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精要崩漏门
最新中医妇科学课件崩漏教学讲义ppt课件

逐瘀止血----炒蒲黄 枳壳 益母草 三七 血余炭 茜草 山楂。
无论出血时间长短,只要出血量多,有血块, 伴腹痛拒按者均可用。有周期者在行经中间(2-3 天)服用,无周期者,在出血最多的2-3天服用, 一般用三付。
凉 血止血----地榆 茜根 黄芩炭 黄柏炭 大小蓟 仙鹤草
况,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 原
则,灵活运用 塞流
澄源
治崩三法
复旧
塞流-止血 澄源-正本清源 复旧-固本善后:恢复体质和调整周期。
塞流
补气摄血止崩 温阳止崩 滋阴固气止崩 祛瘀止崩 针灸止血 西药或手术止血
澄源----求因治本.出血势缓者,辨证治疗. 复旧----调经善后.调理肾肝脾,恢复正常 周期.
全身兼症:肾气虚证。
治 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 药: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中医妇科治疗学》)
加党参 黄芪 阿胶
(黄蓉爱狗兔当生覆盆子)
肉苁蓉 菟丝子 复盆子 熟地 艾叶 杞子 桑寄生 当 归
(二)肾阳虚
妇科主症: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 后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黯质稀
妇科主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
血色淡,质清稀;
全身证候:脾虚证
治 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方 药: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人参 黄芪 白术 熟地 当归 黑姜
(归地术崩姜黄人)
气随血脱,独参汤;亡阳,参附汤。
(一)肾气虚
妇科主症: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沥日久不 净,或由崩而淋,由淋而崩反复发作,色淡,质稀。
症状: 出血无周期性,出血量多少不定,出血
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至数十天不止。
妇科崩漏疾病的中医诊治

妇科崩漏疾病的中医诊治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常互相转化,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故概称崩漏。
本病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
可发生于从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何年龄,足以影响生育,危害健康。
西医学中“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崩漏”范畴,可互参。
历代医著对崩漏论述不断深化。
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首先指出:“阴虚阳搏谓之崩。
”是泛指一切下血势急之妇科血崩证。
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妇人宿有癫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者,……其^不去故也,当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
"首先提出“漏下”之名和宿有瘤病,又兼受孕,^痼害胎下血不止,以及瘀阻冲任、子宫之病机、治法及方药。
在同篇的胶艾汤证中,对漏下、半产后续下血不止、妊娠下血三种不同情况所致的阴道出血症作了初步鉴别,并以胶艾汤异病同治之。
又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指出了妇人年五十,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温经汤主之,是冲任虚寒兼瘀热互结导致更年期崩漏的证治。
此外,本篇还记载“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和以脉诊断半产漏下。
《内经》论崩和《金匮要略》论漏下,为后世研究崩漏奠定了基础。
隋代《诸病源候论》首列“漏下候”“崩中候”“崩中漏下候”,并指出是由于“劳伤气血”或“脏腑损伤”,以致“冲任二脉虚损”,“不能制约经血”为主要病机,还观察到崩与漏可以互相转化。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中多处合称崩漏。
如“崩漏不止,亦由阴阳衰盛,寒热为邪”;“若经候过多,遂至崩漏”。
显然,陈自明已把崩漏列入“调经门”中。
并合称“崩漏,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兰室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又认为“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二明代医家对崩漏的认识较深刻,如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
应用《傅青主女科》验方治崩漏举隅

粉 , 茯苓 , 珀 等 ; 几 种 肾 实 之 病 机 同 时 存 在 , 权 土 琥 若 当 衡轻重 , 顾治之. 兼 2 泻 肾之 法 当辩证 运 用 C P肾实 之 证 确 实 存 在 , 肾实 当 泻 肾 , 由于 " 者 但 肾
主蜇, 封藏之 本" 故泻 肾不 可太 过 , 肾 之剂 只 可暂 , 泻
中 医理 论 认 为 : 百病 之 生 , 有 虚 实 . C " 皆 " P病 机 复 杂, 肾虚 之 证 诚 然 多 见 , 肾 实 之 机 亦 不 可 不 察 , 证 然 临
必 须 明察 虚 实 , 可犯 " 虚 实 实 " 戒 .法 随 证 立 , 不 虚 之 泻 肾之 法 应 证 机 合 参 , 证 运 用 , 与 其 他 治 法 结 合 , 辩 并 方
显 , 以止 血 固涩 无 功 ? 而 反 成 不 涩 不 流 , 止 不 行 之 何 不
邓 某 , ,5 ,0 9年 3月 1 日初 诊 , 女 2 岁 20 0 自诉 新 婚
后月经来潮 , 日不 止 , 1月余 , 延 已 经妇科检 查及 B超 诊 断均无异 常, 曾服 中西药 多种 效不 佳, 2 近 d血 下暗 红, 时断时止 , 渐成崩漏之势 , 少腹 不适伴腰 酸, 面色无
用 , 可久 服 , 要 顺 应 肾的 生 理 特 性 , 泻 于 补 , 能 不 且 寓 才 达 到 泻 肾不 伤 肾 , 去 正 安 之 目的 ; P病 机 复 杂 , 邪 C 肾实 只 是其 一 , 法 亦 不 可 只 有 泻 肾 , 综 观 整 体 , 机 论 治 当 审 治 ; P病 程 一 般 较 长 , 代 医学 证 实 本 病 日久 腺 体 组 C 现 织 易发 生 纤 维 化 , 中 医 " 病 多 瘀 " 理 论 一 致 , 与 久 的 因
蔡小荪老中医诊治崩漏经验

蔡小荪老中医诊治崩漏经验崩漏是指女科疾病中的二种症候,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
来势猛急,量多如冲的谓之为血崩,亦名崩中;来势缓慢,淋漓不绝的谓之经漏,亦称漏下。
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实则都属反常的出血,而且可以相互转化,即“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将成崩。
”互为因果,关系密切,耗血损气,对妇女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历来文献中对于崩漏的辨证论治有不少阐述。
在病因方面,大致都认为由气虚不摄、脾胃虚损、肝旺血热、肾虚失固、劳伤冲任、气郁血瘀等所引起。
蔡师认为:引起崩漏的原因虽多,总不外乎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的盛衰偏胜,都影响着妇女月经的期量色质、枯润通闭,一方偏盛,相应另一方就偏衰,阴阳失去平衡。
必然导致疾病。
并且阴阳偏胜也包括寒热虚实等各方面。
因阳亢而伤阴的多实,阴虚致阳盛的多虚;阴虚而遏阳的多实,阳衰致阴盛的多虚。
女子属阴,以血为主。
由于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阴血易耗。
肝藏血,体阴而用阳,阴血不足,更易引起阳亢,阴虚阳盛,则迫血妄行,由于血得热则行,所以崩漏症属热者为多。
先辨阴阳,这是临床辨证的大纲,所谓“治病必求其本”。
这对崩漏症之属于功能性病变的出血尤为重要。
治法崩漏的治法,对于一般的崩漏有暴崩宜止,久崩宜补之说,塞流、澄源、复旧是治疗崩漏的三个步骤。
蔡师认为:塞流的用意是急则治标,似乎是用单纯的止血方法,待症势转缓,再行澄源,就是分因调治。
单纯的止血而不辨证症因,往往是不能取效的。
崩止后再行调补,恢复健康予以根本治疗。
治疗崩漏,除单纯的注重某一方面之外,有时还须虚实两顾,温凉并用,攻补兼施。
在崩漏时期汤剂与丸剂并用,血止后可用丸剂巩固。
治疗本症以达到止血为目的。
崩漏属于血症,血以通为用,无论崩症或漏症,治疗强调“求因为主,止血为辅”,虽然出血症应当止血,但不主张一味固涩。
实践证明,治疗崩漏从阴阳为主辨证施治,则疗效更显。
蔡师经验:在一般止血方剂中,常参用少量养血调经之品,藉以避免崩漏虽然暂止,而残瘀滞留,一时不能吸收,造成反复出血。
《辨证录》卷之十一·妇人科血崩门(八则)

《辨证录》卷之十一·妇人科血崩门(八则)血崩门(八则)妇人有一时血崩,双目黑暗,昏晕于地者,人以为火盛动血也,然此火非实火也,乃虚火耳。
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药,虽亦能取效于一时,而虚火未补,易于冲击,随止随发,终年终月不能愈者,是止崩之药,断不可用。
必须于补之中,行其止之法。
方用固本止崩汤∶熟地(一两)白术(一两)黄(三钱)人参(三钱)当归(五钱)炒黑干姜(二钱)水煎服。
一剂崩止,十剂永不再发。
倘畏药味之重,减去其半,则力量甚薄,不能止矣。
方中全不去止血,惟去补血;且不仅补血,更去补气;非惟补气,兼且补火,何也?夫血崩至于黑暗昏晕,则血已尽去,仅存一线之气,若不急补气,而先补血,则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必且尽散,此所以不补血而先救气也。
然而补气而不补血,则血又不能易生。
补血而不补火,则血且凝滞,不能随气而速生也。
况干姜引血归经,补中有收,所以闻补气血之药并用之耳。
此症亦可用补虚宁血汤∶当归(五钱)熟地(一两)黄(一两)甘草(一钱)炒黑荆芥(三钱)水煎服。
一剂即止崩,四剂全愈。
老妇血崩,目暗晕地,人以为老妇虚极,因不慎房劳之故也,谁知多言伤气,不节饮食之故乎。
夫老妇原宜节损饮食,复加闭口,始气不伤而神旺。
无奈老妇闻喜事而心开称誉,不肯闭舌,未免有不宜言而言者,况原有宿疾,安肯无言,故一发而不可救。
夫老妇血衰,因气虚之极而不能生也。
况加之多言耗气,又安能助气以生血乎。
气益衰而血难长矣。
故任冲大开,欲不崩而不可得者。
治法必止其血也。
谁知血愈止而愈多,以气衰不能摄血耳。
方用助气敛血汤∶白术(二两,土炒)黄(四两,醋炒)三七末(三钱)水煎服。
一剂血少止,二剂血止,四剂全愈。
此方补气不补血,以气能止血也。
加之醋炒、术,专以酸能救血也。
加之三七者,以其能断血也。
然必多服始能愈者,以老妇血亏气衰,不大补何以止其耗散之原阳,使气旺以生血乎。
然此方可以暂止老妇之血,不能久旺老妇之气也。
另用前方去三七而多加当归,用补血汤朝夕吞服,并行为之得到。
从古代名家崩漏医案谈中医药在急危重症的应用

浙江中医杂志2021年2月第56卷第2期•149•文献研究从古代名家崩漏医案谈中医药在急危重症的应用庄爱文李晓寅余凯盛增秀(指导)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7关键词中医医案崩漏急危重症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
崩,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虚阳搏谓之崩”;漏,始见于《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
崩漏一病,古今涵义虽有不同,但从古至今均是妇科的急危重症,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活健康,历来都是医家重点研究的疾病之一,更有大量古代名家医案文献可供学习参考。
医案是中医临证的资料,它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是中医文献研究的瑰宝。
诚如近代名医秦伯未所言:“合病理、治病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
”m因此,认真研读古代名家案例,对临证辨惑释疑,增强鉴别诊断能力,提高中医药疗效,无疑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有鉴于此,本文特从古代名家医案文献中精选数则崩漏案例,并结合笔者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予以评析,以期拓宽临证思维。
1案例例1:乾内钱氏,年五十岁,辛丑患崩,诸药罔效,壬寅八月,身热肢痛,头晕涕岀,吐痰少食。
众作火治,转炽绝粒,数日淹淹伏枕,仅存呼吸。
兄方浙归,诊之,谓脾胃虚寒,用八味丸料一剂,使急煎服。
然胃虚久,始下咽,翌早遂索粥数匙。
再剂,食倍热减痛止,兼服八味丸良愈。
癸卯秋.因劳役忧怒,甲辰春夏崩复作,六月二十日,胸饱发热,脊痛,腰不可转,神气怫郁。
或作内伤,或作中暑,崩水沸腾,兼以便血,烦渴引饮,粒米不进,至七月十三日,昼夜晕愦,时作时止,计无所出。
仍屈兄诊之,脉洪无伦,按之微弱,此无根之火,内真寒而外假热也。
以十全大补加附子一剂,晕止,食粥三四匙,崩血渐减,日服八味丸,始得痊愈。
乾山妻两构危疾,命悬须臾,荷兄远救,诚解倒悬之急。
处方神良,知无岀此。
野人怀恩,姑俟后日玉环之报云尔。
嘉靖甲辰季秋表弟方乾顿首拜书。
中医妇科学崩漏

素体亏虚 感受热邪 过用辛燥 郁怒伤肝
血热----热扰血海-迫血妄行
肝郁气滞 寒湿凝滞 热灼血脉 过用收涩药 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经期产后外邪 与瘀血互结
崩漏的病机特点
崩漏之本在肾、病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 表现为子宫藏泻无度,经血非时而下。
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 久崩多虚,久漏多瘀,导致崩漏虚实夹杂,
全身兼症:肾阴虚证 治 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 药: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枸地山山,龟菟鹿牛) 左 归 丸:熟地 山药 枸杞 山萸肉 菟丝子
鹿角胶 龟板胶 川牛膝
(1)虚热证
妇科主症: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 势急,血色鲜红;
全身兼症:虚热证 治 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方 药: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燥症门》
全身兼症:肾气虚证。
治 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 药: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中医妇科治疗学》)
加党参 黄芪 阿胶
(黄蓉爱狗兔当生覆盆子)
肉苁蓉 菟丝子 复盆子 熟地 艾叶 杞子 桑寄生 当 归
(二)肾阳虚
妇科主症: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 后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黯质稀
2 仅限于月经病 <景岳> “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
本病相当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沿革
《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 《金匮要略》 “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续下血
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 《诸源》列“漏下候”“崩中候”和“崩中漏
下候” 《丹溪心法附余》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傅青主女科》 “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
阴之中行止崩之法”
二、病因病机
总病机: 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血海蓄溢失常,经血非时而下
女科切要详解

女科切要清·吴道源卷一第一章,调经门经闭为女人病者,盖因女子以血为主也,使其经脉调和,往来有准,有以应水道潮汐之期,旧血既尽,新血复生,有以合造化盈亏之数,则周身百脉,无不融液而和畅,夫何病之有设或闭焉,则新血滞而不流,旧血凝而日积,诸病丛生,凡血癖血风,与夫热入血室之证,多自此而始矣,热要其经闭之由,必有所因,或月事适至之时,因渴饮水并食生冷之物,及坐冷水中洗浴,寒气内入,血即凝滞,遂令经闭,又或因堕胎多产而伤其血,或因次患潮热而销其血,或因久发盗汗而耗其血,或脾胃不和,饮食减少,而不能生血,凡此类,皆能令人经闭,其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
必是湿痰与脂膜壅塞之故也,宜以枳实为君,佐以苍术、半夏、香附、乌药、厚朴、牛膝、桃仁之类,则湿痰去而脂膜开,其经自通矣,黑瘦之妇经闭者,血枯气滞也。
治宜补血理气,君以归身、白芍、人叁、广皮、香附之类,或因堕胎多产而伤其血,或久患潮热而销其血者,不可用行血之剂,宜以四物为主,佐以木香、香附、厚朴、甘草之类,兼调其气,久而自通矣,有因感暴怒而经闭者,治宜开郁活血,君以郁金,佐以官桂、香附、木香、桃仁、牛膝之类,煮酒煎服,或因食生冷而经闭者,君以官桂,佐以乾姜、木香、厚朴、香附、红花、归尾之类、因坐冷水而经闭者,君以附子,佐以官桂、木香、山查、桃仁、当归、乾姜、川芎之类,室女及笄而天葵不至,而饮食如常者,只是气血未足,人间往往有之,如服药疗其杂病,时至,经自流通,亦有年长大而经竟不来者,仍能受孕,名曰暗经,每月至期,必作腰痛,此前人之所未发也有至期而经水不行,上逆而呕血者,名曰倒经,治宜当归大黄汤,有室女经水既通,而至期复又不来者必须视其有证无证验其似疾非疾若面色不改,饮食如常,身无内热,名曰歇经,非疾也,乃血不足也,若面黄肌瘦内热,是为童痨,诊其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非药所能治也,急与之成婚,则阴阳和,自然经行而疾去矣。
否则十死八九,亦有气血不足者,必面黄肌瘦,常带微热虽歇几年,服药亦可通之,但不可用破血刚猛之药,如蟊虫、山甲、三棱、蓬术之类,只宜用补血生血之药,以四物、归脾加减可也,至寡妇尼姑经闭,乃因有怀不遂,法当开郁而理其经为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科精要》 > 卷一崩漏门诸论《经》曰∶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热气在中,故血走而崩也。
又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然有得之悲哀者,七情伤心之崩也;有得之劳力者,内伤劳倦之崩也。
崩者,经血卒然大至,或清或浊,或纯下瘀血,如山之崩,势不可遏之谓也。
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恶血未尽,又见血色瘀黑,愈信恶血,不敢止截。
殊不知血因经络之气而流行,故能色鲜而不滞,若一出经络既失阳和,复无气运,犹天寒风静,水即为冰,停在腹中,便为瘀血。
以瘀为恶,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乎。
瘀而腹痛,血行则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则痛止。
芎归汤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去。
以色黑为瘀血,而尽去之,则经络中之乘虚而走者,何时而生耶。
必气脱人亡而后已。
甚有涎郁胸中,清气不升,故经脉壅遏而降下,非开涎则不足以行气,非气升则血不能以归隧道。
治宜二陈之类,先服后吐之,既开胸膈之痰涎,复散郁滞之浊气,则气升浊降,血归隧道而不崩矣。
冲任为经脉之海,凡血气调适,则外循经络,内荣脏腑,经下根据时。
若劳伤过极,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乃为崩中暴下。
治当大补气血,升举脾胃之气,微加镇坠心火,补阴泻阳而崩自止。
若过凉剂投服,则加遏阳气于气海,经血愈难宁静。
古人多用烧干姜灰,或烧桂心灰,方书用治寒崩,非治寒也,取其散结从治法耳。
然更当分阴阳而治。
夫气血,人身之阴阳也,阳主升,阴主降,阳根阴,阴根阳,一升一降循经而行,无崩漏也。
若阳有余则升者胜,血出上窍;阳不定则降者胜,血出下窍,故血随阳气而升降。
阳气者,风也,风能上升,然必须东方之温风,始能升生长养也。
妇人血崩,来如潮涌,明是热势妄行,然岂可用寒治。
寒则血凝泣,而热郁于中宫益深矣,治宜清补兼为升提,血自循经,经自摄血,故宜不可骤止也,宜地黄、阿胶、芍药、麦冬、桑耳灰、木耳灰之类。
久则亦多虚寒,而宜温补脾肾者,当以脉侯之。
然血症多兼用黑药者,以血者火之色也,黑者水之象也,血挟火势,令水化制之,故黑能胜红也。
《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
盖尺脉既虚,阴血已损,寸脉搏击,虚火愈炽,火迫妄行而为之。
崩皆从胞络中出也,血久下行,已为熟经,则本宫血乏,十二经之血皆从此渗漏矣。
然胞络下系于肾,上通于心,故此症实关心肾二经,宜有阴虚阳搏之脉也。
东垣用十二经引经之药,使血归十二经,然后用黑药止之。
若不先服引血归经,则止血藏于何所,势必益增泛滥无拘矣。
尤宜清心绝欲,则心得拱默之德,肾得闭藏之司,肝无妄泄之害矣。
崩者,倏忽暴下也;漏者,淋沥不断也。
总由劳役过度而伤中,喜怒不节而伤肝,脾虚不能统血,肝伤不能藏血,而为崩中漏下。
或悲思忧恐太甚,阳气内动,真阴愈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迫血而崩,故宜养血安神为主,若因脾胃气虚下陷,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而致者,宜调理养血为主;或大小新产,遽触房事;或经水未绝,欲炽而伤血海,皆致崩漏,并宜调气养血,于肝心脾肾则脏求之。
女子漏下恶血,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倦伤脾,或心气不足。
夫脾为至阴,滋荣周身者也;心主血脉,实肾贯脾者也。
二者受病,病皆在脉。
脉者,血之府也;心者,脉之神也;心不主令,包络代之。
心系者,胞络命门之脉也,主月事生孕。
因脾胃虚而心包乘之,故漏下血水不止,当除湿去热,用升阳除湿汤,即提阳气之下陷,复假风药以胜其湿热之势也。
若病愈,经血恶物已尽,必须以黄、人参、甘草、当归之类补之;若经血恶物下之不绝,因虚不能收摄者,当益脾胃,补气血,兼升兼止;因于热者,兼以清心凉血之药。
人之七情过极,则动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一甚,则经血暴下如风动水摇,火燃水沸也。
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
若止塞其流而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遏;若止澄其源而不复其旧,则孤立之阳无以立。
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本末勿遗,前后罔紊,方可以言治。
立斋曰∶有妇人患崩,过服寒药,脾胃久虚,中病未已,寒病复起,烦渴引饮,粒米不进,昏愦时作,脉洪大而按之微弱。
此无根之火,内虚寒而外假热也,十全大补加附子而崩减,日服八味丸而愈。
又有久患崩者,服四物凉血剂,或作或止。
有主降火为治,则更加腹痛、手足俱冷。
此脾胃虚寒所致,先用附子理中汤,次用济生归脾、补中益气二汤而崩愈。
崩且水泻,是前后二阴之气下脱也,参苓术佐升柴,大升大补为佳。
如病患自觉寒冷如水,时欲喜暖所,下污水色如屋漏,或多白带,脉虽洪紧而无力,或沉伏者,此属浊气郁滞冲任所致,宜以升散开结平肝为要,必兼辛散,平以辛凉,其纯热纯寒之药俱不可用。
炒黄柏、苍术、香附、抚芎、半夏、青陈皮、白芷、柴胡、肉桂、炮姜之类最宜。
凡受热而色赤者,谓之阳崩;受冷而色白者,谓之阴崩。
五脏皆虚,五色随崩俱下。
一脏虚,随脏见色者∶下色白如涕,肺脏之虚冷也;色青如蓝,肝脏之虚冷也;色黄如烂瓜,脾脏之虚冷也;色赤如绛,心脏之虚冷也;色黑如肝血,肾脏之虚冷也。
五脏俱虚,五色相杂,谓之五崩。
立斋曰∶血崩兼心痛者,心主血,去血过多,心无所养以致作痛也,宜十全汤倍参术多服;如瘀血不行者,失笑散;阴血耗散者,乌贼丸敛之。
然崩为急症,漏为缓症;崩必大怒伤肝,冲动血海,或火盛之极,血热沸腾也;漏则房劳过度,伤损冲任二脉,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或其人平素多火,血不能安,故不时漏泄;崩宜理气降火升提,漏宜滋阴补气养血;或兼制火也。
崩漏不止之症,先因心火亢甚,于是血脉泛溢,以致肝实而不能纳血,出纳之用遂废。
《经》曰∶子能令母实。
是以肝肾之相火,上挟心火之势,从而相扇,至令月水错经妄行,无时泛溢。
若不早治,变为血枯发热痨怯矣。
《经》云∶阳络伤,血外溢;阴络伤,血内溢。
又云脾统血、肝藏血。
故崩漏为患,因脾胃虚损,不能统血营运。
或因肝经有火,血得热而下流。
或因肝经有风,血乘风而妄动,或因怒动肝火,血热沸腾。
或因脾经郁热,血不归经。
或因悲哀太过,胞络伤而渗漏。
治疗之法,脾胃虚弱者,四君子加芎归。
脾胃虚陷者,补中汤加白芍。
肝经血热者,四物汤加柴胡、山栀。
肝经风热者,加味逍遥散。
若怒动肝火,亦用前药。
脾经郁火者,归脾汤加山栀、柴胡、丹皮。
悲伤胞络者,四君子加升、柴、山栀。
初起多从热,久则又当从寒。
然阳强阴弱者,崩愈久而阴愈虚愈热,乃阴虚之假热,不可用寒凉正治也。
朱丹溪、东垣云∶凡下血证,须四君子收功。
又曰∶气虚血虚,皆以四物加参。
因劳力者,参加升麻。
若大去血后,毋以脉诊,急用独参汤救之。
其发热、潮热、咳嗽、脉数,乃元气虚弱,真阳不能内藏,真阴不能内守,假热之脉也,尤宜人参。
此等症候,无不由脾胃先损,故脉洪大,察其中有胃气,受补则可救。
设遇寒凉,复伤脾胃生气,反不能摄血归源,是速其危也。
盖诸血症皆以胃药收功,盖脾能统血,而脾胃又为生化之源也。
至于先贵后贱,名曰脱势;始富后贫,命曰脱营。
由心气不足,其火内燔血脉之中,经候不调,形体容颜似不病者,此心病不影于胗,至于饮食不节,则病矣。
凡此宜劝解,以慰其心,再以大补气血,调益脾胃,微加镇坠心火,补阴泻阳,而经自调矣。
《脉诀》曰∶崩漏下血,脉迟小虚滑者,生疾急;大实紧数者,死;尺寸虚者,漏血;脉浮者,死,不治。
胶艾汤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漓不断,及妊娠调摄失宜,治气不安,或因损动漏血伤胎。
阿胶(炒)芎甘草(炙,各二两)艾叶(炒,一两)当归(二两)熟地黄白芍药(各四两)每服五钱,水一钟,酒半钟煎服。
柏子仁汤治妇人忧思过度,劳伤心经,不能藏血,遂致崩中下血不止。
鹿茸(火去毛,酒蒸烙)香附子(炒去毛)柏子仁(炒。
各二两)芎茯神(去木)当归小草(各一两)甘草(炙,五钱)川续断(一两)阿胶(二两,炒成珠)每服四钱,酒一钟,姜五片煎七分,空心温服。
一方治月水不止,用阿胶炒枯为末,好酒空心调服四钱,或白汤亦可。
乌鸡丸治妇人羸弱,血虚有热,经水不调,崩漏带下,骨蒸等疾不能成胎。
白毛乌骨公鸡(一双,重二斤半许,闭死,去毛,肠净)艾(四两)青蒿(四两碎),纳一半在鸡腹,用酒坛一个纳鸡并余艾蒿在内,用童便和水灌,令没鸡二寸许,煮绝干,取出去骨,余俱捣烂如薄饼状,焙干,研为细末。
南香附(去毛净一斤,分作四分,米泔水浸一分,童便浸一分,醋浸一分,酒浸一分,春秋一夏一冬四日取出,晒干)熟地黄(四两焙干)当归(酒浸洗炒)白芍药(酒炒)鳖甲(醋浸炙黄色)人参(焙)生地黄(怀庆者勿犯铁器)白术(炒)黄(蜜炙)川牛膝(酒炒)牡丹皮(酒炒)柴胡(蜜酒炒)知母(酒炒)贝母(姜汁拌炒。
各二两)地骨皮干姜(炒黄)玄胡索黄连(酒浸炒。
各一两)秦艽(一两五钱,蜜酒持炒)川芎白茯苓(各二两五钱)上同香附子共为细末,和鸡末,温酒或米饮下,忌煎炒辛辣之物及苋菜。
芩心丸治妇人四十九岁以后,天癸当住,每月却衍或过多不止。
黄芩(新枝条者二两,以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日三服。
十灰丸治崩中下血不止。
黄绢灰马尾灰藕节灰艾叶灰赤松皮灰蒲黄灰莲蓬灰油发灰棕榈灰绵灰(各等分)为末,醋煮糯米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米饮下。
备金散治妇人血崩不止。
香附子(四两炒)当归(一两二钱)五灵脂(一两)为末,每服五钱,空心淡醋汤调下,立效。
丹溪云∶崩过多者,先用五灵脂末一服,当分寒热,五灵脂能行能止。
莲蓬散治经血不止。
莲蓬烧灰存性为末。
白汤调服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