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抄济体制的建立同步练习北师大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人教版)

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人教版)

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3古代商业的发展4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5开辟新航路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7第一次工业革命8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6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8罗斯福新政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梳理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梳理

专题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1)背景:A.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B.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生产比较落后。

C.依据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D.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主要成就: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以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得最快,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在东北建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意义)。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方式: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3)意义:①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③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内容:A.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步练习(含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步练习(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基础题1.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

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看到的《人民日报》可能是在( )A.1976年 B.1978年C.1984年 D.1992年2. 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

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小岗村的做法(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3.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4.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都诞生在1984年。

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下图是被誉为“中国餐饮个体第一家”的悦宾饭店开张图片。

1980年,北京市工商局为创办人李桂仙颁发了中国第一份个体餐饮营业执照。

美国合众社记者尤步乐在报道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从农村全面转向城市B.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D.非公有制经济在繁荣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得到认同6.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②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③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念④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7.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注意有扎实的基础,要注意复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同步试题(含解析)人民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同步试题(含解析)人民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下图是1992年3月26日《某某特区报》发表的南方谈话的纪实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

下面有关这一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南方谈话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出现的B.南方谈话是在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发表的C.“风”是指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D.“春”的寓意是南方谈话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析:发表南方谈话的时间是1992年春,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所以B项说法错误。

答案:B2.1992年,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其背景是()A.“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左”的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解析:“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在1976年,排除A项;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召开是在南方谈话之后,排除D项;南方谈话的背景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应选C项。

答案:C3.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

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A.阐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B.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D.评价了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众多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利于中国改革的深入和“加速和外国接轨”。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抄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北师大版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抄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北师大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深化探究】探究点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图一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图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农业大丰收思考(1)图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使农村土地发生了什么变化?(2)出现图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仍归集体所有。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名师指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民自发变更土地使用权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特征,逐渐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运营形式。

[易混易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名师指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国营企业为重点,是从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开始的,相继经历了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发展阶段。

探究点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材料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

但是企业即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

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和时间上的浪费。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1)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措施:实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探究】材料第一组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第二组今日商品任意挑选思考(1)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体制?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2)从第一组图片到第二组图片的转变,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答案(1)第一组图片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组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步习题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步习题 北师大版

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万里找说:“某某一些农村已经搞了包产到户,怎么办?”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这让万里吃了定心丸。

当时万里担心的是包产到户( )A.逆潮流B.不科学C.悖路线D.违民意2.1978年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 )A.城市B.农村C.广大内地D.沿海地区3.有经济学者认为:“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

”对材料中“政治改革”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扩大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某某权利B.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C.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演变的表现D.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某某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 )A.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C.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5.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某班历史探究活动课上,小玲同学收集到一幅20世纪80年代初的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

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7.“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材料中“新阶段”是指(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现代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现代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子”,习近平提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由此可见,他
们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
(C )
A.追求民族独立
B.建立新中国
C.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实行改革开放
9.(2022·黔南州)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
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1.1978 年 6 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精辟地指出:实事求是,
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邓小平这一主张
(B)
A.确立了新的思想工作的路线
B.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
C.确立了新的党中央领导群体
D.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1976 年《人民日报》标题中“阶级斗争”一词出现 205 次,但在 1980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

(A)
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
10.(2022·广安)首钢滑雪大跳台从远处看宛如一只“水晶鞋”,因设
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与“冰丝带”“雪
如意”(河北张家口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冬奥场馆一样,突出中国
世界的影响。
条件:中国政策的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影响: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各 国实现合作共赢;推动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
12.【中国共产党与百年中国梦】 材料 建国之后的百年中国梦可划分为前三十年(1949—1978)、后三十 年(1979—2013)以及新三十年(2014—2049)。三个三十年分别形成了三 个时代的三个领导核心:前三十年是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建 设时代;后三十年是以邓小平为总设计师的改革开放时代;而目前则有 望形成以习近平为“改革开放新设计师”的全面综改时代,其影响力应 该会辐射到整个新三十年。 ——摘编自光明网《回望、守望及展望:建国后百年中国梦之三个三十 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叶永烈的《邓小平改变中国》一书的封面上写着,“固步自封,两个凡是,思想解放竟何其艰难;力挽狂澜,实事求是,大智大勇显英雄本色”。

导致当时“思想解放竟何其艰难”的主要原因是( )
A.“文革”刚结束,人们的思想还未解放
B.一些干部群众反对彻底否定“文革”
C.拨乱反正工作还没有开始进行
D.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答案 D
解析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但是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因此出现了“思想解放竟何其艰难”的局面。

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答案 C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1958年以来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被废止。

3.某班历史探究活动课上,小明同学收集到一幅漫画《同富不同路》。

该漫画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开始于( )
A.新中国成立后
B.中共八大召开后
C.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
D.改革开放开始后
答案 D
解析从漫画中分配方式的变化可知在改革开放后。

4.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 A
解析国企改革前政企不分,政府管得过多过死,压抑了企业的活力,厂长们联合发出“松绑”的呼吁为的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5.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6%和92.4%……这段材料表明( )
A.我国的计划经济成就突出
B.我国的生产资料比较紧缺
C.我国日常生活必需品丰富
D.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更为突出
答案 D
解析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和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很大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起来且市场调节作用明显,故D项为正确答案。

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6.20世纪80年代中期,《瞭望》记者方进玉去山东烟台农村采访,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不要一刀切地搞分户承包,要在集体组织下搞汽车运输队、海滩养殖队、城市建筑队……去挣钱。

”这说明( )
A.联产承包已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B.联产承包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农民呼唤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D.中国农民无法理解联产承包的优点
答案 C
解析联产承包是同农村落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它的实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农民要求进行多种经营,进一步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7.1979年3月15日上海《文汇报》登载的瑞士的雷达表通栏广告。

此广告的出现,主要反映出( )
A.中国企业开始注意面向市场
B.中国企业的自主意识已提高
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效果初现
D.外国商品在中国具有竞争力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中1979年瑞士雷达表广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局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出现,在商业领域出现了广告,故选C。

8.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答案 D
解析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在逐年上升,而重工业比重在逐年下降,说明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农村经济在不断发展,同时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轻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

(2)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1957年、1984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了三个峰值,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答案(1)第一次由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变为以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①1957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②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已经初见成效。

③1993年:十四大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