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
2017年湖北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湖北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对于高三语文的复习,在小编看来,想要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成绩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多做语文试题!下面是店铺整理的2017年湖北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7年湖北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角色/咀嚼苇草/韦编三绝契约/提纲挈领因为/为虎作伥B.深闺/宫闱果脯/周公吐哺巨擘/擎天一柱舟楫/开门揖盗C.涟漪/绮丽拙劣/相形见绌召唤/昭然若揭颓圮/否极泰来D.辽阔/寥廓嗔怒/心思缜密坎坷/百舸争流觊觎/面面相觑2.下列词语中,各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袤凄惋斡旋初来乍到不求甚解B.自诩蜷缩寂寥前倨后恭礼上往来C.脉搏寒暄赋予不能自己涣然冰释D.宫阙商榷踯躅戛然而止自暴自弃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得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2013年,王立军因涉嫌犯罪被公开审判,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后,认罪,不上诉。
②你尽可以放心,他这个人不失信,今天他一定会按照约定的内容把你的事情办好。
③莫言的获奖,很难改变今天中国文学创作整体的现实,也很难缓解我们的文化焦虑状态。
A.伏法向来良莠不齐B.服法从来参差不齐C.伏法从来良莠不齐D.服法向来参差不齐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建设美丽中国是报告的亮点之一,有了这样的目标,将成为我们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一个路标。
B.近日,有关延迟退休的多种备选方案已提交有关部门讨论,可是有一个非常现实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延退之后,有幼儿的家庭怎么办?C.受31日5.9级地震影响,虎跳峡景区和石卡雪山景区的部分景点已暂时关闭,为了游客及广大市民的安全,云南迪庆州旅游局发出公告,建议游客暂勿前往。
D.湖南卫视于第四季重磅推出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再掀收视狂潮,节目形式、内容十分活泼,节目中的小朋友也成为了网友们追捧的偶像。
湖北省2017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机密·启用前湖北省2017届高中毕业生第一次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卷共22题,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贴好准考证号条形码或将考号对应数字涂黑。
考生应根据自己的试卷类型,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用2B铅笔填涂试卷类型A或B。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使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该题在答题卡上的相应区域内,超出区域范围答题视作无效答案,答案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清洁,不能将答题卡撕损、揉捏或折叠。
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有容之大剑武回顾近30年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真有隔世之感。
从那个人人自危、噤若寒蝉、色调单一的年代到如今这个艺术家们四体畅达、神采飞扬、几近为所欲为的年代,其间的距离有如天壤。
人们说,当代中国是一个没有艺术大师的时代,虽然大师的桂冠四处飞扬。
面对河南安阳的殷墟刻辞甲骨,面对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人像,面对甘肃敦煌的石窟壁画……甚至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木刻与漫画,还有齐白石的红花墨叶、黄宾虹的郁勃山川、徐悲鸿的行空天马与傅抱石的散锋皴法等,当代造型艺术家难免汗颜。
但是,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又是空前的,这就是其在主题、体裁、题材、风格、语言、材料、电脑程序诸方面的多元进发态势。
虽然有过反复和挫折,当代造型艺术家还是真正地拥有了表现一切的权利,也有了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可能,主流与非主流艺术不仅和平共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共享互生、相携而进的。
造型艺术各门类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目标,也各有各的造化与成就。
2017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语文检测试卷

2017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语文检测试卷想要高考得高分,首先要确保不丢分。
祝高考顺利!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仅供大家参考!语文检测试卷一、语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列观(guān) 孱头(càn) 弋射残羹冷炙B.衣褐(yì) 属文(zhǔ) 汤镬精思傅会C.砧板(zhēn) 酒筵(yán) 挑唆喧寄情志D.更嫁(gèng) 忤逆(wǔ) 距傲忘餐废寝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而束君归赵矣(捆绑)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祝寿)相如虽驽(愚劣,无能) 武复穷厄(困窘)B.扶辇下除(殿阶) 且陛下春秋高(年级)自分已死久矣(分别) 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C.施关发机(拨动) 连辟公府(开辟)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应验) 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D.左右皆靡(退却)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不如因而厚遇之(招待、款待)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违背、触犯)3.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不同句式的一组是( )(2分)A.为降虏于蛮夷验之以事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未之有也C.见犯乃死而君幸与赵王D.求人可使报秦者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A.而相如廷叱之得夜见汉使B.臣请完璧归赵宜皆降之C.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毕礼而归之D.且庸人尚羞之单于壮其节5.下列出自课内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我实在害怕既欺骗了大王又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玉回去,已经抄小路回到赵国了。
C.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译文: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2017年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湖北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解析版)手打录入:青峰弦月本试卷共六大题,8页。
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灵.秀磷.光玲.珑剔透聆.听教诲B.诞.生旦.角淡.泊明志担.当重任C.宿.营诉.说夙.兴夜寐素.昧平生D.咨.询滋.生芝.兰之室孜.孜不倦【答案】C【解析】A项读líng lín ling líng;B项读dàn dàn dàn dān;C项都读sù;D项读zīzī zhīz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羞涩袅娜歌声缈茫荷塘薄雾B.霜天廖廓峥嵘岁月浪遏飞舟C.细腻箫索落蕊残叶秋蝉嘶叫D.嫩黄葱茏婆娑起舞繁茂苍翠【答案】D【解析】A项“歌声渺茫”;B项“寥廓”;C项“萧索”;D项全都正确。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
中国这如许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且将它地挥洒出来。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每个家长让孩子读书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在中国人看来,最大的出息莫过于治国平天下。
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绝大部分人所做的、能做的都和当年自己所想的有很大距离。
为什么现代的抑郁症这么多而传统的中国人抑郁症没有这么多呢?就是靠着八个字:“儒道兼综,显隐皆可”。
儒道两家互相补充,天下有道则显,处逆境则隐。
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
佛教进入中国有2000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超过许多人的认识,如果从我们现存的汉语当中去掉佛教传来的语言,我们恐怕就不能说话了。
为什么?很多都是佛教中传来的词。
比如我们常常说的“世界”这个词就是佛教词汇,其他如“实际”“相对”“绝对”“因果”“究竟”“导师”“功课”“作业”……包括很多成语:“头头是道”“心心相印”……都来自佛教经典。
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古代雕塑,从敦煌、云岗、龙门,到乐山大佛,大部分来自佛教,如果不讲佛教雕塑的话,中国几乎就无法撰写雕塑史。
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
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
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与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不同,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都是。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而言,是“根与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DNA,是我们民族的标识和符号。
我曾经在一个大学讲课的时候请学生们设想一下: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不识字,甚至只有一个乳名,他是传统社会中几亿人中的一个。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7湖北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_湖北语文预测卷试题

湖北语文预测卷试题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着陆/着凉打叉/不差钱蔓延/顺蔓摸瓜B.婢女/裨将拙劣/捉迷藏猝死/人文荟萃C.台甫/果脯饯行/监护人折本/百折不挠D.刹那/古刹剥削/削铅笔吭声/引吭高歌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蛰伏陪笑脸走投无路惹事生非B.收讫挖墙脚因噎废食分庭抗礼C.坐镇发祥地别出新裁敝帚自珍D.遐想高品位平心而论合盘托出3.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在两代独生子女家庭中,作为父母辈的四个人,几乎把全部心血都____在孩子的身上。
②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_____创作的英文小说《少帅》即将于9月1日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③领导看望因云南鲁甸地震而导致双腿截肢的病人时说,____身体受到了严重摧残,___要努力坚持下去,使生命变得有光彩。
A.灌注原形即使/也B.贯注原型虽然/但C.灌注原型虽然/但D.贯注原形即使/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又是一年中秋时,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一轮珠圆玉润的月亮悬挂在夜空中,给人以祥和安宁的感觉。
B.现在许多人一提起知识经济,就以为只要有了知识,有了技术,经济就能发展起来。
事实上,知识经济并非海市蜃楼,还要以资本为基础。
C.2014年,解玺璋推出新作《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聚焦梁启超主张“自改革”的这段历史,让我们重回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
D.暑假期间新华书店精心策划了“享受阅读,享受生活”的大型阅读活动,部分书籍打折销售,吸引了许多消费者慷慨解囊。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了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
B.近日,俄罗斯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以卫生不达标为由,对莫斯科市4家麦当劳餐厅发出停业整顿,其中就包括麦当劳在俄罗斯开设的第一家餐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与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又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
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
后来转变成公孙弘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
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
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
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知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税收。
为防止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
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
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
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
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人认同自己是汉人,早在汉朝时,便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汉人”的身份之所以被认同并能一直维持到今天,是因为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C.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得益于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像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这些学者的不懈努力。
D.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同时也获得了几千年中国人的认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它不同于犹太人、日耳曼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的民族。
它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B.汉朝的科举制度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从而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
C.汉武帝时代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从而形成全国经济网络,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这种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D.在汉代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已经形成,各地精英都云集到中央,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人的名称源于汉朝,从刘邦到文景二代还没有呈现汉朝的特点,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使最初的动荡不安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
B.汉朝的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奠定了基础,进而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C.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由于密告逃税者可得到相当丰厚的赏金,所以全国告密成风,破坏了工商业机制。
D.汉朝时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入农村,农村生产的集散功能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我这次看见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这一种光明。
我自己自幼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是相信创造的活力是我们生命的根源,也是自然的内在的真实。
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你看那自然中何处不是生命,何处不是活动,何处不是优美光明!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蔽之,我感得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精神的表现。
但是年事长了,经验多了,同这个实际世界冲突久了,晓得这空间中有一种冷静的、无情的、对抗的物质,为我们自我表现、意志活动的阻碍,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又晓得这人事中有许多悲惨的、冷酷的、愁闷的、龌龊的现状,也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这个世界不是已经美满的世界,乃是向着美满方面战斗进化的世界。
你试看那棵绿叶的小树。
他从黑暗冷湿的土地里向着日光,向着空气,作无止境的战斗。
终竟枝叶扶疏,摇荡于青天白云中,表现着不可言说的美。
一切有机生命皆凭借物质扶摇而入于精神的美。
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于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
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
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是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这种感觉就叫做“美”。
自然无往而不美。
能够细密而真切地摄取自然印象莫过于照相片了。
若是艺术以纯粹描写自然为标准,总要让照片一筹,而照片又确是没有图画的美。
罗丹说:“果然!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
”这话含意深厚,道理何在呢?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物即是动,动即是物,不能分离。
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能捉摸者,已是非动;非是动者,即非自然。
照片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象了。
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
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
但是艺术是否能表现“动”呢?艺术怎样能表现“动”呢?我们拿一张照片《行步的人》和罗丹雕刻的《行步的人》一比较,就觉得照片中人提起了一只脚,而凝住不动,好象麻木了一样;而罗丹的石刻确是在那里走动,仿佛要姗姗而去了。
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刻怎样会能表现这种‘动象’?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
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
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
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使我们观者能同时看见第一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
”这是罗丹创造动象的秘密。
罗丹认定“动”是宇宙的真相,惟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表示那自然背后所深藏的不可思议的东西。
这是罗丹的世界观,这是罗丹的艺术观。
罗丹自己深入于自然的中心,直感着自然的生命呼吸、理想情绪,晓得自然中的万种形象,千变百化,无不是一个深沉浓挚的大精神。
这个自然的精神凭借着物质,表现出花,表现出光,表现出云树山水,以至于鸢飞鱼跃、美人英雄。
所谓自然的内容,就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而已。
“自然”本是个大艺术家,艺术也是个“小自然”。
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
罗丹深明此理,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
但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
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因为情感动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
罗丹和古希腊雕刻的区别也就在此。
希腊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这是理性的表现。
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
所以希腊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几何学”,罗丹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心理学”。
自然无往而不美。
普通人所谓丑的如老妪病骸,在艺术家眼中无不是美,因为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
果然!这种奇丑怪状只要一从艺术家手腕下经过,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美术品了。
罗丹的雕刻无所选择,有奇丑的嫫母,有愁惨的人生,有笑、有哭、有至高纯洁的理想,有人类根性中的兽欲。
他的眼光要深刻些,要精密些。
他看见的不止是自然人生的表面,乃是自然人生的核心。
他看见这宇宙虽然物品繁富,仪态万千,但综而观之,是一幅意志的图画。
他看见这人生虽然波澜起伏、曲折多端,但合而观之,是一曲情绪的音乐。
情绪意志是自然之真,表现而为动。
所以动者是精神的美,静者是物质的美,世上没有完全静的物质,所以罗丹写动而不写静。
罗丹一生工作不息,创作繁富。
他是个真理的搜寻者,他是个美乡的醉梦者,他是个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
他生于一千八百四十年,死于近年。
生时受人攻击非难,如一切伟大的天才那样。
(选自宗白华《看了罗丹雕刻以后》,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然无往而不美,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它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人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B.图画和照相是人们留住大自然美的方式,照片能够细密而真切地摄取自然印象,如果是艺术以纯粹描写自然为标准,图画总要让照片一筹。
C.罗丹不仅能从自然物质的“动象”中体悟到自然的真相,而且能用创造动象来表现自然背后深藏的生命精神。
注重表现自然内在的精神生命,不讲究作品外在的艺术形式。
D.他看见这宇宙虽然物品繁富,仪态万千,其雕塑作品是以完全静态的形式来表现动态的自然之美、精神的美。
5.下列对划线句子的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自然永远处于“动”中,照片把处于“动”的自然转变成静象,不能表现自然之真,所以照片说了谎。
B.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的中间的过程,然后‘动象’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