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考研农学门类联考《化学》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农学门类联考化学模拟试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2部分模拟试题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农学门类联考化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色散力普遍存在于各种分子及原子间B.对硝基苯酚存在分子间氢键C.33SO PH 和的杂化类型相同D.3CHCl 的偶极距不为零【答案】C【解析】PH 3和SO 3的杂化类型不同,分别为sp 3杂化和sp 2杂化。
2.等温定压且不做非体积功条件下,如果某个吸热过程自发进行,该过程的熵变及有利于其自发的温度条件是()。
A.熵增和低温B.熵减和高温C.熵减和低温D.熵增和高温【答案】D【解析】根据吉布斯-赫姆赫兹方程可知,当焓变为正时,要使正向反应自发进行(即△G<0),只有在高温条件下且熵变为正时,正向反应才可以自发,故选D项。
3.有三种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水溶液,它们的沸点高低顺序为C>B>A。
下列蒸气压曲线正确的为()。
A.B.C.D.【答案】C【解析】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沸点升高的大小正比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依题意可知,b(C)>b(B)>b(A)。
由于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呈正比,故蒸气压下降的大小排序为:△P(C)>△P(B)>△P(A),即相同条件下,蒸气压大小排序为P(A)>P(B)>P(C)。
4.用224Na C O 标定4KMnO 溶液时,温度应控制在()。
A.45℃B.75~85℃C.50℃D.100℃。
【答案】B【解析】224Na C O 标定4KMnO 溶液的反应,室温下进行缓慢。
为了提高反应速率,需加热到75~85℃进行滴定。
但是温度不宜过高,温度大于90℃,H 2C 2O 4会发生分解。
5.一定温度下,下列反应的定压热等于定容热的为()。
A.2C(石墨)+O 2(g)=2CO (g)B.C(石墨)+O 2(g)=CO 2(g)C.2H 2(g)+O 2(g)=2H 2O(1)D.C 2H 5OH(1)+3O 2(g)=2CO 2(g)+3H 2O(1)【答案】B【解析】反应C (石墨)+O 2(g )=CO 2(g ),()0B v g ∑=,根据r r ()m m B H U v g ∆=∆+∑RT,可知该反应定压热等于定容热。
2010农学联考植物生理生化真题

2010年考研农学联考植物生理学真题2010植物生理和生化简答实验论述题植物生理:简答题:1,如何确定元素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即必需元素的标准,目前已确定的植物必需元素有哪些2,光和同化物分配规则3,树木在进入冬天之前适应寒冷的生理变化实验题:生长素,植物分裂素,脱落酸的生物鉴定方法论述:肉质果实的成熟生理变化;植物光合碳同化途径的特点;答案: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6.【答题要点】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三条标准:(1)如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2)必需营养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他营养元素所能代替;在其缺乏时,植物会出现专一的、特殊的缺互症、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才能恢复正常;(3)必需营养元素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例如酶的组成成分或参与酶促反应。
根据以上三条原则,确定了以下16种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Ga)、镁(Mg)、硫(S)、铁(Fe)、锰(Mn)、锌(Zn)、铜(Cu)、钼(Mo)、硼(B)、氯(Cl)。
17.【答题要点】(1)同化物分配的总规律是由源到库由某一源制造的同化物主要流向与其组成源-库单位中的库。
多个代谢库同时存在时,强库多分,弱库少分,近库先分,远库后分。
(2)优先供应生长中心各种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各有其生长中心,这些生长中心通常是一些代谢旺盛、生长速率快的器官或组织,它们既是矿质元素的输入中心,(3)就近供应一个库的同化物来源主要靠它附近的源叶来供应,随着源库间距离的加大,相互间供求程度就逐渐减弱。
一般说来,上位叶光合产物较多地供应籽实、生长点;下位叶光合产物则较多地供应给根。
(4)同侧运输同一方位的叶制造的同化物主要供给相同方位的幼叶、花序和根。
18.【答题要点】(1)组织的含水量降低,而束缚水的相对含量增高。
(2)呼吸减弱消耗减少,有利于糖分等的积累,植物的整个代谢强度减弱,抗逆性增强。
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食品化学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食品化学考研真题一、填空题1.食品中存在的天然色素按其化学结构分类有多种,例如: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能够引起果蔬酶促反应的是______物质。
2.乳化剂的结构特点是______物质。
乳化剂在食品中的作用是______。
例如______等是天然乳化剂。
3.淀粉的结构特点是:对淀粉和水的体系进行加热处理,淀粉分子间______键断裂后同水分子作用,使淀粉粒的体积______,体系的黏度______,双折射现象______,最后得到半透明粘稠体系。
4.食品中香气物质的形成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等。
例如:食品加热过程中通过______反应产生的香气物质与______等条件有关。
破碎的葱、蒜等由于______等作用产生______特征风味物质。
5.四萜化合物______具有维生素A的生物活性,维生素D具有______结构,维生素______易于氧化并产生褐变,水溶性维生素中______易于发生光降解,产生光黄素和光色素。
6.碳烤羊肉串的表面加热温度可高达300℃左右,在这种的高温加热条件下油脂______反应,美拉德反应将损失______,必须脂肪酸发生______反应。
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食品的贮藏稳定性与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抗性淀粉?举例说明。
3.油脂的溶解和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结构有何关系?4.什么结构特点的蛋白质具有起泡性?举例说明此类蛋白质在食品加工中有哪些功能性质?三、论述题1.油脂中氢过氧化物来源有哪些?简要说明化学原理。
2.切割果蔬叫半加工果蔬,它是指新鲜水果蔬菜经过清洗、休整、去皮、切分等处理,再用塑料薄膜袋或以塑料托盘盛装,外露塑料薄膜包装,供消费者使用或餐饮业使用的果蔬鲜食加工产品。
切割果蔬主要的质量问题是褐变,褐变会严重影响果蔬外观。
请回答以下问题:(1)褐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分析一下常用的护色方法有哪些可以用于切割果蔬的加工流通环节?。
2010考研农学门类联考生物化学真题及答案

2010考研农学门类联考生物化学真题及答案五、单项选择题:22~36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2.1961 年,F.Jacob 呾 J.Monod 提出了()。
A.中心法则B.中间产物学说C.操纵子学说D.诱导契合学说【答案】C【解析】A 项,中心法则学说由 Francis.Crick 于 1958 年提出。
B 项,中间产物学说由 Brown 呾 Henri 提出。
C 项,操纵子学说是 F.Jacob 呾 J.Monod 在 1961 年提出。
D 项,诱导契合学说是 1958 年由D.E.Koshland 提出的。
生物体内的氨基酸有D-型呾 L-型两种,其中D-型氨基酸通常存在于()。
A.胰岛素中B.抗菌肽中 C.细胞色素 c 中D.血红蛋白中【答案】B【解析】氨基酸中不羧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个氨基,这个碳原子上连的集团或原子都丌一样,称手性碳原子,当一束偏振光通过它们时,光的偏振方向将被旋转,根据旋转的方向分为左旋呾右旋即D-型呾L-型。
而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L-型。
ABCD 四项中,只有 B 项丌属于天然蛋白质。
谷氨酸有 3 个可解离基团,其 pK1=2.19,pK2=9.67,pKR=4.25,它的等电点是()。
A.3.22B.5.93 C.6.43 D.6.96【答案】A【解析】谷氨酸,是一种酸性氨基酸。
分子内含两个羧基,化学名称为α-氨基戊二酸。
因此,等电点的计算公式为 pI=(pK1+pKR)/2=(2.19+4.25)/2=3.22。
一殌双链 DNA 包含 1000 个碱基对,其组成中 G+C=58%,那么该双链 DNA 中 T 的含量是()。
8% B.42% C.29% D.21%【答案】D【解析】DNA 双链中碱基配对遵循互补原则,A 不 T 配对,C 不 G 配对,所以 A=T, C=G;又 A+T+G+C=100%,计算得出 T 的含量是 21%。
2010年考研农学门类联考《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0年考研农学门类联考《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真题及详解植物生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一植物细胞放入0.1mol·L-1的蔗糖溶液中,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该细胞的阈值()。
A.等于0.1MPaB.大于0.1MPaC.等于0MPaD.小于0MPa【答案】D【解析】将一植物细胞放入某种溶液中,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该细胞的水势等于溶液的水势。
溶液的Ψw=Ψs=-RTC,0.1mol·L-1的蔗糖溶液的Ψw一定小于0MPa。
2.在温带地区,只有到秋季才能开花的植物一般是()。
A.中日性植物B.长日性植物C.日中性植物D.短日性植物【答案】D【解析】在温带地区,秋季是短日照,因此只有到秋季才能开花的植物一般是短日性植物。
3.在光合电子传递链中,既能传递电子又能转移质子的传递体是()。
A.PCB.PheoC.FdD.PQ【答案】D【解析】在类囊体膜上光合电子传递链是由PSⅠ、PSⅡ和细胞色素b6/f复合体等单位组成的,其中在PSⅡ和细胞色素b6/f复合体之间有质体醌(PQ)、在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和PSⅠ之间有质蓝素(PC)进行电子传递。
PQ是既能传递电子又能转移质子的传递体:一方面负责把两个电子分两次传递给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另一方面还负责把两质子输入类囊体腔中。
4.植物由暗中转到光下后,叶绿体基质中()。
A.pH升高,Mg2+浓度降低,RuBP羧化酶活性增强B.pH降低,Mg2+浓度降低,RuBP羧化酶活性降低C.pH降低,Mg2+浓度升高,RuBP羧化酶活性降低D.pH升高,Mg2+浓度升高,RuBP羧化酶活性增强【答案】D【解析】叶绿体基质中的pH和Mg2+浓度是调节Rubisco(RuBP羧化酶)活性的重要因子。
基质中的pH和Mg2+浓度随光、暗而变化,光驱动H+从基质转运到类囊体腔,与H+进入相偶联的是Mg2+从类囊体腔转运到基质中。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农学门类联考化学题库[章节题库](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概论)【圣才出品】
【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0e7875efab069dc51220128.png)
氢键。
4.碳原子不同杂化轨道与氢形成的 C—H 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碳原子不同杂化轨道上表现的碳原子电负性不同,电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一 般是:sp>sp2>sp3,由之形成了 C—H 键的极性强弱顺序。
5.对硝基苯酚、苯甲醚、邻硝基苯酚、苯四个化合物沸点最高和最低的是( )。 A.对硝基苯酚,苯甲醚 B.对硝基苯酚,邻硝基苯酚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 1 章 有机化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化合物的 C-H 键极性最强?( )
A.乙烯
B.乙炔
C.乙烷
【答案】B
【解析】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有三种形式, 、 和 ,三种杂化态的碳原子或杂
化轨道的电负性大小不同,其顺序为: > > 。因为这种原因,不同杂化态的碳
发生 杂化。
二、填空题 1.甲基碳正离子是______杂化,该离子有______个杂化轨道和______个 p 轨道。 【答案】 ;3;1
【解析】碳原子基态的电子排布是
,其中 2p 轨道的两个电子是未成
键的价电子,成键时 2s 轨道的一个电子跃迁到 2p 轨道上,此为 杂化。碳正离子
,2s 轨道的一个电子跃迁到 2p 轨道上时发生 杂化,此时该离子有 2s、 、 三个杂化轨道, 一个 p 轨道。
2/6
圣才电子书
C.对硝基苯酚,苯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D.邻硝基苯酚,苯
【答案】C
【解析】有机物的沸点高低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液体沸点的高低决定于分子间引力
的大小。分子间引力越大,使之沸腾就必须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沸点就越高。对硝基苯
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农学门类联考化学(章节题库-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圣才出品】

第3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单项选择题1.硫酸铜有多种水合物,一定温度下,它们脱水反应的分别为;;;在该温度下,为保证既不潮解、又不风化,容器中水蒸气的相对分压力应为()。
A.B.C.D.【答案】C【解析】为保证CuSO4·3H2O(s)既不潮解、又不风化,应使反应(1)正向自发、反应(2)逆向自发,即反应(1)的反应商、反应(2)的反应商,,故应保证,,故应保证。
2.在一定浓度条件下,酶催化反应为0级,对于0级反应,下列曲线不正确的为()。
A.B.C.D.【答案】A【解析】0级反应,速率与浓度无关,即速率与时间无关。
所以速率—浓度曲线为一平行于浓度轴的直线;速率—时间曲线为一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反应物浓度—时间曲线为一斜率小于0的直线。
3.下列叙述正确的为()。
A.化学平衡状态是正、逆反应都停止的状态B.反应代表同一反应,所以标准平衡常数相等C.反应的,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降低压力,正、逆反应速率都减慢,但平衡向右移动D.多步反应的总平衡常数为各步反应平衡常数之和【答案】C【解析】A项,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的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宏观停止。
B项,平衡常数与反应式书写方式有关。
D项,总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等于分反应平衡常数的乘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B.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C.在标准状态下,摩尔熵变为正的放热反应正向自发进行D.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速率常数变大【答案】C【解析】A项,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B项,0级反应或反应级数为负的反应,浓度升高后反应速率不加快。
D项,一定温度下,增大反应物浓度,速率常数不会改变。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温度变化相同时,活化能较大的反应,速率常数变化也较大B.低温区温度改变对速率的影响比高温区大C.相同的温度变化,对级数较高的反应速率影响较大D.温度一定时,活化能较大的反应速率常数较小【答案】C【解析】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式可知,温度变化相同时,活化能较大的反应,速率常数变化也较大;在低温区内温度的改变对速率的影响要比高温区大;温度一定时,活化能较大的反应,其速率常数较小。
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农学门类联考化学(章节题库-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圣才出品】

【解析】A 项,在一定温度下,饱和 AgCl 溶液中 和 活度的乘积是常数。B 项,
在含 AgCl 固体的溶液中,c( )不一定等于 c( )。D 项,当水溶液中 和
活度的乘积
时,沉淀生成。
17.佛尔哈德法所用指示剂和滴定剂分别为( )。
A.
、
B.
、
C.
、
D.
、
【答案】B
9 / 3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
、NaCl
B.
、
C.
、曙红
D.
、
【答案】B
【解析】A 项,指示剂
与 反应生成沉淀,莫尔法测定 时必须用返滴定
法。CD 两项,曙红是法扬司法中所用指示剂,
是佛尔哈德法中所用滴定剂。
6.难溶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
,
则难溶电解质 的 等于( )。
A.
B.
C.
D.
3 / 33
圣才电子书【Fra bibliotek案】B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解析】
,根据公式,
=。
7.在
、
种物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的溶解度最小
B.
的溶解度最小
C.AgCl 的溶解度最小
D. 最小的溶解度最小
【答案】A
【解析】
、
三
,
,
比较可得
最小。
8.在下列介质中,
溶解度最大的为( )。
圣才电子书
C.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D.
【答案】C
【解析】AB 项,其阴离子分别为强碱和较强的碱,故易溶于强酸,C 项, 中,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考研农学门类联考《化学》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温度相同时,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其渗透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122211222C H O CO(NH )NaCl CaCl >>>B.222122211CaCl NaCl CO(NH )C H O >>=C.222122211CaCl CO(NH )NaCl C H O >>>D.122211222NaCl C H O CO(NH )CaCl >=>【答案】B
【解析】一定温度下,非电解质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大,渗透压越高。
故CO(NH )22
溶液的渗透压与C H O 122211溶液的渗透压相等。
CaCl 2、NaCl 是强电解质,离子总浓度分别约为尿素、蔗糖浓度的3倍、2倍。
2.反应的,下列条件均能使平衡向右移动
的是(
)。
A.升温,增压B.降温,增压C.升温,减压D.降温,减压
【答案】B
【解析】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增大压力,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减小方向移动,即向
右移动;又
,反应为放热反应,故降低温度,平衡向右移动。
3.由反应2()2()()2()Fe s Ag aq Fe aq Ag s +
+
+=+组成原电池。
将Ag +
浓度减小到原
来浓度的
1
10
,则电池电动势的变化是()。
A.增加0.0592V B.减少0.0592V C.增加0.118V D.减少0.118V 【答案】B
【解析】正极发生电极反应为Ag e Ag +
-
+=,其能斯特方程为
当银离子浓度降为原浓度的1/10时,银电极的电极电势降低0.0592V。
因其为正极,原电池电动势等于正极电极电势减去负极电极电势,则电池电动势减少0.0592V。
4.用直接电势法测定离子浓度,工作曲线的纵坐标、横坐标分别为()。
A.工作电池电动势、离子浓度B.指示电极的电极电势、离子浓度
C.工作电池电动势、离子相对浓度的负对数D.膜电势、离子相对浓度的负对数
【答案】C
【解析】直接电势法的理论基础是工作电池电动势与离子活度(相对浓度)的关系符合能斯特方程。
故电势法中,直接测量的量是工作电池的电动势,而不是指示电极的电极电势或膜电势。
CO-中的C原子、NH3中的N原子采取的杂化轨道类型分别是()。
5.2
3
A.sp2、sp2
B.sp、不等性sp3
C.sp3、sp3
D.sp2、不等性sp3
【答案】D
CO-中,碳原子以2条单键分别与2个氧原子结合,与另1个氧原子以双【解析】2
3
键结合,故碳原子共以3条σ键与氧原子结合,其上无孤对电子,σ键数+孤电子对数=3。
故碳原子采用sp2杂化。
氨分子中,氮原子采用不等性sp3杂化。
6.各组分浓度均为0.1mol·L-1的下列溶液中,pH最小的是()。
A.HAc-HCl混合溶液
B.HAc-NaAc混合溶液
C.NH4Cl溶液
D.HCl溶液
【答案】A
【解析】BC两项,HAc-NaAc混合溶液为碱性缓冲溶液,NH4Cl溶液为中性缓冲溶液;
AD 两项,0.1mol·L -1的HAc-HCl 混合溶液和HCl 溶液均呈酸性;A 项,HAc-HCl 混合溶液为缓冲溶液,pH 最小。
7.丙烷的燃烧反应为38222()5()3()4()C H g O g CO g H O l +=+,已知132g 38C H (g)完全燃烧时放出6600kJ 热量,则该反应的反应热是(
)。
A.-1100kJ·mol -1B.-2200kJ·mol -l C.3300kJ·mol -1D.6600kJ·mol -l 【答案】B
【解析】假设题中的反应在等温、定压且不做非体积功条件下进行,即反应热为定压热。
因放热,反应热取负值。
8.反应221
()()2()2
Cu O s O g CuO s +=,在400K 时;
在300K 时。
该反应的
和
分别近似为(
)。
A.B.
C.
D.
【答案】C
【解析】近似认为和的大小不受温度影响。
根据吉布斯方程,可近似得一联立方程组,即
解得:
9.下列各组卤化物中,其离子键成分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CsF>RbCl>KBr>NaI
B.CsF>RbBr>KCl>NaI
C.RbBr>CsI>NaF>KCl
D.KCl>NaF>CsI>RbBr
【答案】A
【解析】第一主族元素原子电负性应依Na、K、Rb、Cs顺序减小;第七主族元素原子电负性依I、Br、Cl、F顺序增大。
故这4种化合物中,阴离子电负性与阳离子电负性之差依CsF、RbCl、KBr、NaI顺序减小,离子键成分减小。
10.已知H2CO3的,则0.1mol·L -1NaHCO3溶液的pH为()。
A.8.3B.9.3C.10.1D.12.3【答案】A
【解析】HCO 3-为两性物质,其水溶液的pH
可近似计算为:
11.在吸光光度法中,吸光度可表示为()。
A.lg(I t /I o )B.lgT C.-lgT D.I o /I 【答案】C
【解析】吸光度为入射光强度与透射光强度比值的对数,0
lg
t
I A I =,即1
lg
lg A T T
==-12.欲使M 2+与浓度为0.001mol·L -1的N 2+分离,将M 2+定性沉淀完全生成MS,而N 2+不生成沉淀NS。
则沉淀NS 与MS 溶度积的比值至少应大于(
)。
A.106
B.102
C.10-2
D.10-6
【答案】B
【解析】M2+刚好被沉淀完全,而N2+未被沉淀,即沉淀后溶液中游离M2+浓度c(M2+)=10-5mol·L-1时,浓度c(N2+)=0.001mol·L-1的N2+刚好未被沉淀。
根据溶度积原理,有以下方程同时成立:
根据多重平衡原理,两式中c(S2-)相等,又
得:
即
13.在配位滴定中,以EDTA为滴定剂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较大的溶液中,可形成MHY配合物
B.在碱性较大的溶液中,可形成MOHY配合物
C.不论形成MHY或MOHY,均有利于滴定反应
D.不论溶液pH的大小,只形成MY一种配合物
【答案】D
【解析】AB两项,配合物MY在强酸性、强碱性介质中可能形成MHY、MOHY;C 项,MY是主反应的产物,若发生了上述副反应,则主反应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了反应完成程度,有利于滴定反应。
14.已知
则在标准状态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全部卤族元素均能被Fe3+氧化
B.在卤族元素中,除F-外,均能被Fe3+氧化
C.在卤族元素中,只有Br-和I-能被Fe3+氧化
D.在卤族元素中,只有I-能被Fe3+氧化
【答案】D
【解析】若,则水溶液中,标准状态下,反应A+B′=A′+B可能正向自发进行。
因此,通过计算可知,在卤族元素中,只有I-能被Fe3+氧化。
15.在1mol·L-1H2SO4溶液中,
以4
Fe+时,最适宜的指示剂为()。
Ce+滴定2
A.二苯胺磺酸钠()
B.亚甲基蓝()
C.邻二氮菲-亚铁()
D.硝基邻二氮菲-亚铁()
【答案】C
【解析】对称、可逆电对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量点电极电势可依
式计算,算得:φ=1.06V。
所用氧化还原指示剂的条件电极电势应等于或接近计量点电极电势。
16.化合物在酸催化下,脱水形成的最稳定的碳正离子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A项,是目标化合物脱水后首先形成的碳正离子,为仲碳正离子。
由于其邻位存在叔碳原子,因此仲碳正离子可进一步形成更稳定的叔碳正离子;BD两项,分别是AC 两项的碳正离子进一步通过邻位氢负离子的迁移而形成的,由于所形成的正离子较其相应的母离子级别低、稳定性差,因此这种反应一般难以发生。
17.下列化合物中,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