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产党宣言》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摘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人们以往更多地将它视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纲领,一本阶级斗争的教科书。
其实,在《共产党宣言》中,不仅直接提出和使用“社会和谐”的命题,而且蕴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前提条件、政治保障和根本保证。
《共产党宣言》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依据,认真学习这部巨著,可以加深我们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有裨益。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和谐社会,构建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
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文献,《宣言》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论述。
”。
它对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并且继续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同样它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任何著作所无法比拟的。
《宣言》直接引用和肯定了“社会和谐”的命题,而且蕴涵了非常丰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内容,它不仅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和谐美好的图景,而且指出了实现共产主义、达到和谐社会的途径。
可以说,《共产党宣言》不仅是共产党人向资产阶级亮剑的战斗宣言,是砸碎旧世界的宣言,也是建立新世界、建设和谐社会的庄严宣言。
深入发掘《共产党宣言》的宝贵思想理论资源,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和谐思想的渊源。
社会和谐思想的提出是批判和继承前人成果的结晶。
“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
因此,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要相互适当,是一种美好的社会。
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为实现这一美好理想,许多哲人、思想家不懈地为之勾勒和描绘,然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所有和谐社会的设想都是美好的幻想和空想。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周易大传》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太平天国时向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张“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所有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中国先贤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在西方思想史上,有“和谐最美”、“公正即和谐”的观点。
从柏拉图“理想国”的构想,到空想社会主义,其中,19世纪法国的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中提出“和谐制度必将代替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的欧文想通过实验来实现“和谐社会”;德国的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这些也反映了西方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和谐”的思想,并赋予和谐社会理论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指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
基础首先是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还指出,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丰富的物质是人们生活的保障,也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而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源于发达的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见,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有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才能使社会各方面和谐地发展。
反之,社会和谐发展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三、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不和谐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是,这种代替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不仅要有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而且要有正确的途径。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这就是说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与代表腐朽落后生产关系的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反抗,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向和谐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发展成为政治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然后,无产阶级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建立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途径。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实现和谐社会创造政治保障。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社会的实现。
民主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经济上成了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成了经济发展成果的享用者:在政治上也必然要求成为统治阶级,成为享有民主政治权力的阶级,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创造了条件,因为宪法赋予了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各种权利。
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泛参与,使他们更加理解、支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从而使人民群众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
人民群众的广泛的民主政治参与,消除了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从而使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也更加和谐。
六、未来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发展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致力于研究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由于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不平等发展和不自由发展的弊端,揭示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本质。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主义有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马克思、
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应具有多方面的规定性。
(1)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在私有制社会里,由于分工出现了分配的不平等。
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交住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这就是说,人的活动范围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完整性和可变动性,从而消灭了固定的社会分工,使人们的心情舒畅,适应性强,达到了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
(2)人的全面发展还表现为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需要是人的本性,马克思把人的本质与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
他说:“他们的需要即是他们的本性”。
需要是活动的动力和目的,需要的发展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求具有丰富性,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及其他各种需求,包括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引发了诸多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丰富性促进了人的活动广泛和活动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为满足人民的需求创造了条件,从而消除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了社会和谐。
(3)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是实现活动范围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能力才能参加活动。
然而,人的能力又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所以人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实践活动的广泛性促进了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产能力、精神生产能力、人自身生产能力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人的自身调控能力。
人的能力是实现需要的手段,没有能力就不可能实现需要,更不可能满足需要。
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必然促进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即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潜力和现实力等,将在实践中发挥全部才能和力量。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减少了争斗,而相互帮助、融洽,使人征服自然、改变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和谐。
人的能力全面发展使人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使人与社会也更加和谐。
七、党的领导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然而这些运动都先后失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代表无产阶级运动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
它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起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无论是搞阶级斗争,还是搞无产阶级革命,无论建立和谐社会,还是建设和谐社会,都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
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这是因为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历史的过程,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只有共产党才能完成领导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7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选集》第1卷、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5]《<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出版社,2001
[8] 张一兵,《文本学解读语境的历史在场———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种立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徐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0]章燕,《共产党宣言与人的全面发展》[J],前沿,2007(6):3-5。