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染过程及循环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PPT

5、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二)初侵染和再侵染
1、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 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2、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 病的过程叫再侵染。
➢ 大多数真菌需要较长的潮湿时间。
3、光照:光是许多真菌产生繁殖器官所必需的。
❖ 一般12 h的光暗交替,就能促进孢子产生。 ❖ 有些真菌需要在全光条件下培养才能产生孢子。 ❖ 紫外光和近紫外光对某些真菌的繁殖有促进作用。
二、 侵染循环
定义:指病害从一个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 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害循环。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1)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 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病害。
2)❖多多为循种环传病或害土:传的系统性病害;
❖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病原物产生抗逆性较强的休眠体);
❖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 ❖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菌量增长幅度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 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积年流行病 害”。
在变动的室温下,几天之后就能产生大量孢子。
❖ 有性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比无性孢子更窄,且要求较低的温度。 白粉菌:晚秋才产生闭囊壳,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 子囊菌: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过程需要一个低温 阶段。
2、湿度
➢ 在实验室中,对未产生子实体的病组织,常用保湿 的方法促其产生子实体。
此期是病原物侵染过程的薄弱环节,防治的有利阶段。
植物表面孢子萌发 形成侵入结构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植物病害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的生理和形态异常,导致植物发育受阻、产量减少甚至死亡的一类疾病。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病原体入侵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一步。
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植物体内,包括直接侵入、伤口侵入和寄生侵入等。
直接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植物的气孔、毛细孔等直接进入植物体内。
伤口侵入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机械伤害或其他外界因素导致组织破裂,病原体利用这些破裂的组织进入植物体内。
寄生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寄生植物、昆虫等中间宿主进入植物体内。
病原体入侵后,会在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
病原体定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二步。
定殖是指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选择合适的组织或细胞,并与之结合形成病斑或病疫。
定殖的位置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和植物的抗病性。
有些病原体选择在植物的叶片、茎秆等外部组织定殖,形成病斑;而有些病原体则选择在植物的内部组织、根系等部位定殖,形成病疫。
定殖后,病原体开始繁殖并释放出毒素,导致植物组织的损伤和病状的出现。
病原体的繁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最关键步骤。
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通过分裂、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
分裂是指病原体细胞在植物组织内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增加数量。
孢子形成是指病原体通过分生孢子、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等方式产生孢子,用于传播和感染其他植物。
病原体的繁殖过程中,会不断释放出大量的病原体细胞或孢子,进一步感染植物或传播给其他植物,形成侵染循环。
总结起来,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可以概括为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三个阶段。
病原体通过入侵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最终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也需要加强病原体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水平,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关系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关系一、侵染过程1. 接触寄主:病原物首先需要接触并附着在寄主植物的表面,这通常需要有一定的物理或化学刺激。
例如,病原菌的孢子或菌丝可能会被风、雨、露水、昆虫等携带并传播到寄主植物上。
2. 侵入寄主:在接触寄主后,病原物会通过各种方式侵入寄主体内。
这可能包括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通过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等)进入,或是利用昆虫等传播媒介进入。
病原物的侵入通常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例如湿度、温度、光照等。
3. 在寄主体内的扩展:一旦进入寄主体内,病原物会开始繁殖并扩展。
这可能包括在寄主的细胞间或组织内扩展,破坏寄主的正常生理机能,以及与寄主争夺水分、养分等。
病原物的繁殖和扩展速度通常受到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的影响。
4. 产生繁殖体:在寄主体内,病原物会形成各种繁殖体,如分生孢子、菌丝等。
这些繁殖体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再次侵染寄主植物或在环境中繁殖,形成新的侵染源。
二、病害循环1. 初侵染:初侵染是指病原物第一次侵入寄主并繁殖的过程。
初侵染通常发生在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和侵入后,并在寄主体内产生可见的病症或症状。
初侵染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病原物的种类、数量、环境条件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2. 再侵染:再侵染是指病原物在寄主体上繁殖后,再次侵入寄主并继续繁殖的过程。
再侵染通常发生在初侵染后的数天到数周内,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病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再侵染是导致病害流行和扩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病害流行:当病原物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同时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害会迅速扩展和流行。
这通常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如湿度、降雨、温度等)和社会因素(如农业操作、人口流动等)的配合。
病害流行的程度和速度取决于病原物的种类、数量、环境条件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4. 终末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原物的数量逐渐减少,寄主的抗病性也逐渐增强,病害逐渐减轻并趋于消失。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2、环境条件影响:
以温度影响最大,和病原物发育的适温有关, 因为在植物体内,受外界湿度的干扰小。
(四)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 真菌性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
5、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二)初侵染和再侵染
1、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 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2、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
病的过程叫再侵染。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2、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薯:马铃薯病毒病、细菌性环腐病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3、病株残体
③ 光照
(三)潜育期
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期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也
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时期。
1、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方式 :
1)局部侵染: 病原物局限在侵入点附近,形成局部的
或点发性的感染(潜育期较短),如真
菌性叶斑病。
2)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
侵染循环

细菌病害更为重要。
2、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只有几十米远。 3、 对于这类雨水传播的病害的防治,只要能消灭当地菌
源或者防止它们的侵染,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4、灌溉水也能传播病害,应当避免串灌和漫灌。
根据侵染循环中再侵染的有无将侵染性病害 分为:
• 单循环病害: 一个生长季只一次侵染
– 病菌只繁殖一代 – 寄主感病期短 – 病程长
小麦散黑穗病、杆黑粉病、腥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
• 多循环病害:
– 病原物可繁殖多代 – 寄主感病期长 – 病程潜育期短
• 寡循环病害:有再侵染,但次数少而不重 要。例如棉花枯萎病、大麦条纹病等。
–
发病期 symptom appearance
(一)侵入前期
从病原物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 ,或与寄主植物直接接触后,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 ,并与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直到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 一段时间。
包括接触前和接触后两个时期。
接触前的活动
农业防治 气流、雨水或昆虫
病原物
寄主植物 分泌物
病毒 细菌 病原真菌
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 管才侵入,通常为 几小时,很少超过 24小时。
一旦接触随
即侵入。
侵入所需要的接种体的数量
病原物的侵入要有
一定的数量,才能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寄主品 引起侵染和发病。
种的抗病性和侵入部位而不同。
就能引起侵染;
侵入所需的最低数 量称为侵染剂量。
如许多侵染叶片的真菌,单个孢子
植 物 病 害 耿 侵 月 染 华 循 环
病害的侵染和循环

发病期
• 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 是病征出现时期,通常又称产孢期。
• 1伴随病状的产生而产生,锈病、黑穗病 • 2死亡后,表现病征 • 3病原物在干燥天气不产生,在潮湿天气产生:霜霉、疫 霉 • 4不产生病征。
病原物的传播
• 病原物的传播是指在越冬(越夏)场所的病原物怎样传播到 后一季作物上,以及在田间如何进一步传播扩散等。
初侵染再侵染
• 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 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 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 染。
潜育期
• 概念:指病原物侵入后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 状的阶段。 •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内进一步繁殖和扩展的时期,也 是寄主植物调动各种抗病因素积极抵抗病原危害的时期。
潜育时间
•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一般10天左右。 • 潜育期的长短与寄主状况有关,不同寄主植物,或同一 植物,的不同发育期,以及营养条件不同,潜育期都不同
病害循环
• 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 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侵染过程只是整个病害 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要素
•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 • 病原物的传播 • 初侵染在侵染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
• 作物收获以后,病原物在何处存活,包括越冬的场所和越 冬方式以及越冬的存活事等。
病害的侵染过程和循环
侵染过程
• 侵染过程 :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 的过程。 接触期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
接触期(侵入前期)
• 概念: 是指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 部位的初次直接接触. • ①被动活动:是指病原物从休眠场所依靠各种自然动力( 气流,水流及介体)或人为传带,被动地传播到植物感病 部位或其周围。
植物病理学 第8章 侵染过程 图文

土壤含水%
发病率%
80
10.7
40
55.3
20
22.3
土壤含水地40-50%利于孢子萌发。
土壤过湿可造成①通气不好,不利孢子萌发和生长; ②对寄主植物萌发生长较 快;③微生物较活跃,对病原物生长起抑制作用。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
2.温度
温度影响病原物能否萌发、生长以及病原物生长发育的速率。真菌萌发 生长都有最高、最适和最低温度。大多数真菌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25℃,
• 病原真菌一旦侵入寄主体内,菌丝体就会以胞间生长和/ 或胞内生长两种方式在寄主体内扩展,兼性寄生的的真菌 (小麦全蚀病菌和禾谷镰孢菌可以在胞间生长和/或胞内 扩展;专性寄生的真菌的禾柄锈菌和卵菌中的霜霉菌等以 胞间生长的方式在寄主体内扩展;
点)。
(三)接触后的活动
病原菌接触寄主后,萌发和生长。在寄主附近形成一个附 着胞,体眠孢子---芽管侵染丝 --- 附着孢----侵入。 病原物生长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 芽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 裂繁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这时分泌物对病原 物影响最大。伤口病原物和细菌从伤口流出的营养物质 中吸收营养,不断繁殖自已。
小麦条锈夏孢子在水中才能萌发,湿度为100%,萌发率为10%,湿度为 99%,萌发率不到1%。稻瘟病分生孢子,在水中萌发率为86%,相对温度为 100%时, 萌发率小于1%。 但各种孢子并不完全一样, 苹果黑心病的子囊 孢子萌发最低相对湿度为98.7%,大麦坚黑粉病菌萌发相对湿度为95%。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
但具体到各种真菌不同。鞭毛菌的游动孢子要求温度低一些,子囊菌和半 知菌对温度要求高一些。在合适温度下,萌发率很高,经历时间也很短,如: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与循环 病害的侵染过程

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在寄 主体内扩展蔓延,引起寄主发生病害的过程。
一、接触期 病原物与寄主接触起到产生侵入机构止
主动接触 被动接触
病原物自己的活动 风、雨、昆虫传带
二、侵入期 开始侵入——建立寄生关系止 1、侵入途径
(1)直接侵入 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部分真菌
不一定对生产造成大的损失
各种因素都 利于病害的
发生
病害严重发生
对生产造成大的损失
第四节 病害的流行
病害流行——病害大面积普遍而且严重发生,
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怎样预防病害流行?
导致病害发生的三个基本因素
• 有病原物存在 • 有感病寄主存在 • 环境条件适合病害的发生
导致病害流行的三个基本因素
非侵染性病害
症状特点 无病征,主要表现为抑制性病状和
坏死性病状 变色、矮缩、坏死、落花、落果、
落叶、萎焉枯死
田间发生特点 1. 发病普遍,发病率高 2. 受害程度较一致 3. 病害在田间分布均匀或具方向
性,如日晒灼伤 4. 当致病因子消除后,病害停止
发展,并可能恢复正常
侵染性病害
真菌病害 细菌病害 病毒病害 线虫病害 寄生性种子 植物病害
病害诊断的方法与步骤
(3)确诊病原物
A.根据症状
症状独特的病害
B.根据症状与镜检 病部病原物
症状相似的病害
C.根据柯赫氏原则
新的病害
炭疽病
霜疫病
炭疽病
霜疫病
考赫氏原则
考赫氏(Robert Koch) 根据前人的看法和 自己的经验提出来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病 害的病原物的一项原则。
是植物病害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可帮 助研究者在进行病原鉴定时对于所得的结果作 出正确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入期
将病原菌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 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
侵入的途径
• 直
接
侵
入
• 自然孔口侵入 • 伤 口 侵 入
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受寄主的感病期、感病器官、病原物 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中 以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最大。
1、湿度Βιβλιοθήκη 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能否萌 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 2、温度
影响产孢的因素:
• 1、温度: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过程需要 一个低温阶段 • 2、湿度:高湿度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能促进子囊孢子的 产生。 • 3、光照:光是许多真菌产生繁殖器官所必需的。
• 4、寄主:病原物与寄主的组合决定病原物与寄主的亲和性 程度,进而决定病害症状的表现和类型,症状的发展速度 及病部繁殖体的数量。
潜育期
↓
呈现症状
发病期
↓
病部死亡,产生孢子
• • • • •
病原物侵染过程包括: 接触期(侵入前期)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
(一)侵入前期(接触期)
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到达能受到寄主外
渗物质影响的根围、叶围,即到达侵入部位形成
各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侵染过程的薄弱环节,防治的有
利阶段。
潜育期的长短与病害流行有密切的关系。潜 育期短,发病快,循环次数多,病害容易大发生。
发病期
发病期从出现症状直到寄主生长期结束,甚至植物 死亡为止的一段时期。
症状出现以后然后进入繁殖阶段产生 子实体,症状也随着有所发展。显症期是病 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
真菌性的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 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1、田间病株;
2、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块根、块茎、
鳞茎)
3、植物病残体 4、土壤、粪肥 5、介体
(二)初侵染和再侵染
1、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 季节中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2、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
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3、光照 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关闭,因而影响侵入。
潜育期
潜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 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期,是病 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
潜育期的长短及影响因素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随病害类型、温度、 寄主植物特性、病原物的致病性不同而不同,一 般为10 d左右,水稻白叶枯病:3 d,大、小麦散 黑穗病:半年
二、 侵染循环
定义:指病害从一个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
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害循环。 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初 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病原物的传播
(一)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定义:指病原物如何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
期或收获后的阶段,成为下一个生长季
节的初侵染来源。
场所: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病的过程叫再侵染。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 害划分为:
1)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 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 病害。 2)多循环病害: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 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三)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自然传播的最远方式。如小麦条锈病菌的夏孢 子可借助气流传播1000 km以上。
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具胶质的子实体遇水膨胀以后,接种
体才能从子时体中溢出,随着水滴的溅和水流 而传播
生物介体传播:蚜虫、飞虱和叶蝉 土壤和肥料传播:实际是被动的携带到异地传播病原物
人为传播:种苗和种子的调运 农事操作和农业机械传播
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真菌:以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
细菌:多数由雨水和昆虫传播;
病害侵染过程 病害侵染循环
陈宏杨 腾飞农业负责人
病原生物的侵染过程
•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 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 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 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 程。 • 简称:病程。
孢子萌发
侵入期
↓
侵 染 过 程
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
病毒:主要由生物介体、人为因素传播;
寄生性种子植物:种子可由鸟类、气流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