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汉语时期“~生”的词性问题
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三言”“二拍”反映( C.吴方言)口语色彩“殿直把那简帖儿和两件物事度与浑家看。
”句中“度”的意思是(B.递交 )“但自家不务农桑,不忻砍伐”,其中的“但”字属于(C.句首语气词多谢伊来问当俺,纵来后何济!”句中所含有的词缀是C.当第二人称代词“你”是由古汉语中的( C.尔)演化来的《金瓶梅》“没甚肴馔,亵渎大人,且吃个头脑儿罢。
”其中的头脑是指D.山西传统补品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这个引子叫做(D.得胜头回唐宋时代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当时的学人把这四声分成平、仄两类。
其中“仄”是指(D.上声、去声和入声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一个特点是常常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反映了口语的地域性。
如《醒世姻缘传》反映的是(D.山东方言色彩音韵学中所说的“五音”是指的( D.按发音部位将声母分为五类小可许州人氏,姓李,排行第四,人口顺唤做银匠李四。
”句中“口顺”这个词的构成方式是(B.主谓式下列著作中不属于近代汉语研究对象的是(B.后汉书下列作品中,文白夹杂半文半白的著作是(D.三国演义唐宋时代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当时的学人把这四声分成舒声、促声两类。
其中“促声”是指(C.入声以下句子中属于祈使句的是( C.五娘,救小人则个“若更有疑,任相公所问”,其中的“所”字属于(C.词头“我是高太尉心腹人陆虞侯便是”这个句子属于( B.判断句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在( C.唐代)时期才有所使用。
人称代词复数的后缀“们”最早写成“弭”和“伟”,这个时间大致是(A.唐朝明代出现的《金瓶梅》属于(D.长篇小说“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颠八倒”这种词语现象叫做(A.模式词语“宋太公卧病在床,不能动止”。
其中含有(A.偏义词语近代汉语历史范围的主干部分是(A.南宋至清代前半期下列作品中,基本上是用文言写作,仅偶尔使用口语词或口语句子的著作是(B.北梦琐言下列各句中属于祈使句的是(C.左右,与我唤将周德威来者。
近代汉语词汇史

近代汉语词汇史一、近代汉语词汇的定义与范围。
1. 定义。
- 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上承古代汉语,下启现代汉语。
近代汉语词汇就是这个阶段所使用的词汇的总和。
从时间跨度上看,一般认为从晚唐五代开始,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
2. 范围。
- 在这个时期,汉语词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既有对古代汉语词汇的继承,又有大量新词语的产生,同时一些旧词的意义也发生了演变。
例如,“经济”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最初指经世济民,到近代汉语中逐渐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与社会生产、财富等相关的含义。
二、近代汉语词汇的来源。
1. 继承自古代汉语。
- 实词方面。
- 名词:如“天”“地”“人”等基本名词一直沿用。
在近代汉语中,“天”仍然表示天空、自然界等意义,读音为[tiān],词性为名词。
- 动词:“行”“走”等动词继续使用。
“行”在近代汉语中有行走的意思,读音为[xíng],为动词。
“走”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在近代汉语中逐渐向现代意义的“行走”靠拢。
- 形容词:像“大”“小”“高”“低”等形容词传承下来。
“大”读音为[dà],是形容词,表示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等方面超过一般或所比较的对象。
- 虚词方面。
- 介词:“于”在近代汉语中仍有使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音为[yú],为介词,表示在……之中等意义。
- 连词:“而”继续发挥连接作用,如“博学而笃志”,读音为[ér],为连词,可表示并列、递进等关系。
2. 新词语的产生。
- 社会发展需求。
- 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与商业活动相关的新词。
例如“掌柜”,指商店老板或负责管理商店的人,读音为[zhǎng guì],名词。
还有“伙计”,指店员或长工,读音为[huǒjì],名词。
- 外来语的影响。
- 由于对外交流的增加,许多外来词进入近代汉语词汇。
比如“巴士(bus)”,读音为[bāshì],名词;“咖啡(coffee)”,读音为[kā fēi],名词。
浅论副词“生生”与“生”

浅论副词“生生”与“生”作者:杨诗琪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32期摘要:关于副词“生”的重叠形式“生生”是否成词问题,学术界不一而论。
本文主要从“生”与“生生”的句法功能、语义功能方面来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了“生”在现代汉语中的语素化倾向,“生生”主要充当状语,也可以出现在定语谓词前,主要用在动结式、动趋式前以及把字句与被字句中,并且“生生”对“生”在句法功能、语义功能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使其搭配性更强,在现代汉语使用中更占优势,使用频率更高。
关键词:副词“生” 重叠形式“生生” 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引言就目前常用的辞书(虚词)来看,大部分都只录入副词“生”,却不录“生生”一词。
“至于现行通用的语文词典,像《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上外教育出版社,1995 年)、《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语文出版社,2014 年第三版)等也都没有收录”,只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年第六版)录入了副词“生生”一词。
就现在的研究程度看,张振羽和王玉丽曾分别从古代汉语及河南鹿邑方言方面对程度副词“生”做过些许研究,但都没有涉及“生生”,迄今只有张谊生(语言研究,2015)从语法化和主观化的角度分析“生生”的演变历程以及闵捷(2011)的硕士论文,对副词“生”与“生生”作了考察与比较。
本文将从“生生”的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方面入手来研究其性质及用法。
[1]一、“生”和“生生”的句法功能对比1.修饰谓语“生”和“生生”主要在句中作状语,都可以修饰谓语,但二者有以下区别。
(1)“生”主要修饰单音节动词及部分具有消极意味的形容词。
如:看她那眼神里,似乎常常含着惊惶,好象在警惕着别人的眼睛,生恐被谁看破心底的秘密似的。
(刘振华《女儿悲》)[2]他们生怕作家对人物作艺术的典型概括,就会丧失生活的真实性,违背写真人真事的原则。
(张德抄《报告文学艺术特征辨析》)许久,他开始悄悄地伸手在树干上摸索着,摸索了一阵,当手指触摸到树干上自己曾经刻下的那几道刀纹时,便用手指无端地在刀纹旁边剥着、刮着,恨不得把刀纹左近攀生着的青苔涤除干净,直到弄得手指生疼。
近代汉语试题及答案重点

《近代汉语》大纲练习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著名言语学家在20世纪40年作的《“这〞“那〞考原》一文中开始使用“近代汉语〞这个名称。
2、研究近代汉语主要依据该时期的材料。
3、夺文指了文字;衍文指了文字。
4、研究近代汉语,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近代汉语。
5、近代汉语文献言语同时具有丰富的变化形态和变化形态。
6、对于平、上、去、入四声,至迟在就已被分为平、仄两类,马上上、去、入三声归入仄声,与平声相对。
7、“平分二义,入派三声〞是的两大发觉。
8、举人——古代指选用人才,作名词用时,则指被举荐的人才。
时代则专指乡试取中者。
9、也有同步引申的现象。
10、近代汉语偏义词语包含偏义和偏义两类。
11、“我们〞的合音词“俺〞和“你们〞的合音词“您〞,最早使用于。
12、前缀“有〞的使用特点是:〔1〕只与动词组合;〔2〕“有V〞一般表示人的。
13、“生〞字作形容词后缀,用例大多见于时代的文献。
14、“奴〞和“侬〞声母相同,这两个词可能同出一源。
以后,“奴〞用作妇女的谦称。
15、第二人称代词“你〞从古代“〞演化而来,在唐代文献里已普遍使用。
16、近代汉语中“主语+表语+是〞的推断句X于。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每题 2 分,共8分〕1、门子听得,只做不知,洋洋的走了开来。
句中“洋洋〞的意思是。
A、懒洋洋B、悄悄地C、渐渐地D、骄傲地2、以下四组词,只用组都是合成词。
A、阿你、头口B、筹算、左右C、门户、兀兀D、郎当、早晚3、以下四组词,组都是动宾式合成词。
A、头高、船只B、净手、点胸C、口滑、辗转D、嘴舌、说开4、“却得一伙泼皮通报,不是着了那厮的手。
〞这是关系复句。
A、转折B、因果C、假设D、连贯三、是非题〔正确的在括号里打 ,错误的打 。
每题 1分,共10分〕〔〕1、南宋、元代、明代和清代是近代汉语时期。
〔〕2、近代汉语词语的总量不可能超过古代汉语。
〔〕3、无论是编写反切还是拼读反切,实际上都在进行着声、韵、调的分解和拼合。
近代汉语概论

近代汉语概论一、绪论近代汉语:晚唐古代到清朝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的,以口语为基本的书面语,它是介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一门语言历史学科。
诸家对于近代汉语三点相同的认识:1、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
2、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
3、诸家对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划分有迟早不一的参差情形。
在认识近代汉语历史范围的问题上,可以确立下面两条原则:1、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2、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
主干部分是近代汉语诸方面的特点表现得较成熟、较典型、较充分的时期。
非主干部分应该是前后两个阶段的共管地带。
主要抄写于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有可能早于晚唐的王梵志文,五代时期成书的禅宗著作《祖堂集》,北宋的二程语录等。
近代汉语的下沿可以向后延伸一段时间,清代中叶的《红楼梦》,中叶以后的《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等作品。
这并不意味着主干部分是主要的,而非主干部分是次要的。
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着眼,主干部分与非主干部分并无主次之分。
在近代汉语研究工作中,非主干部分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即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
近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
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1、产生大量的新的词语;2、古代汉语里的许多词语,在近代汉语里具有了新的意义;3、双音词、多音词的数量大大增加;4、涌现出一大批新的成语、谚俗语、歇后语、偏义语、隐语、行业语、术语以及外来语等。
近代汉语语法也很有特点,如前缀、后缀的使用比较频繁,常见的前缀有“阿”(阿谁、阿你),兀(兀谁、兀那),老(老哥、老弟),打(打睡、打探),所(所愿、所烦),有(有负、有失),等等。
常见的词尾有“子”、“儿”、“头”、“地”、“当”、“自”、“来”、“生”、“家”、“行”等。
在句法方面,近代汉语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型,“难道……不成?”“连……也…..”“……著”(表祈使)、“……则个”(表祈使)。
论近代汉语时期“~生”的词性问题

论近代汉语时期“~生”的词性问题“~生”是近代汉语文献中大量存在的构词形式。
汉语词汇是不断发展又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当一些词固化成一定形式时,往往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从而在理解上产生分歧。
助词和词缀都是从实词虚化来的,它们之间存在某种纠葛现象。
本文通过对近代汉语文献中“~生”用法的考察,进一步分析了“~生”的词性问题。
标签:近代汉语“~生”形式词缀助词中古近代时期,随着汉语复音化的发展,在古代单音词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复音词。
虽然词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根据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划分出來的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由于这个过程也经历了许多词义改变、实词虚化等情况,当一些词固化成一定形式时,往往被人们重新认识,因此分歧也就容易产生了。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词缀和助词的用法有一系列的交叉联系。
在实际应用中,助词与词缀的分歧也是存在的,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生”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分歧呢?一、词缀和助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曾经提到过“有些助词的‘词’的资格是不牢靠的。
”[1](P38)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举了“着”“了”“的”的例子,指出不少人认为动词后边的“了”和“着”应该看作动词后缀。
还有人主张把“的”分成两个:一个是助词,一个是后缀(我的|布的|现成的)。
这样在助词与词缀之间就产生了分歧。
助词是汉语虚词中一个重要的词类,也是汉语语法化进程中比较活跃、不断产生的一类。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助字”的概念。
他认为“凡虚字用以结煞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
”由于助词的形成大都经历了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所以形成后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它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动作的情态状貌、显示语气、构成结构关系等语法意义。
我们熟悉的有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着”“了”“过”,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等。
另外,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三百问》中还列出了表数助词“们”“第”,语气助词“呢、吗、吧”等。
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

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汉语出现很多新词,商务印书馆1978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到1996年修订时,追加了9000条词汇,并除去了已经过时的4000条词汇。
2002年又增补了新词新义1200余条。
这说明二十多年的时间现代汉语词汇变化很大。
本文主要想探讨一下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特点,由于题目很大,所以下面仅就日本学生在汉语词汇运用中容易产生偏误的一些问题来谈谈:一、反映改革开放的词汇大量出现,部分词汇的政治色彩淡化。
五四以后,反映社会主义的词汇激增,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反映改革开放的词汇尤其是科技、生活等方面的新名词大量出现,一些政治色彩较浓的词汇逐渐淡化。
例如:“翻身”原来指“躺着转动身体”,近代,“翻身”有了政治色彩,意思是“从压迫中解放出来”,而改革开放以后,“翻身”的政治色彩渐渐消失,主要指“改变落后面貌或不利环境”。
例:只有进行改革,我厂的生产才能翻身。
同样,“压迫、打倒”等词已经很少在报纸上出现了,“解放”虽然出现频率很高,可是主要用于“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往往取代了表示阶级概念的“政治上获得自由”这个含义。
二、现代汉语词汇在发展中语义出现了分化。
汉日同形词有两个来源,一是日语吸收了大量汉语词汇,二是用汉字的构词法新造了很多日语词汇,反过来传入汉语。
我们把汉日同形词作一下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语义的分化。
2.1汉日同形词比较。
汉日同形词中名词最多,如事物、时间、方位、地理、身体部位名称、颜色、自然物象、气候名词等;其次是形容动词和动词,如:“安全、重要、研究、修理”等。
汉日同形词可分为三类:2.1.1意思完全一致。
“汉日同形词中同义词比重最大,约三分之二以上,而且往往是名词。
①”这里的所说的“同义词”,即本文所指的“意思完全一致”的词。
如:政治、社会、教育、警察、国民、安全、学生、讲座、武器、交通、学会、逮捕、加工、投稿、搜查、搜索、外交、政策、官僚、事故、希望、开发、公开、视察、候补、注意、完成、存在、景气、演出、说明、生命、财务、组织、委员会、支援、王国、选手、连续、被害者、统计、原因、人员、概要、制造、绿地、面积、正规、品质、保证、部门、固定、沿革、认证、过失、同期、结果、责任、谈判、条约、制定、绝对、解散、食欲、意识、禁烟、监禁、意外、一生、危机、地下室、处方、命令、高血压、最初、地球、当时、赞成、反对等。
汉语言学-近代汉语-重点分析

学习目标1、专家们对近代汉语的三点共同认识2、主干时期和主干时期3、近代汉语在词汇方面主要有哪些特点第一章绪论1、专家们对近代汉语的三点共同认识是什么?专家们三点相同的认识是:⑴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
⑵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
⑶南宋、元代、明代和清代前半期是大家基本上能够同意的近代汉语时期。
2、袁宾提出的汉语史分期的两条原则是什么?认识汉语史的两条原则是:⑴认识主干部分原则。
⑵前后阶段可以重叠原则。
⒊什么是主干时期?什么是非主干时期?近代汉语研究的主干时期是近代汉语诸方面的特点表现得较成熟、较典型、较充分的时期,它大致是南宋、元代、明代和清代前半期。
非主干时期是联系前后两个主干部分的纽带,也是前后两个语言历史阶段相交替的时期。
古代汉语以先秦汉魏为主干,现代汉语以五四运动以后为主干。
⒋哪些著作可以作为近代汉语早期著作的代表?(P5)主要抄写于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有可能早于晚唐的王梵志诗,五代时期成书的禅宗著作《祖堂集》,北宋的二程语录等文献,是近代汉语早期的研究对象。
因为近代汉语的若干特点在上列文献中已经出现。
⒌哪些著作可以作为近代汉语晚期著作的代表?清代中叶的《红楼梦》《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是近代汉语晚期研究的对象。
⒌哪些著作可以作为近代汉语晚期著作的代表?清代中叶的《红楼梦》《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是近代汉语晚期研究的对象。
⒍主干部分与非主干部分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着眼,主干部分与非主干部分并无主次之分。
⒎近代汉语的主干时期有多长?加上非主干部分总共有多长时间?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即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
⒏近代汉语在词汇方面主要有哪些特点?⑴产生了大量的新的词语。
⑵古代汉语里的许多词语,在近代汉语里具有了新的意义。
⑶从词语的内部结构来看,双音词的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多种具有固定形式和能产性质的多音节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近代汉语时期 “ 生”的词性问题 ~
口褚 立 红
摘
要: “ ~生 ” 是 近 代 汉 语 文 献 中 大 量 存 在 的构 词 形 式 。 汉 语 词 汇是 不 断 发 展 又 在 一 定 时 期 内相 对 稳 定
的,当一些词 固化成一定形 式时,往往要求/Al k' 重新认识 ,从 而在理解上产生分歧 。助词和词缀都是从 实词虚化
认 识 , 因 此 分 歧 也 就 容 易 产 生 了 。 笔 者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发 “ ”或 “ ”动 作 持 续 的状 态 。 走 躺 现 , 词 缀 和 助 词 的 用 法 有 一 系 列 的交 叉 联 系 。在 实 际 应 用
中 ,助 词 与 词缀 的 分 歧 也 是 存 在 的 , 近 代 汉 语 时 期 产 生 的
一
的P 现成的)。这样在助词与词缀之 间就产生了分歧 。
助 词 是 汉 语 虚 词 中 一 个 重 要 的 词 类 , 也 是 汉 语 语 法
般 是 由实 词 虚 化 而 来 的 , 属 于 不 成 词 语 素 。所 以 笔 者 认
化 进 程 中 比较 活 跃 、 不 断产 生 的 一 类 。 马 建 忠 在 《 氏文 为 词 性 确 定 在 前 ,而 词 缀 的概 念 是 在 词 汇 发 展 过 程 中 固 化 马 通 》 中 第 一 次 明 确 提 出 “ 字 ” 的概 念 。 他 认 为 “ 虚 字 的一 种 表 现 , 二 者 是 不 同 层 面 的两 个 问 题 。如 同 大 家 熟 悉 助 凡
音 词 的基 础 上 产 生 了 许 多 复 音 词 。 虽 然 词 在 不 断 发 展 变 “ ” “ ” “ ”等 。 子 儿 头 化 , 但 根 据 语 法 功 能 、形 态 和 意 义 划 分 出来 的类 一 般 是 比 两 者 比 较 可 以 看 到 , 在 用 法 上 它 们 的 相 同 点 是 都 只
“
~
二者 的不同在于 助词在词之 外还有其 他的语法功 能,
可 以 附着 在 短 语 或 句 子 上 面 表 示 结 构 关 系 或 动 态 等 语 法 意 义 。 如 “ 小 孩 子似 的 ” “ 计划 地 ( 行 ) ” 等 。 像 有 进 通 过 以 上 比 较 我 们 发 现 , 助 词 与 词 缀 之 问 有 重 合 关
来的,它们之 间存在某种纠葛现象。本 文通过对近代汉语文献 中 “ ~生”用 法的考察 ,进一步分析 了 “ 一生” 的
词 性 问题 。
关键 词 :近 代 汉语 “ ~生 ” 形 式
词缀
助 词
中 古 近 代 时 期 , 随 着 汉 语 复 音 化 的 发 展 , 在 古 代 单 为 前 缀 和 后 缀 , 它 的 意 义 主 要 由词 根 承 担 。常 见 的 词 缀 有
生 ”是否 也 存 在 这 样 的分 歧 呢 ?
一
、
词缀 和 助 词 之 间 的联 系 与 区 别
吕 叔 湘 先 生 在 《 语 语 法 分 析 问 题 》 中 曾经 提 到 过 汉 “ 些 助 词 的 词 ’的 资 格是 不 牢 靠 的 。” I (8为 什 么 这 有 f P) ]3
较 稳 定 的 。 由 于 这 个 过 程 也 经 历 了许 多 词 义 改变 、 实 词 虚 附 着 在 其 他 词 的 上 面 , 都 只 有 语 法 意 义 且 位 置 固 定 。 如
化 等 情 况 , 当 一些 词 固化 成 一 定 形 式 时 , 往 往 被 人 们 重 新 “ 着 ” “ 着 ” ,其 中 的 “ ”用 在 动 词 的后 面 , 表 示 走 躺 着
用 以 结 煞 实 字 与 句 读 者 , 日 ‘ 字 ’ 。 ” 由于 助 词 的 形 成 的 “ ” “ ” “ ” , 它们 还 应 看 作 是 助 词 , 但 也 不 否 助 着 了 的 大 都 经 历 了一 个 实 词 虚 化 的过 程 ,所 以形 成 后 的助 词 没 有 定 它们 具 备 后 缀 的特 点 。 实 在 意 义 , 它 的 作 用 是 附 着 在 实 词 、 短 语 或 句 子 上 面 表 示 动 作 的 情 态 状 貌 、显 示 语 气 、构 成 结 构 关 系 等 语 法 意 义 。 “ ” “了 ” “ ” , 比况 助 词 “ 的 ” “一 样 ” “ 着 过 似 一
系 。但 这 种 关 系 是 不 能 混 为 一 谈 的 , 助 词 是 词 类 中 的一 种
类 型 ,对 词 、 短 语 、 句 子 起 各 种 标 志 作 用 。 在 词 汇 发 展 过
么 说 呢 ?他 举 了 “ ” “ ” “ ” 的 例 子 , 指 出不 少 人 程 中 与 其 他 词 同 时存 在 , 具 有 自己 区 别 于 它 词 的 性 质 和 功 着 了 的 认 为 动 词后 边 的 “ ”和 “ ”应 该看 作 动 词后 缀 。还 有人 能 , 并 承 担 相 应 的 作 用 , 也 可 以说 它 是 实 词 虚 化 独 立 出 来 了 着 主 张把 “ ”分成 两个 :一个 是 助 词 ,一个 是 后缀 ( 的 I 的 我 布 的 词 , 附着 在 其 他 词 上 , 可 以一 起 作 独 立 的 语 法 成 分 。 而 词 缀 属 于 构 词 语 素 ,是 用 附 加 的方 式 构 成 合 成 词 的 语 素 ,
般 ”等 。 另 外 ,邢 福 义 先 生 在 《 语 语 法 三 百 问》 中 还 列 汉 j
二 、 “ 生 ”形 式 中 “ ”的 性 质 ~ 生
汉 语 词 汇 是 不 断 发 展 又 在 一 定 时 期 内相 对 稳 定 助 词 “的 ” “ ” “ ” , 动 态 助 词 当一 些 词 固化 成 某 种 形 式 时 , 往 往 要 求 人 们 重 新 认 识 , 常 地 得 会 使 人 们 在 理 解 上 产 生 分 歧 。然 而 ,在 分 歧 产 生 之 前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