学难点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合作探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P=ρgh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

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

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

教案

教案

2.3《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第1课时:锋与天气一、课标要求: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天气现象是我们人类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本节主要讲述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空气运动特点,以及它们过境某地时,该地天气的变化。

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⑴从图片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⑵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并综合锋面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2、过程与方法:⑴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⑵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⑶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认识天气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锋的形成及其天气变化过程。

2、教学难点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分析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五、教法教具1、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式讲授,提问、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习2、课时安排2课时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六、教学过程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加剧,各种极端天气不断出现。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10年新疆的雪灾?此次灾害导致当地农牧场受风雪侵袭,雪崩引发交通中断,房屋坍塌。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经济损失达1.32亿元。

(课件展示)是什么引起天气的变化呢?(设置悬念)【问题】首先请同学来描述下今天的天气特点、并回忆昨天预测明天的天气变化特点?判断的依据?(关键词:阴、晴、云、雨、天气形势图)天气就是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雨雪等大气状况,要知天气变化,最熟悉的方式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海上的风力往往比陆地上大?
海上的摩擦力比陆地上小
习题:填充图册P26 十、十一
等压线越密,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读“某地区等压线(北半球)”,回答问题。
西北风, (3)图中甲地的风向是______
偏南 风。 乙地的风向是______

低 高
(4)甲地的风力较乙地的风力
大 ,原因是 ____ 甲地等压线较密集,气压梯度力较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空的风:
与等压线平行
由于地转偏向力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 当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平衡时,物体 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结合教材图2—31分析近地面风的形成过程, 受到几个里的作用?
近地面的风
1000 1002 1004 1006
当受力平衡时,风向与等 压线,风向与水平气压梯 度力分别有什么关系?
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二章大气环境
Blue Skies
Your Subtitle Goes Here
Blue Skies
Your Subtitle Goes Here
什么是风?根据风的位置可以 分为几种?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压线与等压面
等压面
等压面
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1008
1010/hPa
北半球
近地面的风
1000 1002 1004 1006
近地面的风:
斜穿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夹角 30°~45°
1008
1010/hPa
北半球
作图:等压线图上画风向
北半球近地面
990 水平气压梯度力 1000 风向
A
1010
• 1.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 2.判断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北右南左) • 3.判断近地面还是高空 (近地面大气压1010hpa左右) 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夹 角30°~45° 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垂直
D.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2.影响近地面风速的力是下列中的
A.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3.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压
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结合教材图2—31分析高空风的形成过程,受 到几个里的作用?
高空的风
北半球
490 492 494 496 498 500/hPa
当受力平衡时,风向与等 压线,风向与水平气压梯 度力分别有什么关系?
高空的风
北半球
490 492 494 496 498 500/hPa
(1)在图中标出高压中心和低压 中心的位置。
__________。 (5)若丙与丁之间形成热力环流,
丙 , 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
垂直方向上为下沉气流的是
丁。 ____
1.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 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